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朝皇太极陵卷:后宫制度与妃嫔地位

清朝皇太极陵卷:后宫制度与妃嫔地位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朝入关以前,当时的国体属于地方政权,因此其后宫制度尚不完备,仅属于部落级别,根本没有后妃之称,妻妾一律称“福晋”。通过研究发现,这五名地位最高的后妃,全是蒙古族女子,可见当时后宫女子地位的高低是来自政治上的需要。当时皇太极的后宫中,除了大多数蒙古族女子,据说还有朝鲜族女子,只是因为没有生育子女而未在史书上留下记载而已。

清朝皇太极陵卷:后宫制度与妃嫔地位

清朝入关以前,当时的国体属于地方政权,因此其后宫制度尚不完备,仅属于部落级别,根本没有后妃之称,妻妾一律称“福晋”。

“福晋”,为满语(又一说为蒙古语),初称福金,乾隆年间才改称“福晋”,是清朝满族贵族妇女封号,汉意为“夫人”之意。蒙古语将汉语“夫人”音译为“fujin”,称汗、贵族妻子为“fujin”;满语承蒙古语,也称妻子为“fujin”;清朝汉语文献中,又将“fujin”写为汉字“福晋”。据《清史稿·列传·后妃》序言记载:

太祖初起,草创阔略,宫闱未有位号,但循国俗称“福晋”。福晋盖“可敦”之转音,史述后妃,后人缘饰名之,非当时本称也。

在当时,根据实际地位的不同,福晋分为大福晋和小福晋。大福晋又可称为嫡福晋、正福晋,其地位相当于后来的皇后,努尔哈赤的天命后期又称大妃。大福晋死后,新的大福晋被称为继福晋。小福晋分为侧福晋和庶福晋,地位均低于大福晋,但其中的侧福晋地位又稍高于庶福晋,侧福晋的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妃,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侧妃;庶福晋相当于贵人、答应、常在级别,因此后世又称其为庶妃。清初后宫制度并没有选秀女制度,其来源主要是根据门当户对原则自愿聘嫁,或者被当成战利品掠入后宫。天命时期,其后妃均未有册封礼,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的封号,是其子皇太极登基称帝时于崇德年追封的。

沈阳故宫五宫位置示意图(绘图:徐鑫)

天聪年间,即皇太极称汗期间,只是其后宫有了中宫大福晋、东宫侧福晋、西宫侧福晋之分。崇德初年,皇太极称帝,创立后妃五宫制度,即中宫清宁宫皇后哲哲、东宫关雎宫宸妃、西宫麟趾宫懿靖大贵妃、次东宫衍庆宫康惠淑妃、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并开始举行册封典礼。当时,这五宫后妃的官方正式称呼是:中宫为国君福晋,地位相当于皇后;东宫为东宫大福晋、西宫为西宫大福晋,地位相当于后来的贵妃;次东宫侧福晋、次西宫侧福晋,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妃。通过研究发现,这五名地位最高的后妃,全是蒙古族女子,可见当时后宫女子地位的高低是来自政治上的需要。而且当时的五宫制度,并非史书所评价的那样,是真正意义上的后妃等级的区分开始,因为在皇太极后宫五妃之后的其他女人,凡埋葬在昭陵妃园寝内的被统称为“格格”。(www.xing528.com)

格格,本来是满洲皇族女子的统称,其汉语意思是女儿、小姐。清朝皇族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之女,未予封号者均称格格。若加封,则可分为五等:亲王女儿称“和硕格格”,又称“郡主”;郡王女儿为“多罗格格”,又称“县主”;贝勒女儿为“多罗格格”,又称“郡君”;贝子女儿为“固山格格”,又称“县君”;镇国公、辅国公女儿为格格,又称“乡君”。尽管清朝有以上的制度,但昭陵妃园寝内葬的“格格”却不是皇太极的女儿,而是皇太极的侍妾。

可见当时清初的后妃制度并不完备,后宫中除了五宫后妃之外,还同时存在着一些被称为福晋和格格的低级侍妾。起码在皇太极之后的顺治年间,这种现象依旧存在,如顺治帝的孝东陵内,不但葬有皇后、妃嫔,还有被称为福晋和格格的女人。

清朝的后妃制度,虽然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仿照明朝后妃制度定制: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但并没有实施。到了康熙朝,清朝的后妃制度才基本确定,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诸宫皆有宫女子供使令。

值得注意的是,自顺治朝开始,清朝后妃中才开始有了汉族女子,但在顺治朝之前的皇太极时期,后妃中是没有汉族女子的。当时皇太极的后宫中,除了大多数蒙古族女子,据说还有朝鲜族女子,只是因为没有生育子女而未在史书上留下记载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