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核心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
我国护理学博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上仍与美国存在差距。有学者提出护理学博士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科研、临床实践、教学和领导管理能力[3]。这一模式中对于科研、教学和领导管理能力的提出与美国博士项目是一致的。然而,与偏向于临床实践的DNP(Doctor of Nursing Practice)不同,护理学博士项目的培养重心是科研能力。笔者认为博士项目可适当地降低对于临床实践的培养要求。事实上,在美国,有一部分护理学博士学生并没有临床实践经验,甚至有些学生有着非医学背景。以UIC护理学院为例,博士项目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教育背景,例如社会学和工科。这种多元化的模式可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科交叉。另外,近期研究表明,我国护理学博士课程侧重于研究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对于非研究能力的培养[4]。在今后的探索中,可以借鉴UIC护理学院的模式,增加对于博士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科研写作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及职业规划能力。学院可以设置相应的写作课程、研讨会及研究分享日,为学生与教师及同辈间加强交流和合作提供平台。同时,科研诚信是做研究的基础,学院需加强博士学生的科研诚信意识,为其提供一定的资源、培训,甚至是课程。
2.完善课程设置
(1)课程内容。目前,我国护理学博士的课程设置中仍缺乏具有护理学特色的课程,尤其是核心课程[4]。针对护理核心课程缺乏这一现状,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中国护理网的8所高校进行了探索,并构建了3门护理核心课程,包括护理哲学和理论、高级循证护理和高级质性研究[9]。这些课程的构建,为进一步完善和加快护理学博士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近期数据也支持护理哲学和理论这门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10]。目前,这些课程仅对中国护理网中的护理院校开放。在今后的探索中,可考虑加大资源共享,如借鉴UIC的培养模式,允许其他学校的学生跨校注册。与此同时,各高校还可参考UIC护理学博士培养项目中的其他课程设置,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构建护理学相关必修课程(测量学、科研设计和方法)和选修课程(科研写作、基金撰写、独立学习)。对于后者偏重于实践的选修课程而言,其可采用一对一(多)的形式,有利于营造“传帮带”(mentoring)的科研氛围。
(2)授课形式。在构建护理学博士核心课程的过程中,我国采用了在线教学(13~16周)和翻转课堂(1周)的混合教学模式[9]。这种模式是基于我国护理发展现况而构建的,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未来的探索中,可以考虑进一步引入多样化、以学生为主导的授课形式。建设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金课等,并广泛推广和辐射到其他高校与地区[11]。基于在UIC护理学院的学习经历,并以我国已有的核心课程为基础,建议在构建纯理论课程时(如护理哲学和理论)可以引入辩论赛的形式就某一观点进行辩论,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如质性研究),可以安排学生在真正的研究对象身上进行实践,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与导师的互动,建立积极良好的“传帮带”关系;加强校际的合作,实施优质核心课程共建共享。(www.xing528.com)
(3)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是课程设置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博士课程的考核非常具有挑战性。中国护理网[9]为开设的3门护理核心课程提出了多种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讨论、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及汇报。基于对于UIC护理学院课程考核的回顾,在今后的探索中还可根据课程特点增加考勤和互评考核方式。以某院校研究生课程的互评为例:在完成小组作业和汇报时,其他小组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也可以组内成员互评,占据一定的平时成绩;在学生完成1篇小论文后,要求导师和另1名学生对该学生的论文进行评价。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尽量向学生说明评分标准,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识,而且可以加快教师的考核过程。
3.优化毕业标准
目前,我国护理学博士项目均要求学生在毕业时修满相应的学分,完成开题报告和博士论文,这与美国是一致的。就毕业论文格式而言,我国多采用传统的专题论文形式。同时,多数高校还规定学生毕业时发表SCI论文,不少学校甚至对所投期刊的影响因子也做出规定[12]。这与美国不同。这一要求可促进学生掌握发表文章的技巧并丰富其科研经历,但也易引发学术造假等不良的科研行为。在未来的探索中,可以参考UIC护理学院博士学生的毕业标准,增加毕业论文形式的多样化。例如采用以上提到的3章节形式。这一形式既考察了学生对于文献的整合,又可推动科研产出。同时,有必要淡化对于SCI的推崇,而增加对于其他方面的要求,如教学经历,还可以考虑增加预考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