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海洋辽阔,在研究海洋及调查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时,研究人员倾向于将水域与水深分开。研究人员首先必须了解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是漂泳区还是底栖区,两者的物理及生物特性。底栖区比漂泳区分布了更多种类的动物,浅海的底栖区还生长着海藻及海草。
依据迄今的详细调查结果,在垂直及水平方向均能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详细划分(图6)。
从潮间带到水深约200米的逐渐倾斜的海底,被称为浅海区。大陆架向外倾斜程度加大,这部分是大陆斜面。水深从200米到4 000米之间被称为渐深海区。水深4 000米以上一般是平坦的深海平原。
水深2 000~6 000米处属于深海区。水深超过6 000米的海沟底部及两侧称为超深海区,海底最深处是深达一万多米的海沟。
图6 海洋生态系统的划分
漂泳区从海面到海底也分为若干层:水深小于100~200米的真光层、水深700~1 000米的弱光层、水深1 000~11 000米之间的无光层,无光层又分水深1 000~3 000米的渐深层、水深3 000~6 000米的深层、水深6 000~11 000米之间的超深层。也有学者将渐深层与深层一同称为深层。除了这些划分方法,有学者将富于生态特点的海洋表层和海底边界层作为研究对象[29]。(www.xing528.com)
另外,在日本人们喝的所谓“海洋深层水”的饮用水,绝大多数是取自深度小于700米的中层。
由于中层的浮游动物在水中做昼夜垂直运动,将表层的物质带到中层,因此这里水质与深层海水不同。
在水平方向上,海洋生态系统被划分为沿海生态系统与大洋生态系统。沿海生态系统的特点是相对狭窄,与陆地联系紧密,通常可从陆地上获取丰富的营养盐。沿海生态系统最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这里的生态已经发生了相当的变化。沿海生态系统内侧的边界线是海岸线,外侧的边界线推移到大洋区域,由海底地形及大陆架边缘的联系所决定,因此,外侧边界线与海岸的距离因海区的不同而不同。沿海生态系统与大洋生态系统的边界线附近常与专属经济区(EEZ)的边界相重叠,因此,海洋生态系统的划分也对政策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沿海生态系统与大洋生态系统的界限通常是模糊的,两者在边界线附近发生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的特有种较多,有些种也可在两个生态系统之间自由穿行。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需要理解两个生态系统间的关系。
[1]译者注:此为原书数据。相关数据现已有更新。
[2]译者注:此为原书数据。相关数据现已有更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