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策划的流程分析

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策划的流程分析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析培训需求是开发课程的前提。这个结果既是学习者学习的方向和学习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又是课程开发者在开发过程所要瞄准的目标。编制课程内容在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课程内容的编制必须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策划的流程分析

1.确认培训需求

培训单位不能为开发而开发,在课程开发之前,我们一定要明白为什么要开发。开发什么课程,不能仅由领导说了算,也不能由开发者主观臆断,必定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才有培训的必要,所以开发课程的第一步,就是确认培训需求,即“这一培训到底有没有必要”,“是什么导致非要培训不可”。培训依据的确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目标、管理者的支持、价值与成本、资料、被培训者的支持等。

分析培训需求是开发课程的前提。如何分析培训需求呢?从广义上讲,有分析法,可分为确定一定范围内的组织层次分析;可按一定年级,职位划定的岗位层次分析;可根据个人表现,考核业绩来进行个人层次的分析。可就目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时段层次分析。

从狭义上讲,具体到某一个层面,又有不同的分析方法,有面谈法、问卷法、观察法、开会法等。通常情况下,这些分析方法是交叉使用的,不可能绝对划分,开发者视具体情况而定。

试以《学科课程标准》培训为例:

分析需求可以从下列方面着手:

(1)找有关领导、教师、教研员开会了解学习要求、体会;

(2)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现场观察;

(3)让一线教学人员进行自我评估,提出培训要求;

(4)研究书面文件(教案、会议记录、作业、教材等)在此基础上,特邀培训对象就下列问题做出判断:①是否有培训的必要;②主要有哪些问题;③采取怎样的方法培训最好;④在什么时段培训效果最佳;⑤需要收集哪些资料、信息。

课程开发者将这些情况作认真深入分析确认之后,才可能确立选项、专题、方式,有了这些前期准备,就为后面的进一步开发打好了基础。

2.设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就是通过培训所要达到的结果。这个结果既是学习者学习的方向和学习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又是课程开发者在开发过程所要瞄准的目标。通常用“了解”、“掌握”、“熟悉”、“提高”、“达到”等行为术语表达。目标的设定一方面由组织需求和学习者个人需求共同决定,另一方面因多方面培训资源的制约而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开发者不能一味锁定目标,应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随时对目标做出必要的修正,开发进程中随时都要思考下列问题:

(1)课程目标的可接受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

(2)学习者的需求如何在开发过程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3)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和途径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培训资源?

(4)要拟定目标,开发的顺序如何确定,哪些应当优先考虑?

(5)目标能否达到,如果是开发小组,人员怎么分工、调配等。

3.编制培训方案与内容

制定培训方案,首先要阐明培训目的,其次是说明培训内容、顺序、教师类型及培训对象、培训形式、时间安排,最后是实施措施等。

例如:

武昌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语文学科师资培训班培训方案(2003年春)

一、培训目的: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思想,以《语文课标准》为主线,以教版材料为范例,以教学实践为主要途径,通过学习课程改革纲要,学员进一步加深对课改意义的认识,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教学内容及各个阶段教学要求,掌握苏教版相关年段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重难点;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力求使每一位参训学员基本胜任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

二、培训时数:

60学时,其中学习课程标准18学时,教材分析3学时,课堂教学及专题研讨36学时,机动3学时。

三、具体安排:

四、主要措施及要求:

指导教师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做好培训方案,方案力求全面,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组建由培训教师、教研员、参训学员等多方参加的学科培训指导小组,实行首席指导教师负责制,立足学员实际,开展评教评学,提高授课的针对性;注意多种培训方式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员的参与意识,促进学员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同步提高。

培训期间,每位学员必须完成“三个一”,即“上一堂研讨课(或说一次心里话)”、“写一篇课例与评析”、“写一篇心得体会”。

组织好班委会,选好片长,采取学员自己管理自己的办法,严格考勤,注意将学员在培训期间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其所在单位。

采取集中与分片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注意运用好激励和制约机制。(www.xing528.com)

编制课程内容在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编制课程内容之前,开发者必须广泛收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料,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上网和利用多媒体视听设备等,从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以征询培训方面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尤其是要善于发现、捕捉、收集、整理被培训者自身的经验、教科研信息等,使之转化成开发成果,还可以借鉴已开发出来的类似课程。

课程内容的编制必须与课程目标相一致。所以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以及可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必须经过筛选、分类、排序和鉴别,内容的选择安排必须考虑成人学习的一般特点。课程内容的编制,还应该注意合理选择培训条件,这里所指的“培训条件”主要是设备、材料、人员、经费和时间。在编制课程内容时,必须考虑课程内容和形式是否受到设备、材料、人员、时间等方面的制约和限制,费用学员可不可以接受,相关的培训教师能否请到,被培训者的组织管理能否落实到位,这些问题顾及不到,再好的课程内容也只是纸上谈兵。

4.选择培训策略

在课程开发时,我们必须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实施课程目标?”这个问题是广大培训者一直关注并着手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方面的文章、经验、体会比比皆是。限于篇幅不可能逐一论及。培训策略的选择从总体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树立被培训者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以被培训者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彻底改革主讲教师“一讲到底”的局面,真正做到双向互动。把讨论式、对话式、沙龙式、观摩式、参观式、研讨式等行之有效的培训形式运用到教师培训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师资培训之中。尤其是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更好地实现培训目标。

(2)必须与培训内容相一致。比如知识性的培训、学科知识性传授以讲授或讨论为主,技能性的培训以示范、演示、表演等方法见长,情感态度的培训如以情景模拟为主效果可能更好。所以培训策略的选择与培训内容的选择是相辅相成的。

(3)必须在客观条件的允许范围内。教师培训容易受时间、场地、人员、教学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大面积、应急式的全员培训,因时间短、内容多、学习人数相对集中,不易采取观摩式、研讨式,以讲授为重,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直观、生动,但制作成本高、教学设施要求高、不宜大面积推广等,所以培训策略的选择一定要具备可行性,切不可盲目套搬或相互攀比。

5.实施课程

到这一步,可以说课程开发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课程开发者一定要密切关注,参与培训组织的全过程,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评估,对已发现的偏差进行修正,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主要是看培训的预期目标是否能达到,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实施的策略应该做出怎样的修改,以便更好地完成既定的开发,为新的课程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附录:“读式”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实践

我区目前实施的“读式”教学模式培训课程是由一项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这个课程的开发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一、课程的提出

“读式”教学科研成果是:汉阳区钟家村小学已故校长,著名特级教师,省市劳模,市管专家郑祖读老师在37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中,创造的“从语言文字入手,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读为主的语文基本功综合训练”的教学经验总结。这一教科研成果曾以《我与“读式”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等论文和文章发表。并以六万余字的篇幅载入《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丛书)、《小学语文分卷》,在海内外发行。

“读式”教学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它是汉阳地区进行时间最长、规模大、效果好、影响广的教学科研成果。正如全国小学教育专家、全国小学语文会理事、华中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杨再隋所评价的:“读式”教学实验切中时弊,对端正小学教学思想,改革小学教学内容,改进小学教学方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把“读式”教学作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并逐步使科研成果师训课程化,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培训需求确认

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一方面存在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和教师实际需要的倾向,受学历教育的影响,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理论性,缺乏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过于表现出“缺什么,学什么”。课程开发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应急性,缺乏先进性和科学性,显然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激发教师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难以实现继续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经过反复论证,大胆尝试,将产生和形成于武汉市汉阳区这块沃土上的教科研成果——“读式”教学模式直接转换为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在教科研成果的师训课程化方面作出新的尝试,以便探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新思路、新内容和新方法。

三、制定开发方案实施

开发过程共分为四个阶段:其主要工作是组成课程开发组,制定研究方案,收集、归纳、提炼“读式”教学科研成果资料,统一思想认识。继续教育培训内容的改变是对继续教育认识观的根本改变,把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首先必须转变继续教育观念。要培养新型的教师,必须更新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开发更先进的教育培训课程。

把教育科研成果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必须改变传统的由教师进修学校单独承担课程开发的管理模式。我们成立了由区教委朱立德副主任牵头,由教委各有关部门业务科室负责人和教校校长组成的领导小组,行政部门全方位协调,教科研部门直接参与,教校具体组织实施,初步形成了行政、教科研、教校“三位一体”的开发格局。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讨开发方案。教校将开发方案积极申报到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审批、备案,得到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纳入集中培训的年度计划,教学和教科研部门根据继续教育的特点,结合本地区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对“读式”教学进行了新的认识,提炼出“读式”教学的精髓,辅以最新的教改信息、教研成果。形成“读式”教学课程。让受训学员能够获得“读式”教学的真谛和最前沿的教研信息,感受到继续教育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新颖性、可学性。为了使课程内容在理论上进一步得到提高,我们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专门的研究,拟订出以郑祖读“读式”教学思想为核心,包含郑祖读教学生涯以及“以读为主,综合训练”等内容的专题,聘请本地区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亲临课堂讲学,其中华中师范大学雷实教授从世界教育发展的高度,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作了题为《谈“读式”教学的形成,发展与展望》的报告,其新思想、新观点引起了学员们的积极思考,具有前瞻性;请长期关注和指导“读式”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武汉市教育学会孙建成秘书长阐述了“读式”教学的内涵与教学风格,并从全市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角度,详细介绍了特级教师黄建业结合郑祖读的语文教学实践,做了《读的学问与艺术》的专题报告。每次讲座中,我们都组织学员大胆质疑,与专家面对面地进行研讨,气氛十分活跃,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四、选择教学策略

在培训策略上,我们采取研究式、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理论学习培训,设计了研讨、赛课、设计优秀教案、撰写论文、制作课件等多种活动,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技能,“读式”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我们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受训学员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做到学以致用。将60个学员分到四个片要求每一个学员上研讨课,然后在每片中推选出两节汇报课,在全班进行交流、研讨。每个学员都极为重视这样的机会,精心准备,充分调动每个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五、效果分析

为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开发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将科研成果开发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一方面使先进的、科学的科研成果尽快地得以推广应用,缩短了周期;另一方面,来源于教学实践的教科研成果也能够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和教师的实际,帮助教师们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满足教师在新形势下的新需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使教师继续教育与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紧密结合形成“研训一体”的培训模式,为实现教师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

将教育科研成果开发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有利于促进“经验型”的老师向“科研型”的教师转化。本课程开发主要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成果的运用和推广而开发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用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它属于专题研究式的培训。因此,在课程目标上也非同以往,实现了由培养“经验型”教师向培养“科研型”教师的转化,进一步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在培训后期,我们召开学员座谈会,请他们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他们认为,“读式”来源于本区。这种课程开发极大地满足了教师们新形势下培训的多方面需求:首先,提高了教师的人格魅力。郑祖读老师对事业的专注精神,对教学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以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搏奋斗精神都深深地震撼着受训学员,他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对教学的一片痴情,对事业的一片真诚也净化了学员的心灵,使学员受到生动的师德教育。其次,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这种培训有很强的针对性,培训的知识更贴近他们的教学体验,能够解决他们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培训的效率

将教育科研成果开发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的增值与运用,在培训中我们发现,通过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专家之间的充分交流,相互间的思维不断碰撞,“读式”教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显示出新的生命力。在培训学习和研讨过程中,许多学员对“读式”教学提出规律新的思考,如“如何将‘读式’教学法转化为‘读式’学习法”、“‘读式’教学在不同的课型中如何运用”、“如何在‘读式’教学中保留就的个性”等。这些为“读式”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六、总结与反思

在实现“优秀教师科研成果课程化”问题上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一课程的开发成功进一步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坚定了我们开辟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的决心。

通过本课程的开发,我们认识到有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把教育科研成果开发为教师教育课程,其中课程内容的编制难度较大,主要是开发者对于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有关的最新信息尚未涉及,因此必须提高开发者的开发能力。只有根据教育科研成果和教师学习的需要编制合适的课程内容,才能真正将优秀的科研成果课程化。

再则,将优秀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不应仅限于某一项科研成果,还可以包括更多的内容,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研究成果,也应该纳入课程开发的范畴,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建构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实现优秀科研成果课程化。

此外,还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我们认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适当的理论考核仍然是必要的。要求老师们理论结合实践来书写相关论文也应该是一种有效的评估方式。此外,长期的追踪调查,重点探究受训者在工作中学习内容的运用,创新及取得的业绩,也应该作为评估的内容之一,以便全面正确评价培训效果。

(武汉市汉阳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课程开发小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