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守墓笔记·皇太极陵卷》历史纪录离奇异常

《守墓笔记·皇太极陵卷》历史纪录离奇异常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作为皇后,记载其宝宫奉安地宫是有先例可循的。对于这件事情的解释,目前人们均以“失载”而论之。虽然清朝官书《清实录》对一些史实进行了模糊不清、面目全非的删改,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一些史实的基本概况还是能够在记载中得以体现的。对此,笔者也只是提一下曾有此说法,一切真相以历史考证为主,只不过孝端文皇后的丧葬礼仪不但记载少,而且的确比较低一些。

《守墓笔记·皇太极陵卷》历史纪录离奇异常

清初,将地宫建在享殿内,虽然符合当时满洲风俗习惯,但是却不符合中原文化的文明标准。随着清朝入关日久,清朝统治者逐步认识到了自己丧葬文化的简陋和不规范,于是除了在档案文字上加以修改和删减外,还对已成为事实的建筑加以改进,以使规制得以补充和完善。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昭陵的建筑在陆续增建和扩建的同时,昭陵地宫也成为其中的一项改建工程。

当昭陵新地宫的风水穴位经过钦天监官员杜如预和杨宏量勘定后,工程于康熙二年(1663年)九月初九日兴建,于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完工。对此,《圣祖仁皇帝实录》上有这样的两条记载:

(康熙二年九月乙丑朔)癸酉(初九日),改造福陵、昭陵地宫。

(康熙二年十二月甲午朔)甲寅(二十一日),改造昭陵地宫成。安奉太宗文皇帝宝宫,设宝座、神牌于享殿。

其中,所谓的“改造”实则是在享殿之外的地方新建地宫,原先建在享殿的地宫被废止使用,享殿重新陈设宝座和神牌及摆放祭品,这样享殿的功能就仅作为祭祀之用。在这两条记载中,一条是说福陵和昭陵同时建新地宫,另一条则说昭陵地宫完成,并且将皇太极宝宫已经奉安,在享殿内设置祭奠所需宝座、神牌。

然而,在第二条记载中发现新的疑问,即当时提到奉安在新地宫的只是皇太极的宝宫,并没有提及孝端文皇后。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孝端文皇后没有奉安新地宫还是新的遗漏呢?

据前文已知,自顺治七年(1650年)二月二十六日起,孝端文皇后已经与皇太极合葬在昭陵享殿内地宫。如果新地宫建成之后,帝、后二人却因此一个葬入新地宫,而另一个还存放在享殿地宫内,是有悖常理的。而又据《清实录》修纂凡例称:

祀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等神,郊祀跻配、太庙升祔、配享及祭堂子、拜享神,遣官祭岳镇海渎、帝王陵寝、先师孔子及关帝、真武、城隍等神皆书;厘定祀典亦书;丧葬礼仪及上尊谥并册、宝文,皆书。

按照《清实录》修纂凡例所言,似乎孝端文皇后宝宫奉移新地宫之事不会忘记记载。如果属实的话,难道孝端文皇后没有奉安在新地宫吗?

通过研究再次发现,孝端文皇后宝宫没有记载被奉移之事并非个案,据康熙二年(1663年)十二月的《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

辛酉(二十八日),改造福陵地宫成,安奉太祖高皇帝宝宫,设宝座神牌于享殿。

但据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在昭陵新地宫建成之前就已投入使用的顺治帝孝陵地宫,明确记载当时入葬的帝、后三人宝宫奉移到地宫内,并在享殿内放三人神牌,其原文为:

己亥(初三日),以世祖章皇帝宝宫奉安地宫,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

辛丑(初五日),遣辅臣及文武三品以上官,诣陵致祭。(www.xing528.com)

壬寅(初六日),恭奉世祖章皇帝、孝康皇后、端敬皇后宝宫送至地宫。至戌时,安奉石床毕,掩地宫石门。

癸卯(初七日),奉安世祖章皇帝、孝康皇后、端敬皇后神位于享殿。致祭。

由此可见,作为皇后,记载其宝宫奉安地宫是有先例可循的。但为什么到昭陵和福陵时,却没有记载孝端文皇后和孝慈高皇后两人宝宫奉安新地宫呢?对于这件事情的解释,目前人们均以“失载”而论之。

其实,关于孝端文皇后在清朝官书上的“失载”,还有她是否有香册、香宝这件事。香册是记载帝、后一生功德的册文;香宝是刻写帝、后谥号的印玺。香册、香宝与供奉在太庙的玉册、玉宝相同,只不过香册、香宝为檀香木所制,其作用是墓主人在阴间身份和权力的凭证。

福陵的孝慈高皇后有香册、香宝,这在清朝官书中有明确记载,据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世祖章皇帝实录》记载:

庚午(十六日),恭上太祖武皇帝、孝慈武皇后册宝于福陵;太宗文皇帝册宝于昭陵。是日,固山额真以上,内大臣、侍卫等俱朝服集于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由内院奉册宝出,置黄案上,上御殿,阅册宝,行一跪三叩头礼,毕,遣官恭赍福陵香宝二颗、香册二本及昭陵香宝一颗、香册一本至盛京。

由上文可见,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是有香册、香宝的,那一天是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十六日。而孝端文皇后死于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顺治七年(1650年)二月初四日上谥号。但孝端文皇后宝宫自北京到沈阳昭陵与皇太极合葬,这期间没有提及她的香册、香宝是否同时奉安在享殿地宫内。当然,也没有提及皇太极的香册、香宝是否奉安在地宫内。这些“遗漏”或者说“失载”,无疑在研究领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遗憾。

不仅如此,更令人奇怪的是,自孝端文皇后宝宫从北京“发引”开始,《清实录》提到的人员中,就没有顺治帝和孝庄文皇后这两个人的名字,当然也没有提及当时一手遮天的摄政王多尔衮。难道与摄政王的专横跋扈有关系?目前这一切只能是猜测。

虽然清朝官书《清实录》对一些史实进行了模糊不清、面目全非的删改,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一些史实的基本概况还是能够在记载中得以体现的。因此可以看出,孝端文皇后的丧礼规格在当时被低调处理,没有按照规范的皇后礼仪办丧事,估计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甚至不排除清朝皇室内部关系。曾有传闻说孝端文皇后与多尔衮有染,但有专家对此给予了反驳,其理由之一是孝端文皇后在年纪上比多尔衮大13岁,多尔衮不可能喜欢上比自己大很多岁的女人,如果说喜欢,也只可能是比他小不到一岁的孝庄文皇后。因此当“太后下嫁”绯闻风起时,孝庄文皇后被扣上了一顶“下嫁”的帽子,至于孝端文皇后,虽然也遭到了质疑,但却安然无恙。对此,笔者也只是提一下曾有此说法,一切真相以历史考证为主,只不过孝端文皇后的丧葬礼仪不但记载少,而且的确比较低一些。

但不管怎么说,孝端文皇后能与皇太极合葬在昭陵地宫,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女人来说,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注释】

[1]1990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的《满文老档》和1978年9月辽宁大学历史系译注的《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上记载的日期是六月初十日,但《太祖武皇帝实录》和《太祖高皇帝实录》上记载的日期是四月二十日。笔者认为,《实录》是晚于《满文老档》出现的,参照《满文老档》编辑,有可能出现笔误或故意修改,故此采用《满文老档》上记载的日期。

[2]此处使用“大福晋”之称,是因为笔者查天命年间《满洲老档》称努尔哈赤正妻为“大福晋”。大福晋又称嫡福晋、正福晋,相当于皇后的地位和职能,努尔哈赤后期又称大妃。小福晋又分为侧福晋、庶福晋,其中侧福晋地位稍高些,相当于妃,庶福晋相当于贵人、答应、常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