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闻客观性的要求,新闻记者不能把自己的情感放入新闻叙事中来。但如果是对消息来源的情感状态的描写,则符合客观性的规范。在记者的叙述中,情感性首先指的就是消息来源的情感状态,最为常见的是一些强烈的情感表达,如哭泣。还有一些不那么外显的情感表达方式,例如普通人在悲剧事件后通过情感展示和仪式表演所表达的痛苦与同情,如蜡烛、鲜花等[58]。
1.家人
杭州保姆纵火事件导致女主人朱小贞和三个可爱的儿女死亡,一个幸福的家庭顿时解体,它带给当事人的是难以治愈的痛苦。几乎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男主人林生斌都是最主要的新闻人物,也是在新闻报道中最多表达情感的人物。一般而言,在对涉及死亡的报道中,记者是否接触遇难者家属以及与之接触的程度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在这一事件的报道中,林生斌非常配合记者的采访,一次次向不同的记者重复妻子、儿女遇难的经过,他的情感状态也成为记者们经常描摹的对象。例如,在火灾发生后,“林生斌晚上不敢睡觉,闭上眼,老婆孩子的样子就会浮现,眼泪总忍不住流出来”(6)[59]。新闻中不仅有这种克制的情感表达,也有对更为强烈的情感宣泄的描写,例如,“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36岁的林生斌不时就会像个小孩一样嚎啕恸哭,哭得撕心裂肺、肝肠寸断”(10)。记者除了当面采访林生斌外,他的微博账号也成为记者收集信息的重要渠道。下面这段描述就是记者根据林生斌的微博内容撰写的:
林生斌将朱小贞与三个孩子葬在一起,他给自己的微博取名“老婆孩子在天堂”,并声称独自承受地狱般的痛苦。“退庭事件”发生后,死者亲属心情复杂,林生斌曾第一时间谴责党琳山律师“不负责任”,但在第二天的微博中又提到,“真相越来越接近了”。(16)
这段话表现了林生斌的多重情感,既有失去亲人的悲痛,“独自承受地狱般的痛苦”;又有针对辩方律师党琳山第一次开庭时的退庭之举的愤怒,谴责对方“不负责任”;其中还隐含着一种期盼,“真相越来越近了”。身为死亡事件的直接当事人,林生斌还要应对事件的诸多后续事宜,比如安排亡故家人的葬礼、对事故原因的追问等。因此,他的情感表达总体上是非常克制的。《新京报》在关于火灾后两个月事件进展的报道中提到,一些人认为林生斌是“完美受害者”,“极度悲痛中仍表现了克制和体面”(9)。不同的新闻中记录了三次林生斌的失态。一次是他想回到自己的家看最后一眼,却遭到保护现场的警察和安保人员的阻拦,他只好打电话求公安局局长,“扯着嗓子喊:‘我就是想看看自己的家现在什么样了。那是我的家啊。’”(3)一次是因为大舅子朱庆丰发现火场内的消防警铃被替换了,屋内的出风口与排线也被更改了,林生斌愤怒地质问:“不是说要保护现场吗?做这些是为了什么?”(8)还有一次则是在2018年2月1日的庭审现场,他将保温杯投向莫焕晶,却砸中了上前阻挡的女法警[60]。
相对于林生斌的克制,老人的情感表达在新闻中要体现得更为直接。下面三段话描述的是林生斌的母亲和朱小贞的母亲的情感表达,她们分别以朱小贞的子女、朱小贞的哥哥和朱小贞为叙事主体。记者记录了讲述者的“哽咽”、“恸哭”、“放声大哭”、“哭得眼睛疼”等不同类型的哭泣状态,令人感受到家人的深切悲伤。
林母说,孙女阳阳一直在学芭蕾,跳得很好,曾在杭州电视台表演过,平时她常翻看孙女跳舞的视频和照片。大孙子在学弹琴,她略带骄傲地指点着自己的肩膀、胳膊、腿,“放这儿弹的,放这儿弹的”,比划着就哽咽起来。(2)
朱小贞被确认死亡之后,朱庆丰的妈妈告诉记者,朱庆丰跪在她的面前恸哭,她也哭,哭着告诉朱庆丰,他再也没有妹妹了。(7)(www.xing528.com)
回忆起女儿没出嫁的时光,老人突然放声大哭:“妈妈怀你的时候,就想要一个女儿啊!再也没人叫我外婆了!我给你的东西就是永远给你啊!为什么要让我从火里捡回来呀!为什么还要还给我呀!”朱小贞的母亲一边自言自语不要再哭了,哭得眼睛疼,一边却把朱小贞从出生到结婚生子,到想象她遇难的情形哭了一遍。(7)
2.业主
在记者描述火灾发生及被扑灭的过程中,蓝色钱江小区的其他住户成为主要的消息来源。这些住户有的与林家人并不熟识,有的则是林家的朋友。《新京报》的报道概括了业主们的两种情感,他们“对林生斌感同身受,生出对他们一家人的同情和对保姆的怨恨”(9)。在亡者逝去后,这些住户回忆起与他们交往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哀伤的气氛。一位与林家人并不熟悉的女业主向《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回忆了林家的三个孩子:“‘我喜欢穿拖地长裙,他们在楼下看见我,总是说阿姨漂亮、漂亮阿姨,所以我记住了他们。’说到这里,她眼角泛起泪光。”(5)一位女业主则说:“在这小区里,你找不到比那三个孩子更漂亮的小孩。”火灾把她吓得不轻,“每晚两三小时一醒,想到孩子的脸就流泪”(1)。一位男业主则是站在单元门口,看着尸体从眼皮底下一具一具拉走,“心里非常难过”。他满怀痛惜,按照家乡的风俗,捏了捏每个小孩子的脚(2)。
而对纵火的保姆莫焕晶,业主们则充满了怨恨。林家与莫焕晶的关系被形容成一出“现代版的农夫与蛇”,她的纵火行为还波及小区内的其他保姆。一位业主当天就辞退了正要来家里干活的小时工,另一位业主也在火灾几天后以出国为由辞退了保姆。小区内的保姆们则觉得莫焕晶给保姆群体抹了黑,甚至愤愤地表示她应该被火一起烧死(9)。蓝色钱江小区的业主们与保姆之间的信任逐渐瓦解,一位业主的表态很有代表性:
潘成对此非常气愤,他说如果自己家保姆借钱,他肯定马上开除掉。“大家之间是雇佣关系,要有界限,你管我借钱,就说明你惦记上我家了。”他不断叹惋,林家人就是“太善良了”。(2)
3.网友
经媒体的报道,林生斌一家的遭遇得到了许多人的同情。在林家搭建的灵堂外,凋谢的菊花瓣散落在灌木丛中,但新鲜的花束很快被一拨又一拨新的吊唁者们送来,送花者来自安徽、辽宁甚至澳大利亚。“很多人一句话不说,走进灵堂鞠躬上香,再捂着脸、抹着泪离去。”(9)鲜花的主人从“开始的亲朋好友换成了全国各地的网友,几分钟就是一位快递员前来放下花并拍一张照就走。就因6月27日晚的头七仪式被林家人搬上直播平台,千万级浏览量后,网友的鲜花接力而来”(5)。前来悼念的人送来的花束快要堆满蓝色钱江的半个小区。“许多花束上钉着雪白纸片,传达对林生斌的劝慰和鼓励。还有人抄写了经文送来,寓意逝者早日往生。”甚至是在大火过后的一个多月,面对8月的持续高温,“仍然有来自各地的网友赶到蓝色钱江小区内的灵堂,悼念已故的朱小贞和林家三姐弟”(8)。《三联生活周刊》曾记录了这样一个情节:“一位从绍兴来出差的姑娘站在摆成心形的白烛图案边泣不成声。‘我不去灵堂了,我只放下一束花就走’,她抽泣着向一位街道人士解释她只是一个陌生人,希望他带话给男主人要坚强。”(5)鲜花成为众多关心此事的网友进行情感展示的一个符号,它所代表的来自网友的同情与悲伤虽不像林家人的情感表达那么强烈,却为林家人提供了莫大的心理安慰。每日人物描绘了“一位从河南赶来的大妈,拎着家乡的土鸡土鸭,坐了6小时的火车,用自备的锅碗瓢盆为林家人炖汤,想让他们‘补补身体’”。还有“几位来自外地的志愿者坚持留在这里,帮忙做些杂事,为逝者家属收拾灵堂,或是递上一份饭。”“林家人说,悲剧发生后的一个多月‘漫长得像一整个世纪’,是这些人的关心让他们撑了过来。”(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