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候报道的核心实践:新闻职业话语研究

气候报道的核心实践:新闻职业话语研究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气候问题的治理过程中,由于涉及不同国家的责任分配问题,中国的气候报道记者就必须要考虑中国的国家利益与新闻业的职业追求之间的关系。与空气污染等其他环境议题相比,中国媒体的气候报道具有典型的由上而下的特征。在价值立场与客观中立之间的考量成为气候报道记者群体在新闻实践中必须应对的核心问题。受访者普遍认为,这是气候报道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并形成了三种态度。

气候报道的核心实践:新闻职业话语研究

实践是指人们形成的有利于工作的共同的观点、工具、信息、语言、故事及文件[51]。与一般的条线报道不同,气候变化不仅是科学问题和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全球社会都要面对的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在气候问题的治理过程中,由于涉及不同国家的责任分配问题,中国的气候报道记者就必须要考虑中国的国家利益与新闻业的职业追求之间的关系。与空气污染等其他环境议题相比,中国媒体的气候报道具有典型的由上而下(top-down)的特征。政府是气候新闻议程最主要的设定者,一方面要为他们的气候行动赋予重要性,另一方面需要将气候变化知识扩散出去以求得公众对相关气候政策的支持。这一特征强化了气候报道对政府政策的关注,而淡化了气候科学在报道中的分量[52]。在价值立场与客观中立之间的考量成为气候报道记者群体在新闻实践中必须应对的核心问题。受访者普遍认为,这是气候报道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并形成了三种态度。

第一类,受访者明确强调要从专业角度去报道气候变化问题,而没有必要以抽象的国家利益为依归。M3的看法是这一类的代表。他认为,“把各个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博弈的现状和背景反映出来,作为媒体,工作已经做完了。媒体没有义务为本国争利,而且应该说必须杜绝这样做”。“无所谓国家意识,也无所谓超越国家的意识吧。作为记者的话,就是要清楚自己的角色,我是一个记者,要把事实报道出来。报道事实的时候,不可以有明显的偏向。你的价值观体现在你的选材上,对材料进行取舍。报道气候变化的时候,就应该很清楚,我现在是在做报道,不是在做评论,也不是在为中国牟利。无所谓爱不爱国,无所谓有国家利益还是国际主义精神。这些都跟你没有关系,清楚的就是要把客观的事实反映给公众。”M9也坦承,在报道时“只能尽量中立,因为它确实涉及很多的国家利益”。记者可以“更多地报道中国相关的事儿,不要完全以中国的视角去看。原因在于你是个记者,你的工作不是借这篇文章去拯救中国,或者为中国谋利益,能做到这一点的是政治家、民众和经济学家,他们看你的报道的时候,他们会去分析。所以你给他们提供正确的、平衡的观点,让他们来作这个决定,才是你的职责。不是说你的文章挑动政治家去做什么,你没有能力,也不是你应该做的”。

第二类,受访者明确表示在报道过程中要以国家利益为先。例如,M10认为,气候报道要有“国家立场”,因为它跟国家利益有直接关系。“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化、国家间博弈的话题,和人权一样。我们作为国家的媒体,在报道中间也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我们在这方面必须要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去说。在国外讲总体排放的时候,我们更强调历史责任、人均排放这些东西。”这一立场与他所属的媒体属性有紧密关系。来自中央电视台的M2认为,“做报道的时候,我当然是从国家的视角出发,你不要忘了我供职的媒体是什么。而且在这个问题上,不可避免地要有一个立场和倾向。在综合各方观点的同时,你得有自己的立场。有人说屁股决定脑袋,我觉得这是一个基础”。而且,正如F12所说,“要记者超越国界地去报道,我觉得很难”。来自市场化媒体的M13也强调了国家利益,不过他希望明确的一点是,“全人类的利益和国家利益产生冲突,首先要区分是真冲突还是假冲突,如果是真冲突的话,我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当然这个国家利益不是党派利益,也不是某一个阶层的利益,如果真的是国家利益的话,我还是先国家利益,后全球利益”。“科学和环境当然是全球问题,但问题是如果是真正的国家利益,因为国家也在全球之上,国家也是地球的一分子,国家利益跟很多环境、科学不是矛盾的。我们要警惕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国家利益,这要区别清楚。”(M13)这种看法是在维护国家利益前设置了一个前提条件,即需要是真正的国家利益。(www.xing528.com)

第三类,更多的受访者承认价值立场与职业追求之间存在冲突,但希望尽量求得平衡。M6表示:“中国的记者,不论是党报媒体的记者,还是精英类媒体的记者,在国家利益这一方面,确实是高度一致的。这就导致在哥本哈根的时候,国际媒体围绕中国的批评非常多,但是这样的声音我们的记者基本没有传递过来。本来没有政治因素的话,应该传递过来,但大家都没有传递过来。在这一点上来讲,大家都自觉与国家利益保持一致。这个影响非常大。”因此,一方面,要承认国家利益对气候报道产生的必然影响,“政治的因素、国家利益的因素还是对我们大多数记者有影响的”,但“即使是有这样的一些影响,也不妨碍记者去把这些问题做深做透”(M6)。另一方面,则要尽量从专业的角度呈现气候变化。M4的看法与之接近,他认为要在“以事实为主的情况下尊重国家利益。比如说我们强调减排的问题,你不能强加给国家,减排是我的义务。我该做,但你别给我说必须减多少,那不行。你都发展完了,现在让我来必须这么做,不公平”。他同时承认,“在国际层面,国家利益是不可或缺的。可能是我们受到中国价值观的影响,这没有办法改变,但是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同时要尊重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结论,不能违背这个结论去维护国家利益”。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策略性的选择。在M1看来,“这也没什么对或错”,但媒体完全不考虑国家的立场保持中立是偏激的,“要求我们媒体完全不偏向政府立场,也是一种苛求。对我们来说,在贴近政府的同时,也保持着距离”。

在高度政治化的气候议题上,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新闻操作方式都属于少数记者的选项。前者试图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达成一个基于科学基础上的中立报道,但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后者对一个本就政治化的议题进行了政治化的处理,容易与他国陷入无休止的争议之中,也难以促成国内受众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准确理解,进而影响采取恰当的行动策略。因此,从多数受访者的表态来看,第三类观点是目前主流的做法,就是在国家利益与中立报道之间寻求一个平衡,要求记者在具体报道中把握好其中的尺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