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教师个体而言,就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积累
积累就是打好扎实的基础、苦练基本功,积极尝试,不断积聚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案例研究。例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开始教书时,仅是一名简易师范毕业生,但他在教育生涯中坚持开展教育科研,曾对3 700名学生进行了个别观察,做了详细记录。后来,他在此基础上认真加以研究,写了40多本书,600多篇论文。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当代的魏书生、李吉林、马蕊兰、顾冷沅等优秀教师都有一个首先在工作中实验、摸索的过程,只有当这个阶段的积累十分丰富后,成果就喷涌而出,一发不可收。
2.质变
质变即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通过反思,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经验、灵感条理化,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将这些思维方式定势化,逐步解决相关问题。这是教师科研素养提高最快的时期。例如李吉林、魏书生是从研究语文学科的具体教学问题入手,然后总结一套语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很快独立地走上科研之路。(www.xing528.com)
3.拓展
教师科研素养经过积累、质变两个阶段后,逐步内化为一种科研观念,科研工作也进入得心应手阶段,但往往易进入高原阶段,如果教师始终不突破高原阶段,其职业水平和成就就会停滞不前。如果加强对动力的激发、毅力的培养、知识的更新,则能突破高原阶段,跨入拓展阶段。
教师科研素养进入拓展阶段,并不是教育经验的简单堆砌,而是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重大改组,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旧有经验进行再认识和再加工、形成“自我经验”的过程。它是教师在认知、情感、人格方面的全面升华,是科研理论、科研风格、教育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也就是“大师”的形成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