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东北约260里的地方,即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境内的昌瑞山之南,有一处规模宏伟的古陵墓建筑群,它就是驰名中外的清朝帝后陵墓群——清东陵。
清东陵自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始建,到1935年葬入同治帝的最后两位皇贵妃结束,在长达272年间共葬有清朝的5位皇帝和151位后妃及1位皇子。在这些埋葬的帝、后、妃中,历史名人众多,其中有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帝顺治帝,有中国历史上当皇帝时间最长的康熙帝,有寿命最长、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帝,有为躲避洋兵而客死热河避暑山庄的咸丰帝,有寿命较短、与母不和的同治帝,还有两度垂帘听政、统治中国长达48年之久的慈禧太后,等等。不仅如此,为了显示皇恩浩荡,也为了凸显帝陵风水的陪护之势,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还建有许多王爷、皇子、保姆、大臣等人的陪葬墓。这些陪葬墓中的墓主人均非等闲之辈,有顺治帝的皇四子荣亲王,有乾隆帝的端慧皇太子,有顺治帝的皇二子、曾率军征讨叛军的大将军裕亲王福全,有两立两废的皇太子允礽,有文武双全、能征善战的康熙帝皇长子允禔,有曾与雍正帝争夺皇位的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允禵,有为顺治帝殉死的侍卫傅达礼,有哺乳幼帝有功的4位皇帝的保姆,有被乾隆帝称为“第一宣力大臣”的大学士傅恒,有孝庄文皇后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等等。
清东陵的建筑等级森严,皇帝、皇后的陵寝用黄色琉璃瓦盖顶,而妃园寝和亲王、郡王的园寝用绿琉璃瓦盖顶,其他陵园用布瓦盖顶。因此在清东陵,无论是陵寝还是陪葬园寝或园墓的规制,无疑都显示出帝陵的等级与皇帝的尊贵。
清东陵全景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清东陵风水墙外的大红门东侧,竟然孤零零地有一座黄琉璃瓦覆顶、规制也很完备的皇后陵,此陵被称为昭西陵,墓主人则是大名鼎鼎的清初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
根据古制,皇后死于皇帝之后,如果不能同穴合葬,也要在皇帝陵附近建陵相伴。如顺治帝的孝惠章皇后死于顺治帝之后,不便打开顺治帝的孝陵地宫与之合葬,于是就在孝陵的东侧为孝惠章皇后单独建陵,取名孝东陵。按照这种制度,孝庄文皇后死后的遗体应该运到沈阳的昭陵与自己的夫君皇太极合葬,或者在昭陵附近择地单独建陵。但事实上,孝庄文皇后死后,她的遗体不仅没有被葬入昭陵,反倒以皇太后之尊、清东陵所有墓主人中辈分最高之身,被葬在了清东陵风水墙外的大红门东侧,这是什么原因呢?
年轻时的孝庄文皇后像
顺治帝半身像
在清东陵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孝庄文皇后生前为了辅佐自己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顺治帝),以及为了满足长期的空房寂寞,下嫁给自己的小叔子多尔衮。在封建社会,这种与乱伦无异的嫂叔婚配发生在帝王之家,着实让皇室成员和朝臣感到无比的耻辱和羞愤。因此在孝庄文皇后死后,清皇室为了惩罚她,也同时为了警告后人,就将她葬在了清东陵的风水墙外的大红门东侧,令其在阴间看守子孙的大门。也有传说葬在清东陵风水墙外是孝庄文皇后自己决定的,因为孝庄文皇后自知自己的下嫁行为深为社会所不齿,很对不起夫君皇太极,自己没有脸面在阴间面对皇太极,于是就让孙子将自己葬在了远离皇太极的清东陵,并看守大门,借此陪伴自己的儿子顺治帝。民间称孝庄文皇后与多尔衮之间的暧昧事件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于是,按照清东陵地区的这种民间说法,昭西陵建在清东陵的大门外,则是清初疑案“太后下嫁”的又一个有力旁证,侧面表明了清皇室承认孝庄文皇后确实与多尔衮之间存在不符合道德标准的婚配行为。
多尔衮像
清朝皇陵分布图
那么,上述说法到底成不成立?孝庄文皇后的陵墓位置和“太后下嫁”之谜到底有多大的关系?我们先来谈谈孝庄文皇后的陵墓为什么建在清东陵和她的陵墓位置为什么如此特殊两个问题。
关于孝庄文皇后葬在清东陵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
1.孝庄文皇后死后,其遗体没有火化而是用棺椁装殓的。皇太极死时,按照满洲旧俗,皇太极的遗体火化后装入骨灰坛,而孝庄文皇后死的时候,满洲皇室已经接受汉俗,不再火化遗体,采用棺椁装殓。棺椁要是与骨灰坛放在一起,不伦不类,因此不能合葬。死于孝庄文皇后之前的孝端文皇后,因为死后的遗体是火化的,所以孝端文皇后的骨灰坛就被送到关外与皇太极骨灰一起合葬。因此,孝庄文皇后死后的遗体没有与皇太极合葬,其原因是孝庄文皇后遗体没有被火化。
这种说法,没有解释为什么不在皇太极陵寝附近另建皇后陵,也没有解释不合葬而葬在清东陵的原因。(www.xing528.com)
2.孝庄文皇后葬在清东陵,是她自己的遗愿。对于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建在清东陵之事,清东陵守护官员所编辑的《昌瑞山万年统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述:
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愿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按照上述记载,孝庄文皇后死前留有遗嘱,在遗嘱中主要阐述了两点:
其一,卑不动尊,自己不能与皇太极合葬;
其二,自己希望留在遵化陪伴顺治帝和康熙帝。
也就是说,葬在清东陵是孝庄文皇后自己决定的。
既然孝庄文皇后有这样的遗嘱,那么,作为与祖母感情最深厚的康熙帝只能遵照遗嘱,将孝庄文皇后安葬在大清国建于遵化马兰峪境内的新的皇家陵园。
陵寝位置选好了,接下来怎么个安葬法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对此,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孝庄文皇后死后,康熙帝令人抬着孝庄文皇后棺椁来到马兰峪境内的清东陵大红门前,棺椁突然沉重了起来,无论杠夫怎么使劲,都无法移动棺椁寸步。护送官员没有办法,只得将此事上奏给康熙帝,康熙帝一时间也没了主意。夜间,康熙帝做了一个梦,梦中的祖母对他说,棺椁停灵的地点就是风水宝地,可以就地为她建陵。于是,康熙帝命人在那里为孝庄文皇后建立了陵寝。
其实,孝庄文皇后的陵墓之所以建在清东陵风水墙外的大红门东侧,是有以下三个原因的:
1.辈分最高,且是女性,不能葬入风水墙内。清东陵最好的风水及主要位置已经被顺治帝占用了,她不能祔葬在其身边。在封建制度下,不管孝庄文皇后身份地位怎么高贵,都不可能高过男性天下的皇帝地位,因此她儿子不可能为她腾出最为尊贵的帝陵位置。
2.左为贵,且地势佳。在方位上,古人认为左尊于右。在地理位置上,昭西陵位于清东陵风水墙外大红门的东侧,即左侧,且那里的地理风土适合建陵;而大红门的西侧,不但地势低洼,还靠近西大河,不适合建陵。因此,大红门的东侧是最佳的陵寝选址,孝庄文皇后的陵寝只能建在那里。
3.表明与清东陵不属于同一帝陵体系。清朝皇后陵名都是与先帝陵名为主,再附以与皇帝陵方位而形成的。比如,顺治帝的皇后陵在顺治帝的孝陵的东侧,其名称就是“孝东陵”;孝庄文皇后的陵在皇太极的昭陵的西面,所以称为“昭西陵”。清朝皇家之所以将昭西陵建在风水墙外,其用意是证明孝庄文皇后的陵与远在关外的昭陵是同一体系,陵寝虽然建在了清东陵,但还是昭陵的附属陵寝。
由此可见,孝庄文皇后的陵寝建在清东陵并在风水墙外大红门的东侧,与历史疑案“太后下嫁”没有任何关系。如果硬说有关系的话,反倒只能说明孝庄文皇后没有“下嫁”。道理很简单,作为最尊贵的帝王之家的清皇室,如果真承认孝庄文皇后是“下嫁”了,由于当时受到汉族文化影响,肯定认为这是不光彩的事情,“家丑不可外传”是首先应该做的,清皇室会想尽办法消除“下嫁”这件事情的影响和传播,根本不可能将这件“家丑”进行宣传,这是基本常识。历史是个大舞台,在力求真相的同时,百家争鸣,言论多种,其本身就是对历史疑案的解释和延续。在没有发现新的有力证据前,还是先对“太后下嫁”这个历史疑案存疑更为稳妥。
既然了解了孝庄文皇后陵寝建在清东陵风水墙外的原因,那么再让我们来看看她的男人——皇太极的陵寝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