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类活动影响不到大洋与深海,但事实并非如此。
大洋与深海的环境虽比沿岸地区好,但渔业活动、环境污染及世界性气候变动对这里的生态系统不断产生影响,现在向深海海底丢弃工业废弃物、开采矿产资源等行为尚处于探讨或调查阶段,等到商业行为正式开始之时就会形成真正的威胁。
在大洋表层及深海都发现了若干化学污染物。例如,在大洋表层检测出与沿岸区域浓度相似的多氯联苯及汞。城市所排放的喷雾剂、制冷剂(氯氟甲烷)等污染物进入大气中,进而被运送到北极海域,由表层沉降到深海,在海底向南移动,仅仅几年时间就可到达加勒比海。如前所述,在格陵兰海域发现了来自英国处理工厂泄漏的放射性同位素。对科学家而言,放射性同位素等较易追踪的物质是调查海水动态的便捷标记,但这些物质对生物的影响令人忧虑。在物种多样性较高的深海海底分布了许多种群密度较低的物种,有毒污染物的混入导致了海水环境的急剧变化,对已适应了稳定环境的深海生物造成了严重威胁[31]。
人类已在沿岸区域埋填了大量生活垃圾、核废料、疏浚泥、废旧设施等废弃物。人类在意识到这些丢弃物造成的沿岸环境问题之后,也提出了限制向深海丢弃废物的倡议。有观点认为,深海平原可用于放置有污染风险的废弃物或低当量放射性污染物,原因在于生物昼夜垂直移动总体上是将物质向海水下层搬运,而且深海平原是生物稀少、近乎静止的环境,因此污染物几乎不发生移动,对其上方生态系统的冲击较小。然而,一些学者通过对深海生物的研究,对上述观点提出了疑问。人类直接接触深海的机会极少,因此这一问题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考虑开采深海镁矿石等矿物,也在讨论开采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的可能性。能源研究人员也关注可燃冰的开发。美国东北部沿岸蕴藏的可燃冰的量相当于美国每年消费天然气的300多倍。据推算,全球海洋中可燃冰如果换算成碳元素的量,大约是陆地上埋藏的煤炭、石油及天然气总和的2倍。(www.xing528.com)
深海海底采矿在经济上并不合算;而且一旦开始,海底环境将进一步碎片化,大范围的生物群落栖息地将被破坏[32]。
近年,二氧化碳的深海储存及向中、深层的稀释扩散逐渐成为热点议题。以现有的技术水平,相关方案都可实施。虽然深海储存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暂时控制地球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发展,但将二氧化碳以液体或固体的形式存放在海底凹陷中,必将对储存地及其周边的底栖生物群落产生致命影响。另外,二氧化碳若在中、深层释放,可造成大范围的海水酸化,从而导致浮游生物死亡率的升高,而浓度过高的二氧化碳对生物的生理影响也令人担忧[33]。
许多人一直有着“深海如同沙漠”的印象,而具有潜水艇驾驶经验的van Dover C L在其著作《深海的乐园》中却有如下描述:“书上说深海是广袤、单调的荒地,是几乎没有生命的沙漠,当我们到达深海海底之后才发现这并不是真实的情况。”[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