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互联网媒体内容和网络信息资源内容的特性指标,具体指什么?笔者认为,不应拘泥于“课程点击量或学习人数”“课程连接数”等运营数据,而是要转向多维关键指标,即能体现出在线课程所含内容所应具备的本质属性的指标。本文基于在线课程质量评价的新视角,以及在线课程内容质量的界定,立足于教学和互联网两大属性[22],从课程、互联网、开发3个维度,构建在线课程内容质量评价的3个关键指标:专业度、稀缺度和规范度。
1.课程维度:专业度
课程是在线课程的归属,也是在线课程内容质量评价的首要维度。课程内容是指学科(领域)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方式。泰勒原理提出“为了达到明确的目标,设计并指导学生的所有学习”,在教学主题选择时应遵循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特征[23]。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考虑“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认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是为完整的生活做准备”,即在进行课程主题和内容选择时,要为学习者准备有“实用性”“科学性”的知识[24]。另外,课程内容的编制需要考虑“内容的逻辑”,比如,物理、化学、历史、艺术等课程按照“学科”为单位学习,就需要遵循“系统性”特征;生物等学科还要遵循“多样性”特征;科学、环境、教育、社会科学等现实课题按“主题”学习,应遵循“综合性”特征[25]。综上,笔者认为,在线课程的维度、在线课程内容质量,可以归结为学科或主题内容的“专业度”,即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的熟练程度。
在国内外相关在线课程政策和标准中不乏对“专业度”的要求。我国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科学性”和“思想性”要求,即“内容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6]。美国《在线和混合学习的质量保证标准》(Quality Matters Rubric,QM)对教学内容的“适切性”提出了要求:“教学内容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能力。”[27]西班牙在线课程标准UNE66181:2012提出了“关联性”“适切性”要求:“内容是相关的”“内容的制定应适合教学过程”[28]。此外,在在线课程质量综合研究中,包含了对在线课程内容“专业度”的研究,聚焦于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内容的实用性、思维性、系统性和多样性,即“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一致”[29-30],“应拓展内容使材料丰富实用”,使“内容组织有序、内容安排合适”,实现“内容丰富”[31],以及“内容的难易性、丰富性、实用性和条例清晰性”[32]。综上,笔者认为,在线课程的维度,可以从已有政策和文献中提取关联性、适切性、一致性、科学性、实用性、思维性、系统性、多样性和思想性9个特性指标。
2.互联网维度:稀缺度
什么内容值得学习者付费?从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提出的“数据—信息—知识—智慧”金字塔体系结构(DIKW)可以看出,只有当所提供的内容注入了更多个性化的脑力劳动成果,接近于知识层次,甚至超越知识层次,靠近智慧层次时,所形成的以知识和经验为核心的“内容”,才更具价值和“变现”的可能。准确地说,值得付费的内容是那些“知识”或“智慧”裹挟的“稀缺”内容。经济学中所指的“稀缺”,是指现实中人们在某段时间内所拥有的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们的欲望时的一种状态,它反映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33]。根据“稀缺”的定义可以得到,知识付费产品的稀缺度(Scarcity)首先体现为“提供差异化智力成果,满足学习者的知识性需求”。
什么内容值得学习者持续付费?从哈雷·曼宁和凯丽·博丁所著的《体验为王》可以了解到,只有当产品满足用户感官层、功能层、精神层三个层面要求,实现“愉悦性”“容易性”“满足需求”,才可能吸引用户、降低用户流失率,提升口碑,让产品成为用户的“刚需”。据此,笔者认为,只有那些能满足用户体验的知识付费产品,才会让学习者持续付费。按此逻辑,知识付费产品的稀缺度还体现为“关注学习者主观和客观感受,满足学习者的学习体验”。(www.xing528.com)
可见,知识付费产品的稀缺度体现在两条线索上:一是内容线索,发现、了解、评估和管理用户的“知识性需求”,并提供匹配用户需求的差异化智力成果;二是用户线索,设计、开发、评估、管理符合目标用户群体感官、功能、精神需求的内容,满足用户体验。付费学习模式下在线课程的稀缺度也是如此。在选题阶段,充分剖析目标学习者的知识性痛点,将痛点变成求知需求,建立用户画像,融入“服务产业链上游”的决策、交流和需求匹配环节;在内容设计和生产阶段,制作与学习者需求匹配的在线课程内容。通过梳理已有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在线课程内容稀缺度,体现为前沿性、生趣性和权威性。在内容的“前沿性”指标方面,我国《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内容应反映学科专业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34]美国《在线和混合学习的质量保证标准》也提出:“教学内容代表了该学科最新理论和实践。”[35]另外,有研究者认为,在线课程内容应吸引学习者,比如,“视频以令人惊奇的内容开始来吸引学习者”[36],具有“生趣性”,他们将“内容生动活泼”[37]“内容有趣”[38]看作评价在线课程的重要指标。还有研究者从内容的“权威性”角度提出“课程的开发高校或研究机构具有较高的享誉度”[39]。
在在线课程的信息内容中,无论是专业生成内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PGC)还是用户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都应具有创新性。在线课程互动交流社区,提供了“学习者作为信息资源内容生产者、发布者、分享者”的机会,有研究者提出“生成内容要具有独创性”[40-41]。此外,在线课程教学内容、媒体内容需要深耕细作,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内容。美国《在线和混合学习的质量保证标准》提出,“内容应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42]。有研究者提出内容质量应包含“增值要素,独特的内容”[43]。综上,笔者认为,在互联网产品维度,可以提取前沿性、娱趣性、权威性、创新性、定制性、特异性6个特性指标。
3.开发维度:规范度
规范是提升产品质量、凸显品牌的有效方法,也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一般认为,内容的“规范”与“特异”较难兼顾,它会限制产品的差异化发展。本文所指的“内容规范”,是指在内容开发和运营过程中,对内容的真实可靠、准确表述、易读易理解、安全合法等方面加以规定,为内容领域的实践提供可操作性行动指南,它与“特异”并非冲突关系,而是辅车相依的关系。
在线课程的内容规范度,主要是从开发维度对媒体内容和信息内容的生产、打磨与测试环节提出要求。首先,有研究者从媒体内容质量角度,提出内容需要具有准确性、规则性、完整性、可读性、易理解性等特性[44-46]。在线课程内容的文字、视频、音频,要严格按照我国《出版管理条例》《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章程》等,规范视频、音频内容;按照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等,规范使用文字和语句。其次,有研究者认为,在线课程内容需要具有真实性、安全性、合法性等特性[47-48],内容应“提供诚实副本,真实照片,可信消息,第三方认可”[49]。《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规定,在线课程内容“不危害国家安全、不涉密、无侵害他人知识产权”[50],“课程中使用的所有材料和资源是合法、合乎道德的”[51]。除此之外,有较多研究提到在线课程内容应具有可用性,如:西班牙在线课程标准规定“内容要有时效性,文件内容及时更新”[52-54]。综上,笔者认为,在技术维度,可以提取准确性、规则性、真实性、安全性、合法性、时效性6个特性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