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昭西陵位置奇特、陈设神秘,推断孝庄文皇后梓宫可能在地下

昭西陵位置奇特、陈设神秘,推断孝庄文皇后梓宫可能在地下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昭西陵位置奇特,建筑规制特殊,陈设、祭祀、管理、官制等礼仪制度也令人感到神秘。以此推断,孝庄文皇后梓宫也必然停放在地下。根据以上三个理由,孝庄文皇后的棺椁在停灵期间放入地下是很有可能的,也是符合情理的。具体情况如何,还有待史料的进一步证实。由于身份和地位的关系,这两人的骨灰坛不可能存放在享殿,只能是东配殿。

昭西陵位置奇特、陈设神秘,推断孝庄文皇后梓宫可能在地下

昭西陵位置奇特,建筑规制特殊,陈设、祭祀、管理、官制等礼仪制度也令人感到神秘。其实与这些相比,最为神秘的莫过于它的那段隐藏在历史里的经历,即在昭西陵的前身为暂安奉殿时发生的秘闻和谜团,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一个方面。

(一)孝庄文皇后为何停灵37年没有正式建陵安葬

既然康熙帝是遵照祖母孝庄文皇后遗嘱将她安葬在孝陵附近的,那么,康熙帝为什么不将孝庄文皇后棺椁正式安葬而只是暂安呢?

目前,对此的解释只能是,康熙帝既想遵照孝庄文皇后的遗嘱行事,又不想违反祖制将孝庄文皇后葬在远离昭陵清东陵

(二)孝庄文皇后停灵期间棺椁如何存放

据研究,孝庄文皇后棺椁停灵暂安奉殿期间,并不是将其棺椁停放在“暂安奉殿”的享殿,而是将其存放在宝殿内的“地宫”。

在多年的陵寝研究中,笔者从《清实录》、《康熙起居注》和清宫档案的只言片语中进行认真分析考证,初步可以认定:梓宫不是停放在享殿内的地面上,而是停放在享殿后的宝殿内的地下。其理由有三个:

1.死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孝诚仁皇后和死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孝昭仁皇后,都是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葬景陵的。在入葬之前,她俩的棺椁都临时停放在北京北郊的沙河巩华城殡宫。尽管只停灵几年,但在停灵期间,根据《清实录》记载,梓宫都是停放在地下,“与地宫无异”。以此推断,孝庄文皇后梓宫也必然停放在地下。

2.在将孝庄文皇后棺椁安放暂安奉殿和后来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宫的文献中,字里行间有“至新筑宝宫成于不日,堂屋门隧,丹雘炳焕”之语。“隧”即隧道,只有地宫才会有隧道;在奉移棺椁时使用了龙,只有将棺椁葬入地宫时才能使用龙;只有填砌隧道才能使用“封掩”一词。

3.从时间上推断,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十九日将孝庄文皇后停放在暂安奉殿时,封掩竟用了四天。如果只将棺椁停在殿内而不是将梓宫放入地下,不用填砌隧道,根本用不了四天的时间。

根据以上三个理由,孝庄文皇后的棺椁在停灵期间放入地下是很有可能的,也是符合情理的。具体情况如何,还有待史料的进一步证实。

(三)未改建成正式陵寝时此处其他人骨灰如何存放

因为暂安奉殿不是正式陵寝,所谓的“暂安奉殿”不是仅指拆建过来的那五间寝宫,而是一组建筑,因此暂安奉殿在内容和形式上只是相当于皇家的一个殡宫。在孝庄文皇后棺椁停灵期间,顺治帝的恭靖妃和淑惠妃也曾停灵在暂安奉殿,那么顺治帝两妃的骨灰坛存放在哪里?由于身份和地位的关系,这两人的骨灰坛不可能存放在享殿,只能是东配殿。如果是东配殿,是否也在东配殿建有临时“地宫”?

还有,孝庄文皇后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也曾停灵在暂安奉殿。那么,苏麻喇姑的骨灰在存放期间,又是如何存放的?难道是存放在西配殿的临时“地宫”内?这些内容至今也没有合理的解释。

(四)暂安奉殿是故宫的哪座建筑

在清陵中,除了昭西陵隆恩殿是重檐庑顶式建筑,其他帝、后陵的隆恩殿均是重檐歇山式建筑。为什么昭西陵的隆恩殿建筑样式与众不同呢?原来,它是由暂安奉殿改建的,暂安奉殿又是由紫禁城拆建来的。

对于暂安奉殿的由来,据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

太皇太后疾大渐时,谕朕曰:“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谆谆降旨,朕何敢违!伏思慈宁宫之东,新建宫五间,太皇太后在日,屡曾向朕称善,乃未及久居遽尔遐升。今于孝陵近地,择吉修建暂安奉殿。即将此宫拆运所择吉处,毋致缺损。著拣选部院贤能官员前往,敬谨料理。天气甚寒,务期基址坚固,工程完备。

昭西陵初建暂安奉殿规制设想平面图(绘图:徐鑫)

按照以上说法,孝庄文皇后留遗嘱希望葬在清东陵。康熙帝为了表示孝心,特意将孝庄文皇后生前喜欢的一所宫殿拆建到清东陵,停放孝庄文皇后棺椁。也就是说,昭西陵的隆恩殿建筑来自皇宫,即“慈宁宫之东新建宫五间”。

然而疑问就出现了,“慈宁宫之东新建宫五间”是皇宫中的哪座宫殿呢?

按照以往的说法,有人称“慈宁宫之东新建宫五间”实际就是指慈宁宫,因为慈宁宫就是太后、太妃等养老的居所,而所谓的“慈宁宫之东新建宫五间”是代指慈宁宫,即康熙帝将慈宁宫的建筑拆建到清东陵。也有人说,“慈宁宫之东新建宫五间”是指慈宁宫区域内的东配殿。对此还有人说,“慈宁宫之东新建宫五间”是指慈宁宫的东面一所宫殿,即宁寿宫。理由如下:

第一,“慈宁宫之东新建宫五间”这句话指明,该建筑的位置在慈宁宫的东面。慈宁宫的东面太后养老之所只能是宁寿宫。据查,宁寿宫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这个时间与康熙帝所说的“新建”及(孝庄文皇后)“未及久居”(遂死)等词句均符合。

第二,为了孝惠章皇后养老,宁寿宫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大兴土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十月完工。这可以理解为,原先建筑如果不被拆走,在当时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康熙帝有必要在孝庄文皇后死后第二年就大兴土木搞建筑吗?

对于这个说法,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疑问:

其一,宁寿宫位于故宫中轴线的东面,属于东路建筑,即宁寿宫在慈宁宫的大东面,“慈宁宫之东新建宫五间”是隔着中路的太和殿代指宁寿宫吗?

其二,慈宁宫以东就没有其他地方了吗?因为不能以现在的慈宁宫当成康熙朝的慈宁宫。以前的慈宁宫是单檐建筑,比现在小很多;现在的慈宁宫为乾隆朝所建。

故宫慈宁宫、头所殿及宁寿宫位置示意图(www.xing528.com)

故宫专家认为,“慈宁宫之东新建宫五间”有可能是慈宁宫的东配殿,但这会“比较怪,(慈宁宫)正殿、后殿都是单檐歇山建筑,东配殿是重檐庑顶建筑,比较不搭配”,但同属于慈宁宫区域的慈宁宫东跨院的头所殿那个地方,院子大小还是比较适合建五间建筑的。孝庄文皇后进宫就是以太后身份居住在慈宁宫,顺治帝死后,顺治帝的皇后升为太后,也要迁居太后宫,就只能居住在故宫东路的宁寿宫。这个故宫东西各一处寡妇大院的设置是明朝就有的,就是怕出现婆媳两代寡妇的问题,也就是说,婆媳两代寡妇不能居住在一处。因此,这个“慈宁宫之东新建宫五间”只能是指慈宁宫区域内东边的殿宇,即东跨院的头所殿院的建筑可能性最大。

对于故宫专家的说法,笔者基本认可,但也有三点质疑:

其一,如果“慈宁宫之东新建宫五间”是建在头所殿那院,那么现在头所殿那院被拆走之后没有在原址上复建?

其二,“慈宁宫之东新建宫五间”是面阔五间正殿,改建清东陵后,由建成时间可以知道,当初拆建的是一组建筑,并非是一座面阔五间的正殿,还应包括其他附属建筑,否则从建成到投入使用,不可能仅用四个月时间。那么头所殿那院建这些建筑,院落是否会感到有些狭小?

其三,现在的慈宁宫区域的慈宁宫正殿是重檐歇山式建筑,虽然史载慈宁宫在乾隆朝大修过,但也是将其由单檐歇山式改成了更高等级的重檐歇山式建筑,康熙朝在其东跨院建有建筑顶级最高的“慈宁宫之东新建宫五间”的正殿(昭西陵隆恩殿)重檐庑顶式建筑,是否因不搭配有主仆颠倒的嫌疑?

由此看来,在没有新档案的支持之前,“慈宁宫之东新建宫五间”具体是指故宫的哪座建筑还是无法确定。

(五)昭西陵改建前暂安奉殿规制如何

笔者根据实地调查和目前掌握的一些史料分析,当初的暂安奉殿由北往南的规制为:宝殿、享殿(现在的隆恩殿位置,即“慈宁宫之东新建宫五间”)、东配殿、西配殿、焚帛炉、大门(现在的三座门位置),大门两侧环以围墙、值班房、厢房、神厨库等。雍正帝改建时,主要是添建了方城、明楼、宝城、地宫、宝顶,在方城两侧建面阔墙,新建一道罗圈墙将宝城围绕起来,并与前院墙相接;将原来的享殿后面的北围墙拆掉,在享殿的东西两侧增建陵寝门,又在被拆掉的北围墙的原址上添设石五供;将原来的大门改建成三座门;在原来墙外新建一道围墙,即现在外面的第一道围墙,以此来确保昭西陵陵寝的占地面积足够大,并在新建的围墙正南面建隆恩门;将原来的值班房改建新围墙,又在陵区之南的中轴线上添建一座神道碑亭。因为之前的建筑一直在使用,所以昭西陵的改建工程仅9个多月。具体情况如何,尚待发现新的史料。

昭西陵陵寝档案之一

(六)暂安奉殿被改建成昭西陵后为何还有两道围墙

根据实地调查推测,昭西陵的第二道围墙,很可能就是原来的暂安奉殿围墙,以此造成宫殿区建筑是两道围墙的布局。如果按照关外福陵、昭陵规制布局看,昭西陵的外道围墙属于风水围墙,内道宫殿围墙则属于陵宫墙。雍正帝改建时,不但没有将原来的院墙拆除,还在院墙之外又新建一道围墙,将原来院墙围绕起来,以此形成了两道围墙的格局。

昭西陵宝顶现状

昭西陵宝顶三合土断面

于是出现的问题就是:雍正帝这样做的目的是出于多一道墙更安全的考虑还是为了节省开支?或者兼顾原来建筑能保留就保留的原则?又或者借助两道围墙来暗示其规制也属于关外风格建筑?关于这一切,目前只能等待发现昭西陵改建图纸来回答了。

(七)昭西陵隆恩殿前为何建有三座琉璃花门

昭西陵隆恩殿前建有三座琉璃花门,因为其前身暂安奉殿是康熙帝将“慈宁宫之东新建宫五间”这处宫殿的所有建筑都拆建清东陵,其中自然包括宫殿的大门。雍正帝改建成陵寝时,并未将其拆去,只是将其外围增建一道围墙,所以昭西陵隆恩殿的南面又多了三座琉璃花门。因此笔者认为,昭西陵的三座琉璃花门也是当初从故宫拆建而来,否则不可能改建陵寝时故意多建那道画蛇添足的围墙和这三座琉璃花门。至于真相如何,尚需进一步考证。

(八)昭西陵地宫藏宝之谜

孝庄文皇后在世的时候,由于入关后受汉文化影响日深,死在孝庄文皇后之前的康熙帝孝诚仁皇后[死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孝昭仁皇后[死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二十六日]就已经不再火化而改为棺椁入葬了。因此,孝庄文皇后死的时候,其遗体并没有火化,而是直接装殓入棺的。

既然是受汉文化影响,汉文化中的厚葬风气必然也会影响到清朝统治者,因此,极重视孝道的康熙帝必然会为自己敬爱的祖母预备阴间“厚礼”的。对此,清宫中至今未发现陪葬物品清单,昭西陵地宫被盗后,也未发现有任何被盗物品的说法。昭西陵地宫是否藏宝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九)恭靖妃和淑惠妃的棺椁停在暂安奉殿之谜

葬在孝东陵内的顺治帝的七个妃子,有三个停灵在黄花山下的悼妃园寝内,有两个停灵在北京的曹八里屯殡宫。停灵在曹八里屯殡宫的两人,均死于恭靖妃之后、淑惠妃之前,为什么单单把恭靖妃和淑惠妃的棺椁停在暂安奉殿内?在停灵期间,她俩的棺椁如何停放?这些都是不解之谜。

(十)昭西陵为何不将金星山当作朝山

昭西陵的南面就是孝陵的朝山——金星山,然而奇怪的是,昭西陵的中轴线并未对着金星山的主峰。昭西陵为什么不将金星山当作朝山?难道因为昭西陵与清东陵不是同一个陵寝体系?或者昭西陵只是皇后陵而不是帝陵的缘故?又或者金星山已经是清东陵的一些陵寝(如孝陵、裕陵、惠陵、惠陵妃园寝等)的朝山而不将其作为昭西陵的朝山?目前对此疑问尚未找到合理的解释,因此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十一)昭西陵为何没有建马槽沟和玉带河

众所周知,陵寝设有马槽沟和玉带河的目的就是为了排泄雨水,从而保护陵寝建筑不遭受雨水的损害。在昭西陵之前建的关外福陵、昭陵及孝陵,尽管建在有一定落差的地势上,均在陵前设有排水沟或马槽沟,其中孝陵在陵内还设有一道玉带河;在昭西陵之后建的皇帝陵和皇后陵,也都设有马槽沟,有的还有玉带河。按理说,建在平地上的昭西陵更应该注重雨水的排泄,然而奇怪的是,昭西陵不仅没有陵内的玉带河,陵前也未设马槽沟。难道是因为昭西陵是由殡宫改建并为了节省成本而未设马槽沟吗?这一切尚是未解之谜。

尽管昭西陵有这么多的历史秘闻和不解谜团,但对于皇后陵来说,最大、最神秘的事情莫过于墓主人的身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