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雪峰山麓,撒野的资江中游,有一颗璀璨、闪耀的梅山文化明珠,这就是新化县。数千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光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民间艺术上,亦可谓内容丰富,源远流长,绚丽多姿,活泼多样。远在宋代章惇“开梅山歌”石刻上就记载了击鼓歌舞的生动场面。梅山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古朴音乐,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遐迩。
山歌,是梅山人音乐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仅是从人们口里唱出来的一串串动听音符,更是从心灵里流出的一股股沁人心脾的清泉。它反映了人民对剥削社会的愤怒和反抗,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正如有首山歌的歌词唱的:“三百六十个日子累得莫奈何,唱只小小山歌解忧愁……”梅山山歌,种类繁多,有低腔、平腔、高腔山歌,以及溜溜山歌、波罗山歌、垛句山歌等。有的好歌手,能唱好不少种山歌。《神仙下凡实难猜》这首歌,是反封建枷锁、争取婚姻自由的典型。歌中的主人翁是一位泼辣聪明的少女,歌词质朴、风趣:“郎在高山打吊(鸟)咳(玩),妹在河边洗韭菜。郎要韭菜拿几把,要想攀花只管来;莫穿白衣白裤莫穿鞋,扛只小小锄头作招牌;要是哪个看牛伢子闯(遇)到你,你只说到千丘田里放水来……”充分反映了追求自由幸福的劳动少女的智慧和纯真心理。此山歌的曲调别致,调式属没有商音的四声羽调式,这种音调跟湖南许多花鼓戏曲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与独特的新化方言结合得更紧密,不懂新化语言的外地人是无法学唱的。这首歌,20世纪50年代由民歌手伍喜珍搬上了戏台,参加了湖南和全国的农村群众文艺会演,获得好评。
《姣莲爱我我爱她》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梅山山歌,多为成年男子上山砍柴时所唱。其特点是语言即兴、形象生动、比喻贴切、寓意深远。尤其是加上“溜溜”的衬词,唱起来朗朗上口。歌中最后一句“桐油石灰正相黏”的“黏”字,按梅山方言唱成“ta”,语言生动形象,收到了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山歌的曲调是缺商音的四声徵调式。这种简单的四声音阶,最能显示梅山古朴的原始风貌。
《我姐住在波罗山》是一首饶有情趣的低腔山歌,它流传在洋溪一带。歌中多次出现“波罗、波罗”的衬词,故又称波罗山歌。歌的叙事性很强,音调朴素,具有朗诵性。调式建立在五声徵调式基础上,按字行腔。旋律线条微波荡漾,显得情意绵绵。在形态上,突破了方整性结构,段落长短灵活。
在梅山山歌中,有一种滚板山歌,歌词由一连串的垛句组成,即兴性强,人们在赶集或在月光下的屋场坪里,或在劳作的田垄、山冈上,往往能即兴地唱起来。同时,歌手们也往往进行比兴、抒发以借景抒情、指物咏情,或风趣调侃对方生理、心理、生活上的某些不足以寻生活之乐……演唱这种山歌,要准备好充足的气息,一口气要唱完所有的垛句,中间不能有半点犹豫和停顿。谁唱的垛句最长、最连贯、最风趣,谁就能赢得观众的喝彩。《一个崽女是枝花》就属于这类山歌。
1949年前,新化一些善于做生意又有资本的人,做成装载几十吨的毛板船,把新化的煤炭运往益阳、汉口,连船、货一并卖掉。一个毛板船有十来个船工,如遇资江涨水,毛板船成群结队,船工们拖长嗓子,唱着各式各样的劳动号子,那高亢入云的音调和强劲有力的节奏,十分激动人心。那种幽雅动听的号子声,能传出十来里。当你站在江水浩荡的江畔,一队队的船,从远处而来,歌声由远而近,船又经过你身旁向远处而去,歌声渐渐消失在天边,其壮观场面,真叫人叹为观止。而且,那种一领众和的划船号子,对船工的劳作,起着十分重要的指挥与鼓动作用。
过去的资江,水浅滩多,从以前的宝庆、新化至益阳,有灵滩、洛滩、松树滩等几十处险滩,船工们称为“鬼门关”,素有“走过天下河,难过松树滩,钱财损失都活落(没关系),只要救倒老板的壳落(人)”等民谣。船工们在这些险滩劳作,都要紧张地吆喝着《双摇橹》号子。
《双摇橹》的号子很特别,领唱的“噢噢”等词,有的歌手唱成4音,有的歌手则唱成3音,前者属加清角缺商音的五声音阶(61345),后者是缺商音的四声调式。
还有《单摇橹》,这种号子一般是船需要转180度的弯,或由河这边向对岸靠时才唱,是在平水地带唱的。
仔细观之,从《单摇橹》中发现,曲调中加进了商音2,由于商音的加入,不仅构成了我们民族完整的五声调式,且旋律性也大大加强了,曲调更为优美,表现了船工那种乐观潇洒的劳作神态。
还有《排篙号子》是船靠岸或进入浅水时使用的。
拉纤,是船工最辛苦的一种劳动,一般是逆水行舟,或上滩时使用,船工们以纤拉着船,手脚爬行,在紧要关头,所有船工必须十分团结,把力使在一处,不能有半点懈怠。否则,若水的阻力大于人的拉力,船就倒横(叫直僵),舵手驾驶不住,有船毁人亡的危险。所以《拉纤号子》的节奏为何一环紧扣一环,就可想而知了。这时的号子,成了简单的四声音阶,其旋律性减弱,节奏性加强。
勤劳、勇敢又有智慧的梅山人,除了创造了水上船工号子外,还有《打夯号子》《撬石头号子》《搬运号子》等。与溆浦交界的奉家山,还有一种《挖山号子》,也叫《挖土锣鼓》。每年冬季,对所有茶山要进行垦复,这是一种强度极大的群体劳动。为了提高工效,缓解疲劳,鼓舞士气,民歌手一边敲着锣鼓,一边唱着高亢的《挖土号子》,满山遍野,一片“喔嗬”喧天,热闹异常。似乎一阵风,就可翻转一大片土,别具风趣。
梅山的民间音乐中,种类甚多,每逢春节,民间艺人装扮成一旦一丑,走上街头院落,载歌载舞,唱起“地花鼓”来。围观的群众,常常站得水泄不通,不时叫绝称妙,拍手叫好。民间艺人惟妙惟肖的表演,惹得观众一个个笑得前俯后仰,岔气闪腰。说到梅山的地花鼓调,人们总会想到《三瞧一问》《海棠花》等优秀传统节目来。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化县和省会的舞台上,不时出现这些节目,使观众心理产生一种过多荤食后吃点新鲜蔬菜的美味感。
《海棠花》是一首男女对唱的歌曲。其特点是:①结构上由四个旋律性较强的抒情段落和四个数板式的口语化段落交替进行,再加上一个尾声,是一种回旋曲式,即A+B+A+B2+A+B3+A+B4+尾声。歌的抒情段落在用词上跟口语化段落截然不同,它用了大量的虚词、衬词来衬托和渲染绵绵的恋情。②四个大段落的歌词和曲调像连环一样紧扣。就歌词结构来讲,用“顶真”的手法,即前段的尾句和后段首句是重叠的。这样,既凝聚加强了前段的盛情,又把情丝渗入后段,造成了一种情依依、意切切,波澜迭起的格调。《海棠花》曲调,其段落之间连接得很自然,很严谨,独出心裁,别具一格。即前段的最后一句和后段的首句是重复的。特别有趣的是口语化段落是用的没有“商”音的四声音阶,一到抒情段落就出现了“商”音,旋律成了五声徵调式,曲调马上就变得抒情优美起来。这种奇特的手法,充分反映了梅山先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创造力。
与地花鼓同类的灯调《十绣》,表现出一种载歌载舞的欢乐气氛。曲调的旋律性很强,五声徵调式。结构很规整,由一个上下句加上衬腔后重复下句的单乐段体组成。
小调是梅山民歌中的歌种之一,与山歌、劳动号子比较,有了较多的艺术加工,歌词有相对的稳定性,结构规整。《难舍难分小冤家》就属于这一类传统小调。几次采用了2/8、4/4和2/4拍子交替的《女队长》就是用《难舍难分小冤家》改编而成的女声表演唱曲,由孟公大队文艺宣传队演出。在参加1975年全省农村会演中被评为优秀节目,并被选入《群众文艺开新花》的电影插曲。
新化民歌小调中,还有一种叙事性较强,能够唱完一个故事的分节歌。过去在手工作坊进行手工操作的女工,当觉得疲劳的时候,就会唱起这种歌谣来。在夏日的夜晚,月光如洗,劳累了一天的农民,三三两两来到院落场地乘凉,爱唱歌的人也会唱起这种歌谣,一唱就是一个多钟头。如把《梁山伯与祝英台》《陶澍私访南京》《苦媳妇》等故事用低腔山歌形式唱出来。听众既听了故事,又欣赏了音乐。那歌声如诉如泣,娓娓动听。好的歌手唱《苦媳妇》,唱到动情处,不仅自己泪流满面,还会让不少听众听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心酸酸的。这种歌曲的曲调大都是由叙事性较强的口语化的四声音阶组成。
20世纪70年代初,钟佑启同志写了一首反映军民关系的名为《不忘亲人解放军》的歌词,张贻灿同志用乡土气息很浓的民间音调谱成曲,新化人们听了,倍感亲切,如一股清亮亮的山泉,滋润了人们的心田。此歌,在1978年湖南省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上被演唱,获得好评,并由湖南省广播电台录音播放(谱例略)。
《十月怀胎》是一首备受新化人们欢迎的妇孺皆知的小调,风趣的唱词,娓娓的曲调,优美轻巧的倚音装饰,叫人听了如醉如痴。夏日夜晚,资江河畔,院落屋场地里,经常有民歌手一边拉二胡一边自由歌唱的动人场面。
新化传统民歌珍品小调还有《锣钱歌》《十月古人》《十个月飘》《新十月花》《小小尼姑下山来》《板栗子开花》等,都各具特色。20世纪80年代初,张贻灿用《板栗子开花》曲调,改编了一首民歌,在湖南省一次改编民歌评奖活动中获得三等奖。(www.xing528.com)
新化的民俗传统歌曲有《南岳诰》《渔鼓》《土地词》,吉庆晨光的《土地词》还分《游坛土地》《家生土地》《讨米土地》等。
过去在新化境内,每到秋高气爽的农历八九月,到处都可听到一种歌声。这种歌声,高亢优雅,一领众和。这就是去南岳朝香的善男信女唱的南岳诰。这种歌旋律很美。
还有一种南岳诰歌,是还拜香唱的,节拍规整。善男信女们,穿着整洁、胸前绣有“南岳进香”的红兜肚,手端一条长方形的小板凳,凳的一头装着香,在桥头庙宇等地成群结队,排列整齐,像跳舞一样,穿插着各种对称队形,边唱边舞,引人注目。
每逢春节,正值大家辛苦了一年、尽情休息的时候,就有“送财神”“唱土地”的人走进家门。唱土地的人,一边敲着小碗锣,一边唱着最吉利的土地词,唱得主人心痒痒的,高兴地施舍钱米;那些能说会道的人,还非赞得主人重赏不可。
新化的宗教音乐也是丰富多彩的,有儒教音乐、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巫教音乐等,其中集中了不少楚文化、梅山文化的传统精华。1949年前,新化境内的寺院和道观有一百多处,光大熊山就有庵寺四十余处,新化县城不少于十处。其中西正街的火神庙、玉虚宫等分别为佛、道教的活动中心,每年各乡都派有名望的和尚与道士在这些地方集合,进行法事、功德、乐器等方面的交流,对宗教音乐的继承和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
道教的音乐,是在死了人作法事的时候演唱和演奏的。其打击乐很特殊,分两组:一组是由大鼓、两副大钹、大锣组成;一组是由鼓、小钹、芒锣组成。前者演奏时热闹异常;后者演奏时,比较安祥平静。作法事往往唱一段,或几支横笛吹奏一段后,大鼓、大钹、大锣再热闹演奏一段。道士演唱的歌曲,曲调优美古朴,时而高亢时而平缓,音域比较宽广。道教音乐中有赞美上天神灵的,如《老君笛》《香赞》《赞冥京》等。这类音乐一般是人们对上苍、神灵的虔诚赞美,曲调庄严高亢。
也有为死者超度亡魂,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哀思的。这类音乐曲调平缓、凄凉、悲切,如《卷帘启敬香偈》《青天歌》《反复笛》等。
有替死者对神灵忏悔,告诫世人多行善、多积阴德的,如《正气歌》《八仙偈》等。
在新化境内流传的巫教,也有丰富的传统音乐。如《酬还都猖大愿》《发功曹》《关粮》《猜哑谜》等曲调。善男信女遇上了好年成,或向神灵许下了什么心愿如祈求神灵保佑,驱灾消难等,就请巫师到家里来,设坛作法事,这叫“庆菩萨”“庆娘娘”;也有比较大型的巫教活动,如“和坛”“还都堂”等。巫师演唱时,身着红花袍,载歌载舞,情趣别致。
巫教音乐用几件打击乐伴奏,唱腔都是口语化的简单曲调,没有佛、道教音乐的旋律性强。打击乐器也很简单,就是一面大鼓或小鼓,大锣、碗锣、钞子、牛角。起唱前有一段逐渐加快的“急急风”似的引子锣鼓,尔后,每唱完一段,就演奏一段锣鼓。
如巫教的《搬开山》《猜哑谜》,由二人载歌载舞、一问一答地表演。唱词既带有知识性,又有很浓的趣味性,唱词、台词都很风趣诙谐。
(甲):三根丝线二根黄,我打哑谜你去详,什么圆圆天上走,什么圆圆水上漂,什么圆圆街前卖,什么圆圆在坛前。
(乙):三根丝线两根白,你打哑谜我晓得,只有月光圆圆天上走,塘鱼(甲鱼)圆圆水上漂,烧饼圆圆街前卖,锣鼓圆圆在坛前。
新化洋溪一带流传的儒教音乐,有“大乐”“小乐”“招魂歌”“蓼莪诗”“神谷词”等曲牌,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在新化流行的传统音乐曲种中,还有“八音锣鼓”“九腔一堂”“铜鼓耍锣”等。八音锣鼓的乐队由小鼓、大钹、小钹、云锣、大锣和两支唢呐组成,多数乡、村都有这种乐队。一遇上婚丧喜庆,就请乐队来吹打。
流行在琅塘、横溪一带的“铜鼓耍锣”,也叫“铜管唢呐”,是这一带与安化交界处特有的民间吹打乐。乐队由桶鼓(一头蒙皮一头空)、两支呐子、中镲、芒锣等乐器组成。演奏很简单,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每逢婚丧喜庆,就请乐队来吹打,有曲牌一二十个,“辞娘女”是其中最典型的曲牌之一。缓慢的节奏,唢呐吹出如诉如泣的曲调,配上简单的打击乐,把旧社会青年妇女远嫁他乡,离开母亲时的难舍难分,悲切切、情绵绵的情绪,演奏得淋漓尽致。
勤劳智慧的新化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了不少优秀的革命民歌。1934年,红六军团作为长征的先遣队来到新化,千百万群众,为了抒发欢迎红军的高兴心情,创造了《红军从琅塘进来了》的歌曲。这首歌配上新化民歌曲调演唱,参加湖南省文艺调演,深受欢迎(谱例略)。
在新化民歌园地中,还有一种光彩夺目的传统山歌——《兴隆山歌》。这种山歌由解放前的乞丐们,成群结队,在乞讨时一领众和。他们一边唱,一边敲竹板,非常热闹。唱词全是恭维主人的吉利话。周绍尧同志新编的《兴隆子山歌》,1978年由张贻灿同志谱曲,参加湖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好评,并由湖南省广播电台录音,向全省播放。
新化山歌,源远流长,是梅山人民的智慧显示,是梅山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认真总结,扬长避短,让梅山民歌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让梅山文化更加闪耀出时代的光辉,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事啊!
(作者张贻灿,此论文于2009年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之《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一书,并在评比中获优秀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