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研究性学习研究或许发端于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于1999年初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此后,研究性学习受到了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有以下进展。
第一,确立了研究性学习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在人们对研究性学习充满热情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取得一定进展的推动之下,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了“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从中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之一,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这样,研究性学习在中小学课程中就拥有了较为牢固的地位。(www.xing528.com)
第二,对研究性学习有了整体性认识。随着研究的深入,当前,已形成了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整体性认识。例如,研究者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基本形式、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理论基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评价等等,都有比较多的探讨。(注:霍益萍,张人红.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0,(11);尹后庆.上海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0,(1);易凌峰.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J].上海教育科研,2000,(1);洪欣.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J].上海教育情报,2000,(2—3);张肇丰.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意义[J].上海教育科研,2000,(1);赵才欣.关于实施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若干思考[J].上海教育,2000,(6);蒋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探讨[J].徐州教育科研,2000,(6);廖大海.略论研究性学习评析的三个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0,(1).)可以说,人们对于“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诸如此类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认识由模糊走向了清晰。
这一专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在于:对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性问题缺乏深入研究,这样一来,就会羁绊研究性学习在实践中的脚步。此外,对研究性学习如何与其他教学及学习方式进行整合缺乏研究,对于相关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借鉴显得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