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语就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短精练的教学言语,它通过引出话题而导入课堂新内容。高尔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最难的开场白,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由它定的,一般要花较长的时间去寻找。”由此可见导入语的重要性。导入语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座引桥,这座引桥架得好,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场面,引入正题;如果这座引桥架得不好,就很难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正题上来,进行课堂内容教学就困难重重了。
阅读下面的案例,说一说这些案例都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它们的好处又是什么?我们该怎样恰到好处地选择适合的导入语呢?
(1)上课伊始,教师在讲台上放了一个酒精灯,然后举起一张纸问学生:“这张纸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会燃烧吗?”
“会!”
“那么,用纸折成一个盒子会不会燃烧?”
“当然会!”
于是老师做起了实验:在纸盒里装满水,待纸盒湿透以后,放在正点燃的酒精灯上……“咦,纸盒怎么没有烧起来?”“这有啥稀奇,纸盒湿掉了,当然不会烧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
老师问:“为什么纸盒湿掉了,就不会燃烧呢?”
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课:《沸腾与蒸发》。”
该教师以生动形象的实验方式进行课堂导入,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2)有位历史老师是这样开始新课的:“我今天讲课的内容是12个字。”他要言不烦,并板书“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12个大字。“地大物博。中国有多大呢?陆地面积就有960万平方公里。960万平方公里有多大呢?相当于40个英国,26个日本。我国的物产资源极其丰富,除了石油、煤炭、水利等动力资源,还有很多稀有金属。人口众多。我国人口,在世界上是第一位,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可称得上是文化的摇篮。世界上其他一些文明古国,它们的文化都中断过。只有中国的文化一脉相承……”
这位教师用富有概括力的、精练的词语来统领全课,点明中心,然后逐点讲述。先总提后分述,中心突出,话题鲜明,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注意力很快集中到“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上来,上课伊始就对整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底。
(3)有位老师讲说明文《食物从何而来》时,一上课,他就提出个怪问题:“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凉水,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谁能告诉我,我吃的都是食物吗?无论说是或不是,都要讲出理由来。”
这种有趣味的、贴近生活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读懂课文,弄清“食物”的定义,而且要求能真正的理解,才能得出“凉水不是食物,其他东西都是食物”的答案。这种问法,引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运转,也使课堂气氛活跃、热烈。这位老师用的是“曲问”,即运用“迂回战术”,变换角度来提问。如果简单地提出“什么叫食物?”“文章中的哪些句子是给食物下定义的?”那可就逊色多了。
(4)生物教师的课堂导入:“同学们,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上,同时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其他生物。它们大约有200万种,广泛地活跃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那巍峨高耸的群山之巅,还是那幽暗深阔的大洋之底;无论是那人迹罕至的草原荒漠,还是那冰天雪地的南北极地,都可以找到生物的踪迹。在地球这个成员众多的大家庭里,这些生物千姿百态,无奇不有。有的飞翔蓝天,有的遨游大海;有的硕大无比,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凶猛残暴,有的性情温驯。所有这些,就构成了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生物世界。”
这段导入语从老师口中娓娓道来,确实珠圆玉润,文采斐然。教师通过富有文采的语句,通过富有气势的排比,让学生感到我们生活的世界确实是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这样的导入语使人听之悦耳,闻之动心。
(5)一位教师在《警察与赞美诗》开课时,极认真地讲了一个笑话:一天深夜,在一个小巷的尽头,两个人走了个对面。其中一个问另一个:“这儿有警察吗?”另一个回答:“没有。”“那么,能不能在附近很快找到一位?”“恐怕不可能。”“那好吧,把你戴的手表和钱交给我!”学生听了大笑,老师及时问道:“这个笑话的结尾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出人意料。”“它还反映了坏人的一种什么心理?”老师接着问。“害怕警察。”“对!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警察,结尾也是出人意料。可是文中的主人公苏比却一反常态,故意当着警察的面干坏事,这是为什么呢?”
这位教师通过故事导入,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最后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思考,于是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开始阅读课文,教师的匠心由此得以圆满实现。
(6)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是这样导入的:
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这位教师感情饱满地朗读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同学们,这段文字美不美,这段文字描写的环境美不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荷塘月色》中去感受这美景。
这位教师别出心裁,没有挖空心思地设计新奇的导语,只是配着音乐,将文章中的美妙文字朗读给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由此将学生带入文本情景,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导入方式,你还知道哪些效果很好的导入语,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知识仓库
(一)导入的方式
1.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门见山”,教师在授课之初直接提出教学内容及其重点、难点,说明教学目标,然后开始进行授课。直接导入是日常工作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种导入,其好处是可以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学生在上课之初,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转换到本节课的情境中,往往缺乏学习的思想准备,直接导入不能将学生很好地带入课堂情境。所以这种方法不宜过多地单独使用,最好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2.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利用语言、设备、环境、音乐、绘画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处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投入学习的一种导入方式。情境导入通过营造氛围,将学生带入某种情境,常常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
3.故事导入
不少教师善用寓言、故事或典故、传说导入新课。例如,物理教师由一队步兵正步过桥,导致桥坍塌的故事引出“共振”原理;化学教师由坟山鬼火说到磷的燃烧等;语文教师通过三国演义的故事导入到对《出师表》的学习;历史教师通过对刘邦传奇身世的讲述导入到对楚汉之争历史的讲述。这类导入语连同它引出的课题,往往能使学生一下子集中注意,进入学习状态。但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教师不能为了达到引起学生兴趣的效果,而选取一些新奇的、离奇的但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故事。(www.xing528.com)
4.引用导入
引用导入就是在正题展开之前,引用名言、格言等来开场,这种方式表意深刻,启迪性强。如在讲授《聊斋志异》时,可以引用郭沫若对《聊斋志异》的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除了引用名人名言和格言,也可以引用群众的议论和一些确凿的数据。采用引用方式导入课程能使道理讲得更贴切、自然、更有说服力。
5.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即故意把要讲的对象先不明确告诉学生,让学生去关心、去猜测,使学生产生急欲往下听的心理。使用悬念导入方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学习的意愿;另一方面,运用悬念导入的过程,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过程,在产生疑惑的过程中,学生会去思考,会去破解,这必然会调动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二)导入语的作用
导入语亦即开讲语。“导而弗牵”,导就是引发、引导、开导,而不是搀扶更不是代替。也就是说上课开始,教师用寥寥数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把握住学习目标,使师生之间默契配合。
1.营造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开始一节课之前,学生还没有进入本节课的内容,也许还沉浸在上一节课的思考中,也许还处于体育课的兴奋中。这时教师就要通过导入语来营造一种上课的环境,将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课堂中。课堂教学的导入,有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常常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导入情境的作用,因而能使学生的情绪迅速安定下来,把全部心思集中到学习上来。
2.激发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新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有一定难度。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往往不感兴趣,这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通过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倾向。这是因为兴趣是情感的体现,能促使动机的产生,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善导的教师,在教学之始,总是千方百计地诱发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
3.把握目标,帮助学生有的放矢
导入语常常通过设疑、暗示或者提纲挈领的方式渗透教师讲课的目标。虽然方式不同,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尽快从宏观上把握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把握了学习目标,学生在进行学习时,才能准确掌握授课的重点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4.沟通情感,融洽师生关系
课堂上学生思维活动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在很大的程度上依存于师生双边活动的心理相容。教师通过导入语这种方式,消除学生对新授课内容的排斥,对课堂的排斥。导入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交流的桥梁,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可以达到心理相容的目的。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状态,是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导入语的要求
1.简洁明了,感染力强
导入语是为使学生调整心理状态,迅速进入课堂状态,目的是为了快速过渡到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因此,导入语必须简明扼要且具有感染力,既要做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迅速带入情境。导入语的作用决定了它不能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一般来说导入语的时间应该控制在五分钟之内。否则,就会使课堂主次不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很容易使课堂产生前松后紧的现象,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耽误教学进度。
2.把握要点,针对性强
运用导入语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当前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从而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导入语的设计既要有“画龙点睛”的绝妙,又要有“剥皮画骨”的功效,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导入语尽快从总体上把握这堂课的要点,从而为新课程的教学定好基调。因此教师在选择导入语时,要把握授课内容的要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导入,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方式多样,灵活选择
在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选择直接导入,可以选择悬念导入,可以选择故事导入,也可以选择情境导入。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不可千篇一律。但同时也应该注意,不能为了追求导语的新奇而刻意去求新求奇,导入的设计一定要根据教师个人、学生和教学内容实际,综合选择。总之,无论是开门见山,还是一件事、一段情、一幅景、一个理,由此及彼地导入新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导语就是好的导语。
沙场点兵
下面的案例使用的是哪一种导入方式?请尝试用其他的方式为同样的内容设计导语。
(一)历史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入语
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公元494年的一天,有个皇帝在洛阳的街上看到一个鲜卑族妇女穿着“夹领小褂”的鲜卑服装,大为发怒。皇帝责备城王,说他奉行命令不力,督查不严。城王辩解说,那只是少数人的打扮。皇帝反问道:“难道要全部那样打扮才算得上督查不严吗?这简直是一言丧邦!”并让史官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这个皇帝,就是北魏孝文帝。我们这节课就来讲讲他为什么要这样严厉地禁止鲜卑族妇女穿自己民族的服装。
(二)语文课《祝福》的导入语
在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腊月二十三,鲁镇人爆竹声声迎福神,杀鸡宰鹅供香烛。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也忙着准备祭祀祝福。就在这全镇上下喜迎春节的时候,一位衣衫褴褛、头发花白、目光呆滞的女人左手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右手一支竹竿做的拐杖,带着疑问和悔恨死去。她就是鲁迅著名小说《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小说,了解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三)物理课《运动与摩擦》的导入语
师:看谁能巧用筷子把米瓶挪到桌子另一端。
有的学生用筷子夹,也有的聪明学生试着用一根筷子插入米瓶当中,最后竟用一根筷子把米瓶提起来。
师:为什么一只筷子能把米瓶提起来?原来摩擦力帮了大忙。什么是摩擦力呢?它有哪些作用和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