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岸的海底是宽广、平缓、往深处倾斜的大陆架,水深在10~200米。大陆架的宽广程度在各地差别很大。富于变化的大陆架分布着许多底栖生物。
这里通常为软泥底质,在有些地方岩石也可从软泥底质中露出。总体来说大陆架的海水透明度不高,因为江河与海底的有机物及沉积物被运送到大陆架附近。这里的水体通常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生产力非常高。来自陆地上的沉积物在大陆架区域的海水中呈扇形分布,最终形成覆盖部分大陆架的底质。在清澈的浅海,虽然光线充足,但泥底质不适于底栖海藻类附着生长。当然也有例外,有的大陆架海水透明度很高。在巴哈马海域,直到水深250米附近都有海藻分布。在大陆架海域主要的初级生产者是浮游植物。由于大陆架海域较浅,海水容易被海流与风所搅动,营养盐丰富,浮游植物广泛分布于海水各深度。
在亚寒带大陆架水深100米左右的巨藻海底森林值得人们关注,如前所述,这里的海獭是岩礁的关键种。海底森林维持了众多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海底森林生态系统富于变化,这里有长短不同的巨藻,叶片或岩礁上生息着无脊椎动物及鱼类等。
加利福尼亚的海底森林中有数百种海洋生物栖息,但在人类未开发海洋前,这里的生物资源应该更为丰富,而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可能只是幸存的种类而已。
对热带区域底栖生物群落的研究表明,这里的生态系统中存在不少相对重复的小生境,未特化的广适应种也并不罕见,这说明断断续续的中等规模的干扰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但是中等规模的干扰作用并非决定性的,生态系统并未持续演替到竞争弱势种全部被淘汰的状态。飓风、旋风及厄尔尼诺现象等的扰乱因海水深度而效果不同,但都可改变底栖生物群落的组成[25]。(www.xing528.com)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大陆架是世界上调查最深入的区域之一,然而在底栖生物群落中,仅记录了500~600种生物,且优势种明显。众多沿岸城市的污染和渔业活动的扰乱作用是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的影响在纽约等大都市存在的纽约州近海的底栖生物相(biota)中得到了印证[26]。
现如今,人类活动已经成为主导大陆架海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小型渔船即使周期性在鱼类密度高的地方作业,也不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太大负面影响;而大型渔船作业可导致鱼类资源减少,海底生境也屡遭大范围破坏。入海的主要河流富营养化,底质中混入有毒物质等,造成频繁的剧烈干扰。石油开采造成的污染也与其他因素一样,威胁到海底生物多样性的稳定。
在一些大陆架附近,底栖生物的种群密度曾经高得惊人。据报告,在清澈的浅海比目鱼曾多得相互重叠。在阿拉斯加、不列颠哥伦比亚、美国东北部近海、纽芬兰岛、黄海、东海等大陆架附近的世界主要渔场,人类用底拖网捕捞海底及其附近分布的水产动物。
在纽芬兰岛近海的大浅滩及美国东北近海的乔治浅滩等著名渔场,人们捕获了数量超乎想象的鳕鱼、比目鱼及鳐鱼等。这些鱼类在底栖区与漂泳区之间移动,在两处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生态作用。但如今,许多生态系统中的大型鱼类已消失,生境逐渐为小型动物所占据,与过去相比生物特征已有很大不同。在当前状态下,我们即使恢复大型鱼类的数量,生态系统能否恢复也难下定论[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