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孕育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23年8月15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在该银行国外部正式成立;1924年1月独立门户,开展旅游业务;1927年6月1日,改名为“中国旅行社”,成为独立的经营机构,并向当时代国民党政府交通部申请注册,这是中国旅游史上由官方颁发、私人经营的第一个旅游业执照。从此,中国旅游业经营得到当局的承认,有了法律依据。1938年7月,中国旅行社又经国民党政府经济部核算登记。中国旅行社在各省和重要旅游城市设立分社。
在国内每年春天组织游览苏杭的专车;夏天于避暑地设立夏令营办事处,接待国内外有人避暑修养游;秋天则组织海宁观潮专列等。在国外,不仅能办理学生出洋留学手续,而且仿欧美旅行机关,每年组织世界周游团,如“日本观樱团”,前往国外旅行。中旅社鉴于出国旅行手续较繁,目的地不同,又举办代理出国手续和指导行程项目。每年初秋,前往欧美留学的数百名学生预订舱位、入境签证、换购外币、派员迎候、照顾登岸及换乘火车等一切事宜,均由中旅代理。在国际上,中国旅行社与日本国际观光局、英国通济隆旅行社、(前)苏联国营旅行社、美国西雅图运通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关系,相互承接国际间的旅行团队和出洋游学学生以及国家使节、考察团队、会议代表、政府专使等。
旅游宾馆饭店是现代旅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南京、北京、苏州、无锡等地已有少数旅馆饭店。在上海,如1924年建成的金门饭店,1925年建成的大中华饭店、静安宾馆、东方饭店;北京的大北平饭店、礼查饭店、香山饭店、汤山饭店、中央饭店;苏州的苏州饭店、大东旅社;南京的大首都饭店等都建于那个时期。
到20世纪30年代,各交通机关、地方政府、商业和社会团体、文化单位等,都已较为深刻地认识到旅行的意义以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纷纷建章立制,成立机构,积极开展游览活动。1936年11月出版的《国有铁路国内联运规章》内有“游历经理处”专章,鼓励经理处招引游客。全国公路交通委员会于1937年1月12日在安徽宣城设立“游旅服务社”。1933年10月1日,浙江省设立“名胜导游局”。1935年青岛政府设立“旅客招待处”。1933年北平创设“故都文物整理委员会”。
在交通方面,中国在1902年进口了第一辆汽车,1906年在广西南部修建了全长30千米的我国第一条公路。到抗战前期,全国公路里程扩展到10.95万千米。1873年,从英国购置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船—507吨的“伦敦”号货轮,这标志中国近代航运业的起步。到抗战前,国民党政府招商局下已有船舶153艘。中国的航空事业1929年正式起步,1930年8月组建中国航空公司。1931年2月成立欧亚航空公司。1936年底已有“中国”(与美国合办)、“欧亚”(与德国合办)、“西南”(由两广政府投资)三家航空公司。到1945年,中国、欧亚航空公司飞机共有77架,员工几万人。
20世纪40年代,由于抗战爆发,中国旅游业陷于发展困境,业务萎缩,逐步向西南、西北地区发展。到1938年年底,中国旅行社及其分社在沦陷区坚持工作的只有上海、北平、天津和青岛4个分社。此时,中国旅行业向西南、西北方向开辟新业务基地。中旅桂林分社于1939年成立,主要业务是发售车票和飞机客票;之后,又相继成立了柳州分社。1941年起,广西全境沦陷,桂林作为广西的省会,还是大后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特别是文化教育方面,除国立广西大学在良丰附近外,更由于香港一批文化人的到来,当地出版社、印刷工业的发达程度,堪与昆明、重庆媲美。因此,桂林分社和乐群社的业务,蒸蒸日上。在这一时期,中国旅行社还承担一些特殊的业务:服务于留学生和爱国华侨、致力于货运、协助各界人士内进、招待来华参战盟军等,游览业务基本暂停。
(二)形成阶段
1.外事接待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
(1)为接待海外侨胞、外籍华裔创办旅行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对外交流增多,广大海外侨胞、外籍华裔回国探亲访友需求增加。因此,创办旅行社、开展旅行业务,很快就被提上国家对外事务的议事日程。1949年10月17日,以接待海外华侨为主旨的厦门华侨服务社成立,这是中国的第一家旅行社。继而,泉州、深圳、汕头、拱北、广州等地也成立了华侨服务社,开始形成了中国旅行社的框架体系。1957年4月24日成立了中国华侨旅行服务总社,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华侨、港、澳同胞探亲旅游接待服务。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1954年4月15日在北京、上海、西安、桂林等14个城市成立中国国际旅行社,负责接待访华外宾的食、住、行、游等事务,这是中国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第一家全国性旅行社。
(2)建立旅游管理机构
1964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旅游管理机构与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为一体),并明确了发展旅游事业的方针政策是“扩大对外政治影响”“为国家吸取自由外汇”,中国旅游事业开始发展。(www.xing528.com)
(3)主要成绩
①外国旅游者有所增多
1965年,全国接待外国旅游者达12877人次,创历史最高纪录。20世纪70年代初期,毛主席要求做好国际交流工作。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和领导下,旅游事业逐步恢复。1976年全国接待外国旅游者近5万人次,比1975年翻了一番。
②配合了外交工作需要,产生了一定的政治效应
这对于宣传中国的建设成就、加强国际友好往来,发挥了积极作用。
(2)产业化发展的初创阶段(1979~1990年)
1979年8月6日,国务院决定将全国各地的高级饭店划归地方旅游局和国际旅行社分支社管理,实行企业化经营。1979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旅游局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事业若干问题的报告》,批语中强调“各级领导要解放思想,开动机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办好旅游”。1980年,国家开始在一批大学里开办旅游系或旅游专业,又决定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划归国家旅游总局领导。1981年7月,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六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规划指标和主要工作。1982年8月,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更名为国家旅游局,为国务院直属机构。1985年12月20日,国务院举行第92次常务会议,原则批准《全国旅游事业发展规划(1986年至2000年)》,会议决定把旅游事业发展规划列入国家的“七五”计划,并增加投资,国务院决定成立旅游协调小组。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的“七五”计划,旅游被放在第37章,“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这是旅游业第一次在国家计划中出现,旅游的产业地位首次得到了明确,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90年(“七五”计划末期),我国旅游涉外饭店发展到1987座,拥有客房29.38万间,其中利用外资建设370座,拥有客房14.25万间;各类旅行社1603家;旅游中专及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发展到215所。1990年,接待入境游客人数为2746.2万人次,全国旅游外汇收入22.18亿美元,是1978年的8.4倍;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170亿元人民币。
(三)成长阶段(1991~至今)
“八五”计划期间,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1992年春天,全国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推进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热潮。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点。1992年8月,国务院做出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决定,为此出台了8个方面的优惠政策。199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将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使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1991年至2006年间,我国旅游业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美国“911”恐怖事件的冲击,但发展速度一直高居全世界之首,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亚洲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2006年国内旅游13.94亿人次,国内旅游总花费6229.74亿元,外汇总收入339.49亿美元。
1997年,国务院批复了由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共同发展的指导方针,使出境旅游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截至2006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总数已达到132个,其中2006年新开放的目的地有15个。截至目前,我国公民可组团前往的国家和地区达到86个。2006年,我国出境游人次数达到3102.6万人次,比1993年的374万人次翻了近10番,发展势头迅猛。中国已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旅游客源输出国。同时,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增多,为促进双边和多边关系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的出境游进入发展的新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