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0日,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在其官网上发出通知,强调对网络音乐视频MV、综艺、影视短剧、动漫等类别的节目以及“美女”、“搞笑”、“原创”、“拍客”等题材要重点把关[1]。通知在各新闻网站发表之后,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大批网站相继掀起整改浪潮。
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就是我们这一节将要提到的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这位把关人在中国媒体界的地位可谓是重量级的。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他们被称为“把关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把关”。[2]也就是说,把关人是决定什么样的材料可以传达给公众的人。[3]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勒温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节约战争开支号召美国人食用牛下水。勒温主持了针对这次宣传运动的社会调查。美国人传统上不吃牛下水,战时一个家庭是否吃牛下水往往取决于家庭主妇的选择。这些家庭主妇就是餐桌上的把关人,于是她们成为美国媒体和政府的宣传对象。勒温指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把关人负责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
1950年,勒温的学生怀特在《守门人:新闻选择的事例研究》一文中,对一家报纸的电讯编辑工作进行研究时,验证和扩充了勒温的理论,从而揭开了“把关人”研究的序幕。
怀特对该报电讯编辑接收到的通讯社(美联社、合众社、国际社)一周内的稿件选用情况的研究表明:只有10%的电讯稿被选用。那么,电讯稿中有90%被舍弃、淘汰,怀特询问值班编辑得知有两大理由:(1)不值得登(占被舍弃稿的32%);(2)已选登其他稿件(占被舍弃稿的68%)。在“不值得登”的具体理由中,有许多为“主观”理由,即编辑个人认为不该登就不登,标准是个人的喜好和情绪(见表10—1)。[4]
表10—1 守门人抛弃稿件的理由
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信息繁杂需要把关。每天报社编辑的电子邮箱中总是塞满了读者来信,编辑们必须权衡哪些来信具有代表性,哪些可以上报并引起更多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只有新闻素材中的少数内容可以通过这道“关口”到达受众那里。
大众传媒对信息的“把关”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把关人并不是只有一个。记者是把关人,在众多信息中搜集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写成新闻稿;编辑是把关人,按照媒体的把关标准对稿件进行筛选和过滤,决定是否刊播。遇到重要事件,还需要级别更高的把关人进行把关。
那么制约传媒进行这种取舍的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从宏观层次上来看,把关过程受社会政治、法律、文化传统等的制约。当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拿到一部送交的新片时,首先考虑它是否符合《电影审查规定》。如果电影载有下列内容:“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则不予审查通过。
其次,信息产品要符合媒介组织的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当报纸编辑决定一条新闻能不能上头版时,他需要思考很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它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否符合本报办报的一贯方针,是否能得到读者的普遍关注等。受众需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
把关者就像一个饮水机的过滤芯。他按照把关标准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然后传达给受众。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接收了过滤芯所提供的矿物质——把关者的立场和价值观。
把关者提供给受众的“真实”不等于事实的真相。由于把关人的存在,受众难以了解“所有的”信息,受众掌握的是带有把关者色彩的“真实”。
阅读链接
从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看信息把关
1.信息传播过程中,“把关人”通过对新闻的信息筛选,对新闻媒体进行直接控制
2004年4月28日是美国历史中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披露了美军在伊拉克虐待战俘的照片。顿时,美国和全世界舆论哗然。谴责和声讨的声音从世界的各个角落传向美国政府。美国总统布什于5月6日就虐俘事件向阿拉伯世界道歉。美国政府的国防部长、军队将领等也出面进行道歉和澄清,宣称这种虐俘行为是个别美军的行为,并不代表整个驻伊拉克美军。5月19日,美军虐待伊拉克俘虏第一案在巴格达联军总部开审。但是在这一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明显留有“把关人”对信息实施控制的痕迹。这种控制主要包括美国政府禁止发布大量的虐囚照片、侧重突出个别美国士兵的责任、挽救政府形象等方面。
虽然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但是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有闻必录”,而是有一个取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介组织形成了一道门,通过这道门传达到受众那里的信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就美军虐俘事件而言,事实上,早在2003年10月,国际红十字会就曾向美国军方高层递交了一份关于虐俘细节的报告,美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没有重视。
2004年4月12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60分钟》节目中向五角大楼发出通知,表示将要公开阿布格莱布监狱的虐囚照片。4月14日迈尔斯将军私下要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延期公布照片,以免引起反美暴力行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同意了这一要求。一周后,在迈尔斯的要求下,照片再一次被延期公开。直到2004年4月28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才首先公布了美英联军虐待伊拉克战俘的图片。
美国政府最终没有捂住“虐囚丑闻”。因为信息和媒介全球化本身就意味着信息的高密度和国家行为的高度透明,信息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传播。一旦事件发生,各种信息通过媒介迅速传播,这使国家处理信息的难度更大。据报道,美军的虐俘照片就是来自美军手中的成千上万的数码相机,控制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美国政府对此还是做了很大的“努力”,虽然美国媒体对这一事件加以报道,使人们更多围绕着美军惨无人道的行为进行批评,但是在媒体进行的传播过程中,被报道出来的仅仅是一小部分,即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媒体所刊登的虐俘照片只是冰山一角。因为还有大量的照片美国政府不允许公开披露。美国政府的这一行径阻塞了信息流通的渠道,人们不可能知道在阿布格莱布监狱究竟还隐藏着什么,在虐囚事件的背后还存有什么样的更深层次的秘密。
2.国家和政府通过对新闻信息的模糊化处理,对新闻媒体的信息输出实行间接控制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新闻和信息的选择或“把关”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信息的发布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制约,其中国家和政府对信息输出的控制尤为突出。
国家和政府是政治控制的主要方面。其控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媒体活动的控制,保障其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www.xing528.com)
在美国,媒体有两种所有制方式:公营机构和私营商业机构,无论哪种机构,必须经过特许证管理机构“FCC”即联邦通信委员会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政府就能够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H.H.弗里德利克曾经归纳了美国各种法律和政令中严格限制或禁止传播的内容,涉及世界共产主义宣传、外国人在美国的政治宣传等。不难看出,美国的限制或禁止内容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在这种意识形态的规定下,国家和政府可以通过对新闻信息的模糊化处理,对新闻媒体的信息输出实行间接控制。这一问题可以用以下这个模式来说明(见图10—1):
图10—1 “把关人”对信息把关的隐蔽模式
从图10—1中可以看出,新闻事件在传播过程中,经过把关人对于信息的模糊化处理,再传给受众,从而对受众产生影响,造成一种假象:从表面上看,媒体似乎是把事实信息传达给了受众,似乎维护了受众的知情权。实际上,受众所得到的信息和事实信息本身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个差异由把关人所需要的信息来决定。就国家和政府而言,就是要符合他们意识形态的需求。
虐囚事件显然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涉嫌参与施虐的美军士兵称,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受美军情报部门指示。但是这种联系究竟是怎样的呢?媒体没有任何报道。而美国政府对此事件采取了模糊的处理方式,极力转移受众的视线,为自己寻找替罪羊,极力为政府开脱责任。
在虐囚事件被报道一周后,美国总统布什接受阿拉伯电视台的采访表示将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并将把有关人员绳之以法。但是之后的事实表明,布什政府并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行动,只是推出了几个替罪羊。
5月8日布什在每日的例行广播演说中,对美军士兵对待伊拉克战俘的做法表示“厌恶”,他再次强调:“伊拉克监狱发生的事情是少数人的罪行,并不足以代表驻伊拉克全体20多万美军的品行。”并且将罪行归咎于“包括女兵在内的少数美国大兵”。讲话发布不久,年轻女兵英格兰和切尼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
在事件披露的第二周,布什政府对此事件表示沉默,正如美国《纽约时报》批评的那样:看看总统布什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本周的表演,很难不让人消沉地感到,他们已从阿布格莱布监狱的混乱出发重新回到其习惯的做法上,就是对所有的坏消息不理不睬,盲目向前,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至今,美国政府也没有完整的关于此事件的报告,也没有向媒体提供伊拉克受虐战俘的确切人数,可以说很难找到美国政府对此事件的任何详细的资料。充斥报纸版面的也无非是开庭审讯虐囚士兵之类无关痛痒的信息,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名美国士兵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看来,“调查”与“绳之以法”只不过是布什政府用来平息民愤的一个幌子。
从某种程度上讲,媒体在虐囚事件中无法从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源,而在这件事中政府恰恰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失去了新闻源头,对于信息传播来讲,意味着一个传播过程将无法进行。可见政府作为把关者删除了大部分重要的信息。
(资料来源:吕杰、张波、袁浩川:《传播学导论》,361~364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本章重点内容提要
1.报刊的四种理论: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与其社会制度是一脉相承的,自大众媒介诞生以来,世界上先后出现的大众传播体制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式)共产主义理论,它们分别以四种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理论为基础。
2.就大众传播而言,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表现在:政治控制、经济控制、文化控制、受众控制、技术控制。
3.“把关人”是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的传播者。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把关”。
思考题
1.简述“报刊的四种理论”的主要内容。
2.传媒的社会控制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对传媒行业的道德自律有什么样的影响?
4.请结合网络、博客、有声报纸等,思考新媒体的出现和旧媒体的改变给社会带来了哪些益处。
5.在网络传播的今天,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控制模式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应当如何应对?
[1] 参见《广电总局关于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
[2]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205页,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 [美]约瑟夫·R·多米尼克:《大众传播动力学》,2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邵培仁:《传播学》,129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