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看,世纪之初我国的教育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注重研究社会发展变化引发的新问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把一些新的事物和概念带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例如全球化、网络化、知识经济、加入WTO等等。新事物的出现,引发了社会的新问题,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同样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对于这些新事物、新问题,研究者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第二,注重把握教育改革中的突出矛盾。在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当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例如,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课程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等等。对于这些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所不可回避的问题,教育理论界在进行理论探究的同时,对如何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尝试性对策。
第三,注重分析学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动向,也纳入了教育理论研究的视野,如“校本”、研究性学习等。对学校实践领域中这些问题的探讨,为教育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使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有了一些新的表现样式。
第四,注重国际化视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国外教育、教学理论的引介从来没有中断过,近年来,借鉴国外教育理论更是渐成风气,如引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全纳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等,这些理论与实践行为的引介,扩展了研究者的视野,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宏大的国际背景。
第五,注重对已有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前一个世纪刚刚逝去,新的一个世纪刚刚到来,置身于这一特定的时空背景,常常使人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回顾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已走过的历程,期盼在新的世纪有新的作为,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的教育研究在呈现以上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失。(www.xing528.com)
第一,教育研究的自主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研究必须与社会的现实相结合,应该反映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特征。但是,仅仅当社会因素的变动引发了新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之后,教育研究者才去被动地关注它、研究它还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研究群体更要根据一定社会时期的特征,前瞻性地把握教育实践领域正在出现和将会出现的问题,择其要者去研究它、解决它。科学研究承载着三个方面的功用:描述、解释、预测。如果一个学科的研究没有了自主,这三种功用的发挥无疑都会受到消极的影响。
第二,原创性有待进一步突出。引介的多,独创的少,就整体而言,教育理论研究的原创基本上处于起步状态。这一状况反映了我国教育理论本身的贫弱,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某些研究者对外来教育理论的过于推崇。诚然,教育研究需要借鉴国外的理论、国外的经验,但要考虑到引介西方理论是否有助于中国的教育理论构建,能否应用到本土的教育实践领域,是否有助于教育实践的开展。中国的教育实践是植根于深厚的特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氛围中的,它所面对的问题有自身的特殊性,要解决这些问题,他人的理论充其量只具有观照价值,本土原创是中国教育理论研究所必需的。
第三,对新教育命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虽然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命题,但基本处于表层分析状态,如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对知识经济与教育的研究等。在这些新的教育命题分析上,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尚悬浮于实践之上,缺乏对相应实践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缺乏综合的整体性的眼光,对问题的分析显得零散、片断。
第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待进一步密切。应该说,教育理论工作者在近年尤其关注了实践问题,他们或参与教育决策,或亲历教育实践,或与中小学教师结成新的研究共同体,对实践有了更为进一步的体会与认识,也取得了一些为实践界所接纳的理论。但不可否认,与巨大的、要求迫切的教育实际场域相比,这些理论研究还显得薄弱。并且,理论工作者所提出的种种理论的或者说理想化的诉求,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为实践所认同。
以上研究的总体特征与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宏观和微观教育问题的研究状态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