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话语研究:边界、权威与合法性

新闻话语研究:边界、权威与合法性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问张一鸣”后仅一周,《人民日报》刊载了“2016舆情观察与思考”系列报道之四——《人民日报评论部:算法盛行更需“总编辑”》[47]。不过,这一时期的《人民日报》仍然给予算法使用者改正问题的空间。不过,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六问张一鸣:没有价值观的企业,何以谈社会责任?》还是《人民日报评论部:算法盛行更需“总编辑”》,这两篇有着相似态度的新闻评论与后期的评论文章相比,在言辞上还远远达不到激烈的程度。

新闻话语研究:边界、权威与合法性

算法使用者的眼中,算法的出现完全有能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些表述包括“技术责任”、“缩小数字鸿沟”、“算法和内容是未来媒体的核心”等等。乌托邦式的未来畅想背后,使用者们介绍了他们为实现目标所遵循的技术路径:通过算法收回“原先交给媒体的权力”,因为“此前新媒介的出现,是对旧媒介的补充,而非替代”。算法在新闻业的应用让“一纸风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因为“算法符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44]。这看似简单的更迭却展现出算法使用者称霸新闻业的野心,试图质疑和解构传统的新闻职业权威,动摇新闻业存在的合法根基。正如今日头条副总裁徐一龙所言,传统新闻时代的生产流程注定了新闻只能是少数人的游戏,但是伴随着技术进步,算法的出现让新闻从此摆脱了精英制作的限制,算法在赋予用户个性化信息的同时带来了庞大的信息需求,以此推动普通人的去受众化进程,使用户成为新的新闻内容生产的重要主体[45]

不过,算法使用者的话语似乎并没有受到外界的赞誉。2016年年末,张一鸣再次宣扬“价值无涉”后,环球网及部分网络媒体转载了一篇题为《六问张一鸣:没有价值观的企业,何以谈社会责任?》[46]的评论文章,矛头直指作为算法使用者的今日头条“没有价值观”的主张。作者从专业主义的路径对算法进行批判,指出“算法”和“人性”并非“零和”关系,算法同样需要遵守传统新闻业最基本的伦理。“六问张一鸣”后仅一周,《人民日报》刊载了“2016舆情观察与思考”系列报道之四——《人民日报评论部:算法盛行更需“总编辑”》[47]。这篇评论的刊发标志着官方媒体进入“算法批判”的行列中。在肯定算法带来的“表达权的扩大、算法的红利、人人都有麦克风”等好处后,《人民日报》指出算法新闻存在的严重问题:“去中心化的传播机制,在扩大公众表达权的同时,也在滋生着谣言和假新闻”;而所谓的个性化推荐,“与其说是引领者,不如说是迎合者;与其说是提供思考的导师,不如说是强化偏见的囚徒”。通过指出算法新闻业是“假新闻丛生”的领域、“强化偏见的囚徒”,将自身与算法划清界限。不过,这一时期的《人民日报》仍然给予算法使用者改正问题的空间。作者在文中强调,“必须承认,虚假信息也好,争吵掐架也好,根源于社会发展的深层土壤,不能让算法‘背锅’”。同时,《人民日报》还建议应当将“算法”和“内容”加以区分对待,认为“算法终究是工具”,而解决方法莫过于文章题目所言的“算法盛行更需总编辑”。(www.xing528.com)

这篇文章的发表对于此后开启针对算法的讨论具有重要的风向标意义。微信公众号“传媒大眼”随后发表文章《张一鸣曾称今日头条不会设总编辑 人民日报:算法盛行更需总编辑》[48],标题即在暗示《人民日报》所批评的并非是算法,而是算法背后站着的今日头条。自媒体公众号“主编温静”也发表文章《人民日报:技术虽好,不要贪杯,算法盛行更需“总编辑”》,暗示今天的算法使用者过于贪恋算法,引发官媒的不满[49]。不过,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六问张一鸣:没有价值观的企业,何以谈社会责任?》还是《人民日报评论部:算法盛行更需“总编辑”》,这两篇有着相似态度的新闻评论与后期的评论文章相比,在言辞上还远远达不到激烈的程度。如果结合后期外界对算法的评判文章来看,《人民日报评论部:算法盛行更需“总编辑”》一文更像是官方媒体为算法下达的第一次警告,意指算法使用者应当遵守企业的价值观念,而非以算法作为放弃“价值观念”和拒绝设置“总编辑”的托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