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研究:从个体经验到群体实证的转变

教师研究:从个体经验到群体实证的转变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泛”研究还是规范研究群众性的教育科研能调动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积极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一般的听评课、教研组活动、经验小结和一般性的教研活动等都是教育科研[17]。[18]这里的教育科研更趋向于正式的课题研究,和广泛意义的教师研究存在差别。在“泛”与规范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师需要借助“泛”为研究活动的载体,借鉴规范的研究方法,开展服务于教师发展与教育实践问题解决的研究。

教师研究:从个体经验到群体实证的转变

教师作为非专业和非专门的研究者,其研究到底是以专家研究为标尺,还是从教师研究的本源出发,为教师解决实践问题与个人专业发展服务,从而生发出教师研究的个性化标准?不同研究经历和不同立场的学者提出差异化的主张,争论点集中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 求善还是求真的研究

教师研究具有情境性,教师的研究对象总是特定的,并在一定的教育场中开展。对比专家研究,“教师的研究明显地渗入了个体的体验和感受,其主要追求的是对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状况的不断改善和完善”。[12]教师研究为解决个人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服务,还是一定要追求发现具有普适性的未知教育规律,即求善还是求真的研究是第一个争议。

在解决实践问题与发现未知规律之间,调和的思路是“实践创新”,“教师的实践研究,是认识主体在特定情境中对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再认识和再发现”。[13]教师研究依然是教育科学研究大框架下的实践研究,在追求发现与阐释教育规律过程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在求善与求真中徘徊,好的求善未必是好的求真。教师研究如果想摆脱已有自上而下的知识生产体系的束缚,教师必须成为知识的生产者,而不仅仅是诠释者和实践者。教师研究若想走出独特的个性之路,需要突破的不仅是对研究目的是求善还是求真的迷茫,更应该在如何做研究上下功夫。

与求善还是求真的研究目的紧密相关的是教师研究的成果表达,看重结果的教师研究强调教师研究一定要有公众认可的研究成果,看重对教师发展意义的教师研究强调研究成果不重要。教师研究从做到写,研究成果是做的过程与结果的呈现,也供同行借鉴、交流与批判。研究成果让教师研究不再仅仅是个人的、小群体的,而成为公共的。因此,研究成果一定是教师研究所需要的,“从实践到文本,应该是每一个追求专业发展的教师的必经之路”。[14]进一步聚焦的问题是,怎样的教师研究成果表达是教师有能力表达的,更能反映教师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在问题解决上具有启示意义,更有利于同行学习与借鉴。这也是教师研究求真的意义所在。当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更加主题化、系统化和细节化时,对同行的借鉴意义也更大。

与此相关的争论是教育叙事、教育随笔能不能算研究成果?[15]按照规范研究的要求,研究成果要有系统性与规范化的理论性表达,教师撰写的教育日志、教育随笔属于片段性的感悟与表达,并不能体现对某一问题的系统性解决。这些属于研究的过程性资料。不同声音是教育叙事改变了教师的思考和思维方式,是教师通过实践、思考提炼出来的“事实理论”。教师有兴趣,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它们是不是研究成果不是很重要。[16]正是有了过程性的积累,才能形成最后针对整个研究的系统化表达。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要针对核心主题从具体中提炼出一般,而且要有具体做法支撑的系统性的框架和研究细节的展现。研究细节就来自教师的研究日志、教育随笔和教育叙事等过程性的研究资料。

2 “泛”研究还是规范研究(www.xing528.com)

群众性的教育科研能调动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积极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一般的听评课、教研组活动、经验小结和一般性的教研活动等都是教育科研[17]。教育科研的标准是:“一是看是否有预先的设想和计划,有无明确的研究目标和内容;二是看是否运用科学的方法,也就是看方法是否恰当;三是看有无创新——创新性的认识活动。如果没有预先的计划和设想,没有一定的方案,没有采用恰当可行的方法,没有创造性的东西,毫无新意,就谈不上是教育科研。”[18]

这里的教育科研更趋向于正式的课题研究,和广泛意义的教师研究存在差别。由此可以进一步追问:何为教师研究?教师从事的研究一定是正式的教育科学研究吗?从广义上理解,教师研究可以是更个人化的、无正式研究目标与计划的活动,反思即研究、活动即研究。“研究原本为一种活动”,研究活动中的实践方式有试验、实验和体验三种基本类型。[19]而活动能否成为研究,还应看活动中是按照既定的工作程序和方式进行机械的操作,还是有创新性的思考、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思辨行为。[20]

教师研究活动存在于日常教育教学现场与教师群体的互动研修之中,但是日常化活动的外在形式并不能体现研究的本质特征,活动中蕴含的过程性的问题解决和解决方法的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师个体的思考与探索活动才是研究活动的本质。“我们把教师研究看作教学设想不断转化为教学现实,新的教学设想、方案不断生成的过程;一个教学有效性不断追求的过程;个人教育教学信念不断质疑、澄清、更新与确认的过程;教师视域不断敞亮,走向澄明之境,获得‘存在的真理’的过程。”[21]由此可见,教师研究以教育教学及研修活动为载体,研究蕴含在活动的过程之中。“泛”研究中依然要追求创新性的问题解决,那么问题是否可以进一步转化为规范研究所提供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能否助力于问题解决,或者缺乏规范的研究方法与过程的 “泛”研究必然影响问题解决与研究效果?“当前的教师研究更需要向专家研究靠近、趋同。”[22]教师研究不是怎样做都行的研究,应该借鉴成熟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做法,或者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教师研究不仅是面向过去的研究,即教师要先积累经验,再对个人经验进行总结式研究,最后进行研究的文本表达和公开分享,接受同行的检验。自20世纪90年代教育行动研究兴起和舍恩“反映的实践者”理论受到关注以来,教师的研究不再是面向过去经验的研究,而是可以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逻辑,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而研究。更进一步,把研究与工作结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

在“泛”与规范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师需要借助“泛”为研究活动的载体,借鉴规范的研究方法,开展服务于教师发展与教育实践问题解决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