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都讲求“善始善终”,授课有开始就有结束,有导入语就有结课语。结课语是教师言语中常见的一种教学表达方式,又叫结尾语、小节语、断课语或总结语。结课语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分为一堂课的结束语、一个章节的总结语,因此,结束语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一个好的结束语,可以起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明人黄政枢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个回味无穷的结束语,会起到“临去秋波那一转”、“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一堂成功的课,既需要引人入胜的导入语、环环相扣的讲授语、灵活机智的提问语,也需要有画龙点睛的结课语。
下面是几则结课语,请阅读这些结课语,然后思考,结课语有哪些特点?在使用结课语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这是一位语文老师在讲授完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时,所作的结课语。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荷塘与写月光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与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文章用词精当,语言清新,富有表现力,如动词的选择,博喻和通感的运用,不仅描写形象,且十分传神。请同学们在背诵过程中进一步体味。
(2)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完《琵琶行》时,用了诗情画意的言语将文章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走在千年湖畔,那声凄厉的、戛然而止的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那一瞬间,诗人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心里,拨弦人轻拢慢捻,弦上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诗人心头勾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一朵花,一杯酒,一首诗,分不清谁更醉人,谁更灿烂,分不清芳华弹指间,谁将流传得更加久远。有花,有酒,白司马却醉倒在诗的马前。诗无言,诗是诗人永远的春天,诗是诗人最初最终的家园。让我们与经典为伴,与诗歌同行。
《琵琶行》是一首千古绝唱。读完此诗,人们无不为诗人、为歌女唏嘘落泪。而这位教师用诗情画意的言语再现出当时情景,将学生心中的情感激发了出来。
师:武松一步步走下冈去……后面还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在不断地演绎。同学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最想了解什么呢?
生1:我最想知道武松打完虎后怎么样了。
生2:武松最后的命运如何呢?
师:你们的这些问题呀,都可以从《水浒传》中了解到。《水浒传》中还有很多类似于武松这样的英雄好汉,比如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等,这些英雄好汉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留待你们自己去阅读,相信读了以后你们一定会爱不释手的。
这样的课堂结尾抓住了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兴趣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很愿意去阅读名著。这一设疑激趣、悬念留白式的课堂结尾不露声色地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阅读兴趣激发了起来,使得课堂自然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知识仓库
(一)结课语的基本要求
1.归纳重点,言简意赅
结课语作为一节课或教学环节的“收官”之语,应该对所教内容进行清晰明了、言简意赅的总结归纳,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总结语,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使学生得到再一次的认知加深和理解升华。它既要简明扼要归纳重点,突出中心,又要给学生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巩固教学课堂新成效。
2.自然流畅,情感丰富
教师的结课语要自然流畅,要顺着讲课的思路,学生思维的脉络来进行结课,切忌因为时间关系,匆忙结课,使整堂课的思路被生生切断。结课语的选择要根据讲课内容来确定,教师的结束语切忌情感的抒发与所授内容的相悖。教师的结课语要富有感染力,形象生动,饱含情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就像艺术作品一样,能让人感同身受。
3.寓教于乐,知识拓展
教师要善于发挥结课语总结内容、凝练思想和拓展知识的作用,寓教于乐,把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有机结合。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结课语拓展知识,开启联系实际、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行动,达到益智启思的目的。同时把理论传授、思想教育、技能培养、素质提升等有机要素合理恰当地运用在结课语的组织和讲述中。
(二)常见结课语的类型
明代谢榛论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时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好的开头,引人入胜;好的结尾,画龙点睛。那么,课堂教学的结尾有哪些类型呢?
1.自然式结尾
按文章顺序,由前而后,讲读最后一节甚至最后一句时,自然地收尾,交待人和事的最后结局。如在学《月光曲》一文的结尾时老师提问:“他们兄妹听着月光曲沉醉了,他们苏醒后有什么发现,贝多芬是怎么做的呢?”然后让学生用文中最后一段作答:“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下来。”这样结束《月光曲》的学习,同时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清晰完整的印象。
2.点题式结尾
在文章的结尾点明文章的题目,剖析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目的,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高度。如教《鸿门宴》一文时,一位老师这样“点睛”:“一场惊心动魄的宴会,双方力量互相抗衡。一场看不见的战争结束,总得好好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如果你是刘邦,你怎样总结全胜的经验?如果你是项羽,你应当汲取哪些失败的教训?哪位愿意当刘邦?哪位愿意当项羽?”同学们一听,兴趣盎然,“刘邦”、“项羽”纷纷登台,从理性的角度总结这场鸿门宴,这样的课结得生动活泼。
3.游戏式结尾
课尾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和巩固整堂课所学内容,可以避免疲劳,保持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课堂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这种结尾方式一般应用在小学低年级,这个学段学生喜欢做游戏,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
4.朗读式结尾
朗读式结尾较多地应用在语文学科当中。叶圣陶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且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教学结束后,让学生绘声绘色、入情入理地朗读课文,既能训练朗读的技能,又能调节课堂气氛。琅琅的读书声,让学生品味到了读书的乐趣,使教师感到一种享受,一种学生给予的报偿。如一位教师上《陋室铭》一课快结束时,让学生连续三次齐诵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在这样反复的朗诵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作者身居陋室而坦然的心态,感受“惟吾德馨”的含义。在这样的方式中结课,课虽尽而情未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精神仍在师生脑际萦绕。
5.延伸式结尾
延伸式结尾是一种开放型的结束,课堂教学的结束并没有把学生的活动和思考画上句号,反而是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教师引领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然后通过连点成线,织线成网,让学生在活动时间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如教师在教学第一个带“三点水”的“河”字时,老师提出“你还认识哪些带这个部首的字呢”的问题。课堂结尾时,教师热情鼓励学生在校内、在家里、在街道上,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看商标、招牌、广告……去认识跟水有关、带三点水的字,看谁认识得又多又正确。试想,这样的结尾,能不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并领略更多的东西吗?
6.悬疑式结尾
悬疑式结尾类似于评书演员在评书的尾声处留下的“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激发听者继续往下听的欲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思考。教师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悬疑式结尾一般用于两课时或者更多课时的课程,在第一课时讲完之后,可以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学习下一课时。
7.归纳式结尾
归纳式结尾就是教师用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这是目前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尤其适合高年级使用。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相关授课之后,教师可以将三角形的定义、性质等知识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板书,使教学内容更加突出。
8.练习式结尾(www.xing528.com)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是钱梦龙先生的“三主”教学法。其中“训练”被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钱老先生认为“训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课内的语言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语言文字、遣词造句的知识进行一些练习也是很有效的。
结课有法,但无定法。结课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要因人而变,因文而导,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灵活地选择形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升华,从而达到“课虽终,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境界。
沙场点兵
(一)下列材料分别用的是哪一种类型的结课语?它们的作用是怎样的?请尝试用其他的方式为同样的内容设计结课语。
(1)《小猴子下山》一课的结尾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小猴子下山开始时的心情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
生:非常高兴。
师:这说明小猴子见什么就爱什么,见什么都喜欢。小猴子每见到一个新的东西,对原来的东西怎样?
生:扔掉。
师:这样做的结果怎样?
生:空手而归,什么也没有得到。
师:小猴子做事不专一,喜新厌旧,我们可不要学习它。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做好一件,再做另一件,有始有终,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有所收获。
(让学生互说感受认识。)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几句拍手歌。这支拍手歌很容易记。(教师多媒体出示)下面老师就把拍手歌教给大家。
一、大玉米,金黄衣,小猴儿看见心欢喜。
二、大桃子,脆又甜,小猴儿看见嘴儿馋。
三、大西瓜,圆又圆,小猴儿看见好喜欢。
四、小白兔,白又白,蹦蹦跳跳真可爱。
小猴子,不专一,看见什么都新奇,结果空手回家去。
(2)《只有一个地球》的文章学习完之后,一位教师是这样结课的:
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怎样呢?请同学们利用星期六日的时间,个人或小组合作,去调查、访问或查阅资料(包括上网)研究,实践成果的展示不拘一格,可以是调查报告、记叙文章,也可以是建议书、表扬稿,还可以是手抄报。
(3)一名教师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提出如下问题给学生:
凡卡是怀着强烈的愿望把那封宝贵的信塞入邮筒,可万万没有想到爷爷是永远也不可能收到他的信了,那凡卡的命运将怎样呢?
(二)有位中学老师讲授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之后,是这样断课的:
鲁迅先生在小说《孔乙己》中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并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批判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迫害。而下一篇课文《范进中举》,同样反映了这一主题。那么,试比较一下,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人物境遇有什么异同?人物性格有什么异同?写作上各有什么特点?
假设你现在是给学生讲授韩愈的《师说》,下节课你将讲授荀子的《劝学》,请你在讲完《师说》之后的断课语中,仿照上面断课的方式把两篇文章作一种巧妙的衔接。
资料超链接
如何提升教师的言语修养
教师言语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凭借,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教师“高度的言语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优秀的言语表达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腐朽为神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教师的言语素养?
一、广泛涉猎,博采厚积——言之有物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当今时代信息倍增,科学知识迅猛发展,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不断更新旧知,补充新知的问题。师生之间的信息差越来越小,作为教师,知识更新速度就尤为迫切。不及时更新,就难以与时俱进,教书育人,而阅读不失为更新知识的一条最佳途径。书籍是思想的宝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阅读可以积累知识、开拓胸襟、拓展思路、自我反思、发展思维、感悟理想信念、感悟理性与真情。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接受教育。不仅要掌握本专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更要学习、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成果,充分涉猎该领域的新信息、新观念、新策略、新问题。“能博喻方能为人师”,教师通过大量阅读,博采广收,去伪存真,汲取精华,开拓视野,丰富思想,加深见解,既纵深发展,又横向延伸,让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情理并重、游刃有余,做到有话可说,内容充实。
二、加强训练,拓展思维——言之有序
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说:“正如‘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目标是多么高尚,材料是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摇摇晃晃,结果毫无用场。”材料丰富,内容充实,如果缺乏严密的思维作支撑,也只是一盘散沙,杂乱无章,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只有思维清晰的人,其言语表达才可能流畅贯通,真正有教育意义和启发意义的言语,应该是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之上的。教师教育教学,应该意在嘴先,三思而后说,内容表达要先设计一个基本的思路。只有对问题进行深思熟虑后,才可能娓娓道来,声情并茂,张弛有序,从容不迫。这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程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深入,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教师通过阅读、交流、实践、反思等手段拓宽视野,更新思维;还要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并反复进行口语展示,提高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全面性,形成合乎个人习惯的最佳语言表达方式。思维训练要注意循序渐进,稳步前行,不可操之过急。
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言之有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言为心声,语言不仅作用于人的感官,更作用于人的心灵。人秉七情,是情感性的动物,对有血有肉的人来说,最有影响力的触动方式莫过于动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好之”“乐之”,从思想的高度认识到职业的神圣,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激发对教育事业的浓厚兴趣,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教育中去。教师言语表达充溢着炽热的情感,字字珠玑,句句含情,有了动人心魄的力量,触动学生敏感的神经和精神世界,春风化雨,魅力无穷。学生耳濡目染,如沐春风,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升认知活动的效率,增强认知的动能,教学效果不言而喻。相反,没有情感参与的语言,苍白无力,激不起感情的涟漪,不是有效的语言。
四、幽默诙谐,妙语连珠——言之有趣
苏联教育家维雅斯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情感、思想、学识、灵感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幽默诙谐、风趣高雅的言语可以密切关系、拉近距离、活跃气氛、点燃激情、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可以沉着冷静、处变不惊、挥洒自如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敏锐地捕捉教学契机,调整教学的方向。若要言之有趣,教师首先要树立和强化幽默意识,善于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潜心阅读,积累幽默的格言、警句;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发现、积累生活中的幽默素材,增加储备。其次,在积累中思考、领悟幽默的内涵与本质,掌握创造幽默的途径,并通过反复的练习,不间断的反思,及时总结、矫正,提升幽默智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吃透教材,认真准备,根据实际灵活地设计幽默情节,生动地介绍、描述、评论课文内容,机敏地穿插使用幽默的格言、警句、故事等,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飞白等修辞方法,辅以幽默的动作、表情,开发利用好幽默资源,创建和谐课堂,实现师生思维共振。
五、使用规范语言——言之有范
作为教师,不仅要锤炼言语,使自己的言语丰富充实、圆润清晰、自然流畅、饱含激情、生动形象,还要树立普通话的意识,积极普及、推广、运用普通话。普通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学好普通话,用好普通话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学高为师,教师要认真学习,坚持使用普通话,用好普通话,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能够给学生做表率,做示范,让学生体会汉语的优美、动听和表现力。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如果自己的口头语言生动、活泼、优美,就能给学生以熏陶,大大提高学习效果。”“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教师的语言水平,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给提供学生模仿、学习语言的标准,其作用不可低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