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 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地球内、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造成水土资源损失和土地生产力下降,包括地表土壤侵蚀及水的损失。按外营力性质可分为水蚀、风蚀、重力侵蚀、泥石流和人为侵蚀等类型。北京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蚀、风蚀及泥石流灾害等。水土流失造成水土资源损失和土地生产力下降、水库淤积、河道阻塞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使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群众生产生活,而且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
土壤侵蚀 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狭义的土壤侵蚀指土壤及其成土母质遭受水力侵蚀的过程。广义的土壤侵蚀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混合侵蚀及人为加速侵蚀等。根据2000年北京地区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土壤侵蚀面积为4089km2,主要分布在延庆、怀柔、密云、房山、门头沟、平谷和昌平等山区区县,其中,轻度侵蚀面积为2974.70km2,占土壤侵蚀面积的72.75%;中度侵蚀面积为1114.21km2,占土壤侵蚀面积的27.25%。
水力侵蚀 由于水力作用造成的土壤侵蚀,简称水蚀。这是最常见、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凡是水蚀的土地,造成肥力减退和生产力下降。水蚀因流失程度和发展形态不同可分为面蚀和沟蚀两种。水蚀是北京山区的主要土壤侵蚀类型。
面蚀 由于雨滴击溅和地表径流冲刷,表层土粒被冲走的过程,是坡地表层土壤比较均匀地流失的现象,又称片状侵蚀或层状侵蚀。根据面蚀发生的过程可分为溅蚀、片蚀和细沟侵蚀等。溅蚀是雨滴击溅土壤表面,造成土粒分散;片蚀是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速度时,地面形成漫流,一片片、一层层带走土壤颗粒的过程;细沟侵蚀是地表漫流逐渐发展为细沟流,土壤颗粒以细沟流形式被带走的过程。由于面蚀面积大,侵蚀的又是肥沃的表土层,所以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很大。
溅蚀 参见面蚀。
片蚀 参见面蚀。
细沟侵蚀 参见面蚀。
沟蚀 降雨形成的集中径流集聚、冲刷、切入地面,从而形成窄而较深的切沟的侵蚀过程。面蚀产生的细沟,在集中的地表径流侵蚀下继续加深、加宽、加长,当沟壑发展到不能为耕作所平复时,即变成沟蚀。沟蚀的发展过程是沟床下切、沟壁扩张和沟头前进,其形式可分为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和冲沟侵蚀等。沟蚀形成的沟壑称为侵蚀沟。
风力侵蚀 由于风力作用造成的土壤侵蚀,简称风蚀。受风力作用,土壤表层的细土粒被吹走,从而造成黏粒减少,粗粒增多,降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北京市北部地区和河道沿岸及故河道沙地,易发生风蚀。
重力侵蚀 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重力侵蚀的发生,是与其他外营力,特别是在水力侵蚀及下渗水分的共同作用下,以重力为其直接原因所导致的地表物质移动。以重力为主要外营力的侵蚀形式主要有陷穴、滑坡、滑塌、崩山、泻溜等,一般都发生在沟缘、沟壁或陡坡上。这种侵蚀虽是局部的,但危害严重,有时可能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土壤侵蚀强度 单位面积上的土壤及土壤母质,在各种外营力作用下,单位时段内的流失量。通常用土壤侵蚀模数[t/(km2·a)]作为衡量侵蚀强度大小的指标。根据SL190—9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土壤侵蚀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等级别,微度为容许流失量范围。根据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北京地区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
土壤侵蚀程度 土壤原生剖面被侵蚀的状态。侵蚀土壤程度反映了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状况,为土地利用改良和防治土壤侵蚀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侵蚀模数 一年内单位面积上被侵蚀的土壤总量。一般以t/(km2·a)或m3/(km2·a)表示。有人以河流某断面水文站测得的年输沙量除以该断面以上流域面积所得的商值作为侵蚀模数,其实这是河道输沙模数,比实际土壤侵蚀模数偏小。
水土流失面积 有水土流失发生的土地面积总和。一般以km2为单位。
土壤侵蚀面积 土壤侵蚀强度在轻度以上的土地面积总和,一般以km2为单位。根据2000年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北京地区土壤侵蚀面积为4089km2。
土壤容许流失量 小于或等于成土速度的年土壤侵蚀量。对坡耕地,是使作物在长时间内能持续稳定地获得高产而许可的年最大土壤侵蚀量,以t/(km2·a)或t/(亩·a)表示。土壤容许流失量的确定,主要根据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特性、侵蚀程度及其他影响土壤形成和生产力等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土层厚、透水性好的土壤,土壤容许流失量可定得大些;土层薄、下层为基岩或黏重土壤,土壤容许流失量应定得小些。北方土石山区土壤容许流失量为200t/(km2·a)
水土流失监测 掌握水土流失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监视监测,亦称水土保持监测。其主要任务是掌握某一地区水土流失动态;研究预防和治理工作的水土保持功能、生态环境效益和综合经济效益;按照国家规定要求,用先进、科学的方法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报。水土流失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因素、侵蚀规律、水土流失动态、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措施的功能及其效益等方面的量化监测。根据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开展监测工作的目的、要求,监测方法大体分为遥感监测、对比监测及定点监测与抽样测试相结合等3种。
水土流失监测设施 用以监测水土流失的设施、设备与仪器等总称。其中设施包括水蚀监测设施、风蚀监测设施、重力侵蚀监测设施等。水蚀监测设施主要包括径流小区监测设施、沟道控制站监测设施等。
径流小区 修建于坡面,具有一定控制面积,用于收集降水所产生的径流、泥沙;测量各种类型坡面的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量的观测小区。径流小区的观测内容包括降水(降水量、降水强度)、径流量、泥沙量;同时按照观测项目的要求,选择性观测产流产沙过程、污染物流失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植被变化、耕作情况等。
坡地径流场 由多个径流小区组成的坡地水土流失综合监测设施。一般包括坡地径流小区、降水气象观测设施及化验室等水土流失监测设施,用以监测不同坡度、不同坡长、不同植被覆盖度和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水土流失状况。
沟道控制站 在一小流域或者集水区出口部位设立的,进行水位、流量等量测的水工建筑设施及其设备的集合。用以监测沟道内水土流失状况。适用于不超过100km2的小流域或集水区。监测设施主要包括降水观测设施、径流和泥沙观测设施等。
北京市水土流失监测网 由多个坡地径流场、沟道控制站、典型样地等水土流失监测站、点构成的监测网,用以监测全市水土流失量及防治效益。北京市于1998年开始建设全市山区水土流失地面监测站网,截至2004年,在山区不同类型区的代表地段设置坡地径流场10个,径流场内布设各种土壤侵蚀级别和坡地治理措施的径流小区106个,用以观测各类型的坡地水土流失和污染物流失状况;在14个典型小流域出口处设置沟道控制站,用以观测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及污染物流失状况;灾害性降水发生后,通过野外勘查、调查访问以及室内分析等方法和手段,确定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情况。
土壤侵蚀遥感调查 借用现代航天、航空遥感技术,按照统一的方法和规范,在国家或区域水平上对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水土流失状况和水土流失防治及其效益进行的连续或定期监测。通过综合分析,掌握全国或地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动态和发展趋势,可为国家和区域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北京市于1989年、1996年和2000年开展过3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工作,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土壤侵蚀面积呈递减趋势。
水土流失监测公报 水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公众发布的有关水土流失状况及其防治效益的公开报告,是水土保持持续监测的结果。定期发布水土流失监测公报可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北京市从2000年开始每年发布《北京市水土流失监测公报(简报)》,内容主要反映北京市水土流失情况以及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效益,记载重要水土保持事件。《公报(简报)》发表单位为北京市水务局(原北京市水利局),编制单位为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
土壤侵蚀预报 根据表述土壤流失量及流域产沙量与侵蚀影响因素的内在机制及量值关系所建立的数学模拟,对流域土壤侵蚀进行预测分析和预报。
土壤侵蚀模型 表示侵蚀产沙的发生、发育、演化过程及侵蚀量与其主要影响因子间定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它是对土壤侵蚀量合理测算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流域侵蚀产沙预测、水土保持规划、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以及土地利用与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于2005年完成了北京地区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工作。
水土流失预防 为防止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所采取的各项防治措施。包括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措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水土保持自然恢复保护措施等。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据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对本辖区内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划定。重点预防保护区主要指目前水土流失较轻,林草覆盖度较大,但存在潜在水土流失危险的区域;重点监督区主要指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活动较集中和频繁,损坏原地貌易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危害后果较为严重的区域;重点治理区主要指原生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对当地和下游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危害的区域。北京市于1999年在北京市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三区’划分参考标准”,完成北京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划分。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的面积分别为9549km2、2862km2、4396km2。
水土保持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根本措施,是国土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北京市于1981年开始恢复建立水土保持机构,20世纪80年代,主要以防汛减灾和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开展了怀柔庄户沟、延庆汉家川、门头沟苇甸沟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探索和总结出了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90年代,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小流域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为目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兼顾,建设了一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小流域和试验示范基地。21世纪初期至今,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按照生态优先、统筹城乡的原则,开展小型污水处理、湿地恢复与重建以及库滨带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试点工作,提出了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水土保持新思路,努力探索生态型清洁型小流域的实现方式和途径,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平。
水土保持措施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植物资源而采用的各项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植物、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这三大措施同等重要,它们在综合治理中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多目标、多功能的综合防护体系,发挥着群体防护效益。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为合理地、科学地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而修建的各种工程设施。通过各种工程措施来改变小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减少或防止水土流失,使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土保持工程设施按其分布和作用,一般分为坡面治理工程,主要包括梯田、水平沟、鱼鳞坑、截水沟、水窖等;沟道治理工程,主要包括谷坊、小水库、沟头防护工程、淤地坝等;护岸工程,主要包括护岸堤和导流堤。
水平梯田 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修成的田面水平、埂坎匀整的台阶式地块。水平梯田可改变地面坡度,拦蓄雨水,防止水土流失,达到保水、保土、保肥、增加产量的目的。水平梯田按修筑埂坎的材料分为土坎梯田和石坎梯田,土坎梯田适用于土层厚的地区,石坎梯田适用于土石山区。北京市山区石坎梯田居多。
水平沟 为植树造林整地在坡地上沿等高线挖成水平的沟,是水土保持治坡工程措施之一,又称水平条。水平沟一般用于26°~30°坡面上,沿等高线断断续续开沟,上下沟呈“品”字形排列。沟的深度、宽度、长度和间距,视地面坡度、造林树种而定。沟内每隔一定距离作以横挡,用以拦蓄坡面水土,有利于林木成活生长。
鱼鳞坑 坡面上水土保持措施之一。在较陡的山坡上,沿等高线开挖并排列成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坑内植树,坑沿用土、石垒成小埂。鱼鳞坑可以蓄纳雨水,拦截泥沙,为山坡地造林创造良好条件。
谷坊 沟道内修筑的较低的拦水建筑物,是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沟道治理工程措施之一,也称谷坊坝。谷坊坝在沟道内需构筑多道,上一道与下一道底顶相平,用以缓和水流,阻截泥沙,制止沟道继续刷深。谷坊坝淤出的土地可以造林或种植作物。谷坊坝按修筑材料分为土谷坊、石谷坊、插柳谷坊等。北京山区多为石谷坊,且以干砌石为主,近年来也修筑少量水泥砂浆砌石谷坊坝。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为合理地、科学地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而采用造林、种草增加植被的措施,又称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营造以防止水土流失为目的的水土保持林;在荒山、荒坡营造乔灌混交的薪炭林和以乔木为主的放牧林;在土层较厚、水源充足的山腰地带发展经济林;在农田上结合路渠营造农田防护林;在大面积荒山上封山育林等。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是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组成部分,与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组成一个有机的综合防治体系。(www.xing528.com)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在水蚀和风蚀的农田中,通过改良耕作和作物栽培方法,改变小地形、增加地面覆盖度和增强土壤抗蚀力,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改良土壤、提高产量的农业技术措施。具体措施有沟垄种植、带状间作、等高种植、草田轮作、免耕覆盖、增施有机肥料等。它是水土保持三大措施(工程、植物、耕作)之一,也是旱地农业的主要内容。
水土保持规划 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专业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容包括:发展农业生产的轮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土保持措施规划、水土保持综合措施配置规划以及水土保持规划实施保证措施等。其中水土保持措施规划中包括水土保持耕作措施规划、水土保持林草措施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规划等。水土保持规划要以防止水土流失、增加生产、改善群众生活为目标,以恢复生态平衡、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发挥水土资源的潜力为出发点,以当地水土保持区划及总体布局为基础,坚持以自然规律为主,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相结合的原则,以期收到最大的水土保持效益。
水土保持三道防线 根据流域内地形条件、水土资源状况,进行水土保持防治规划功能区的划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水源保护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以调整人为活动为重点,从山顶到河谷因地制宜布设各种措施,形成“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远山、中山和人烟稀少地区,山高坡陡,土层浅薄,主要采取措施减少人为活动和人为干扰,依靠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发挥植被的生态功能,实现保水、保土。第二道防线为浅山、丘陵和山麓坡脚等人类活动频繁地区,主要是以综合治理为重点,发展与水源保护相适应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将农村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减少面源污染。依法规范开发建设活动,改善人居环境,保护饮用水源。第三道防线位于河道两侧及水库周边地带,通过适当的生物和工程措施,有效发挥灌木和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功能,恢复和建设河道及水库周边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质。
小流域 集水面积为某一封闭地形和水文单元。它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建设的基本单元。水土保持中的小流域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了流域面积的大小,而且包括了经济开发利用的内容。其特点是:集水面积较小,一般为10~30km2;是一个径流泥沙的汇集单元;是一个农、林、牧等业的发展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单元。因此,人们经常把小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经济系统来进行经营和管理。根据北京市地方标准“北京市水利工程名称代码”,北京山区共有547条小流域。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以水源保护为中心,对小流域水土资源进行开发、治理、节约、保护和合理配置,并通过法律、经济、工程和行政等手段,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小流域。主要达到5项指标:植被覆盖度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85%以上;农业以有机肥和绿肥为主,病虫害防治以生物控制方法为主;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15%以下;污水达到全面处理,达标排放;景观优美,交通便利,居住舒适。
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治理和开发相结合为原则,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山、坡、沟、川等综合治理。合理安排农、林、牧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及实施顺序,使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充分发挥水土资源及其他再生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小流域综合治理应按照规划,集中连片治理。一般情况下,应先治理上游后治理下游,先治理坡面后治理沟道,先支沟后干沟,逐年逐块达到全面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 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示范区。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水利部及所属各大流域机构开始在全国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国家有关科研机构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水土保持试验研究机构也积极开展这项工作。在全国各流域选择各种类型的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试点,为不同类型区的小流域治理提供经验。在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的指导下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下,北京市在庄户沟、东三岔、李家峪、汉家川、蒲洼、苇甸沟、黄峪口、石匣、田寺等小流域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经验。
东三岔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 东三岔小流域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大庄科乡东三岔村,总面积16.92km2,水土流失面积11.16km2,占总面积的65.9%,侵蚀模数为907m3/(km2·a)。自1956年冬季开始,当地农民自发地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到1979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2km2。1980年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将该小流域列为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到1986年共治理支沟24条,建蓄水池2座,蓄水量2800m3;营造水土保持林255hm2,经济林334hm2,林草覆盖率达到52.5%;建谷坊、阶坝5924道,共动土石方45.29万m3,工程总造价63.8万元,其中群众自筹38.8万元。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7km2,淤地75hm2。流域内农林业产值比综合治理前增加两倍。
庄户沟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 庄户沟小流域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汤河口乡庄户沟村,总面积85.21km2,水土流失面积73.26km2,侵蚀模数为1456m3/(km2·a)。1980年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将该小流域列为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之后,在流域上部保护区封山育林1273hm2,人工造林3513hm2,以滞蓄地表径流;在中部经济开发区,造林973hm2,建谷坊坝、拦洪坝8317道,塘坝、截流、蓄水池12座,并建渠道、机井、扬水站等水利设施,闸沟造地40hm2,以发展林果经济;在下部农业开发区,坡地改梯田97hm2,发展水浇地9hm2,修护村坝279m,“四旁”植树21.3万株。共动土石方157.38万m3,投资314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3km2,植被覆盖率由45%提高到80%。
李家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 李家峪小流域位于北京市平谷区李家峪乡李家峪村,总面积9.84km2,水土流失面积7.19km2。1981年北京市水利局将该小流域列为全市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治理中,在上、中、下3个类型区,分别布设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蓄水灌溉、建设经济林等综合措施。到1990年,在山梁和陡坡上补栽了松、柏人工林,使林木覆盖率达到85%左右;在缓坡上修整了环山梯田,补种了散生果树,修建了树盘,间种了矮秆作物,植被覆盖率达到70%左右;在台地营建果园,成龄果树的树冠郁闭度为0.5~0.7,地面植被覆盖率为80%;在支沟上修建谷坊坝,支沟下游和主沟建设沟坝地,种植作物并间作果树,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此外,在沟口和台地上还修建了小塘坝和蓄水池20余座,蓄水容量8万m3。曾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
蒲洼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 蒲洼小流域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蒲洼乡。北京市科委将在蒲洼实施的“北京市西南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研究”列入“八五”期间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项目在40.5km2条件较差的地域展开。5年时间,共修筑520道谷防坝和1200m防护墙,2座塘坝,12座蓄水池,开泉7处,架设引水管路1.42万m。推进25°以上陡坡退耕还林,封山育林10km2,建设高标准保水、保土、保肥基本农田838亩,经济林和果园3521亩,营造人工保水林、改良草场和人工种草,使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2%。1995年7月29日和8月12日两次集中降雨超过100mm,示范区外的4个村出现了洪水和泥石流,直接经济损失570万元,而示范区内未出现上述灾情。老百姓称这项工程是造福工程。
苇甸沟小流域综合治理 苇甸沟小流域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上苇甸。1987年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和北京市水利局将苇甸沟小流域列为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该试点总结出“坡面封改,沟道拦排,农田精加工,种养巧安排”的治理方法和“四线三区”的综合治理模式。四道防线为:山坡鱼鳞坑、水平条、水平阶、护树盘等工程措施与乔、灌、草等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防线;坡脚梯田与毛沟坝阶地的防线;支沟干砌谷坊群与浆砌谷坊、塘坝等骨干工程相结合的防线;干沟中护村、护地和疏通沟道的丁坝、顺坝等防线。3个经济开发区为:以坡面山场为基础的林牧开发区;以坡脚梯田、沟道坝阶地为基础的果粮开发区;以沟道内塘坝水域为基础的水产开发区。
汉家川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 汉家川小流域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大庄科乡。1987年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和北京市水利局将汉家川小流域列为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该流域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缓慢,治理与开发难度大。经过5年治理,该流域治理程度达到92.2%,粮食亩产由试点前的384kg提高到460kg,人均收入从438元提高到1008元,土壤侵蚀模数由1066t/(km2·a)下降到243t/(km2·a),效益显著。
石匣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 石匣小流域位于北京市山区密云水库东北部的潮河下游,隶属密云县高岭镇,总面积33km2。“北京北部山区石匣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研究”项目是北京市科委“八五”期间立项研究的科研攻关项目。该项研究于1992年7月正式立项,项目内容主要包括水土流失调查、治理规划、流域治理、试验示范、水土流失监测、对外交流和户外教室等多方面的内容。项目在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效益显著。
水土保持效益 水土流失地区通过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及其他再生自然资源所获得的保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分析是江河治理宏观决策、水土保持规划方案评估的重要依据。
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水土保持监督部门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手段,对生产建设活动中有可能或已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的监察、督促以及实施行政处罚的全过程。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水土保持方案批准,是水行政部门的主要行政许可事项,其目的是使社会经济活动与水土保持协调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水保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 为防止开发建设项目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凡从事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并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前期勘测设计工作。水土保持方案分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两种形式。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工作由生产建设单位负责,内容主要包括综合说明、生产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现状、水土流失防治方案、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方案实施措施等。在综合说明部分,阐明项目名称、性质、规模、总投资、所在地理位置、范围、面积,地形、地质、河流等自然条件及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生产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现状部分,阐明可能破坏的水土保持面积,丢弃土、石、渣数量,可能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和水土流失容量;水土流失防治方案部分,阐明采取的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方案的原则和目标,以及采取的工程、植物、耕作和其他措施;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部分,阐明估算的依据、方案、总估算、年度安排,以及效益分析;方案实施措施部分,阐明组织领导、技术保证和资金来源等。
水土保持方案审批 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实行分级审批制度。中央审批立项的生产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地方审批立项的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下技术改造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由相应级别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乡镇、集体、个体及其他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由其所在地的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跨地区的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应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备案。
湿地 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湿地包括多种类型,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稻田等都属于湿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水,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北京的湿地如表所示。
北京的湿地
湿地类型 根据《湿地公约》列出的湿地类型,我国的湿地类型共3大类38种(见表)。
我国湿地类型表
湿地功能 湿地具有维持自然过程、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多种资源和能源、防止自然灾害等服务的能力。主要有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调节水流、改善区域气候等生态效益;具有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水资源和矿物资源的经济效益;具有提供观光、旅游风景区,供人们休闲、娱乐和开展教育与科研的社会效益。
湿地生态系统 由湿生、中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生物因子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阳光、水和土壤等非生物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共同构成。
人工湿地 根据湿地的功能和特点,人工设计和建造的由饱和基质、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动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包括鱼虾养殖塘、稻田、池塘、盐池、水库、运河、污水处理工程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利用系统中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通过基质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染物的高效净化的生态系统。人工湿地系统具有投资低、抗冲击力强、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操作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廉等优点,有着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生态 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生态系统 自然界一定空间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任何生物群体与其环境组成的系统都可以称为生态系统,它可以小到含有藻类的一滴水,大到一块草地、一片森林以及整个生物圈。生态系统由4个部分组成,即生产者(绿色植物和凡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植物种类)、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各种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和一些微型动物)、无生命物质(各种无生命的无机物、有机物和各种自然因素)。生态系统的4个基本成分,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各以其特有的作用而相互影响、互为依存,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而紧密结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这个功能单元。生态系统按生态类型可分为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按接受人为影响或干预的程度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长时间地保持平衡状态。此时,动物和植物在数量上保持相对恒定,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并具有典型的食物链关系和符合能量流动规律的营养级。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内部的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系统因受到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破坏生态平衡。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和人为因素(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
生态效应 人类活动引发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响应,按照性质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由于负效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危害作用而备受关注,也更具研究价值。
环境生物效应 环境诸要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化的效果。典型的实例如现代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使鱼、虾、蟹等水生生物的繁殖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和海洋,也会使鱼贝类水生生物受到严重危害;对森林的滥砍滥伐,不仅会造成水土流失,增加干旱、风沙等灾害,而且还会使禽类、兽类的栖息场所大为缩减,影响他们的生息繁衍。
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和生态环境的丰富性和变异性。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生物及其组合多样性的存在使人类有了适应环境和未来需求的能力,而不断丧失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需求和自然能力之间不平衡的量度。
城市化影响 人类聚落环境的城市化,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物环境等造成的变化。在对大气环境影响方面,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导致大气物理状况受到影响;城市生产、生活释放大量热能,使气温升高;城市排出大量气体和颗粒物,改变了大气的组成。在对水环境影响方面,城市大量的不透水面积和排水设施,使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足够的补充,破坏了自然界水循环;城市大量消耗水,导致水源枯竭;城市污水排放造成水质污染。在对生物环境影响方面,昔日的绿地变成了街道或建筑物,各种动物在城市中绝迹或减少,从而使生态系统失调。此外,城市化增加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不仅污染着环境,而且废污处理成为一大负担。城市化带来的噪声与振动等物理污染,以及交通阻塞、住房拥挤和供应紧张等,都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问题。
热污染 由于向大气排放含热废气和蒸汽,导致大气温度升高而影响气象条件的现象。在工业区和城镇上空的气温可比周围地区年平均温度高出0.5~1.5°C的现象被称为热岛效应。由于热岛效应的存在,使得工业区和城镇排放的污染物和废热在上空循环徘徊,难以向下风向扩散,更加重了工业区和城镇区的环境污染。
土地沙化 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
荒漠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包括一部分半湿润地区)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使绿色原野逐步变成类似沙漠的景观。沙漠化的结果产生沙漠化的土地。产生沙漠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干旱(基本条件)、地表形成的松散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和大风的吹扬(动力)等。人为因素有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砍柴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使植被破坏、风沙活动加剧和沙丘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