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梅山新化民间音乐-上梅山新化民间音乐

上梅山新化民间音乐-上梅山新化民间音乐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化山歌起源于先秦,兴盛于唐宋,并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断传承和发展。现在,新化山歌已驰名省内外,且歌种很多。新化山歌大致可分为高腔山歌和平腔(低腔)山歌两大类。溜溜山歌,高腔山歌的另一个种类,流行于整个新化地区。新化平腔(低腔)山歌也有很多品种。新化山歌不仅历史悠久,且流传范围广。据有关专家学者调查,从发祥地新化迂徙到中国南方各省、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瑶族、苗族聚居地。

上梅山新化民间音乐-上梅山新化民间音乐

新化山歌起源于先秦,兴盛于唐宋,并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断传承和发展。现在,新化山歌已驰名省内外,且歌种很多。歌唱的内容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更多的是反映男女情爱。

新化山歌大致可分为高腔山歌和平腔(低腔)山歌两大类。高腔山歌有呜喔山歌、溜溜山歌、垛句山歌(也叫“滚板山歌”)、兴隆山歌等;平腔(低腔)山歌有波罗山歌、苦媳妇、小小画眉小小莺、绣荷包等歌种。

呜喔山歌流行于新化水车、奉家、上团、天门、长峰等边远高寒山区。山高坡陡,人烟稀少,交通又极为不便。人们上山劳作,打招呼、解闷唱山歌时,都必须扯大嗓门,用传得远的以头腔共鸣为主的假嗓吼唱。这种山歌的特点是高亢嘹亮、粗犷激越、拉长声、节奏自由,完全可以与陕北的信天游媲美。歌词中常带有“呜喔呜喔”之类的衬词,所以叫呜喔山歌。这里的人们,冬天垦复茶园坡地,为避免野兽伤害,都是集体劳作。演唱这种山歌,配以锣鼓,既能吓退野兽,又能鼓舞士气,热闹异常。演唱这种山歌前还要举行敬请土地神的祭祀仪式。先烧香纸,敬请天地神灵,然后鼓手在鼓面上画一符讳,再唱下面的话:“一锤鼓,二锤锣,惊动山神土地婆,土地公公爱打喊,土地婆婆爱听歌,锣鼓声声要调和。”

高腔山歌流行在整个新化地区。凡是六十岁以上的人都能哼上几句。其特点除高亢、嘹亮外,节奏、句式、结构都很自由。歌词带很大的即兴性,遇事唱事,随唱随编。它的原始基本结构由一个上下句组成。智慧的梅山人民巧妙地在它的第二句(下句)甚至第三句、第四句都不收尾,而是压缩节奏或句尾不落在稳定的主音上,使它的段落结构自由到可由任何句数组成。《神仙下凡实难猜》是这类山歌的代表作。

溜溜山歌,高腔山歌的另一个种类,流行于整个新化地区。它的特点除了高亢嘹亮外,节奏、句式、结构一般都比较规整、对称,多为七字句。歌词也带即兴性,随唱随编。它的音调朴实无华,调式古老,为四声徵调式。因歌词中经常加上“溜溜”的衬词,所以叫溜溜山歌。《姣莲爱我我爱她》是这种山歌的代表。20世纪50年代,伍喜珍将它和《神仙下凡实难猜》唱到了北京。

垛句山歌,也叫滚板山歌,也是高腔山歌的一种。它的特点主要是突破一般高腔山歌七字句的句式结构,演唱者在演唱中可在任何一句即兴地加上一连串风趣、幽默的排比垛句。在山歌比赛中,谁一口气唱的垛句最长、最多、最连贯、最诙谐幽默,谁就最能赢得观众的喝彩。20世纪80年代,陈景晖作词,张贻灿编曲的宣传计划生育的山歌《一个崽女一朵花》,其中有一段排比垛句,用新化方言演唱,很风趣,很受人们欢迎。

兴隆山歌,这种山歌主要流行于新化城镇。它是旧社会乞丐们成群结队乞讨时演唱的山歌。歌词由乞丐们见事唱事,随唱随编。内容多为恭维祝福主人的吉利话。一领众和,一边敲竹板,一边演唱,非常热闹。歌词中夹有“兴隆子山呀”的衬词,所以叫“兴隆山歌”。新化有句俗话:“蚂蝗听水响,叫化子听鼓响。”哪里有“婚丧喜庆”哪里就能听到“兴隆山歌”。1978年,新化文工团将“兴隆山歌”搬上舞台,参加全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很高评价。(www.xing528.com)

新化平腔(低腔)山歌也有很多品种。

波罗山歌流行于新化洋溪、苍溪、槎溪等地。它的特点是曲调朴素口语化,按新化洋溪话行腔,别有一番风味。调式为五声音阶徵调式。旋律委婉柔和,似微波荡漾。句式结构比较自由,即兴创作时也可在歌中适当的地方加上许多排比垛句,增加趣味性。因为它的歌词中常常带“波罗”之类的衬词,所以叫波罗山歌。

苦媳妇,平腔山歌的一种,流行于整个新化。但因“十里不同音”,各地方言不同,又因各地民间艺人和歌手对其进行不同的加工变化,使唱法大同小异。这种歌的叙事性很强,能描述出一个篇幅较长的完整故事。其歌词内容为童养媳们痛苦的生活,以控诉旧社会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在妇女集体劳作时,或在手工作坊里,人们感到疲倦时,歌手就会唱起它。这种歌音调深沉委婉,如泣如诉,唱到动情处,听众常常一把鼻涕,一把眼泪。

平腔山歌除了波罗山歌、苦媳妇外,还有小小画眉小小莺、绣荷包、五更金鸡叫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新化山歌不仅历史悠久,且流传范围广。据有关专家学者调查,从发祥地新化迂徙到中国南方各省、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瑶族苗族聚居地。这些地方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保留着新化的生活习俗,甚至能讲新化话或能听懂新化话。有些由新化迁徙到广西、贵州的人们,在演唱呜喔山歌前,还原封不动地保留着敬请土地神的仪式。

(作者张贻灿,此文刊登于2007年11月23日《娄底晚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