2002年,听到南汇科研室主任黄建初老师讲三位英语老师一起做课例研究的故事,我怦然心动。2004年,教研组老教师们陆续退休,我的教研组成为只有三个人的全区最小教研组,其中两位是缺少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我们三个人一拍即合,一起走进课例研究。同年,我们申报了区级课题“以初中函数教学为载体的课例研究”。在陆爱珍老师和黄家礼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三个人一起去市图书馆查资料,相互分享网上查找到的资料,架起摄像机自己录课,借教工宿舍的电视一起进行录像片段分析,逐字逐句进行课例语音实录,一起探索带领学生在电脑房进行数学学习……
在研究过程中,我更多的是活动组织者和信息传递者,虽然课题研究对我个人学科能力提升并不大,但是通过学习顾泠沅教授“三实践两反思”的课例研究方法,我找到了聚焦于问题的教研活动模式和教师培养模式。课题研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提升了参与者的专业水平,梁珍老师的《反比例函数》获得区教学评选二等奖,农村学校教师的这一逆袭备受关注。
2005年,我们再接再厉,以新教材为契机申报并获批区课题“五六年级数学新旧教材衔接问题研究”,研究过程中我们关于新教材的研究不多,只是吃透了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参。这一年,学校的生源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工子女占到76%,家长中出现了文盲,这些新情况让我们震惊。当然我们的课题也有优势:因为学校是中小学一体,课题组加入了小学的教师,因而在衔接方面可以做得更到位。课题研究期间,我们顺利完成了上海市的新教材示范课的录课任务,让农民工子女的形象也进入了上海市教育资源库。同时,我们的课例成果获南汇区第一届课例成果三等奖。教研员给我们教研组一个“三最教研组”的评价:全区最小的数学教研组、科研水平最高的数学教研组、信息技术能力最强的教研组。当然,除了最小的教研组我们当之无愧外,在教育科研和信息技术能力方面我们还只是刚刚起步。(www.xing528.com)
比较遗憾的是,后面这两个学科课题的结题报告撰写并不像第一个课题那样顺利,因为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去突出数学的学科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