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模式建构过程,就是在某种培训目的的指引下,将培训理论与具体实践中多种因素相结合的过程。
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建构,就是一种培训模式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它涉及的因素很多,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就外部因素来讲,继续教育发展的阶段等就是外部因素。但真正起作用的还是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因素,即培训模式的内部构成要素。培训模式的建构过程的实质,就是培训模式各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过程,也就是在一定情境下,创造条件发挥某一要素的作用的过程。各结构要素之间形成不同的结构性关系,就形成不同的培训模式。
一般而言,培训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与培训管理等。所谓培训主体,即培训机构和培训者。目前,我国参与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大致有五大类:一是大学或师资养成机构;二是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三是教师专业团体,包括教研、科研组织;四是教师任职学校;五是远程教育网。培训者由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并且教学工作正逐步过渡到以兼职为主,专职培训者主要侧重在培训工作的设计、组织与管理方面。
培训理念,即培训主体对继续教育性质、继续教育对象、继续教育过程、继续教育规律概括性的认识。培训对象,即受训者,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对象是取得了教师资格的在职中小学教师。
培训目标,即某一阶段或某一项培训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www.xing528.com)
培训内容,是培训目标的具体体现。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培训内容是不同的。
培训手段,即培训媒体与方法。
培训管理,如培训周期、人事管理、考核办法等具体管理制度。
在一定条件下,当以上要素中某种要素或某些要素特别活跃,作用发挥到起决定作用,其余要素各就各位时,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为一种培训模式,在这一模式框架下,某些要素如果发生量的变化,则会出现此模式的变式。如强调“培训院校”这一培训主体的作用,则会形成“院校本位”培训模式;强调“教师任职学校”这一培训主体的作用,则会形成“校本位”培训模式;如果同时强调培训机构与教科研机构的作用,则会出现“研训结合”培训模式。再如,在强调“培训院校”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强调某些具体环节的作用发挥,则会出现该培训模式下的一些变式,如设点培训、送教下乡式培训,函授、刊授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