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播学概论:传播定义的困难与争议

传播学概论:传播定义的困难与争议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播现象司空见惯,但是要给传播下个定义却很困难。这一词源说明了传播中“共享”的基本内涵,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共享。“传播这一概念,包括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部过程。”应该承认,对于何谓“传播”至今还没有一个得到公认的权威性定义,而有关争论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传播学概论:传播定义的困难与争议

哲学家们通过传经布道宣讲信仰和主张;你我到达异地,常要通过手机通话或是短信向家人道声平安⋯⋯人们虽然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都是在传递、接收着信息,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这些现象就是本书的主题——传播。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人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再普通不过的行为,你就不难发现,传播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中心,构成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传播现象司空见惯,但是要给传播下个定义却很困难。从汉语来看,据方汉奇先生考证,“传播”一词在1 400年前就出现了,即始见于《北史·突厥传》中的“传播中外,咸使知闻”一语。[1]现代汉语中,传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在英语中,有学者称“传播”一词是英文中用得最滥的词汇之一。因此,把它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来把握可不是件易事。

以下是从不同角度给传播下的定义,表述不同,皆有道理。了解这些传播概念,有利于开阔视野,加深我们对传播现象的把握。

一、传播是信息共享活动

“传播”在印欧语系中,是“Communication”或“Kommunikation [2]它源于古希腊”。的两个词根:“com”和“munus”。“com”指与人建立一种关系;“munus”指效用、产品、利益、服务等。两个词根合起来,意为“共有”、“共享”。这一词源说明了传播中“共享”的基本内涵,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共享。和朋友聊天时,我们知道了他人的所思所想,同时,别人也对我们有了新的认识,这就是源自我们对信息的共享,直至对“心”的共享。

二、传播是信息双向互动的行为

生活中的传播并不全都通过言语沟通进行,可以说大部分的交流不是通过言语实现的。问诊时病人痛苦的表情,情侣间含情脉脉的对视等,这一切都携带着大量信息。病人的表情是病情的反应,虽然不是病人的主观愿望,但是已经达到了向医生传递病情的客观效果。信息在传受双方之间是双向的、互动的。情侣间每一次对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循环,它使彼此的心贴得更近,实际上是信息在共享意义上的累加和增值。

三、传播是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大量带有功利性、明显意图性的传播活动。小到超市向早晨先到的顾客提供的几十份免费早餐,大到美国总统候选人动辄花费上亿美元经费展开的竞选宣传,这些传播活动都是传者欲对受者施加影响的过程。“传播这一概念,包括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部过程。”[3]

四、传播是符号解读的过程(www.xing528.com)

威尔伯·施拉姆曾经形象地比喻,在传播关系中,人们总是带着“第三只耳朵”倾听。[4]在传播实践中,人们通过语言、文字、动作等表达各自的意图。如果我们把语言、文字、动作看成一种符号的话,那么仅仅看清了这些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必须推断出这些符号背后代表的含义。换句话来说,这些符号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符号推断这个人的意思是什么。

当我们能够正确解读符号,即理解传者的意图时,传播是顺畅的,否则彼此将产生误解甚至敌意。

人类的传播实践活动的历史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漫长,但是传播学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美国,批评家兼哲学家肯尼思·伯克1935年向出版社送去一部著作时,提议用《传播学概论》作书名。出版商否决了这个书名,理由是读者看到Communication(传播)这个词会以为是论述电话电信的书!这就是伯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怎么会定名为《永恒与变化》的经过。

传播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被引介到中国时,人们也被它的中文翻译困扰良久。复杂的传播现象应该如何定义呢?综合既有的研究成果,本书中所讲的“传播”,是指信息在传者和受者间流动的过程。这个定义简洁明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的适用性。应该承认,对于何谓“传播”至今还没有一个得到公认的权威性定义,而有关争论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1] 方汉奇:《中国近代传播思想的衍变》,载《新闻与传播研究》,79页,1994 (1)。

[2] 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5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美]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7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