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评算法”后,包括《北京日报》[59]、《科技日报》[60]、《安徽日报》[61]、《经济日报》[62]、《光明日报》[63]、《经济观察报》[64]、《第一财经周刊》[65]、《中国经营报》[66]在内的大量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或评论。2017年10月,《人民日报》再度发文《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开始质疑算法新闻存在的合理性:新闻的标题、内容、导向皆有问题,“大量来路不明、藏污纳垢的信息横行在网络空间”。同时,官方媒体对算法使用者下达“最后通牒”:“讲规矩讲责任,决不可任性而为之。”[67]
在这篇文章刊出两个月后,北京市网信办正式约谈今日头条,并责令其进行整改。整改的理由则是由于今日头条“传播色情低俗信息,存在严重导向问题”[68]。在整改当日,人民网刊发的题为《向低俗信息传播亮红牌!》的评论文章同样昭示了话语的复杂性。这篇评论开头,作者就表示:“一些靠所谓‘算法推荐’搞低俗信息传播的违法违规行为未能挤出即将关紧的旧年门缝,遭遇岁末‘滑铁卢’——网信部门向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的低俗信息传播通道果断亮起了红牌!”随后,作者又将矛头转向算法,再次调用专业主义话语资源对算法进行攻击,同时也从导向的角度指出监管部门“值得隆重点赞——净化网络生态,迫不容缓!在奔向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决不能让乌烟瘴气污染国人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69]。今日头条当天迅速发表声明表示“严格按照整改通知,深入自查自纠”,并决定招聘2 000多名党员编辑,加入原本由算法承担的新闻筛选工作中[70]。随后,人民网发表回应文章《人民网评:纠正算法推荐,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表示接受道歉但仍需观察其道歉之后的行为[71]。在文章中,作者不仅对算法使用者所宣称的“对当下的贡献”进行了批评,更是对所谓的“美好的社会”提出质疑。作者还通过宣称“纠正算法推荐的弊端,治理低俗内容倾向,根源上来说,是关照每一个人在未来的高品质生活、自主选择以及全面发展的能力”建构起自身的行动正义。(www.xing528.com)
今日头条的整顿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算法的激烈讨论。与上一次讨论不同,这一次社会各界更关注的是今日头条所使用的算法技术,而非日益成为科技行业标配的算法本身。这也就昭示着算法话语探讨的目标发生了转变。例如,《21世纪经济报道》刊文指出“技术与道德的天平必须有平衡点”,批评今日头条太过迷恋算法这一技术,忽视了用道德管理技术[72]。网民杜建伟发表微信公众号文章,详细地介绍了市场化报纸在美国出现初期,黄色新闻泛滥的相关情况。在文章最后,作者表示,“今日头条们的算法,不过是百年前黄色新闻的借尸还魂”,暗示着今天今日头条们的算法已经成为黄色新闻广泛传播的技术工具[73]。针对这些看法,今日头条总编辑张辅评则在公开场合再次强调,算法是行业标配而非今日头条所独有。外界对今日头条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众对新技术不了解,有很多以讹传讹的误解。也有部分是因为新技术尚不完美,需要改进和完善”。同样,所谓的“信息茧房”也并非今日头条之过,因为“信息茧房从一开始,质疑的就不是‘算法推荐’,而是此前门户时代兴起的订阅模式。信息茧房是指用户过分地只通过自己的订阅查看信息,会导致信息窄化,而这个问题是所有的媒体形态都会造成的现象”。同样,算法并非算数,其“依赖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根据数百万位用户标签以及相关性、环境、热度、协同等模型特征,了解用户的状态变化从而推荐最合适的信息”[74]。就在张辅评为算法发表声明后,今日头条正式公布了算法原理。今日头条副总编辑徐一龙在发布会上意味深长地表示,算法也是法则和规则,其根本属性只是达成预期效果的一种手段,“算法和法律法规一样,如果施行得好,都很高效,也都要求透明”[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