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学说、教育主张、教育观点等诸多形式。教师个人的教育思想最初总是表现为一些具体的教育观点,这些教育观点是经由感悟而得来的。也就是说,感悟是形成教育观点的心理机制。
感悟是人对特定事物或经历在反思中所产生的感想与领悟,是一种心理上的觉悟。感悟属于理性认识,是对一类事物或经历的概括。感悟有“不期而遇”、“瞬间降临”的特点,所以通常被称为“顿悟”。其实任何感悟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大量累积的体验在某种内外刺激的启发下而促生的,其本质上都是“渐悟”。
体验是亲身经历,实地体会,即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的直接经验。心理学认为,体验是与一定经验关联中发生的情感融入和态度、意义的生成,是感知、记忆、理解、想象、直觉、情感、态度等诸多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具有亲历性、主观性、情感性、生成性、主体性和整体性等特点。体验是感悟之源,但并非一事一悟,需要同类体验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由合适情境的诱发而达到领悟。体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其划分标准是对个体成长的导向作用。积极体验引导个体健康成长,消极体验则误导个体的成长。这与愉快体验和痛苦体验不同,愉快体验和痛苦体验的划分依据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两者都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www.xing528.com)
教师教育思想的正确或错误,源于其教育体验的积极或消极。一个教师若经常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问题,且满足于表面的管理效果,就极可能产生错误的感悟。由于教育思想来自教师本人的切身体验,教师自然对其深信不疑,坚行不移。灌输和批评实难撼动教师已形成的错误教育思想,反而极易导致其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的两面做派。教师错误教育思想的更正,必须通过大量的积极教育体验取代原有的消极教育体验,从而产生新的教育感悟。这只能是一个内在的觉悟过程,这种觉悟过程,可能很难、很慢,但舍此无他途。
教师教育思想的丰富或贫乏,取决于其教育体验的数量与结构。如果说积极与消极是教育体验的质的规定性,它决定教育思想的正确与否,那么数量与结构则是教育体验的量的规定性,它决定教育思想丰富与否。一个教师如果教育体验贫乏、肤浅,就难以产生教育感悟,难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如果在某一方面的体验充分、深刻,就会在这类教育问题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教育体验丰富且涉及教育实践的多个方面,就可能形成丰富而全面的教育思想。所以教师个体真实的教育思想是学不来的,只能在丰富的教育体验上,在反思中生长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