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组学习的好处及心智发展

分组学习的好处及心智发展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组学习的好处之一,是激发情感的发育、促进心智的成熟,从而有利于心中智慧的释放。真诚、善良和美丽是度量人“心”的指标,是度量一个人社会行为模式文明程度的指标。询问与讨论习惯的养成,等于是在学生的心里安装了一部驱动思想的马达。我们认为,在思想的过程中,对威权的畏惧与迷信,只能让人心理幼稚、大脑僵化。

分组学习的好处及心智发展

分组学习,是我们新课堂的教学特点之一,学生们身上“三宝”之一的“团队意识”的养成,就得益于分组学习的形式。实际上,分组学习的好处远不止团队意识的养成。

分组学习的好处之一,是激发情感的发育、促进心智的成熟,从而有利于心中智慧的释放。

几个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学生的心就有一个从相互排斥到相互融合的过程,心不能相融往一处想,组员无法一致行动;不同的心相融的过程,也是每一个人释放智慧的过程。学生们的心在互相融合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的心在喜怒哀乐的过程中成熟起来的经历,还有心在相互融合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智慧,都被他们存储在课堂日报之中。

陈岳云同学在他2011年12月4日的日报中写道:“这种成长速度真的是惊人的!我想这应该归功于我们的小组制度。每次成立一个小组,用不了几天就会很团结,小组内就像一家人。然后再次分组,我们又能很快跟新的小组成员打成一团!”

分组学习的好处之二,是推动大脑运转,增强思想力。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面对同一个问题,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异于他人的看法。以六个人为一个学习单元,通过讨论互换不同的意见以寻求一致就成为必需。互换不同意见的讨论过程就是大脑碰撞的过程,大脑碰撞的过程就是增强思想力的过程。

分组学习的好处之三,是把学生的关注点自然而然地引向自身文化程度的提高和文明素质的提升方面。

待您看了学生们的课堂日报就可以知道,学生们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之中意识到,人思想的过程是“脑”与“心”联动的过程。有不同意见,“脑”就会碰撞;听到不同意见,“心”里就会生气;“心”里生气会影响“脑”的思维方式,把讨论推向非理性。非理性的讨论只有破坏性没有建设性,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修“心”以端正思想方法,确保讨论在理性的范围内展开,也就自然而然地摆在了学生们的眼前——这正是一个人寻求提高文化程度、提升文明素质的诉求。所以,我们的课堂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们修“心”的课堂,学生们每天一篇的课堂日报自然而然地就写成了一篇篇充满自我批评、提升自己文明素质的忏悔书。

分组学习的好处之四,是提升了合作能力、养成了合作习惯。

合作习惯的养成对中国人而言是最宝贵的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的文明素质,是最具价值的软实力。

采取以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讨论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们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包括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

讨论的过程也就是问与答的过程,所以,学生们在我们新课堂上的学习方法,基本上也是以问与答为主。学生问,老师答;学生问,学生答。

我们古代的中国人创造的“学问”一词,其构成方式,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要想有学问,首先要学会“问”。

现代人的诺贝尔奖金的发放规则,也是把提出问题的人排在解决问题的人之前。

在我们的课堂上,“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这三句话使用的频率最高。

比如,软件是什么?师生们讨论的结果:软件=智慧。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什么+为什么。

技术是什么?技术=怎么办。

真、善、美是什么?真诚+善良=美丽。真诚、善良和美丽是度量人“心”的指标,是度量一个人社会行为模式文明程度的指标。真诚与善良是心灵之美,漂亮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美丽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反而会随着心智的成熟而提升。

“人怎么样看上去最好看?”人在笑的时候看上去最好看。这正应了一句俗语,“笑一笑,十年少。”

询问与讨论习惯的养成,等于是在学生的心里安装了一部驱动思想的马达。魏婷婷同学在她的日报中写道:“每天都是不停地讲、不停地想、不停地写。”

询问与讨论习惯的养成,等于是在学生的大脑里嵌入了一款能够使大脑永不生锈、让思想始终发光的基础软件,将会使学生长期保持比较旺盛的思想力,并因此而终生受益。

这样的学习过程,如此的学习方法,标准答案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在我们的课堂上,答案没有对错,只有不同。我们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拘泥于标准答案,只能让人的大脑僵化。

这样的学习过程,如此的学习方法,威权与迷信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在我们的课堂上,没有对老师的畏惧与迷信。我们认为,在思想的过程中,对威权的畏惧与迷信,只能让人心理幼稚、大脑僵化。心理幼稚、大脑僵化的人,只会迷信,不会独立思考,成才的概率是零。

通过以下收录的老师的课堂日记以及老师之间关于讨论分组的往来邮件,可以看到老师是如何具体地指导学生合作起来共同学习的。

1. 重新划分小组——7月27日

今天,商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解散小组、重新组合新小组的动议,同学们对重新分组有些不那么愿意,通过两周共同的学习,小组成员相处得十分融洽,大家有些不舍。

我在课堂上和同学们谈了重新分组的理由。这样的安排,是原先就设计好的,为的是让同学们学会做人。要想学成一个有文化的文明人,不仅要学会与和自己的脾气相投的人相处,更要学会与和自己脾气不相投的人相处;不仅要学会与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共事,更要学会与和自己意见不相同的人共事。人上一百,五颜六色。一个人能否立足于社会,取决于其做人的本领,决定于其与人相处的能力。只知道和家人、熟人打交道,可以对付一家一户的农业社会,适应不了工业社会,更适应不了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如何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听课、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而要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在与人共事的过程中学会相处,与尽可能多的人相处,与尽可能多的人共事。

到底是大学生,一点即通。同学们很快就商定了分组的规则——拈阄,六个新的小组重新组织了起来。

2. 关于组长的选举——7月27日(www.xing528.com)

学习小组重新组合,小组长自然也就重新选举了。

为什么要选举?

第一个好处是培养学生权利与责任的意识。

一个人,只有让他行使他应有的权利,他才会承担应有的责任。权利与责任是孪生兄弟,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文明素质。

知道什么是“权利”,知道什么是“责任”,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社会的事尽自己的一份责任,这就是现代社会的公民。

第二个好处是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全面成长。

一个学生,和他相关的事,就要让他亲身参与,不要去代替他,这样他才会用心、动脑、张口说话发表自己的看法,看法可能对、可能错,也有可能很幼稚,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身心会在开口说话、表达个人意见的过程中全面地发育、成长、成熟起来,否则他会永远幼稚。

3. 轮流当组长的建议

发件人:杨晶

收件人:商老师 沈老师

抄送人:软测一期

时间:2011-08-13

史春鹏同学在8月10日的日报中,建议让每位组员都当一段时期的组长,我觉得他的这个建议很好,相信他一定是在组长的岗位上收获了很多,也希望别的同学能像他一样。我们应该给大家创造这个条件,沈老师、商老师,你们觉得可行吗?

杨晶

杨晶,您好。

这个建议很好,我完全同意,我想商老师也会同意的。一任小组长的任期多长要商量,时间太短也不合适,这个请商老师考虑,她有经验。

组长和班长一样,只干一任,不得连任,建议同学们把这一条也纳入我们的班规里。另外,是否可以尝试一下,优先考虑性格内向、寡言少语的同学当小组长,他们目前的人格状态更需要有这样的锻炼机会,这样的历练可能对他们的帮助更大,他们的内心应该是愿意的,只是缺乏一点点勇气。

组长弱了会不会影响小组的其他同学?会影响的,但是这个影响也有可能是正面的。如果小组的其他同学都主动配合,则体现了我们班训中的“好心肠”,而且其他同学也可以在帮助他成为合格组长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试想,一个人能够帮助别人成长为领导,他的本事有多大!一个人能够帮助别人人格健全,他自己的人格力量能不同步增大吗?

沈思

组长人选优先考虑性格内向、不那么善言谈的同学,沈老师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也发现了这个现象,第一次分组基本上都是当过班干部的同学,虽然小组成员磨合较快、小组管理也比较好,但是性格较内向的同学依赖心理仍然存在。

第二次分组中,有四个小组的组长都是不善言谈的,平时也不是特别主动表达自己,比如于利奎、胡剑锋、魏婷婷、孙蓉最为典型,这几名同学都是学习认真,但是不是特别喜欢表达的。发现他们当了组长后,主动承担起小组的责任和工作,可能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在这个组长的位置上他们就必须从全局考虑问题,而且必须带动大家进行工作,有压力的同时,也是动力。这两周下来,这些同学的变化都非常大。所以我想从下周开始,再重新分一次小组,这样又可以让六名同学的自信心得以提升、组织能力能够增强。我也和同学们商量一下,把选组长的要求订到班规中去,我昨天看到孙蓉和魏婷婷同学当了组长前后的变化之大,也刚好想这么做试试。看来大家想到一起去了!呵呵!

商莉

4. 一个卸任组长的思考——蒋玉同学8月8日

自从重新分组之后,我感觉自己没有以前繁忙和充实了,这可能就是做组长和组员的区别吧。做组长会有很多压力,会考虑到组员和项目的方方面面。然而成为一个小组的组员之后,就不会考虑那么多东西了,每天只要管自己的模块,完成组长分配的任务,有问题的时候和大家讨论一下,甚至可以不担心进度。

我觉得,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扮演形式,每个人处于不同的角色就会有各种不一样的想法。所以,不论你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不要被自身的角色限制住。你是普通的员工,你也要经常把自己当成项目经理,站在经理的角度去做事,自然会有一番收获;如果你是项目经理,你也要时常把自己当成员工,站在普通员工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使团队更加具有凝聚力。

老师点评:

蒋玉同学刚从组长位子上退下来,弃官为民了。如果他没有当过组长,如果他没有“换位”的亲身经历,仅仅是某位老师告诫他,“你应该换位思考”,或者他仅仅是在某一本书上读到,“我们应该换位思考”,他对换位思考的必要性和作用会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吗?他的理性思维会向前迈进这么一大步吗?

短短160个字,把换位思考的必要性和作用叙述得清清楚楚,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的。

重新划分小组的目的,原本只是为了扩大同学们与人交往的范围,激发情感的发育、促进心智的成熟,以利于学会做人、学会相处,读了蒋玉同学的日报才知道这样的过程也有助于拓展视角、完善思想方法。看来我们挂在教室墙上的“学会做人,学会思想”的教育宗旨写对了,学会做人与学会思想是不可以分开的。人的言行受制于思想方法,反过来,人的生存环境和活动方式会影响人的思想方法的形成。蒋玉同学今天的日报让我进一步认识到课堂文化和教学模式对学生思想方法的形成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