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段冲淤变化分析及冲淤规律研究

河段冲淤变化分析及冲淤规律研究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以判定,码头工程河段年际冲淤规律是“丰冲枯淤”。下面选典型断面来分析河段的冲淤变化。郭公山断面位于江心屿河段的中部,可用该代表断面来反映江心屿断面冲淤变化。由图4可见,自1970年实施航道整治工程30余年来,郭公山断面跟江心屿分汊河段一样,呈南汊不断冲刷、北汊不断淤积的规律。这表明近年在径流偏枯的水文条件下河床有出现动态冲淤平衡趋势。

河段冲淤变化分析及冲淤规律研究

图1为鱼旗山—龟山段多高多低潮位下历年容积变化。由图1可见,该河段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河床容积较大,此后容积逐渐减少,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叶降到最小,之后,容积又逐渐增大,一直到21世纪初又升至最大。由于20世纪70~80年代为连续枯水年,山水径流较枯,而70年代前与90年代之后径流较丰,而径流的丰枯与河床容积的大小基本对应。由此可以判定,码头工程河段年际冲淤规律是“丰冲枯淤”。

图2 典型断面平面位置图

图3 江心屿分汊段河段容积历年变化

(a)江心屿分汊段多高下河床容积历年变化;(b)江心屿分汊段多低下河床容积历年变化

为了详细了解江心屿分汊河段在分流比调整前后的河床冲淤情况,选取了3个典型断面进行分析,断面平面位置见图2。图3为江心屿分汊段南、北汊河床容积历年变化图。由图3可知,该河段30余年来,北汊道容积从大于南汊逐渐变化到小于南汊,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转为增大,而南汊道容积一直逐渐增大。从多年平均高水位下的容积来看,南汊容积近三年来变化趋缓,而北汊却出现了增大趋势;从多年平均低水位下的容积来看,南汊增大缓慢,北汊也在增大。北汊道主槽所占容积比例很小,而南汊道所占容积比例较大。

从2000年4月实测底质资料表明,江心屿河段河床质基本组成以中细砂为主,中值粒径在0.25~0.45mm范围,大于0.1mm的占80%~95%以上,而该河段悬移质的中值粒径在0.01~0.03mm范围。这说明江心屿河段河床质与悬移质出现了分化,河床出现了显著的粗化,形成了一定量的保护河床的铺盖层。(www.xing528.com)

图4 郭公山断面变化图

(a)郭公山断面年际变化图;(b)郭公山断面年内变化图

由此可以探明,由于,自航道整治工程实施以来,近几年上游没有出现大洪水,江心屿南北汊分流比单向变化的不利变化趋势有所抑制。一方面是在水流动力强盛的洪水期由于河床粗化,河床质的起动流速明显增大,床面不能被冲动;另一方面,在水枯弱潮期潮水挟带的大量泥沙部分可能落淤,从而使南北汊河床基本上达到了动态冲淤平衡,而容积仍在小幅增大则可能是由于上游建库以后枯水流量有所增大,从而造床流量增大,造成河床容积整体有所增大所引起的。

下面选典型断面来分析河段的冲淤变化。郭公山断面位于江心屿河段的中部,可用该代表断面来反映江心屿断面冲淤变化。郭公山断面河床冲淤变化见图4。由图4可见,自1970年实施航道整治工程30余年来,郭公山断面跟江心屿分汊河段一样,呈南汊不断冲刷、北汊不断淤积的规律。北汊自1970年以后不断淤积变浅,前一年淤积幅度较大,20世纪90年代后淤积幅度明显减小。1997年由于台风暴潮的影响,淤积高程达到历年最高;南汊则截然相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冲刷变深,第一年冲刷幅度最大,以后逐年减小,到90年代冲刷幅度明显减小,至1999年冲至最深,自20世纪以来逐渐出现淤积,而北汊主槽则有所冲深。这表明近年在径流偏枯的水文条件下河床有出现动态冲淤平衡趋势。由图4可知,20世纪以来,码头断面河床年内冲淤幅度不大,约在1m左右,冲淤特点为“洪冲潮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