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共同体中,“实践的概念意味着做,但不仅仅是做本身,而是在一个为我们所做赋予结构和意义的历史的、社会情境中的做。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总是社会的实践”。“我们都有自己理解实践的理论和方式,实践共同体就是我们自己理解实践的理论和方式,实践共同体就是我们发展、协商和分享它们的场所。”[5]实践共同体根植于社会情境中的做,正如教师群体研究是扎根于教育实践的研究,教师对于教育实践的个人化理解和实践方式,是个人在共同体中发展、交流和协商的基础。离开了基于实践的个人理解,研究只是空中楼阁。个体对教育理解的理论与方式如何在群体中发展、协商和分享,过去依赖的是权威经验的传播和接受,现在是实证研究中大家共同秉承实证精神开展的问题探究。
1 实践共同体之实践维度[6]
实践共同体之实践维度包括相互卷入、合作事业和共享智库三部分内容。形成共同体首先需要成员之间围绕所做的事情形成相互卷入的密切关系,成员资格也是靠相互卷入获得的。共同体并非同质性群体,多元化参与带来复杂、多元的人际互动和充分的复杂性。合作事业是协商的合作事业,事业是一个集体协商的结果。事业是在参与者追求它的过程中得到界定的,还创造了参与者间相互问责的关系。事业不完全受置于外部命令、规定或任何个体参与者,而是按照自己对外部要求的回应而不断演进和发展。共享智库包括惯例、词语、工具、处事方式、故事、手势、符号、体裁、行动或概念等,它们是共同体生产或采用的,是共同体共享的资源。
2 研究共同体之实践维度(www.xing528.com)
借鉴实践共同体理论,研究共同体在实践共同体的界定之上,为实践共同体增加了明确的“研究”事业,即把“研究”作为共同体的合作事业。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并非冠之以“研究”的共同体即为研究共同体。共同体之事业为共同体成员集体协商的结果,不是听从于外部命令与规定。共同体的研究事业产生于成员以研究的名义相互卷入,在共同做的过程中共享和发展行动惯例、故事、符号、概念、价值观等内容。
研究共同体以研究为合作事业,成员的实践是研究的实践,也是实践的研究,成员在相互卷入的研究活动中,体会研究是什么、研究应该怎么做。如果所谓的研究是脱离个人理解和实践的写的研究,研究共同体共享智库的内容将被窄化为对研究的片面观念和研究无用论,以课题组名义建立的正式组织也将随课题完成而消解,无法继续存在并发展。
研究共同体生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践维度是参与者一定不断从事着研究活动,以研究的名义相互卷入,在活动中通过意义的协商,不断发展和丰富共享智库的内容。共同体的活动需要参与者之间进行对话基础上的合作以及知识的分享和创造。“知识通过讨论和合作获得共同的创生。它是一种共享的共同体对话。因此,知识不是产生于个体的构建,而是根植于不同的共同体之间的互动。如果知识的共享能聚焦于学生学习的需要,与课程改革相联系,并促进学习文化发展的话,教师的专业化就能够获得成功。”[7]教师研究共同体在合作研究中共享、丰富和创生知识,研究指向核心是学生的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