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学概述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知识体系,是协调和统筹人和自然的关系、引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生物的生存、活动和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也有竞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又反过来影响人类。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学研究的范围已经扩展为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目的在于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种群
在环境无明显变化的条件下,种群数个种群所栖息环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只能承载一定数量的生物。承载量接近饱和时,如果种群数量再增加,增长率则会下降乃至出现负值,使种群数量减少;而当种群数量减少到一定限度时,增长率会再度上升,最终使种群数量达到该环境允许的稳定水平。
2.群落
物种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规律反映了生物间的协调关系,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具体表现为食物链、竞争和互利共生。
3.生态系统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借助能量的不停流动,一方面不断从自然界摄取物质并合成新的物质,一方面又随时分解为简单的物质,即所谓“再生”,这些简单的物质重新被植物所吸收,由此形成物质循环。这样,就要求严格防止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以免它们经过多次循环后富集到危及人类的程度。
4.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物质代谢的规律。一方面,在生产中只能因势利导,合理开发生物资源,而不可只顾一时。另一方面,还应该控制环境污染,由于大量有毒的工业废弃物进入环境,超出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净能力,因而造成毒物积累,损害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
(二)生态经济理论
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即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www.xing528.com)
生态经济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即不仅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还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
生态经济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经济区划、规划与优化模型,就是应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观点来指导社会经济建设,首先要进行生态经济区划和规划,以便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发挥其生态经济总体功能,获取生态经济的最佳效益;二是生态经济基本理论,具体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生态价值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等;三是生态经济管理,需要改革不利于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管理体制与政策,加强生态经济立法与执法,建立生态经济的教育、科研和行政管理体系,需要制定国家的生态经济标准和评价生态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对重大经济建设项目,需要做出生态环境经济评价;四是生态经济史,生态经济问题一方面有历史普遍性,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有历史的阶段性。因此,进行生态经济史研究,可以探明其发展的规律性,指导现实生态经济建设。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89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二是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三是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四是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可持续发展内涵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二是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三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四是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具有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性,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不但体现在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的环境生活领域,更体现在作为发展源头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它包括经济、生态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就是考虑“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型、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四)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生态足迹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要估计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耗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
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的比较,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生态足迹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例如,一个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他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因此,生态足迹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铁路、工厂、农田等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它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探讨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探讨人类持续依赖自然以及要怎么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进而支持人类未来的生存。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精确地反映出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程度。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又能够反映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也揭示了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阈值。它通过相同的单位比较人类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给,使可持续发展的衡量真正具有区域可比性,评估的结果清楚地表明在所分析的每一个时空尺度上,人类对生物圈所施加的压力及其量级,因为生态足迹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生态足迹指标的提出为核算某地区、国家和全球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提供了简明的方法,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就可以知道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状况,以便在地区、国家和全球的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本的承载量。
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两个简单的事实:首先,可以保留大部分消费的资源以及大部分产生的废弃物;其次,这些资源以及废弃物大部分都可以转换成可提供这些功能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的计算方式明确地指出某个国家或地区使用了多少自然资源。然而,这些足迹并不是一片连续的土地,人们使用的土地与水域面积分散在全球各个角落,这些需要很多研究来决定其确定的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