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该“双一流”建设高校受调查学生具有良好甚至较强的CT技能,其总体平均得分高于美国学生调查结果;受调查学生CT倾向的总体平均得分呈现正性偏弱,且有超过26%的受调查学生不具备CT倾向或气质。这说明该“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培养CT能力,尤其是CT倾向或气质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其次,该“双一流”建设高校受调查学生的CT能力并没有随着年级的递增而相应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与我们的假设相反。其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生源质量较高,学生在入校时已具备较强的CT能力,入校后学校的环境、教育等可能对其CT的影响甚微。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学校对培养CT能力重视不够,或者虽然重视但措施落实不力,从而未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CT能力。无论哪种原因,都说明该“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培养CT能力方面大有可为。
再次,该“双一流”建设高校受调查学生的CT能力与性别并不呈现显著相关。这说明不同的性别身份并不影响学生大学教育期间的CT能力发展。
最后,相对而言该“双一流”建设高校受调查学生的CT技能水平表现要优于CT倾向水平。尽管CT技能和倾向没有绝对的可比性,但从量表评价的角度,可以看出受调查学生具有良好甚至较强的CT技能,而其CT倾向的总体平均得分处于正性偏弱区间的下限。按照保罗的“强弱意识”CT模式,如果一个人的CT技能较强,而CT倾向或习性较弱,那么他/她往往表现出“弱意识”CT。因此,我们应该更重视大学生CT倾向或气质的培养和内化。
基于上述分析,“双一流”建设高校还需进一步重视大学生CT能力的培养,但如何培养大学生CT值得深入研究。和美国相比,我国在CT培养方面差距甚大,尤其CT远不是“国家订制”,例如迄今尚未将CT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也只字未提。[10]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已有的经验,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此促进CT的培养。
第一,对我国大学生而言,培养CT倾向和品质要比培养CT技能显得更为迫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针对CT教育提出了三点建议,他认为要把培养学生的CT心态和习惯即心智模式作为更高的教育目标。[11]当前大学生的总体CT倾向不高,这与我国教育对学生CT的培养和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是有关系的。尽管我们提出了重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如何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值得我们思考。在大学教育中,我们既要教授学生技能,更要教授学生心智习性,让学生反思性地分析那些反映生活中真正挑战的丰富而真实的问题,以形成CT心态和习惯。(www.xing528.com)
第二,激励学生敢于提问、探求真理,加强CT训练。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虽然进行了多轮的改革,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改革没有深入到课堂教学,对微观教学的关注不够。[1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习惯于“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不太重视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即便提出了问题,也往往倾向于给出已知的所谓标准答案。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CT能力尤其CT倾向和品质的训练并没有大的帮助。鉴于此,我国高校亟待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建设良好的自由探索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提问,培养CT品质。
第三,在现有学科课程教学中融入CT能力的培养,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CT能力培养的教学途径可以有多种,比如可以单独设课进行训练,也可通过常规的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CT,还可以发展隐性课程进行训练。在不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和格局的情况下,在现有学科课程教学中融入CT能力的培养是最为经济可行的方法,也是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CT训练常见的方法。在培养大学生CT过程中,可以从大学低年级开始,结合学科课程教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将CT训练融入整个大学的专业学科教学之中。可以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多种教学方法与途径,例如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帮助学生提高CT能力。[13,14]
第四,积极引导大学生对CT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大学生是CT的主体,培养大学生CT,必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大学生理解CT的内涵和意义。教师应该帮助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我应该相信什么,做什么?也要帮助大学生确立在知识学习中的“主体”位置,与知识传授者形成双向互动关系,主动地学习。大学生只有在主动学习中才能提升CT水平。
需指出的是,本文的调查仅限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一个工科专业,其结果并不能反映该校理科、文科专业学生的情况。今后,在可能的条件下,我们还需在更大范围内对我国大学生CT能力状况进行评估,为我国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CT教育与培养提供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