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感话语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及影响

情感话语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及影响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转型中国社会,情感话语业已成为公共话语空间中的一种突出类型,研究者以各种方式刻画公众的情感,或是针对怨恨、同情、愤怒、戏谑等具体的情感类型,或是聚焦某些案例中的情感[49]。“同情”推动了围绕这一议题的公共讨论。黄月琴考察了灾难报道中的情感叙事。后经警方查明,火灾系广东籍保姆莫焕晶纵火而成。2018年2月9日,杭州市中级法院一审判决莫焕晶死刑。

情感话语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及影响

情感现象不仅存在于当代中国的社会抗争事件中,它在中国有着更为独特的政治和社会意涵。裴宜理对革命和后革命时期群众运动的研究发现,共产党人通过动员情感力量来实现革命目标,情感话语是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话语[45]。郭于华、吴毅、李里峰等人对诉苦机制的研究则为上述判断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农民在表达日常生活中的苦难的过程中促成了国家观念的建构[46]。历史学者的研究指出,情感与民国时期的媒体并不疏离。顾德曼(Goodman)对1928年马振华自杀案的研究指出,报纸不惮于对情感的展示和评判[47]。而林郁沁对20世纪30年代施剑翘复仇案的分析,则探讨了媒体如何促成一种崭新的公共道德情感——“同情”——的兴起[48]

在转型中国社会,情感话语业已成为公共话语空间中的一种突出类型,研究者以各种方式刻画公众的情感,或是针对怨恨、同情、愤怒、戏谑等具体的情感类型,或是聚焦某些案例中的情感[49]。作为媒体经常调用的一种话语资源,情感广泛地表现在公共事件、灾难事件等类型的报道中。袁光锋以夏俊峰案和李某某案为案例,分别探讨了同情与怨恨两种情感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50]。在另一项研究中,袁光锋又通过对两起毕节留守儿童死亡事件的研究发现,传统媒体通过“代理者语言”向公众呈现了留守儿童的“痛苦”,并赋予痛苦以公共价值。“同情”推动了围绕这一议题的公共讨论。公众的同情结构主要包含悲痛、愤怒、讽刺、羞愧、无力感等情感[51]。黄月琴考察了灾难报道中的情感叙事。在媒体对灾难的仪式化建构中,情感的唤起与规驯是微小而又重要的机制。媒体通过追忆惨状的发生和缅怀受难者,以及对奋不顾身的英雄气质的歌颂,唤起凝聚力和团结感的产生。这种情感的共享,可以带来一种神圣感和升华感,有助于强化政治、文化或者社会认同[52]

正如袁光锋所指出的,已有研究往往把媒介当作情感的载体,重点在于讨论情感的类型,而较少论述媒介自身对情感的影响[53]。一般而言,公众对情感的感知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对新闻的消费来进行的,新闻媒体是一种重要的中介机制。此前的一些研究者已经关注到媒体在公众了解“远方的苦难”(distant suffering)的过程中所起的中介化(mediation)作用[54]。袁光锋称之为“媒介化的苦难”,意指媒介对于苦难的意义不仅在于“连接”的方式,还在于“连接”的内容,即媒介对苦难的呈现[55]。沃尔-乔根森提出“媒介化愤怒”(mediated anger)的概念,强调它在公共话语中的表演性、集体性、政治性,以及通过新闻叙事进行话语建构的面向[56]。参考上述研究,本章以“媒介化情感”(mediated emotion)概括媒体在情感话语的生产中体现的重要作用,并侧重于情感的“连接”方式和“连接”内容两个维度。本章将通过对一起新闻事件的案例研究来考察媒介化情感在中国新闻业的实践情况,探讨情感究竟是如何体现在新闻中的,又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2017年6月22日清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高档小区蓝色钱江发生大火,一位母亲和她的三位年幼的子女因此殒命。后经警方查明,火灾系广东籍保姆莫焕晶纵火而成。莫焕晶因沉迷于网络赌博,计划通过先放火再救火来向雇主邀功,不料酿成了四人死亡的惨剧。2018年2月9日,杭州市中级法院一审判决莫焕晶死刑。这是一起能够激发公众同情的悲剧,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事件始终未曾离开媒体报道的视野,媒体在“头七”、葬礼、开庭等不同的时间节点上对事件的动态进行披露。不仅是像《钱江晚报》这样的杭州本地都市媒体对它进行了持续的报道,大量的异地媒体也纷纷通过报道和评论予以关注,尤其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财新周刊》等媒体针对这一新闻事件所刊发的特稿和调查性报道之多在近年来的热点事件中也较为罕见。通过媒体的报道,公众获悉事件的起因、进展,在了解事件的动态发展之外,也感受着这出惨剧带来的情感冲击,同情、悲伤、愤怒、恐慌、痛苦等种种情感杂糅在一起

在杭州保姆纵火事件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种类型的新闻文本:其一,大量的动态消息,尤以杭州本地媒体为主要的供给方;其二,少量的深度报道,主要以特稿和调查性报道两种体裁体现;其三,大量的新闻评论,对大多数未曾派出记者前往新闻现场的媒体来说,评论是一种不想缺席热点新闻事件的替代方式。本章的分析样本来自国内10家媒体对这起事件的18篇深度报道文本[57]。选择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比较而言,评论这种文体本身就以表达观点、意见乃至情感为主要特征,透视客观报道中的情感表达更能揭示出情感与新闻业的隐秘关系。第二,深度报道往往比较深入地解释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外界了解和认识事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利于我们系统地了解此次事件在媒体上的呈现状况。通过对这些报道文本的仔细阅读,本章试图回答两个问题:第一,这些新闻文本表达了哪些情感?谁在表达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第二,这些情感话语具有怎样的新闻学意义?(www.xing528.com)

表7 媒体报道杭州保姆纵火案一览表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