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播学概论》:符号与意义的任意性

《传播学概论》:符号与意义的任意性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联系的任意性使人类社会拥有形形色色的语言。

《传播学概论》:符号与意义的任意性

下面的这段文字,是盲童海伦·凯勒的老师沙莉文小姐记录下的海伦学习的情景:

新生的喜悦

今天早晨,当她正在梳洗时,她想要知道“水”的名称。当她想要知道什么东西的名称时,她就指着它并且拍拍我的手。我拼了“w-a-t-e-r”(水),直到早饭以后我才把它当回事儿。⋯⋯我们走出去到了井房,我让海伦拿杯子接在水管喷口下,然后由我来压水。当凉水喷上来注满杯子时,我在海伦空着的那只手上拼写了“w-a-t-e-r”。这个词与凉水涌到她手上的感觉是如此紧密相连,看来使她大吃一惊。她失手跌落了杯子,站在那里呆若木鸡,脸上开始显出一种新的生气,她拼了好几次“water”。然后她跌坐在地上问地板的名称,又指着问水泵和井房棚架。突然她转过脸来问我的名字,我拼了“teacher”(教师)一词,在回家时她一路上都处在高度的兴奋状态中,并且学着她碰到的每样东西的名称,并且高兴得连连吻我。⋯⋯现在,每件东西都必须有一个名称了,不管我们走到哪里,她都热切地问着她在家里还没学到的东西的名称。她焦急地教她的朋友们拼写,并且热心地把字母教给她所碰到的每一个人。一旦她有了语词来取代她原先使用的信号和哑语手势,她马上就丢弃了后者,而新语词的获得则给她以新生的喜悦。我们都注意到,她的脸一天天变得越来越富于表情了。[1]

一、符号

海伦所经历的“新生的喜悦”,正是由于语言符号对事物的命名给了她一种全新的思想工具,为她呈现了一个新的天地。她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准确地说,在对事物的命名中她获得了一个符号世界,一切的事物都生气勃勃起来,都“讲起话来”。所谓符号,是指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2]

符号是信息传播最重要的工具。西方在对符号深入、系统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符号学。一般说来,西方现代符号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四个方面:(1)美国哲学家皮尔士给符号下了确切的定义,并把符号进行分类,使符号学获得了独立的学术地位;(2)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对庞大的语言现象作符号化整合,被人们推崇为现代符号学之父;(3)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类是符号动物科学艺术、语言与神话等则是不同符号形式的人类文化的方面;(4)现代逻辑学

1.符号的特征

(1)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索绪尔把符号的形式称为“能指”,把符号的意义称为“所指”。形式是人们感官可以感知的,如文字、图表等;意义是人赋予的。比如,“水”这个词,文字或口语的表现是“能指”;而由能指所唤起的对“水”的意义——在海伦手掌上流动的液体即为“所指”。

(2)在社会生活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只要能够被群体接受,“书包”或其他任何能指就可以替代“本子”这个能指。

符号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过程。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在形成时期是任意的,但是这种关系一经确立,得到社会群体的普遍接受后,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就不能被任意改变了。20世纪的前半期,我国在汉字的书写上采用统一的繁体字,但是由于一些现实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推行了简化字。汉字改革实际上是对汉字符号体系中的能指进行了部分修改,港台等地区继续沿用繁体字符号系统,这样就导致与大陆在汉字的阅读和书写中出现了一些交流上的障碍

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关系是具有规定性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两者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同志”一词长期以来是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的一种称谓,今天这个词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意思,即指同性恋人群。

2.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索绪尔列举的各种符号中,事实上隐含着最初的分类:一类是他认为的人类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语言(语音)符号;另一类是文字、象征仪式、习惯等,一般被称为非语言符号。

(1)语言符号。

语言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最完善的符号体系。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不仅把事物与名称结合起来了,而且把概念和音响形象也结合起来了。”[3]也就是说,语言符号是由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构成。语言是一种符号,具有符号的一切特征。同一般符号一样,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代表什么,是使用语言的社会集团的成员共同约定的,是大家共同遵守的。

语言符号又不完全同于一般符号。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和理解:

第一,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可说和可听的;

第二,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为不同的层级(如: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

第三,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

第四,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即生成性和开放性。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两个重要特点。

其一,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具体体现在语言的音义符号的结合是任意的,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关系,即使是同一语言的语音关系也有任意性,比如上海话和广东话同是汉语,但是音义关系却有很大的不同。正是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联系的任意性使人类社会拥有形形色色的语言。

“⋯⋯在外太空我终于看见了这个走召弓虽的SP,一见到偶他居然使出了久已失传的KHBD,偶狂晕,外星人也用这种X3L的招数,晕死了⋯⋯”昨天,看到在黔江联一小学6年级上学的儿子的作文,曾靖(化名)才真的“狂晕”了,他绞尽脑汁也没读懂儿子写的啥。

(资料来源:《重庆晚报》,2009-05-18。)

“人类联合组织派出我去和沙克族的第二代幽灵战士PK (决斗),在外太空我终于看见了这个走召(超)弓虽(强)的SP(superman,超人),一见到偶(我)他居然使出了久已失传的KHBD(葵花宝典),偶(我)狂晕,外星人也用这种X3L(下三烂)的招数,晕死了,偶眼珠子都差点掉在了地上,WOWO(语气词),幸亏本人学到了一点BXJF(应为PXJF辟邪剑法),加上Kamehameha(气功波,源于日本动画片《七龙珠》),就挡住了他的进攻。

就当要打赢他的时候,这个号称最牛的幽灵战士拔腿就跑了。我做梦都没想沙克星人就这么弱,居然派一个菜鸟SP来攻打地球,他边跑嘴里还JJWW (叽叽唔唔)个什么,由于实在听不懂,我聚集了全身真气,发了个最强的Kamehameha,把他咔嚓啦。就这样,这个号称宇宙最强的SP杀退,暂时保住了地球的安宁⋯⋯”

(资料来源:许国强:《直面小学生网络语言谱写“天书”》,http://xjpl.csonline.com.cn/5/200905/t20090525_951394.htm。)

这些网络语言是人类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人们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为便捷而被个别人群约定而产生的语言,但不一定俗成,故不能被普遍认同,甚至成为天书,其“创新性”对传统语言文字带来了挑战,已经引起家长、老师等的关注。[4]

其二,所谓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交际使用过程中,其声音形式只能一个一个依次出现,一个语音发出来才能紧接着发出另一个语音,形成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展开。

实际上,语言符号系统在传播中虽然有着重要的功能,但是美国学者爱伯特·梅热比的研究指出,人类在交流中往往有这样的规律:

沟通理解=语调(38%)十表情(55%)十语言(7%)

由此可见,语言的作用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2)非语言符号。

人类传播的历史,要比语言传播的历史还要悠久。在传播学史上,把语言产生之前人类所经历的漫长的原始传播时代,称为前语言传播时代。在传播中,人们使用语言符号表达谈话的内容,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传播行为由非语言符号来承担。

非语言符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语言的伴生符。它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物,是语言内容之外的所有符号,如语速、声音频率、文字的书写状况等。比如在听力考试中,同样的一句话,却会因为重音的不同、停顿的不同或者是语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思。心理学家发现,与语言线索相比,非语言线索常常会泄露一个人的真正企图。如果一个人想欺骗别人,他会平静地说出谎言,但是却从非语言中泄露了自己的情绪。当人们说谎时,声音的平均音调比说实话时高,这种差别不大,听觉无法区分,但音谱仪能正确测出某人是否在说谎。

热播剧《别对我说谎》教会了观众辨别是否说谎的小窍门,令许多人乐此不疲地成为“行为学专家”。电视剧归电视剧,该剧的很多理论还是具有很高的可信度的。最令人感到真实的是,电视剧还拿来了大量明星和名人的照片、视频作为佐证,在电视中为Lightman博士现身说法的名人包括休·格兰特、玛丽莲·梦露、克林顿,他们用手搭在自己的眉骨处,是典型的羞愧的举动。小布什则用一个嘴角轻微上扬的表情说明了什么是轻蔑⋯⋯[5]

该剧中的一些辨别撒谎的理论:

1.说话的时候单肩耸动,说明说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2.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3.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

4.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8.“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

9.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

图5—4 总统的表情

(资料来源:[美] 萨摩瓦:《跨文化传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二类是体态符号(Gesture)。身体的不同姿势传递不同的信息,比如人高兴的时候可能手舞足蹈,而害怕的时候可能会缩手缩脚。近十几年以来,有许多以体态符号为主题的畅销书就指出:只要观察他们身体的移动姿势,就能正确地推测他们的思想和语言。但是在这里我们也需要注意,体态符号之所以能沟通,主要是因为传受双方都了解交往的背景和文化。如果抛开了特定的文化环境,就会造成误会。比如在北美,握手代表友谊和信任,在日本,则用鞠躬代替,东南亚国家则是以合掌表示。(www.xing528.com)

同一种符号,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理解上会产生差异:

在土耳其,人们认为摸一下耳朵可使人免受凶眼(指有些人具有目视它们而使人遭殃的能力)的伤害;在意大利南部,这种手势却用来嘲笑人懦弱无能;在印度,这又是自责或真诚的表示。

在大多数中东和远东国家,用食指指人是不礼貌的。

在泰国,示意某人走过来,需要手掌向下,手指前后移动;而在美国,让人过来则应手掌向上,手指向自己移动;在越南,美国这种手掌向上的手势只用来唤狗。

汤加人在长辈面前应该坐下,而在西方晚辈应该站着。在美国,两腿交叉而坐表示放松;在朝鲜,这是社交禁忌。

在日本,交换礼物要用双手;穆斯林则视左手不洁,不用左手吃东西或传递物品。佛教认为,人在沉默时能大彻大悟,美国人则认为交谈出真知。

(资料来源:[美] 萨摩瓦:《跨文化传播》。)

第三类是物化符号。人类社会的制造物,如衣服、家具等,人们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往往传递出制造者或使用者的某些信息,以至于物品可以表达观念体系。物化符号是特定文化的结晶和标志,往往积淀着深厚的历史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比如基督教的十字架,伊斯兰教的新月,以及各种宗教仪式、艺术形式(见图5—5、图5—6)等。

图5—5 苏州园林

图5—6 日本园林

二、意义

人们借助符号交流着精神内容,因此传播的实质不是符号的交换,而是意义(Mean-ing)的交换。社会学家米德认为,意义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只有当人们分享传播中象征符号的共同解释时,意义才会存在。也就是说,意义是人类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

关于意义的本质,有许多种认识。在这里,我们介绍几种著名的理论。

1.语言三角图

我们提到符号时,总要强调它形式和意义的联结关系。英国学者C.奥格登和L.里查兹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用一个直观的三角图,说明了传统语义学上概念、符号和所指三者的关系。美国传播学者史蒂文·小约翰认为这个三位一体说是符号论思想的核心。

对三者来说,意义可分为符号意义、所指意义和受者理解的意义(见图5—7)。

图5—7 MSN表情符号

2.象征性互动理论

美国学者米德(Mead)是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SIT)的创始人。这个理论建立在有关自我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之上,中心问题是象征符号与互动之间的关系,核心是象征符号。象征符号是强制性标签或对现象的表征,它在一定的群体内具有共同的意义,但是在群体外可能无法被理解。

根据象征性互动理论,人们互动的目标是创造共享的意义。如果没有共享的意义,传播将变得极其困难,甚至根本不可能发生。这里的共享意义包括:(1)传播中使用传受双方相互理解的语言、文字等象征符号,比如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掌握英语,也能跟对汉语一无所知的美国人交谈;(2)传受双方具有较为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如果两代人的“代沟”过深,则很难实现良好的交流。

互动中的共享意义可以用图5—8来表示。

图5—8 互动中的共享意义

作为社会互动中的传播活动,只有努力拓展AB空间,才能加深传受双方的相互理解。

人们赋予象征符号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人们首先明确了他人赋予某个事物的意义,然后根据意义来决定如何对他人采取行动。比如,婚礼时新娘和新郎佩戴结婚戒指,双方感到获得了承诺,并相信他们会白头偕老。象征性互动理论的看法是:戒指本身并无特殊的意义,它的意义来自人们的互动以及人们赋予它的重要性。

意义交换的人类传播活动是任何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纽带。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形成的,自我是“主我”(I)和“客我”(Me)的结合过程。主我是冲动的、具有创造性的自我,而客我是具有社会意识的。主我可能想整晚参加聚会,而客我则小心翼翼,意识到应该完成家庭作业,而不是去参加晚会。因此,米德把自我(Self)定义为通过他人的角度反思我们自己的能力。[6]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处于既有的社会环境(如家庭)之中,在社会的影响下,个体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这个复杂的系统。社会先于个体存在,但是个人也会通过与他人相互协调的行为创造和影响社会。

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思想对传播学研究影响极大。

米德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见图5—9),美国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南哈德利,就读于哈佛大学,在W.詹姆斯指导下从事研究,并于1894年和J.杜威同时进入芝加哥大学,在就读期间米德受到机能主义运动和早期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从而涉足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自我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自我理论家之一。米德生前从未出版过著作,他的经典性著作《心理、自我和社会》(见图5—10)是由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讲稿汇编而成,并于1934年他去世后出版。

图5—9 米德

图5—10 图书封面

由这些讲稿汇集而成的著作代表了米德最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其中,他发表了一种关于人类行为、互动和组织的概念性观点。这种概念化代表了一般哲学传统,其中包括功利主义、行为主义、达尔文主义和实用主义,以及从诸如W.冯特、W.詹姆斯、C.皮尔斯、C.H.库利和J.杜威这样一些思想家那儿借来的特定概念的一种混合体。这种对于人类行为、互动和组织的观点是社会科学中关于互动的大部分现代阐述的概念基础,其中包括诸如角色理论、民俗方法学、象征互动论、互动论、认知社会学、行动理论、现象学和民俗学这些思想学派的阐述。

(资料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100458.htm。)

本章重点内容提要

1.信息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不确定性或者熵的测量。

2.符号是指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索绪尔把符号的形式称为“能指”,把符号的意义称为“所指”。索绪尔把符号分成最初的两类:一类是他认为人类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语言(语音)符号;另一类是文字、象征仪式、习惯等,一般被称为非语言符号。

4.传播的实质不是符号的交换,而是意义的交换。

5.意义交换的人类传播活动是任何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纽带。米德的象征性互动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形成的,自我是“主我”(I)和“客我”(Me)的结合过程。

思考题

1.举例说明信息的特征和功能。

2.举例说明符号的特征。

3.请举出你所知的同一符号在不同文化中表示不同意义的例子。

4.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有什么影响?

[1] [美] 海伦·凯勒:《我生活的故事》,43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4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瑞士]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 许国强:《直面小学生网络语言谱写“天书”》,http://xjpl.csonline.com.cn/5/200905/t20090525_951394.htm。

[5] [美] 萨摩瓦:《跨文化传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 [美]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著,刘海龙译:《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第二版),9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