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山歌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1935年红军过新化,民众即以本地山歌音乐编创了《红军从琅塘进来了》《十二个月劝郎当红军》《当兵就要当红军》等山歌。1959年中秋之夜,县里举办梅山千人唱、万人听山歌活动,盛况空前。此后数年间,新化民歌《资水号子》《海棠花》《溜溜歌》《三瞧一问》《波罗山歌》等民歌,在省市文艺调演中频频获奖。特别是1957年,新化山歌手伍喜珍把山歌《神仙下凡实难猜》《姣莲爱我我爱她》唱进了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欣赏。1975年,由民歌小调改编的女声小组唱《我们的女队长》,在全省工矿、农村会演中获优秀节目奖,并收入《群众文艺开新花》的电影插曲中。1987年,已故诗人周少尧先生的论文《用歌谣建造的文化板屋——试论新化民间歌谣与梅山文化的关系》在首届中国“长江歌会”上宣读并获奖。2004—2005年,新化《梅山山歌》在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会演湖北赛区获二等奖,其演唱者在省文化厅举办的全省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业务人员技能竞赛中获金奖。
新化民间音乐品类繁多。常见的有山歌、劳动号子、小调、灯调、地花鼓、民俗歌曲、宗教音乐、吹打曲、儿童歌谣等。山歌又分高腔山歌、低腔山歌、溜溜山歌、波罗山歌、垛句山歌、兴隆山歌;劳动号子又分资水号子、打夯号子、撬石号子等;宗教音乐又分道教、巫教、儒教等乐种。
新化民间音乐风格独特,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古朴单纯原始。古上梅山人只用三四个不同音高的音和简单的节奏唱出各种劳动号子、山歌。特别是有的歌谣,比如儿童歌谣的旋律只由6、1、3三个音组成。笔者认为,音调和节奏越简单,音乐就越古朴原始。
第二,高亢激越粗犷。古上梅山人在资水行船、上山狩猎时,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危险,高声大叫地呼救,或呼号联络,因而练出了他们高亢、粗犷的嗓子,深深地影响着梅山人的音乐和歌唱。因此梅山山歌是高亢激越粗犷的。
第三,委婉缠绵抒情。上梅山民歌音调古朴简单,一般用的是6135四声音阶。梅山人既能用这四个音表达出高亢激越的情感,也能用这四个音表现出委婉缠绵、如泣如诉的情感。
第四,调式音阶特殊。中国的民族调式多为五声音阶(12356五个正音),上梅山民歌中很少用正音2(商音),而用偏音清角(4),这种特殊的调式音阶恐怕在我国的民歌海洋里很难再找出例子。梅山民歌还有一大特色,有些民歌会因歌手嗓子或用气不同,同一首歌会产生不同的调式效果。如12356是一种调式,如果把其中的角音3唱成清角4,它的音阶就成了12456,它就是另一种音阶了。(www.xing528.com)
第五,结构多变,曲式丰富。上梅山新化民歌在曲式结构上既有简单的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还有复二部曲式、回旋曲式和多段变唱(奏)。
可见咏叹调、宣叙调、回旋曲式等根本不是西洋人的专利,其实上梅山人民早就创造了咏叹调和宣叙调等,并使之完美结合。如《海棠花》就是将几个曲调基本相同、旋律性较强的段落(类似西洋歌剧中的咏叹调)和几个长短不同的口语化段落(类似西洋歌剧中的宣叙调),用回旋曲的形式结合在一起。
上梅山民间音乐中,还有一些音乐奇葩。如古色古香的五声音阶乐曲《水落音》,小乐队演奏时只要在任何一句放慢速度就可以结束整个乐曲,给人以圆满的结束感。这是梅山先民惊人的创造力,使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在乐曲中平分秋色,表现得同样重要,好像每个音都可成为主音,又不是主音似的。当你想在某句结束时,只要把速度放慢就等于强调了那乐句的结尾音,使它占据了主音的位置。又如有一首算命先生的二胡小曲也很奇特,它用的弦是很少有人用的4-1弦,并且乐曲从偏音清角4开始,这在我国浩瀚的民歌海洋中也很难找出第二例。其实你只要把这小曲听完并仔细推敲一下,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它的前几小节是在下属宫系统(D宫系统)的商调式上运行,456人们会很自然地听成123,不会感到生硬,之后的曲调又转到上五度的A宫系统的徵调式上运行,D宫系统的商调式跟A宫系统的徵调式是很吻合的。
粗犷的新化情歌,激越的资水号子,悠长优美的南岳诰,一连串排比垛句的滚板山歌,热闹异常的兴隆山歌等,都是闪耀着夺目光芒的梅山音乐瑰宝。
(作者张贻灿,此文曾在中国第四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