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水利技术应用实践-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生态治水

地方水利技术应用实践-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生态治水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及时开展水生态的修复,创造水边和水中生物多样性的环境,积极、主动、因地制宜地连接生物链,不断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增强水环境自身的活力。经过6年治水的实践,海宁结合实际,逐步确立了全新的治水理念,具体可归纳为“一个指导思想,四个治水观念”。通过技术指导,这一做法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得到了普遍推广。

地方水利技术应用实践-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生态治水

按照“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人水亲近,和谐自然”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使河流廊道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使其具有健康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及时开展水生态的修复,创造水边和水中生物多样性的环境,积极、主动、因地制宜地连接生物链,不断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增强水环境自身的活力。根据土质、本土植物类型和特性、水文条件及其变化情况来配置适宜的物种,尽量做到材质自然化。通过乔、灌、地被、水生植物相结合,形成“复式”的“混交”林带,凭借丰富的物种资源,提高品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构建群落结构林带,利用林带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功能,实现生物群落多样性、丰富性。

经过6年治水的实践,海宁结合实际,逐步确立了全新的治水理念,具体可归纳为“一个指导思想,四个治水观念”。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生态环境、生命周期、资源平衡利用、节约高效四个观念。按照“四个治水观念”的要求,充分吸收传统治河模式的优点,改进和完善生态河道建设模式,逐步摸索了以“河变深、面变宽、岸变绿、水变清”为整治目标的生态河道建设模式,通过上填(安全带)下挖(河底)边拓(上口)的方式使河道达到防洪和供水的标准,走出了一条淤泥还田施肥、抬高圩堤洼地、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河道综合功能的生态治水之路。同时,针对河道清淤中大量淤泥出路难的问题,采用了集中淤泥还田的方式,做到疏河与淤泥还田相结合,还田率在95%以上。其优点体现在:一是保持了泥土资源的相对平衡;二是能有效改善河道两侧耕地土壤,增加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三是成本低、效率高、清淤较彻底,能有效满足施工的需要。通过技术指导,这一做法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得到了普遍推广。(www.xing528.com)

从河道整治的演变过程看,由功能型到生态、功能、休闲、景观复合型,由亲水、近水型升华到人水和谐的生态治水新理念,跳出了单一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旧思路,从综合整治、生态治水的角度提出了行洪排涝、生态护岸、景观绿化等措施,将亲水性、生态性、文化性融入其中,既恢复了自然河道的功能,又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要,达到安全、资源、环境的有机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