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皇太极只活了52岁,自12岁丧母后就开始为家庭操劳、为国家拼杀,但他的后妃数量依旧很多。据现有的记载,为他生育过儿女的后妃至少有15人,而且在清朝后宫史上,他的后妃还具有与众不同的三大特点:
1.后妃中有姑侄三人同嫁一人,并且侄女当妃子比做皇后的姑姑更得宠。
这是在皇太极的后妃中令人吃惊又令人感动的一件事,即皇后哲哲与她的两个侄女海兰珠、本布泰(即庄妃,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出于当时的政治原因都嫁给了皇太极。她们三人均来自蒙古大草原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三人的血缘关系和出嫁时间是这样的:哲哲的生父是莽古思,哲哲15岁时即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出嫁;海兰珠的生父是寨桑,祖父是莽古思,寨桑是哲哲之兄,因此海兰珠是哲哲的侄女,于天聪八年(1634年)十月嫁给皇太极;本布泰是海兰珠之妹,其生父也是寨桑,于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嫁给皇太极。由此可看出,作为姑姑的哲哲最早嫁给皇太极,其后宫地位是中宫皇后,第二个嫁给皇太极的是本布泰,最后嫁给皇太极的是本布泰的姐姐海兰珠,当时海兰珠已是26岁。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历史上,最后嫁给皇太极的海兰珠最受宠爱,因此在崇德初年确定后妃五宫制度时,海兰珠被封为宸妃,其地位仅次于她的姑姑哲哲,比自己早嫁皇太极9年的妹妹本布泰的地位要高很多,是后来者居上。
宸妃像(藏于沈阳故宫)
宸妃,姓博尔济吉特,名叫海兰珠,生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天聪八年(1634年)十月十六日,26岁的海兰珠在哥哥吴克善的护送下与皇太极成婚。海兰珠入宫后,与皇太极恩爱有加,备受皇太极的宠爱。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建五宫时,于同年七月初十日封海兰珠为东宫大福晋宸妃,据《满文老档》记载,其册文为:
奉天承运宽温仁圣汗,制曰:
天地授命而来,既有汗主一代之治,则必有天赐福晋赞襄于侧。汗御极后,定诸福晋之名号,乃古圣汗所定之大典。今我正大位,当效古圣汗所定大典。我所遇福晋,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特赐尔册文,命为东宫关雎宫大福晋宸妃。尔务以清廉端庄仁孝谦恭之义,谨遵国君福晋训诲,勿违我之至意。
宸妃的地位在五宫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她的姑姑,即中宫国君福晋哲哲,并为她居住的宫殿取名“关雎宫”。
沈阳故宫关雎宫外景
“关雎”之词来自《诗经》中象征爱情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一词在《诗序》中的解释为“歌咏后妃之德”。满文“关雎”二字转写拉丁文为“huwaliyasundoronggo”,意思是和顺温柔懂礼仪之人,这是对海兰珠品德与魅力的赞美。因此,皇太极将海兰珠居住的宫殿命名为“关雎宫”,以此表达他对海兰珠的深切爱意。再者,皇太极册封海兰珠封号为“宸妃”也是寓意深情,“宸”者有两种意思:一是“屋宇,深邃的房屋”的意思;二是“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因此又可引申为王位、帝王。皇太极以“宸妃”册封海兰珠,其意思很明显,皇太极希望未来的皇位继承人由自己心爱的女人“宸妃”所生。
沈阳故宫关雎宫匾额
沈阳故宫关雎宫内景
关雎宫内皇八子用过的摇床
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初八日,海兰珠生皇太极的第八子,皇太极欣喜若狂,高兴之下颁布了有清以来的第一道因后妃生育皇子而赦免天下的诏令,以示确定皇位继承人而普天同庆。大赦令中规定,除犯上,焚毁宗庙、陵寝、宫殿,叛逃杀人,巫蛊,偷盗祭天及御用器物,殴祖父母、父母,卖兄弟,妻诬告夫,内乱,纠党白昼劫人,上述十罪不赦外,一切监禁之人全部免罪。当外藩蒙古皇亲国戚等得到消息后,齐聚在盛京大清门外,以上表、献方物的方式朝贺表示庆祝,皇太极则在大政殿和清宁宫设宴款待这些外藩。崇德三年(1638年)元旦,朝鲜国也来朝贺,在给“皇太子笺文”的贺文中,大加称赞皇太子“祗承天旨,祥云及于青宫,隆福如河奔流,似燕贺雷腾,皇太子殿下德量渊冲,英姿玉裕,夙播仁闻,允孚远近之望,密赞神功……”,并送皇太子很多礼物。众多礼物被陈放在大政殿,由于当时正流行天花病,皇太极升座清宁宫,令已出过天花的诸王、贝勒等在大政殿设百戏,并大宴群臣。
然而天不如人愿,婴儿在出生仅七个月之后的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二十八日,因染上天花病而夭折了。这对海兰珠打击很大,自此海兰珠重病在床,于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十七日夜五鼓时分病死,即死于九月十八日早上四点,年仅33岁。当时皇太极正在松山指挥与明朝总督洪承畴的军事对峙,一向以国家为重的皇太极听说海兰珠病危后,立刻从前线赶回盛京。当十七日五鼓赶到盛京时,海兰珠已死于关雎宫内,皇太极最终未能在海兰珠临死前与其见上一面。江山不改,美人却已气绝,偌大的世界剩下的只能是英雄气短,心碎泪流。由于接受不了海兰珠病逝这个残酷的现实,皇太极抚在海兰珠的遗体上痛哭,怀念两个人的夫妻感情。自从失去了最心爱的女人,皇太极便茶不思饭不想,日夜在悲痛中煎熬。二十三日中午,因悲痛过度,皇太极忽然昏迷“言语无绪”,直到傍晚才苏醒过来,这令皇后、宫妃和诸王公大臣惶惶不安,纷纷劝告他“自保圣躬,勿为情牵,珍重自爱”。对此,皇太极也自责自己过于纠结儿女私情,于是在史书《清史稿》上就留下了这样的记载:
上恸甚,一日忽迷惘,自午至酉始瘥,乃悔曰:“天生朕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朕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特示谴也。”上仍悲悼不已。诸王大臣请出猎,遂猎蒲河。还过妃墓,复大恸。妃母和硕贤妃来吊,上命内大臣掖舆临妃墓。
海兰珠死后的第二天,她的棺椁由盛京皇宫东侧门运出,被送到了城北地载门外五里的殡所,安奉于临时搭建的芦殿之内。当时,皇太极亲自率领诸王以下、牛录章京以上的各级官员送葬,众多的固伦公主、和硕福晋、和硕公主、多罗格格等也跟随其中,浩浩荡荡的送葬人群哀声震天,直到墓地所在之地。宸妃死后三天火化,此后宸妃的骨灰坛在芦殿暂时安放了两年之久,崇德八年(1643年)二月初十日才举行仪式正式埋入了地宫。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十五日,皇太极祭奠海兰珠,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
崇德六年岁次辛巳九月甲戌朔,戊子。皇帝致祭于关雎宫宸妃。尔生于乙酉年,享寿三十有三,薨于辛巳年九月十八日。朕自遇尔,厚加眷爱,正欲同享富贵,不意天夺之速,中道仳离。朕念生前眷爱虽没(通“殁”)不忘,追思感叹,是以备陈祭物,以表衷悃。仍命喇嘛僧道讽诵经文,愿尔早生福地。
崇德六年(1641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追封海兰珠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皇太极率领诸王以下、牛录章京以上,固伦公主、和硕福晋、和硕公主、多罗福晋、多罗格格等以下,梅勒章京命妇以上,前往殡所祭奠海兰珠。此时,海兰珠的母亲科尔沁和硕贤妃和两位兄长吴克善与满朱习礼一起从科尔沁赶来吊唁,皇太极令内大臣、侍卫等搀扶海兰珠生母到海兰珠墓前。吴克善与满朱习礼在墓前陈设祭品奠酒跪拜,之后诸王公大臣按次序排列,宣读满文、汉文、蒙古文三种文字书写的谥号册文,其册文为:
奉天承运宽温仁圣皇帝,制曰:
惟尔关雎宫宸妃,秉德柔嘉,持躬淑慎,侍朕以来,壸仪攸著。崇德元年,敕封尔为关雎宫宸妃。今仿古典,复加追赠,崇称隆号,慰尔幽灵,懿德徽音,扬于后祀,追封为敏惠恭和元妃。庶几有知,承我休命。
其中,谥号册文中的“元”字代表“肇始、第一”的意思,但在这里,“元”还有唯一的原配正室的意思,也就是说皇太极将海兰珠视为自己的原配正妻,将她视为自己唯一的妻子,只是当时中宫皇后哲哲尚在人世,所以不能给予她皇后的名分。由此可见,海兰珠在皇太极心中的地位是永远无法替代的“第一”,海兰珠是清朝历史上获得谥号字数最多的妃子。
宣读谥号册文之后,礼仪官员又宣读祭文:
皇帝致祭于敏惠恭和元妃之灵,尔元妃侍朕有年,克娴内则,敬助中宫。不意中道薨逝,朕心追悼,用备祭物,以荐馨香。又命喇嘛僧道礼佛诵经,灵其有知,尚克祗承。
最后,皇太极在海兰珠的墓前亲自奠酒三爵,诸王公大臣及外藩朝鲜国二子等行祭奠礼。
崇德七年(1642年)正月元旦,皇太极以“以敏惠恭和元妃丧,免朝贺,停止筵宴乐舞”为理由,停办了朝中重大典礼,并谕令在海兰珠的丧期内禁令私自作乐。其间因郡王阿达礼和辅国公扎哈纳违反禁令而被皇太极革职问罪。同年二月松山锦州告捷,明朝将领洪承畴、祖大寿等被俘后降清,皇太极于四月在盛京皇宫大政殿为此二人赐宴庆贺,在盛宴之上皇太极并没有露面,为此皇太极对这两人是这样解释的:
朕今日未服视朝衣冠,又不躬亲赐宴,非有所慢于尔等也。盖因关雎宫敏惠恭和元妃之丧未过期,故尔。
原来,这是因为皇太极还沉浸在对海兰珠忠贞不渝的爱情和无限的哀悼之中,所以没有参加这欢庆的喜宴。皇太极葬入昭陵后,海兰珠遗骨被迁葬昭陵妃园寝内。
通过上述文字可知,皇太极对海兰珠的恩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确定五宫制度时,虽然海兰珠入宫较晚,但在宫中的地位却是第二位,并且所居住的宫殿是为她而取名,寓意非凡,有男恋女的含义。
第二,海兰珠生育皇八子,被确定为皇太子,并为此而大赦天下。
第三,海兰珠病危时,皇太极抛舍前线军务探视,抚尸哭诉钟情而昏厥,并追封其字数最多的谥号。
在姑侄三人中,不爱岁数大的,不喜欢岁数小的,却唯独恩宠海兰珠一人,这的确是皇太极的一个与众不同之处。但奇怪的是,尽管皇太极封给宸妃谥号字数是最多的,但却没有追封宸妃为皇后,这点与顺治帝疯狂热恋董鄂妃的情形相比,皇太极要理性很多。后来皇太极死后,海兰珠的妹妹本布泰的儿子福临当上了嗣皇帝,于是在历史的舞台上,具有锐利头脑的本布泰得以有机会脱颖而出,并最终成为影响清朝两代幼主的女政治家而留名史册。
2.在皇太极的后妃中,有两个是政敌的寡妇,而且纳入后宫后都很得宠。
在皇太极确定的五宫后妃中,有两名身份很特殊,因为她们在嫁给皇太极之前,曾是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未亡人。林丹汗(1592—1634年)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他所统辖的察哈尔部是蒙古大汗即位所在地,因此他自称库图克图汗,史称林丹汗。由于林丹汗想恢复统一蒙古的霸业,而此时后金政权已崛起,两强相争在所难免。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征战,林丹汗最终战败客死青海大草原。俗话说“树倒猢狲散”,没有了依靠的林丹汗八大福晋即多罗大福晋(又称囊囊[1]大福晋)、斯琴图大福晋[2](又称高尔土门福晋)、苏泰大福晋(又称哈纳土门福晋)、芭德玛瑙伯奇福晋[3](又称窦土门福晋)、苏巴海福晋、乌云娜福晋(又称阿喇克绰特福晋)、俄尔哲图福晋、苔丝娜伯奇福晋(又称伯奇福晋),其中有七个福晋背井离乡投奔了后金,并且最终她们都如愿以偿地找到了很好的归宿。其中两人风风光光地嫁给了皇太极,而且还得到了皇宫内的重要地位,这两个人就是皇太极的麟趾宫懿靖大贵妃和衍庆宫康惠淑妃。
沈阳故宫麟趾宫匾额
麟趾宫懿靖大贵妃(?—1674年),姓博尔济吉特,名娜木钟,是蒙古阿巴亥郡王额齐格诺颜的女儿,原是林丹汗的嫡妻多罗大福晋,又称囊囊大福晋,史称“囊囊太后”,八大福晋之首,统管阿纥土门万户斡耳朵[4]。据记载,娜木钟嫁给皇太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林丹汗死后,娜木钟于天聪九年(1635年)五月二十七日在侍卫索诺木台吉的护卫下率部下一千五百户投奔后金,希望能以尊贵的身份为自己找到一个满意的归宿。但令她想不到的是,她的想法有些简单、幼稚,当她在后金的盛京城外时,眼见着比她来得晚的那些林丹汗的寡妇们都有了自己的归宿,而她却没有人迎娶。虽然曾将她议定嫁给代善,却遭到了拒绝,拒绝的理由是娜木钟太穷了。其实这只不过是代善的借口,也许因为娜木钟本身无多大的姿色,或者因为娜木钟在年龄上不占优势。总之,对娜木钟来说,拒婚这件事是对她的巨大打击,当时连最年长的代善都宁愿违抗皇太极的决定而要娶林丹汗的另外一个资产更少的寡妇。
原来,当娜木钟来到盛京时,当时的环境对她很不利,比她先到的林丹汗侧福晋芭德玛瑙伯奇福晋已于天聪八年(1634年)八月先行嫁给了皇太极,而与她先后而至的林丹汗苏泰福晋带着儿子额哲,于九月初六日率领着一千户部众也来投奔后金,并献上了元朝传国玉玺。此外,随同这两位尊贵福晋前来的还有林丹汗的另两位侧室福晋苔丝娜伯奇福晋、俄尔哲依图福晋,以及林丹汗的二妹泰松公主等人。面对携带着众多财产和人口的寡妇,后金政权很快就为这些女人找到了归宿:苏泰福晋嫁给了自己的姐夫济尔哈朗(那时其姐已亡);苔丝娜伯奇福晋嫁给了豪格;俄尔哲依图福晋嫁给了阿巴泰;因代善不娶娜木钟,而想娶苏泰福晋又被拒绝,于是就娶了泰松公主。面对这样的结局,娜木钟既不能进城,也无法掉头离开,只能很尴尬地在盛京城外继续苦等,等待苍天开眼。在这种情景下,阿巴泰、德格类、阿济格等人向皇太极建议,让皇太极娶了娜木钟,其理由是娜木钟地位是这些寡妇中最高的,当初就不应该决定让代善娶这样地位高贵的女人。听了这些话,皇太极很是生气:你们都不想要这女人才来这么劝说我?娜木钟是多罗大福晋不假,但要说地位最尊贵的还是苏泰福晋,苏泰福晋的儿子是继承蒙古大汗正宗地位的嫡子,手中还有传国玉玺,而且带来的资产也很丰富。于是,皇太极就以已经纳娶了芭德玛瑙伯奇福晋为由予以拒绝。
一个女人,虽然是寡妇,但毕竟是身份高贵的多罗大福晋,在二次婚姻上竟然遭到了两次拒绝,娜木钟身心备受折磨。然而,经过等待之后,事态发生了令人惊喜的改变。娜木钟在历经将近两个月的痛苦煎熬后,终于苦尽甘来,等来了皇天开眼,因为皇太极最终答应了与她的这门婚事。于是,天聪九年(1635年)七月二十日娜木钟与皇太极成婚,并于天聪十年(1636年)三月二十五日顺利生下皇十一女。皇太极之所以最后答应这门婚事,主要还是考虑政治因素。在当时来说,娜木钟代表的不仅是她个人,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察哈尔部甚至蒙古其他各部的民心,若恩养归附的林丹汗妻妾和部众,必然会收拢蒙古其他各部民心。于是皇太极纳娶娜木钟之后,于崇德元年(1636年)七月初十日封娜木钟为西宫大福晋麟趾宫贵妃,位居崇德五大福晋的第三位,地位仅低于海兰珠,居于前一年被皇太极纳娶的芭德玛瑙伯奇福晋之上。据《满文老档》记载,其册文为:
奉天承运宽温仁圣汗,制曰:
天地授命而来,既有汗主一代之治,则必有天赐福晋赞襄于侧。汗御大极,定诸福晋名号,乃古圣汗所定之大典。今我正大位,当效古圣汗所定大典。我所遇福晋,系蒙古阿鲁大土门部博尔济吉特氏,特赐尔册文,命为西宫麟趾宫大福晋贵妃。尔务尽清廉端庄仁孝谦恭之义,谨遵国君福晋训诲,勿违我之至意。(www.xing528.com)
崇德六年(1641年)十二月二十日,娜木钟又为皇太极生下了第十一子,即皇太极最后一个皇子博穆博果尔。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福临即位后尊其为太妃。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二十八日,被尊为“皇考懿靖大贵妃”。据《世祖章皇帝实录》记载,顺治九年(1652年)十月十九日,礼部确定册封娜木钟和巴特玛·璪(芭德玛瑙伯奇福晋)两妃尊号的典礼礼仪为:
顺治九年十月己亥朔,丁巳,礼部题:本月二十九日上太宗文皇帝懿靖大贵妃暨康惠淑妃尊号仪注。前期一日,遣官祭告太庙。是日,陈设两妃仪仗于宫中内院。礼部官进宫院,于两妃座前各设黄案一,东设黄案二,卤簿全设。太和殿内设彩亭二,置册于亭内。上升殿阅讫,彩亭起,上升辇。内大臣、侍卫、内院礼部官后随,由左翼门出,至妃宫门,上降辇。请两妃各具礼服升座。彩亭至宫门外,捧册官捧册,由中道进宫,置册于左黄案。引礼官引上至宫门内就位立。鸿胪寺官赞进册,捧册官各从黄案捧册跪左侧,进上,上受册立献右侧官,各跪接,置于两妃座前案上。进毕,鸿胪寺官赞:宣册。宣册官跪宣讫,复置案上。女官四员捧册案,置于两妃座前。鸿胪寺官赞,上行三跪九叩头礼毕,两妃及上各还宫。次日,上御太和殿,诸王以下行庆贺礼,报可。
顺治九年(1652年)十月二十九日,顺治帝为娜木钟举行正式册封典礼,其册文为:
赞坤元而敷教,懋德惟勤;景徽范以致隆,令名有淑。式循彝宪,肇举上仪。皇考大贵妃,赋性柔嘉,秉公淑善。慎威仪而有节,先皇资翼佐之贤;修蘋藻而克偕,后宫著肃雍之誉。体既符于巽顺,位宜跻于崇高。匪晋嘉称,曷扬媺行。谨以金册尊为皇考懿靖大贵妃,昌龄弥茂,宣内则之夙娴;戩榖方来,覩履祥之叶吉。谨言。
第二天即十月三十日,以册封尊号礼成。顺治帝升御太和殿,诸王以下行庆贺礼。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一月二十日,娜木钟病逝于北京,火化后葬入沈阳的昭陵妃园寝,丧仪与康惠淑妃相同。娜木钟所生的皇十一女初封为固伦公主,顺治四年(1647年)十二月下嫁阿巴亥部博尔济吉特氏噶尔玛索诺木,当时年仅12岁,顺治七年(1650年)七月病死,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赐谥“端顺长公主”,最后封号为“固伦端顺长公主”。娜木钟所生的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二月封襄亲王,顺治十三年(1656年)七月初三日死,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追谥为“昭”。娜木钟与林丹汗生养之女,名叫“淑侪”,于崇德八年(1643年)嫁给了察哈尔部德参济王之子噶尔玛,没有公主封号。
沈阳故宫衍庆宫外景
衍庆宫康惠淑妃(?—1669年),姓博尔济吉特,名叫巴特玛·璪,蒙古阿巴亥部塔布囊博第赛楚虎尔的女儿。她本是察哈尔林丹汗的第四位福晋芭德玛瑙伯奇福晋,因统管窦土门万户斡耳朵,故又称“窦土门福晋”。
天聪八年(1634年)闰八月二十八日,巴特玛·璪在林丹汗部下寨桑德参庄、巴图鲁噶尔马济农、多尔济达尔汉诺颜、多尼库鲁克四大臣率小寨桑、扎萨古尔、贝勒、台吉、塔布囊的护送下,到皇太极的军营行幄表示归顺,皇太极选良马四匹、备御用鞍辔迎接。皇太极率领归顺大臣拜天行礼之后,归帐幄,归顺大臣出班再次与皇太极行礼,行抱见礼,并与大贝勒相见。之后,归顺大臣引巴特玛·璪与皇太极相见,随同巴特玛·璪同来的林丹汗之姑也拜见皇太极,行抱见礼。巴特玛·璪则坐在左侧帐幄内,皇太极设大宴为其接风,皇太极令新归顺人与自己手下进行射箭和摔跤比赛,以此增进相互了解。巴特玛·璪是第一位向后金归顺的林丹汗遗孀。
沈阳故宫衍庆宫匾额
两天后,即天聪八年(1634年)闰八月三十日,皇太极再次宴请林丹汗之姑等人,并大行赏赐归顺大臣等人很多物品,随后移军木湖尔伊扎尔地方暂时驻牧。当天,以代善为首的众多贝勒劝说皇太极纳娶巴特玛·璪,“察哈尔汗之妻窦土门福晋,乃天所赐,汗宜娶之”。皇太极担心自己因有悖礼义落下个好色暴君之名,故此他推辞说:“朕不宜纳此福晋,当以与家室不睦之贝勒。”经过一番推让之后,皇太极最终还是答应了这件事情。
因为诸王贝勒向他提起了发生在纳里特河驻扎时的一件事情:一只美丽的雌雉飞入军营,可是众人皆没有寻找到,第二天早上拔营起寨时才发现,原来雉鸡夜间躲藏在皇太极的床下。当时此事被看作是一个好兆头,众人皆说皇太极要娶一个美丽的福晋了。想到这件事,皇太极就说:“由此观之,若不纳此福晋,恐违天意也。”于是皇太极派遣巴克希希福迎接巴特玛·璪,护送巴特玛·璪前来归顺的蒙古诸大臣多尼库鲁克高兴地说:“我等此行,乃送福晋,非私来也,盖天父所赐。汗若纳福晋,来归部众及我等亦不胜喜悦!”说罢朝天拜谢,巴特玛·璪与众臣之间以哭的方式告别。随后,巴特玛·璪与皇太极成婚。巴特玛·璪则按照皇太极意思,赏赐护送大臣之妻“各衣一袭”。九月初一日,皇太极赏赐多尼库鲁克玲珑刀一口,赐其妻马一匹;赐多尔济达尔汉诺颜弓一张;赐卓尔齐代甲一副、马一匹、羊一百只;赐波托古马一匹、羊一百只;赐绰尔济库鲁克骡一匹。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称帝并建五宫时,于七月初十日封巴特玛·璪为次东宫侧福晋衍庆宫淑妃,地位在永福宫庄妃之前。据《满文老档》记载,其册文为:
奉天承运宽温仁圣汗,制曰:
天地授命而来,既有汗主一代之治,则必有天赐福晋赞襄于侧。汗御大极,定诸福晋名号,乃古圣汗所定之大典。今我正大位,当效先古圣汗之大典。我所遇福晋,系蒙古阿鲁大土门部塔布囊阿巴盖博第赛楚虎尔之女,特赐尔册文,命为东宫衍庆宫侧福晋淑妃。尔务尽清廉端庄仁孝谦恭之义,谨遵国君福晋之训诲,勿违我之至意。
巴特玛·璪与林丹汗生有一个女儿,这次改嫁时,将此女带入了后金的后宫,成为皇太极的养女。此女长大后,嫁给了叔叔辈的多尔衮为妻。清朝定都北京后,巴特玛·璪也住进了紫禁城。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二十八日,被尊为“皇考康惠淑妃”。顺治九年(1652年)十月二十九日,顺治帝为巴特玛·璪正式举行册封尊号典礼,其册文为:
柔嘉维则,赞襄彰坤教之隆;义问攸崇,典册展懿亲之奉。庆谐宫壸,礼具彝章。皇考淑妃秉德安贞,持身恭慎。珩璜中节,著昧旦之良规;图史端仪,佐承乾之令矩。既行臻于备美,宜颂协于臧嘉。爰晋荣称,用昭徽范。谨以金册尊为皇考康惠淑妃。庆从善积,式凝康豫之祥;位以德升,弥笃显融之祜。谨言。
第二天即十月三十日,以册封尊号礼成,顺治帝升座太和殿,诸王公大臣向顺治帝行庆祝礼。对于巴特玛·璪的死亡时间,《清实录》上无记载,《清皇室四谱》上仅有“先懿靖大贵妃卒”这样的记载。死后朝廷以太妃之礼,将她葬入了昭陵妃园寝。
3.后妃中曾有两名宠妃被休弃,并且其中一人竟然被赏赐给他人做福晋。这两人就是皇太极的继妃乌喇那拉氏和东宫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
继妃乌喇那拉氏,博克铎贝勒之女,生卒时间不详。对于此女,《清皇室四谱》上仅有这样简单的记载:
贝勒博克铎女,实太祖大妃之从姑也。明万历三十七年生皇长子肃武亲王豪格;三十九年生皇二子洛格;天命六年生皇长女固伦公主。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当时乌喇那拉氏还是很得宠的,因为连续为皇太极生育了皇长子豪格、皇二子洛格和皇长女。再从对其称呼“继妃”来看,乌喇那拉氏曾是皇太极的福晋,因为在她之前,皇太极已有正福晋钮祜禄氏,钮祜禄氏被后人称为“元妃”,由此可见,乌喇那拉氏被称为继妃是在钮祜禄氏死后的事。天命六年(1621年)生育皇女时,孝端文皇后哲哲以侧福晋的身份已经嫁给皇太极,当哲哲以正福晋身份出现时,乌喇那拉氏已经失宠被休。其时间应该是天命七年(1622年)至天命八年(1623年)五月前,根据天命八年(1623年)五月初九日《老满文档》上记载的努尔哈赤训示瞻河之姑及诸女的一段话:
汗曰:“初我未乘轿,诸福晋亦不乘之。斋桑古阿哥之母在时,轻漫于我,赴我家宴,来去皆乘轿,故因如此作恶致罪而死。又车尔格依之妹豪格之母,来往其父家时,乘拖床经大阿哥、阿济格之门,也乘拖床进我之门。因其轻漫之恶行,以致获罪,被其夫弃之。诸贝勒勿辱新弟妇、子媳等;诸弟妇、子媳亦勿似昔致罪之福晋等侮漫长者。”
从努尔哈赤的这段话来看,乌喇那拉氏因(冬季)乘拖床(爬犁)直接进入了努尔哈赤的汗王宫,惹得努尔哈赤十分生气,故此因“侮漫长者”罪而被皇太极休弃。她被休弃后,在史书上就失去了记载。其子豪格于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被多尔衮幽禁而死;其子洛格死于天命六年(1621年)十月;其女被封为固伦公主,于天聪七年(1633年)正月嫁给敖汉部台吉博尔济吉特氏班第,死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正月,享年34岁。
东宫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史称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巴雅尔图戴青之女,生卒时间不详。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来到皇太极身边,当时原因有两个:一是皇太极虽然已有中宫大福晋哲哲和西宫侧福晋本布泰,还缺少一个东宫妃;二是因为她本人的美貌名不虚传,否则即使亲自验看也会被送回去的。于是,经过亲自验看,皇太极非常满意,因此在《老满文档》上就有了这样的两段记载:
天聪六年二月十二日,汗集诸贝勒大臣於内廷筵宴,以戴青贝勒之女册为东宫福晋。此福晋乃蒙古扎鲁特部戴青贝勒之女。汗已册立中宫福晋、西宫福晋,惟东宫未立福晋。时值选贤,遂遣人往聘此福晋。转谕其父曰:“我召来观之,中则留于宫内,不中则遣之还。”遂召福晋至,暂憩城外。汗命有眼力者往观可否留于宫中。观者前来报于汗曰:“无需众多人,汗宜斟酌而行。他人观之岂可相信乎?汗应亲往观之。若可册为东宫福晋,宜按典礼聘之矣。”汗遂亲率从者数人往观之,迎入内廷,非好多娶,按例需备三福晋。以聘礼设宴。是宴也,杀牛一、羊六,治筵二十席。
是日,汗聘扎鲁特部戴青贝勒之女为东宫福晋。所赠聘礼:驮甲胄雕鞍辔马三,驮甲胄画鞍马七。又赐送福晋之二台吉:桑阿尔寨台吉雕鞍辔马一,插有弓箭雕花撒袋;镂花腰带一,镂花腰刀一,缎二,佛头青布二十,烟二十刀,貂皮夹裹披领,猞猁狲,貂皮帽;博尔晋台吉雕鞍辔马一,羊羔皮夹裹披领,貂皮,貂皮帽,镂花腰带一,插有弓箭雕花撒袋,镂花腰刀一,缎二,佛头青布二十,烟二十刀。赐随行二大臣各佛头青布十,缎一,镂花腰带一。赐两妇女各佛头青布十,缎一,银碗一。赐随从二人,一人佛头青布十,一人佛头青布九。跟役三人,各赐佛头青布五。以送行礼,召入汗家,杀羊二,列筵十席,宴之。
两人婚后于天聪七年(1633年)十一月十五日生皇六女,天聪九年(1635年)九月二十六日生皇九女。然而,就在生下皇九女的第十二天即十月初七日,皇太极就以不合汗意为名,将其赏给了叶赫部德尔格尔台吉之子南褚,即孟古的亲侄孙。于是在《天聪九年档》中就出现了这样的记载:
是日,汗之第三福晋原系扎鲁特部巴雅尔图戴青之女,以其不遂汗意,改适叶赫部德勒格尔台吉之子南褚。
在封建社会,妃子被休被废并不罕见,但被休的妃子是绝对不允许被别的臣子纳娶的。然而,清初的皇太极作为一国之君,令自己的妾妃改嫁,这在中国的封建帝王中的确是罕见的。这说明清朝建立及发展初期,君臣礼仪及封建等级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后来,清朝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后,皇太极曾下令:“凡娶继母、伯母、叔母、兄嫂、弟妇,永行禁止”,倘有“同族婚娶者以奸论”。清入关后,清朝皇族也认识到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于是在正史中对此事再不提起,并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所生的皇六女,被封为固伦公主,于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嫁给都统伊尔根觉罗氏阿山之子夸札,年仅12岁,死于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当时只有17岁。所生皇九女,于顺治五年(1648年)九月14岁时下嫁博尔济吉特氏哈尚,死于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当时只有18岁。
据现有史料记载,皇太极的后妃除了具有以上介绍的特点外,还有一些虽然为他生育过子女,却是不出名的平凡女子。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些人的生平。
元妃钮祜禄氏,生卒时间不详,额亦都之女,其父亲是努尔哈赤的五大臣之一。从其封号“元妃”看,此女应该是皇太极的第一个嫡福晋。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生皇三子格博会,但其子刚7岁的时候就夭折,那一年是天命二年(1617年)。《清皇室四谱》对其记载也是极其的简单:“元妃,钮祜禄氏,巴图鲁赠宏毅公额亦都女,明万历三十九年生皇三子格博会。”
侧妃叶赫那拉氏,生卒时间不详,阿纳布贝勒之女。天聪二年(1627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生皇五子硕塞,初封多罗承泽郡王,后承封为泽裕亲王,死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初五日,享年27岁。康熙十年(1671)六月追封谥号“裕”。
庶妃那拉氏,生卒时间不详,英格布之女。崇德二年(1637年)二月十六日生皇六子高塞,死于康熙九年(1670年)七月二十二日,享年34岁。天聪九年(1634)十月二十一日生皇十女,封为县君级别,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17岁时下嫁前封一等公瓜尔佳氏辉塞,死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终年28岁。崇德三年(1638年)七月初七日生皇十三女,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15岁时下嫁副都统瓜尔佳氏拉哈,死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四月,终年20岁。
庶妃奇垒氏,蒙古族人,生卒时间不详,察哈尔额尔济图固英赛桑之女。崇德六年(1641年)十二月初七日生皇十四女,后被封为和硕恪纯长公主,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13岁时下嫁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死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十二月,享年63岁。
庶妃颜札氏,生卒时间不详,布颜之女。天聪元年(1627年)十月十八日生皇四子叶布舒,初封镇国将军,康熙八年(1669年)晋辅国公,死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九月二十二日,享年64岁。
庶妃伊尔根觉罗氏,生卒时间不详,安塔锡之女。崇德二年(1637年)四月十九日生皇七子常舒,初封镇国将军,康熙八年(1669年)晋辅国公,康熙十四年(1675年)因事被革爵,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复爵,死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享年63岁。
庶妃无名氏,生卒时间不详,拜祜之女。崇德四年(1639年)生皇十子,初封镇国将军,康熙八年(1669年)晋辅国公,死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二月初九日,终年57岁。
庶妃无名氏,生卒时间不详,生父不详,崇德二年(1637年)三月十五日生皇十二女,被封为乡君级别,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15岁时下嫁头等侍卫博尔济吉特氏班第,死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终年42岁。其夫班第,初充头等侍卫,康熙十年(1671年)迁理藩院侍郎,康熙三十年(1691年)累迁理藩院尚书,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