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心健康的关系
健康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身心之间的关系。它们关系密切,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身体健康有助于心理健康。中国古代哲学家范缜提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强调了躯体是心理之载体。近30年来生理学及生物学研究证实了生理机能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例如,甲状腺的主要功能是控制人体的新陈代谢,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使得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个体便会产生紧张反应,表现为肢体颤动、情绪激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焦虑不安和失眠,等等。心理健康也同样影响身体健康。古人云:“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一些生理疾病(包括冠心病、哮喘、头痛和溃疡等)和心理状况有关。例如,抑郁会增加肾上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量,还会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使个体更容易患病。因而,保持身体与心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对人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2.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评价规范也受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标准也迥然不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提出了十条心理健康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估计。
(3)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
(10)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刘协和(1993)提出的五条心理健康标准如下。
(1)没有心理异常。
(2)正常发育的智力。
(3)健全的人格。
(4)充沛的精力。(www.xing528.com)
(5)丰富的情感生活。
综合国内外专家的观点,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面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它是人进行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也是一个人与周围环境取得动态平衡最重要的心理保证。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有望取得成绩,并从中得到满足和快乐。同时,智力正常者才有可能挖掘潜能,充分实现自我。智力正常与否可通过智力测验来判定,若智商在60以下即属于智力低下。
(2)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人们的情绪是所有心理活动的背景条件和伴随其他心理过程的体验。正如体温可作为生理健康与否的标志之一,情绪也是反映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的晴雨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满足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虽然也有悲伤、哀愁等消极体验,但能主动调节,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3)对自己能做出恰当的评价。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己,是对自我目前所处状态和环境、自我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摆正自我的位置,自信、自觉地发展自我。如果一个人没有发展目标,整天浑浑噩噩,或妄自尊大、好高骛远,或自轻自贱、悲观厌世,自然是不能算心理健康的。
(4)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接受、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
(5)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心理健康的人,其认识、情感、言行、举止都符合他所处的年龄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是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的。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于青年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尚未成熟的阶段,他们常出现一些自我矛盾,主要表现为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的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愿望与当前现实的矛盾等。如果大学生处理不好这些心理内部矛盾就会引发各种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如最常见的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敌对等。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情绪状态。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的情绪效应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两种。温伯格(Weinberg,1988)等人研究报道,一次30min的跑步可以显著地改善紧张、困惑、焦虑、愤怒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同时,伯格(Berzer,1993)研究认为,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大学生常因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未来前程的担忧而持续产生紧张、焦虑和不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这些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
(2)提高智能。长时间地进行脑力劳动后,通过体育锻炼有益于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分析等心智能力的健康发展,并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锻炼对人的智能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特长、能力、身体和社会接受性等各方面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如“我的学业成绩非常优秀”“我的身材不是很有吸引力”等等。而自尊是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对自己各方面的自我评价和情感反应,如“我对自己优异的学业成绩感到自豪”“我对自己富有吸引力的身体感到非常满意”等等。由于自我概念和自尊都是由许多方面的自我认识所组成,通常我们认为自我概念和自尊是同义词,它们在适应社会和人格形成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研究表明,青年人对自我身体方面的关注达到最高点。据有关报告显示,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身体吸引力、健康状况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等各方面的评价。当个体对身体形象不满意时会使其整体自尊降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对参加者有关身体方面的自尊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自尊。例如,一项降低体重的训练可以明显影响参加者的身体外表知觉和身体想象(如果体育锻炼达到足够强度和足够时间,它就会影响自尊,再如,当一名大学生在他的首次网球比赛中获胜了,这将对他的网球运动能力是一次肯定,相应地就会提高他对自己这一能力的知觉。如果他能够继续成功,则有可能提高其身体自尊,到最后可能会是整体自尊的提高)。
(4)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身体素质与能力的限制或意外等)和主观困难(如紧张、畏惧心理、失意、疲劳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5)协调人际关系。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锻炼可改变这一现象,因为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独创、消除紧张和保持友谊等心理保健价值。马赛等人调查发现,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需要可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
(6)治疗心理疾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比率明显上升。这说明激烈的社会竞争正在逼近学校,使学生的压力不断增大。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消除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