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识教育再塑造:卓越服务社会

通识教育再塑造:卓越服务社会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交融变革阶段,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等美国顶级私立高校率先重塑了其通识教育的价值理念,提出“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卓越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这一主流的培养理念,得到社会各界认可。麻省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理念在此阶段先后进行了两次改革。在此基础上首次形成了学院通识教育要求。2016年,哈佛大学承认2007年的改革过于强调功利主义色彩的实用性,与通识教育的初衷背离。

通识教育再塑造:卓越服务社会

美国的通识教育一直承载着高校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的期待,同时也承载着高等教育公共价值的社会承诺。交融变革阶段,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美国顶级私立高校率先重塑了其通识教育的价值理念,提出“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卓越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这一主流的培养理念,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麻省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理念在此阶段先后进行了两次改革。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生活学习特别工作组评估了学校的教育使命及教育现况,指出:学院应该秉持“通过卓越的教育、研究或者公共服务,汇集科学、工程、建筑人文学科管理学的核心优势,为社会做贡献”的教育理念,将学生个人的卓越与对社会的贡献放在核心目标上[24]。在此基础上首次形成了学院通识教育要求。2006年,麻省理工学院对其通识教育进行了评估,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调整为“在科学、技术等领域促进知识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在21世纪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世界[25]。此理念的提出充分考虑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时俱进地将社会责任感从美国社会扩充为全球的范围。(www.xing528.com)

哈佛大学在融合阶段也进行了两次重大变革。2007年,哈佛公布了一份关于通识教育的评估报告,提出构建新的“通识教育1.0方案”(GenEdu1.0),旨在通过“教授学生更广的知识和技能”,以“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与毕业后要面对的世界联系起来”,据此对核心课程构架进行改革。2016年,哈佛大学承认2007年的改革过于强调功利主义色彩的实用性,与通识教育的初衷背离。同年,哈佛提出旨在培养“学生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能够拥有公民意识和良好的道德,更好地参与这个社会”的“通识教育2.0方案”(GenEdu2.0)[26],希望学生能够成为卓越的公民,认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勇于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拥有正确的道德判断。新的通识教育方案力图将学生所学与人格成长、融入社会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机制,力图发挥更广泛层面上的学科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