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田水利解决农业生产问题

农田水利解决农业生产问题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田水利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通过各项工程技术措施,改造对农业生产不利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水资源,以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情,防止旱、涝、洪、碱等自然灾害,为农业稳产高产创造有利条件。北京地区早在2000年前就有农田水利的工程建设与管理。土壤次生盐碱化常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北京地区,一般年份冬小麦畦灌的灌水定额一

农田水利解决农业生产问题

农田水利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通过各项工程技术措施,改造对农业生产不利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水资源,以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情,防止旱、涝、洪、碱等自然灾害,为农业稳产高产创造有利条件。主要内容包括:灌溉、排水、盐碱地改良和沼泽地改良等。北京地区早在2000年前就有农田水利的工程建设与管理。1949年以来,农田水利事业有很大发展,截止到2000年底,全市具备灌溉条件的农田共484万亩;240万亩易涝地中有222万亩达到5年一遇以上的除涝标准;65万亩的盐碱地全部得到改良,为农业稳定、高效的生产创造了条件。

灌溉 人工补充土壤水分以改善作物生长条件的工程技术措施。土壤水分是作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水分状况又直接影响着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空气和温热状况。因此适时适宜地补充土壤水分,使之达到作物所需要的土壤湿润程度,以保证作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并获得良好的产量和质量。北京地区灌溉历史悠久。城区附近出土的战国、西汉时期的陶井,不仅用于饮水,也用于农田灌溉。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渔阳郡(今密云顺义一带)太守张堪于狐奴(今顺义北小营一带)“开稻田八千余亩,劝民耕种,以致殷富”。魏嘉平二年(250年),在今石景山西永定河上,“立遏于水,道高梁河,造戾陵堰,开车箱渠”“灌田岁二千顷”。1949年后,大量凿井、建扬水站和引水发展灌区建设,截止到1983年底,农田灌溉面积达517.6万亩,此外还有非耕地果树灌溉面积15.0万亩。此后,因灌溉水源不足和建设占地等原因,农田灌溉面积有所减少,到2000年底,农田灌溉面积为484.0万亩,果树灌溉面积为76.8万亩。

农田排水 排除与处理农田多余的水量和农田土壤中多余水分的工程技术措施。包括对洼涝、盐碱、渍害低产田,以及沼泽地、盐碱地等的排水改良。易涝易渍农田排水的工程措施主要可通过各级排水沟道或管道将多余的地面水和土壤水及时排出。在无自流排水条件时,可采用扬水排水。在地下水埋深较浅、水质较好的地区,常结合井灌进行排水。排水工程的规模决定于排水标准。排水标准分两种:①排除地表多余降雨径流的除涝标准;②控制地下水位的治渍标准。确定排水标准时,应根据有关规范、规程,结合各地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投资条件、治理难易和工程效益等综合分析确定。

机电排灌 利用机电提水设备及其配套建筑物进行农田排水和灌溉的工程技术措施。机电排灌工程通常包括排灌系统、电力输配系统和泵站工程。主要用于无自流排灌条件或采用自流排灌不经济、根据水源需要引提结合、机井提水、跨流域引水等情况。北京地区自20世纪60年代始大量发展机电排灌,截止到2003年底北京固定的机电排灌泵站有3718处。

土壤次生盐碱化 耕作土壤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而转变为盐碱土的过程。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由于水利和农业措施不当,灌排失调,地下水动态平衡遭到破坏,造成地下水位过高,随着地下水的蒸发,盐分将迅速在土壤表层积累,从而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不适当的灌排设施,如灌排设施不配套,缺乏排水系统;在长期输水渠道两侧,平原水库、坑塘周围,如缺乏防渗截渗排水设施,都会引起地下水位的上升。气候、土壤以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也是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重要因素。土壤次生盐碱化常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降雨量少,蒸发量大,为可溶性盐分向表层积累创造了条件。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措施有:建立完整的灌溉排水系统,有效控制地下水位;采用合理灌溉、节水灌溉;实行井灌和渠灌相结合,做到井渠结合,以控制地下水位;采用适宜的农业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抑制盐分向表层积累等。

山区水利富民工程 是北京市于1997年提出为解决京郊山区长期干旱缺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山区水利富民工程是以农民作为投资主体兴办小型水利工程,使土地长期承包政策得到落实,把水利推向市场。它将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山区的综合开发,最终实现农民脱贫致富。自1997年10月开展以来至2000年,已解决100万亩粮田、100万亩果园的灌溉,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节约水资源,加快了京郊水利现代化的步伐。

灌溉水源 水资源中可用于灌溉的部分,主要有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类。北京地区的灌溉水源,在不同历史阶段变化很大。20世纪50年代,主要利用地下水、河湖水、工业退水和污水进行灌溉;60~80年代上半叶,大量引用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水进行灌溉;此后,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供水大量削减,主要依靠地下水灌溉。据统计,1961~1985年,全市平均每年以灌溉用水为主的农村用水量为19.31亿m3(不包括工业退水和污水),其中地表水为9.10亿m3,地下水为10.21亿m3;1986~1995年全市平均每年以灌溉用水为主的农村用水量为20.55亿m3(不包括工业退水和污水),其中地表水为4.86亿m3,地下水为15.69亿m3。2001年农业用水量16.47亿m3,到2003年底农业用水量只有13.8亿m3,其中85%左右为灌溉用水。

灌溉水质 灌溉水的温度、含沙量、含盐量和含其他物质的成分和数量的物理化学特性。灌溉水的温度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灌溉水中适量且颗粒较小的泥沙,对作物生长有利,反之则有害;灌溉水中可溶性的盐分超过一定的数量,即会抑制作物生长;灌溉水中汞、镉、铬等元素及氰、氟的化合物数量超过一定限度,将产生毒害作用;灌溉水中有机化合物含量过多对作物生长不利,有些有机物,如酚、醛、农药等,尚有毒害作用。为防止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污染,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制定了GB 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2005年7月21日发布施行。

灌溉制度 根据作物需水特性和当地的气候、土壤、农业栽培技术及灌水技术等因素制定的灌水方案,包括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灌水定额是指单位面积上作物一次灌溉用水量;灌溉定额是指单位面积上作物播种前(水稻插秧前)及生育期内各次灌溉用水量的总和。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的单位以m3/亩或水层深度mm表示。在北京地区,一般年份冬小麦畦灌的灌水定额一般为40~60m3/亩,灌溉定额一般为300m3/亩左右;喷灌的灌水定额一般为40mm左右,灌溉定额一般为250mm左右。

灌溉保证率 灌溉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保证的概率。以正常供水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比表示。是灌溉工程设计标准的表达方式之一。我国《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规定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如下表所示。

灌溉设计保证率

土壤含水率 土壤中所含水量占干土总量的百分数,又称土壤含水量,用以表示土壤湿润程度。土壤含水率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以土壤水分重量占干土重量的百分数表示和以土壤水分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表示。土壤含水率是土壤力学特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进行作物灌溉的重要依据。

凋萎系数 植物由于水分不足开始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又称萎蔫系数。一般以土壤水分重量占干土重的百分比表示,它是有效土壤水的下限。凋萎系数值的大小,除与作物的耐旱能力有关外,主要取决于土壤质地的黏重程度。北京平原地区潮土的凋萎系数约为:砂壤土5.5%,轻壤土7%,中壤土13%,重壤土15%。

田间持水量 在地下水埋藏较深的地段,上部土层全部孔隙被水充满,在无地表蒸发的条件下,经1~2d下渗后,上部土壤含水量剖面基本稳定时,保留在该土层中的含水量。一般以占干土重的百分数比表示,它是有效土壤水的上限,通常用作旱田灌溉的水分上限指标。田间持水量主要取决于土壤结构与土壤质地。北京平原地区潮土的田间持水量约为:细砂土19%,沙壤土21%,轻壤土24%,中壤土27%,重壤土28%。

作物需水量 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时段内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量,包括消耗于作物叶面蒸腾、株间土壤蒸发和构成作物组织的水量。构成作物组织的水量占作物需水量的比例不足1%,因此,常以作物叶面蒸腾水量和作物株间土壤蒸发水量之和,作为作物需水量。其单位为mm或m3/亩。作物需水量受气象、土壤和作物等因素的影响。气温越高、空气越干燥、土壤湿度越高,需水量越大。作物生长茂盛、叶面指数高,则需水量大。北京市曾进行过小麦、玉米和部分蔬菜的需水量实验测定。

作物需水临界期 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需求最迫切的时期,即一旦缺水对作物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又称作物需水关键期。不同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各不相同。北京地区,冬小麦的需水临界期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夏玉米的需水临界期在抽穗开花期。有试验表明,夏玉米在开花授粉期间,1~2d土壤水分降至凋萎点,会造成20%以上的减产。

灌溉系统 从水源取水并输送、分配到田间的灌溉工程设施。灌溉系统包括渠首工程、输配水工程和田间工程等3部分。渠首工程的作用是从水源引取或提取灌溉所需的水量;输配水工程的作用是将从渠首引取或提取的水量输送并分配到灌溉地段;田间工程是指末级固定渠道农渠控制范围内的灌排设施及畦田等,其作用是保证按质按量地进行灌水和排水。

灌溉渠道系统 将从水源引取的水流通过各级渠道输送、分配到田间的灌溉工程设施,包括各级渠道、渠系建筑物和田间工程。灌溉渠道通常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5级。控制面积很大的灌区,渠道可能多于5级,如增加总干渠、分干渠、分支渠等;控制面积很小的灌区,渠道可能少于5级。干、支渠担负输水任务,称为输水渠道;斗、农渠担负配水任务,称为配水渠道;毛渠及其以下的灌水沟系临时性的渠道,是田间工程的一部分。渠系建筑物主要包括进水闸、分水闸、节制闸、泄水闸、渡槽、跌水、陡坡、倒虹吸涵洞、农桥及量水建筑物等。

灌溉渠道 用于输送和分配灌溉水的工程设施。灌溉渠道按其存在的形式分,有明渠和暗渠两种,明渠是一种位于地面上开敞式的渠道,而暗渠是一种位于地面下的封闭式的渠道;按其横断面形状分,有矩形断面渠道、梯形断面渠道、半圆形断面渠道和U形断面渠道等;按其与地面线的关系分,有填方渠道、挖方渠道和半挖半填渠道等。在北京地区,采用最普遍的渠道形式是半挖半填式梯形断面明渠。

渠道渗漏 渠道水向渠道底部和两侧渗出的现象。渠道水渗漏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渠道基础岩土的透水性、地下水埋藏深度和渠床是否经过夯实或衬砌及渠道的规模大小等。渠道渗漏不仅会造成灌溉水量损失,以致影响灌溉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会引起灌区地下水位的抬高,造成渠道两侧土壤沼泽化和盐渍化。因此,在某些地区或渠段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渠道渗漏是必要的。

渠道防渗 减少渠道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以节约灌溉用水控制地下水位抬高和防止土壤盐渍化的工程技术措施。渠道防渗的措施主要包括夯实或压实渠床,以降低其透水性;在渠床表面砌筑石料或浇筑混凝土等人工护面;在渠床表面以下某一深度,铺设塑料薄膜,阻隔水的渗透。北京地区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就在各级渠道上进行防渗处理,采取的措施多种多样,在山区主要采取浆砌块石衬砌,在平原区主要采取混凝土衬砌。到1995年底,共衬砌渠道6454km,控制灌溉面积50万亩。

浆砌块石渠道防渗 用水泥砂浆或白灰砂浆将块石砌筑成渠道护面以防止渠道渗漏的措施。这种渠道防渗措施,主要应用于山区渠道,具有就地取材、技术简单、抗冻涨、耐冲刷、渠道断面稳定等优点。浆砌块石渠道多为矩形断面,也可为梯形断面。

混凝土渠道防渗 用混凝土做护面以防止渠道渗漏的措施。这种渠道防渗措施具有防渗效果好、使用年限长、行水通畅、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混凝土渠道防渗有现场浇筑和预制安装两种方法,现场浇筑又有人工现场浇筑和机械滑模浇筑两种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采用人工的方法;70年代以后,在平原地区机井渠道上普遍采用机械滑模现场浇筑的方法。混凝土衬砌的渠道断面多为梯形、半圆形和U形。在平原地区井灌区的渠道上,用预制安装方法施工的多为梯形,用滑模机现场浇筑方法施工的普遍为U形断面。在有冻害的地区,混凝土衬砌渠道,易受冻胀破坏,大型渠道需用砂砾石聚苯板作垫层,以利渗水的排出和基土保温,达到渠道防冻的目的。

塑料薄膜渠道防渗 用塑料薄膜作渠道护面以防止渗漏的措施。在北京地区采用埋铺的方法,即将土渠的表面挖成阶梯状,在其上铺设聚乙烯聚氯乙烯塑料薄膜,然后敷设混凝土板或土料作保护层。这种方法具有防渗效果好、造价低、运输量小、抗冻涨等优点。其缺点是保护层易下滑。20世纪60年代在东北旺灌区进行实验,80年代在沙厂灌区大量应用,效果良好。

低压灌溉管道系统 由水源地向农田输送、分配灌溉水的低压管道系统。低压灌溉管道系统由提水机具、各级压力管道、排气装置和出水口等部分组成。北京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铺设低压灌溉管道,一般用于井灌区,因埋设于冻土层以下,俗称“地下管道”。低压灌溉管道的工作压力一般低于100 kPa。80年代以前,多用直径30cm的钢筋混凝土管,也有少量的缸瓦管和水泥土管,其缺点是接口处理比较困难,基础不均匀沉陷容易导致漏水。80年代以后,几乎全部使用塑料管。低压灌溉管道比输水明渠具有减少占地、节省水量和提高灌水效率等优点。截止到1995年底,北京地区共建成低压灌溉管道6520km,控制灌溉面积45万亩。

灌水技术 将灌溉水均匀、适量输送到田面上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亦称灌水方法。现有的灌水技术或灌水方法包括地面灌溉、喷灌、微灌(滴灌和微喷灌雾灌)及地下灌溉(渗灌)等。地面灌溉又分沟灌、畦灌、漫灌和格田灌溉。上述各种灌水技术或灌水方法在北京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条件下曾被采用。无论那种方法均应做到均匀、适量、节水和高效低耗。

地面灌溉 将水引至田面浸润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包括畦灌、沟灌、格田灌等。畦灌,是在田面上筑埂作畦,将水流引至畦内并以均匀的薄水层由畦首向畦尾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渗入土壤。这种灌水方式,在北京地区的麦田和畦播蔬菜田中广泛应用。沟灌,是在作物行间开沟并起垄,将水流引至沟内,由沟首向沟尾流动的过程中主要以毛细管作用浸润土壤。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棉花、玉米等宽行作物和一些起垄种植的蔬菜田的灌溉。格田灌,是在田面上四周筑埂,埂之间距离20~40m不等,形成一个格田并将格田内地面严格平整,将水流引至格田内,形成并较长时间保持均匀的水层,借重力作用使水渗入土壤。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稻田的灌溉。

平整土地 将田面高低不平的土地进行削高垫低,使之成为具有适宜坡度的田面或水平田面,以满足灌溉、排水和农业耕作需求的工程措施。施工前应做好规划、设计,在满足渠、沟、林、路总体规划布局和田面平整度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量,提高生产效率。施工中应尽量作到将熟土保留在耕作层,提高土壤肥力。北京地区在20世纪60~80年代,曾进行大规模的平整土地工作,先后大平大整土地数百万亩,移动土方量达数亿立方米,为农田水利事业和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喷灌 用压力管道将有压水输送至灌溉地块,通过喷洒装置将水分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喷洒到地面的灌水技术。北京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进喷灌技术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80年代大面积推广应用,至2000年底,喷灌面积已达204万亩。喷灌是一种先进的灌水技术,它具有节约用水、少占耕地、减轻劳动强度、增加作物产量等优点。其缺点是设备投资较高,需消耗能源,受风的影响较大。

喷灌系统 利用水源的自然水头或利用机泵将水加压,通过管道送往田块进行喷灌的工程设施。一般由水源工程、水泵机组、管道系统和喷头等部分组成。喷灌系统按其水压力来源,分为机压喷灌系统和自压喷灌系统;按其主体部分的结构形式,分为管道式喷灌系统和机组式喷灌系统。北京地区目前应用的喷灌系统绝大部分是机压管道式喷灌系统。

管道式喷灌系统 自水源将水加压通过各级管道输水并经喷头实施喷灌的灌溉系统。它由水源工程、水泵机组、输水管道和喷头等部分组成。按照各级管道的可移动程度,分为固定式喷灌系统、半固定式喷灌系统和移动式喷灌系统3种形式。固定式喷灌系统,由固定的泵站或压力水池及固定的各级管道构成。这种喷灌系统20世纪70年代曾在北京地区较多采用,目前很少应用。半固定式喷灌系统,由固定的泵站或压力水池、固定的输水干管和移动的支管、竖管、喷头构成。这种喷灌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北京地区广泛采用,是目前喷灌系统的主要形式。移动式喷灌系统,除水源工程外,各级管道及喷头均是移动的。

机组式喷灌系统 由供水系统和喷灌机组构成的喷灌系统。供水系统采用压力管道或渠道。喷灌机组形式繁多,在北京地区曾经实验性地采用过时针式和平移式两种喷灌机型。时针式喷灌机系统,是由供水干管、支管、喷头、行进轮、腹架构成,运行时绕中心支轴旋转,边移边喷,故亦称中心支轴式喷灌系统。通县里二泗村曾安装一台由美国购进的时针式喷灌系统,延庆县曾用过自制的这种喷灌系统,但运行时间不长,即行消失。平移式喷灌机系统,是由支管、喷头、行进轮和桁架等部分构成,运行时沿与桁架垂直的方向跨渠行走,边走边喷。

微灌 灌水量很小的局部灌水技术。一般包括滴灌、微喷灌和雾灌。其特点是灌溉水通过低压管道(多为塑料管,压力50~200kPa)直接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并通过滴头、微喷头等设备将水散布在根区湿润土壤。微灌的最大优点是节省灌溉水量,一般比喷灌省水30%,比地面灌溉省水75%,且由于经常保持良好的土壤水分状况,作物产量高、品质好。微灌的缺点是造价较高和要求较高的管理水平。到2003年底,北京市微灌面积发展到8万亩。

渗灌 利用埋设在作物主要根系层下的透水管道中的水流浸润土壤、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一种灌水技术。这种灌水技术,在北京地区曾经引进并在小面积上试验,但未进行推广。

滴灌 利用低压管道系统将水输送至灌溉地块各部,通过滴头滴水浸润作物(或树木)根区土壤的一种灌水技术。滴灌系统除水源外,一般包括首部枢纽、管道系统和滴头3部分。首部枢纽包括水泵、过滤器、肥料罐、闸阀水表等,其作用是由水源地取水并经过处理后送至管道系统;管道系统包括干管、支管、毛管,其作用是将水输送、分配到作物根区;滴头安装在毛管上,其作用是使管中水流消能后均匀、稳定地滴入土壤。北京地区于1974年引进滴灌技术,并在果树、蔬菜、粮食等作物上试验应用。至1995年,共建成滴灌面积约1万亩。滴灌的优点是节水增产、省劳力、省能源,还可将灌水与施肥同时进行。其最突出的缺点是滴头容易堵塞。

微喷灌 利用低压管道系统将水输送至灌溉地块各部,通过微喷头,将水散布在作物根区附近的一种灌水技术。除水源外,一般包括首部枢纽、管道系统和微喷头等3部分。微喷灌具有许多优点:与喷灌相比,造价较低、节省能源、雾化程度好,受风的影响较小;与滴灌相比,出流口不易堵塞。北京地区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微喷灌技术,目前主要用于果树和草坪的灌溉。雾灌,与微喷灌相似,只是喷水的雾化程度更好。

小管出流 微灌的一种形式,由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小管灌水器以及各种形式的田间工程组成,主要用于果树灌溉。首部及输配水管网与微灌系统类同,只是对过滤器的要求较低,灌水器采用直径4mm的小管及管件组成,出流呈射流状,因而需要相应的田间配套工程,其形式有绕树环沟、存水树盘、顺流格沟和麦秸覆盖等形式,使水流集中于作物主要根区部位。为了防止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全部管网埋于耕作层以下,小管也随之埋入地下,只露出10~15cm的出水口,其位置在树冠半径2/3处。“小管出流”灌溉系统在北京市郊区果树灌溉也有应用。

灌溉管理 对灌区的工程运行和维修、水量调配、经济效益等的全面管理,以保证灌区的正常运行和灌溉水的有效利用。主要包括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组织管理和经营管理。工程管理,主要任务是对各项灌溉工程设施的维修与保养,使其正常运行;用水管理,主要任务是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将灌溉水适时适量输送到田间供用户使用;组织管理,是指建立和健全灌区的管理机构,保证灌区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经营管理是指将灌区作为企业精心经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灌溉用水计划 根据灌区内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需水要求、水源情况及渠道输水能力等,确定与编制各时期渠首的引水量,以及分配给各级渠道(或用水户)的配水流量、次序和时间的计划。灌溉用水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降水、水源、农事情况等做适当的变更,使之更符合实际情况。北京地区的多数大中型灌区制订并执行灌溉用水计划。

灌溉水利用系数 灌入田间储蓄于计划湿润层的水量与渠首引进的水量之比值。按灌溉渠系的不同层次有:渠道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渠道水利用系数,是指某一渠道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反映渠道工程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渠系水利用系数,是指同时放水的末级固定渠道(一般为农渠)向毛渠输水的流量与渠首总引水流量的比值,反映各级输水、配水渠道工程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田间水利用系数,是指净灌水定额与末级固定渠道灌入田间单位面积水量之比值,反映田间工程质量和灌水技术水平。灌溉水利用系数,是评价整个灌区工程设施、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

节水灌溉 对农田灌溉采用先进灌溉技术或进行技术改造,加强灌溉管理以节约灌溉用水的技术措施。节水灌溉的措施很多,主要包括:对输水渠道进行防渗处理或铺设输水管道,减少输水损失,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率;采用先进的灌水技术,如小畦灌溉、喷灌、微灌等,提高田间水的利用率;加强灌溉工程管理,杜绝渠道溃决、闸门漏水等水量损失;制订科学的灌溉制度和用水计划,并按用水量征收水费,做到适时、适量灌水;配合各种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使每立方米的灌溉水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土壤墒情观测预报系统 应用先进的监测设备与IT技术,监测、分析、提供实时的土壤水分动态,并根据气象预报和作物需水对墒情进行短期预报,以指导科学灌溉的技术体系。土壤墒情观测预报系统分3个层次:北京市墒情监测信息管理中心、区县墒情监测管理信息分中心、墒情监测站。系统硬件采用SK型土壤墒情实时监测仪、传感器、GPS卫星定位、数据库存储等先进技术,实现土壤含水量的采集、传输、存储的墒情实时监测。系统软件的主要模块有:数据采集、查询和统计、旱情地理信息查询、旱情预测、旱情简报和报表的生成系统管理,采用WEBGIS技术实现。北京已在怀柔、大兴、通州、顺义建立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点。

灌区 灌溉工程所控制的区域。按灌溉水源分,有地表水灌区、地下水灌区、污水灌区及不同水源相结合的灌区等;按引水方式分,有自流灌区、提水灌区和自流与提水相结合的灌区等;按灌区控制的面积分,有大型灌区(控制面积大于30万亩)、中型灌区(控制面积1万~30万亩)和小型灌区(控制面积小于1万亩)。据统计,到1983年底,北京地区有大型灌区6处,中型灌区34处,小型灌区数量众多。此后,因水源不足和建设占地等原因,灌区发生很大变化。到2003年底,实有大型灌区2处,中型灌区36处。

灌区量水 对灌区内进水口输、配水系统各控制断面的流量和水量进行量测的工作。其目的为实行计划用水、科学灌溉和按量征收水费等提供依据。灌区量水的方法很多,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流量大小、要求量测的精度等加以确定。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断面流速法测流,在大型渠道上设置测流断面,通过施测流速计算通过该断面的流量;利用水工建筑物量水,通过测定水工建筑物上游水头或上下游水头差,利用相应的公式或图表计算流量;利用量水设施量水,如采用量水堰、量水槽、量水孔口和量水管嘴等设施或仪表量水;以及在压力管道或水泵上安装流量计或水表进行量水。

灌溉水费 供水单位向用水户征收供水的费用。征收灌溉水费的目的,首先是合理利用灌溉水资源和促进节约用水,同时也是为了保证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大修和更新改造所需的费用。北京地区历来实行征收灌溉水费,但方式和标准有所不同。20世纪60年代初期,主要的征收方式是:按有效灌溉面积和控制灌溉面积征收基本水费,再按实用水量和实浇亩数加收实用水费;按作物类别和实浇亩数征收;按用水量征收。1966年,北京市制定了水费标准,凡使用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水灌溉的区、县,由灌区管理单位向用户征收灌溉水费,标准为0.0015~0.003元/m3;1988年,灌溉水费标准提高到0.015~0.020元/m3;2002年灌溉水费标准是:灌溉经济作物为0.1元/m3,灌溉大田为0.06元/m3

潮河灌区 位于顺义区潮白河以东木林、北小营等14个乡镇境内,1958年建成。水源初为潮河,由密云县提辖庄村北的潮河右岸自流引水,流量为20m3/s,灌溉面积40万亩;1963年扩建后,水源为密云水库,引水口位置不变,流量为40 m3/s(其中5 m3/s供密云县河南寨灌区),灌溉面积36.1万亩。有总干渠1条,长12km;干渠4条,总长57km;支渠98条,总长度117km。为补充灌溉水源之不足,于1972年在地下水丰富的孝德村北一带建成西水东调工程,打机井18眼,建扬水站1座,提水4m3/s入东一干渠。灌区管理处受京密引水管理处领导。1985年以后,密云水库供给灌区水量逐年减少,到1995年已全部改用机井灌溉,除干渠保留外,支渠及其以下渠道全部平毁还田。

白河灌区 位于顺义区潮白河以西牛栏山、马坡、张喜庄等12个乡镇境内,1958年建成。初建时水源为白河,由怀柔水库出口处自流引水,流量为25 m3/s;1960年水源改为密云水库水,由京密引水渠李史山附近自流引水,流量为15~20 m3/s。设计灌溉面积36万亩。有总干渠1条,长2.7km;干渠5条,总长79.78km;支渠100条,总长132km。为补充灌溉水源之不足,于1976年在灌区内建成东水西调工程,包括怀河一级扬水站、红铜营扬水站、30眼机井和10350m输水渠涵,提调水量约可灌溉7万亩土地。灌区管理处受县水利局领导。1985年以后,密云水库供灌区水量逐年减少,到1995年已全部改用机井灌溉,除干渠保留外,支渠及其以下渠道全部平毁还田。

新河灌区 位于通州区马驹桥镇和朝阳区高碑店镇等12个乡镇境内,系1982年将1958年建成的通惠灌区和1959年建成的马驹桥灌区合并而成。水源主要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自通惠河(引水口设在高碑店拦河闸上游右岸)和凉水河(引水口设在高古庄闸上游右岸)自流引水和机械提水,灌溉面积为38.12万亩,其中通州区35.7万亩,朝阳区2.42万亩。有干支渠17条,总长114.5km;有灌排两用引水沟4条,建筑物284座,扬水站436处。灌区管理处受通州区水利局领导。

通惠灌区 位于朝阳区高碑店、王四营和通州区麦庄、台湖、牛堡屯、大杜社等乡镇境内,1958年建成。水源为通惠河和凉水河,北干渠由通惠河高碑店闸上游右岸取水(自流与扬水相结合),有效灌溉面积10.5万亩;南干渠由凉水河高古庄闸上右岸取水(自流与扬水相结合),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有干渠2条,总长37.1km;支渠15条,总长121km。灌区管理所受通县水利局领导。此灌区于1982年并入新河灌区。

马驹桥灌区 位于通州区马驹桥乡境内,1962年建成。水源为凉水河,由凉水河马驹桥上游右岸取水,后经改建,有效灌溉面积为7万亩。有干渠1条,长7.5km,支渠8条。灌区管理所受县水利局领导。此灌区于1982年并入新河灌区。

榆林庄灌区 位于通州区漷县、郎府、西集、觅子店等乡镇境内,系1982年将1957年建成的武窑扬水灌区、1958年建成的漷县水库灌区和1965年建成的潮白河引水灌区合并而成。水源为北运河污水和潮白河河水,自流引水与机械提水相结合,灌溉面积50.8万亩。有干支渠(沟)84条,总长71.3km。20世纪70年代以前,灌、排原为两套系统,70年代以后,逐步改为灌排合一的干渠、支渠,而斗渠、农渠仍为灌排分设。灌溉时,干、支渠自流引水,斗、农渠由干、支渠中机械提水。灌区内有436座扬水站。灌区管理处受通县水利局领导。从1985年起,灌区主要改用地下水灌溉。

漷县水库灌区 位于通州区漷县、觅子店等乡镇境内,1958年建成。水源为漷县水库,由漷县水库南端自流引水,有效灌溉面积8万亩。有干渠2条,总长18.1km;支渠21条,总长21.1km。由于自流引水水量不足,1964年在第二干渠渠首建一泵站,安装33英寸离心泵1台,125kW电动机1台,流量为1.5 m3/s。灌区管理处受通县水利局领导。此灌区于1982年并入榆林庄灌区。

武窑扬水灌区 位于通州区侉子店乡(今甘棠镇)境内,1957年建成。该灌区水源为北运河,由武窑村北建灌溉泵站提水入渠。灌溉泵站安装33英寸离心泵4台,125kW电动机4台,设计流量为6m3/s,有效灌溉面积9万亩,实际灌溉面积5万亩。有干渠2条,总长13km;支渠13条,总长40.5km。灌区管理处受大兴县水利局领导。此灌区于1982年并入榆林庄灌区。

潮白河引水灌区 位于通州区徐辛庄、宋庄、胡各庄等乡镇境内,1965年建成。水源为潮白河,由徐辛庄乡港北村北潮白河右岸自流引水,有效灌溉面积12.5万亩。潮白河引水渠,亦名平港沟,长4km,入潮白河故道至通州区北关闸上,为北运河和运潮减河补水。灌区管理处受水利局领导。此灌区于1982年并入榆林庄灌区。

永定河灌区 位于永定河左岸大兴区芦城、黄村、榆垡、魏善庄、南各庄等13个乡镇境内,1958年建成。水源为官厅水库。始建时,在永定河左岸鹅房村附近建闸自流引水,1964年将引水口移至卢沟桥南500m处,流量为30m3/s,灌溉面积30万亩。有总干渠1条,长度18km;干渠5条,总长82.53km;支渠63条,总长252.03km。灌区管理处受水利局领导。1983年后,官厅水库停止向该灌区供水,改为井灌区,当时有井5056眼。

南红门灌区 位于大龙河以东大兴区南红门、青云店等12个乡镇境内,1960年建成。主要水源为官厅水库,始建时由永定河立垡涵洞自流引取,1964年后改由永定河灌区引水总干渠上自流引取。此外,还从凉水河和新凤河引取密云水库水和城市工业退水。最大引水流量为24m3/s,灌溉面积32万亩。有干渠5条,总长108km;支渠85条,总长226.9km。灌区管理所受大兴县水利局领导。1983年后,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停止向该灌区供水,灌溉主要依靠井水和部分城市工业退水。当时有井4001眼。

城龙灌区 位于门头沟区龙泉镇、永定镇境内,为清左宗棠部下王德榜于光绪八年(1882年)所建。当时有干、支渠4条,即今城龙灌区的总干渠、东支渠、东一支渠和东二支渠。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石门营刘洪瑞联合王德榜的后代王道本等人,合资开办“兴殖水利公司”,对灌区工程进行了整治,当时控制面积4110亩,实际灌溉面积2059亩。1949年后,经过多次改建、扩建,进行渠道衬砌防渗和铺设管道,灌溉总面积达到1.3万亩,引水流量2.5m3/s。现有总干渠1条,长4.05km;干渠16条,总长23.71km;支渠17条,总长26.74km。

石景山灌区 位于石景山区。民国15年(1926年)永定河河务局局长刘坻泉,以华洋义赈会的20万银洋赈灾款,在永定河左岸建闸引水,建成石卢灌区,灌溉面积0.97万亩。1949年后,对该灌区进行扩建改建,由永定河引水渠自流引水,流量为5m3/s,灌溉面积3.01万亩。有干、支渠55条,总长110.46km。灌区管理站受石景山区政府领导。

平房灌区 即原东直门灌区。位于朝阳区平房乡境内,1957年建成。初始水源为护城河,由东北护城河转角处自流引水,设计流量1.5m3/s,设计灌溉面积1.92万亩。有干渠1条,长11.85km;支渠11条,总长15.17km。后几经扩建改建,至1983年,有干渠1条,长7.4km;支渠4条,总长2.15km。1990年,干渠最大输水能力为1.8m3/s,有效灌溉面积为1.14万亩。灌区管理所受朝阳区水利局领导。

西田各庄灌区 位于密云县西田各庄镇境内,1958年4月建成。水源初始为白河,由密云县龚庄子附近引水。1961年,该总干渠扩建为京密引水渠,水源改为密云水库水,由京密引水渠自流引取,流量为20m3/s,灌溉面积7.8万亩。有干、支渠36条,总长174km。1993年进行灌区改造,干支渠20条,总长28km,流量5m3/s,灌溉面积3.3万亩。灌区管理所受密云县水利局领导。

史家桥灌区 位于海淀区上庄乡境内,1958年建成。水源初始为南沙河,在四家庄西北引水,灌溉近万亩稻田。京密引水渠通水后,水源改为密云水库水,在昌平县八口村附近的京密引水渠上建闸自流引水,流量为2.5 m3/s,灌溉面积1.5万亩。有干渠4条,总长14.5km;支渠23条,总长8.6km。灌区由上庄乡水管站管理。

西山灌区 位于海淀区四季青乡境内,1959年12月建成。水源为官厅水库,在杏石口村附近永定河引水渠上建闸自流引水,沿山脚向北至鲍家窑汇入南旱河。引水流量为2.3 m3/s,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有干渠1条,长6.12km;支渠5条,总长6.12km。灌区由四季青乡水管站管理。

十三陵灌区 位于昌平区南邵乡境内,1960年建成。水源为十三陵水库,直接由十三陵水库自流引水,流量为3.5m3/s,灌溉面积3.5万亩。干渠1条,长6.2km;支渠5条,总长9.67km。灌区设有管理所,受南卲乡政府领导。因十三陵水库供灌溉水量很少,1972年后,逐步被井水代替。

桃峪口灌区 位于昌平区上苑、兴寿和大东流等乡镇境内,建于1960年。水源主要为密云水库,由京密引水渠自流引水,桃峪口水库供少量水。干渠3条,总长19.48km;支渠21条,总长34.33km。引水流量3.8 m3/s,灌溉面积3.8万亩。灌区由桃峪口水库管理,受昌平区水资源局领导。

古城灌区 位于延庆县旧县镇境内,1960年建成。从河口地下截流自流引水,灌溉面积1万亩。灌区组建管理委员会,受古城乡政府领导。

沈家坟灌区 位于朝阳区和平乡境内,1960年建成。水源为清河,在清河南岸沈家坟村西建扬水站提水入渠。扬水站安装4台14英寸水泵和1台20英寸水泵,电机总功率395 kW。1980年加建一级扬水,安装4台20英寸水泵。干渠1条,长4.5km;支渠7条,总长6.14km。设计流量为2m3/s,灌溉面积3.4万亩。后几经改造,到20世纪80年代末,有效灌溉面积为1.8万亩。灌区设有管理所,受和平乡政府领导。

大宁灌区 位于丰台区张郭庄、长辛店、王佐和房山区良乡、长阳、官道、葫芦垡、交道、窑上、紫草坞、窦店、琉璃河、南召等乡镇境内,1962年建成。水源为官厅水库,由永定河右岸卢沟桥以下730m处建闸引水,先经大宁水库调蓄,再经总干渠自流引水,流量为12m3/s,灌溉面积12.7万亩。有东干、西干和固村引渠各1条,其长度分别为25.3km、24.5km、4.5km;支渠115条。灌区管理处受房山区水利局领导。1985年官厅水库停止向灌区供水,渠系工程遭到破坏、废弃,改由井水灌溉。

南庄灌区 位于昌平区兴寿、小汤山、崔村等乡镇境内,1962年建成。水源为密云水库和南庄水库,由京密引水渠和南庄水库自流引水,流量为5.2m3/s,灌溉面积5万亩。有干支渠75条。灌区由南庄水库管理处管理,受昌平县水资源局领导。

崇青灌区 位于丰台区王佐和房山区崇各庄、长阳、官道、交道、窦店、南召、紫草坞、豆各庄等乡镇境内,1964年建成,之后进行扩建,到1970年全面竣工。水源为崇青水库,由水库自流引水,流量为5m3/s,控制灌溉面积6.9万亩,最大实际灌溉面积3.9万亩。有东干渠、中干渠、西干渠各1条,总长38.9km;支渠128条,总长71.1km。灌区由崇青水库管理处管理,受房山区水利局领导。

青龙头灌区 位于丰台区王佐镇境内,始建于1958年,后多次改建扩建。水源为青龙头水库,在水库东侧建泵站提水,安装20英寸和12英寸水泵各1台,配280kW和100kW电动机各1台,提水流量为1.23m3/s。灌区内尚有二扬、西三扬、东三扬、西四扬和西五扬等5处泵站。到1978年建成1处具有五级扬水的灌区,灌溉面积12337亩。有干、支渠6条,总长8.6km。灌区管理所受王佐镇政府领导。1980年以后,由于连续干旱、水源不足,灌溉面积不断减少,至1990年实际灌溉面积仅3935亩。

东北旺东干渠灌区 位于海淀区东北旺乡境内,1964年春季建成。初始水源为官厅水库,在西北旺附近“老永丰干渠”上分出东干渠,故名东干灌区。京密引水渠通水后,水源改为密云水库,在西北旺村南京密引水渠上建闸自流引水,流量为1.8m3/s,设计灌溉面积1.9万亩。有干渠1条,长6.5km,支渠21条,总长17.1km。灌区由东北旺乡水管站管理。

五一灌区 位于海淀区永丰乡境内,1964年4月建成,因5月1日通水而得名。初始水源为官厅水库,在傅家窑附近的“老永丰干渠”上建闸引水;京密引水渠通水后,水源改为密云水库水,由京密引水渠自流引水,流量为1.5m3/s,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有干渠1条,长6.5km;支渠21条,总长17.1km。灌区由永丰乡水管站管理。

东南郊灌区 始建于1958年,水源为官厅水库,在东护城河的潘家窑附近建节制闸自流引水,流量为6m3/s,灌溉丰台区南苑和通县、朝阳区的土地10.5万亩。后几经改造,至1980年灌溉面积缩减为4万亩,均为朝阳区土地。其中干渠灌溉3万亩,十八里店引水灌溉0.5万亩,小红门扬水灌溉0.5万亩。有干、支渠23条,总长57.31km。灌区管理所受朝阳区水利局领导。

河南寨灌区 位于密云县河南寨乡境内,1958年6月建成。水源为密云水库,自潮河总干渠自流引水,流量为6m3/s,灌溉面积2.76万亩。有干、支渠22条,总长59.3km。灌区管理所受河南寨镇领导。

七燕灌区 位于昌平区北郊农场境内,1959年建成。水源为密云水库水,由温榆河机械提水,流量为3.39m3/s,灌溉面积3.8万亩。有干渠1条,长15km;支渠8条,总长24km。灌区管理站受北郊农场领导。

老永丰灌区 位于海淀区四季青、东北旺、永丰、温泉、苏家坨等乡镇境内,1961年4月建成。水源为官厅水库,在四季青乡杜家坟村附近永定河引水渠上建闸自流引水,灌溉面积3万余亩。因灌溉面积大部分是当时“永丰公社”的土地,故名永丰灌区(后习惯称老永丰灌区)。有干渠1条,长26km。灌区由永丰干渠管理委员会管理。京密引水渠通水后,该灌区被支解,干渠只保留四季青乡地段部分,成为小型灌区。

羊坊灌区 位于朝阳区大屯、洼里、来广营、和平、太阳宫等乡镇境内,始建于1958年。水源为清河,于羊坊附近建扬水站,设置6台16英寸混流泵、6台85HP电动机提水入渠,流量为1.5m3/s。设计灌溉面积2.5万亩。总干渠1条,长2.7km;干渠1条,长3.7km;支渠7条,总长22.9km。1975年后,实灌1.5万亩。灌区管理所受朝阳区水利局领导。

海子灌区 位于平谷区韩庄、南独乐河、山东庄、王辛庄、乐政务等乡镇境内,是海子水库建成后于1960年在原“三八”灌区和北干渠灌区的基础上建成。水源为海子水库水,由水库北坝头自流引水。几经改建、扩建,灌区规模逐步扩大,到1990年基本定型,灌溉面积为12.4万亩。总干渠1条,长835 m,设计流量为15m3/s;干渠2条,总长49.35km;支渠98条,总长124.75km。灌区由海子水库管理处管理,受平谷区水资源局领导。

三八灌区 位于平谷区韩庄、南独乐河等乡镇境内,1954年建成,因开工于3月8日而得名。渠首位于靠山集马家坟附近,引取泃河水,流量为0.5m3/s,灌溉面积3000亩。海子水库建成后,并入海子灌区。

北干渠灌区 位于平谷区韩庄、南独乐河、山东庄等乡镇境内,1958年建成,因干渠位于“三八”干渠以北,故名北干渠灌区。渠首位于韩庄乡海子村北,由泃河直接引水,干渠长15.2km,引水流量4m3/s。海子水库建成后,并入海子灌区。

北台上水库灌区 位于怀柔区北房、范各庄和西庄等乡镇境内,1965年建成。水源为北台上水库水,由北台上水库自流引水。有两条干渠,其中东干渠由水库输水洞引水,渠尾到大罗山村止,长18.8km,引水流量4 m3/s,灌溉面积3万亩;西干渠由输水洞引水,渠尾到大屯村止,长9.8km,流量为4 m3/s,灌溉面积1.5万亩。灌区由北台上水库管理处管理,受怀柔区水资源局领导。

右安门灌区 位于丰台区南苑镇境内,始建于1964年,之后进行过两次改建,1970年建成。水源为南护城河城市污水和凉水河水。取水方式为扬水,先后建有姚家井泵站(市政污水泵站)、凉水河泵站、新宫泵站和马家堡泵站等。1982年调查统计,在凉水河右岸共安装20英寸轴流泵8台、14sh-28A型泵2台,配电动机10台共600马力,提水能力为5.3m3/s,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有干渠3条,总长19.52km,其中14.52km为地下管道;支渠32条,总长22.8km。之后,随着城市建设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占用耕地日益增多,到2000年,该灌区基本消失。

西小营灌区 位于海淀区苏家坨乡境内,1965年9月建成。水源为密云水库,在西小营村西京密引水渠上建闸自流引水,流量为1.0m3/s,设计灌溉面积1.0万亩,实际灌溉面积0.95万亩。有干渠2条,总长8.7 km,支渠12条。灌区由苏家坨乡水管站管理。

西峪灌区 位于平谷区大华山、刘店等乡镇境内,1969年建成。由西峪水库自流引水,灌溉面积2.1万亩。有东、西干渠各1条,东干渠由水库下游左岸副坝放水口处自流引水,长13.84km,流量为3.5m3/s;西干渠由水库下游右岸主坝放水口处自流引水,长11.87km,引水流量为1.7m3/s。支渠56条,总长139km。灌区由西峪水库管理处管理,受平谷区水资源局领导。

双桥灌区 位于朝阳区双桥乡境内,1971年建成。水源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由通惠河普济闸上游引水,引水渠长1.5km。在双桥中学东建扬水站,安装4台14in(英寸)混流泵,提水流量为1m3/s。灌溉面积1.8万亩。有干支渠12条,总长42km。灌区管理所受双桥乡政府领导。后几经改造,到20世纪80年代,有效灌溉面积为1.2万亩。

响潭灌区 位于昌平区南口、桃洼等乡镇境内,1972年建成。由响潭水库自流引水,流量为2.0m3/s,灌溉面积1.4万亩。有东、西干渠各1条,东干渠长7.5km,引水流量2m3/s,控制灌溉面积7138亩(有效灌溉面积3204亩);西干渠长8km,引水流量1.8 m3/s,控制灌溉面积5000亩(有效灌溉面积1750亩)。支渠33条,总长20.76km。灌区由响潭水库管理处管理,受昌平区水资源局领导。

大水峪水库灌区 位于怀柔区西庄乡境内,1972年建成。由大水峪水库自流引水,流量为3.0m3/s,灌溉面积1.03万亩。干渠长7.8km,尾水入北台上水库。支渠5条,总长15.4km。灌区由大水峪水库管理所管理,受怀柔区水资源局领导。

黄松峪灌区 位于平谷区黄松峪、韩庄、南独乐河、山东庄及靠山集等乡镇境内,1970年建成,灌溉面积1.14万亩。由黄松峪水库自流引水。有东、西干渠各1条,东干渠引水流量为4m3/s,长8.8km;西干渠引水流量为2.5m3/s,长11.8km。有支渠53条,总长60.1km。灌区由黄松峪水库管理处管理,受平谷区水资源局领导。

黄土岗灌区 位于丰台区黄土岗镇境内,1972年建成。初期水源为永定河,由卢沟桥下游永定河左岸自流引水,设计流量5.5 m3/s,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后因永定河水量不足,于1975年由吴家村污水泵站溢流口(即石景山污水干管的末端)自流引取石景山地区的污水,形成两个水源。干支渠5条,总长23km。灌区管理所受黄土岗镇政府领导。随着城市建设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占用耕地日益增多,到2000年,该灌区基本消失。

东干渠灌区 位于房山区城关镇境内,1972年建成。水源为牛口峪水库,由水库泄水渠2号跌水左侧自流引水,设计引水流量为2.5 m3/s,灌溉面积1.48万亩。干渠1条,长为4.8km;支渠11条,总长为10km。灌区管理所受城关镇政府领导。1980年起牛口峪水库停止存蓄污水,加之对污水灌溉副作用的认识,到1990年,灌区内实际污水灌溉面积缩减到3000亩。

沙厂灌区 位于密云县塘子、东邵渠等乡镇境内,1977年建成。水源为沙厂水库。干渠分南北2条,长24.8km,支干渠4条,总长54.3km。总引水流量为6m3/s,灌溉面积3.7万亩,其中井渠合灌面积0.66万亩。灌区由沙厂水库管理处管理,受密云县水利局领导。

半城子灌区 位于密云县半城子乡境内,1977年建成。由半城子水库自流引水,流量为4.0m3/s,灌溉面积1.2万亩。干、支渠5条,总长34.95km。灌区由半城子水库管理处管理,受县水利局领导。

周口店灌区 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境内,1975年建成,水源为燕山区污水。主干渠由周口店河东岸胜利桥处自流引水,设计流量为1.5m3/s,灌溉面积1.6万亩。主干渠1条,长14.91km;干渠1条,长7.98km;支渠26条,总长28.2km。灌区管理所受周口店镇政府领导。(www.xing528.com)

房涞涿灌区 北京市房山区和河北省涞水、涿县、新城、定兴各县共有的灌区总称,前身是2000余年前战国时期的“督亢灌区”,水源为拒马河。房山区境内主要有义让沟、石槽沟和三联沟等3条引水渠,为1955~1965年间将原有的10多条引水渠道合并而成。义让沟,渠首位于南拒马河东岸郑家磨村,房山区境内渠长3km,引水流量8.6 m3/s,受益耕地面积3000亩;石槽沟,渠首位于北拒马河东岸塔照村,渠长0.75km,引水流量7m3/s,受益面积1.6万亩;三联沟,位于南、北拒马河间,长6.1km,引水流量1.5m3/s,受益面积2800亩。

卸甲山灌区 位于密云县西田各庄镇境内。1975年开始修建,1979年竣工。干渠长10 km,12条支渠总长21km。由密云水库调节池小西库引水,设计流量1m3/s,灌溉面积1万亩。2000年进行灌区改造,干支渠总长20km,设计流量2.8m3/s,灌溉面积1.45万亩。渠系建筑物118座。

水漳灌区 位于密云县穆家峪镇境内。1959年修建,从密云水库内湖引水,后因内湖水位低,未能发挥效益。1975年改建,1977年完成,灌溉面积1.2万亩。工程包括主干渠和东、西、中3条支干渠,总长24.5km,设计流量2.5m3/s,有节制闸3座,分水闸41座。现已停用。

走马庄灌区 位于密云水库白河主坝以南,密溪公路以东,密云县城关以北,东临穆家峪镇。1977年开始施工,1982年建成。灌区面积1万亩,水源取自密云水库,年均可供水量1000万m3。干渠22km,设计流量2.2m3/s;支渠10条,总长26km;渠系建筑物110座,机井10眼。

遥桥峪灌区 位于密云县新城子镇,安达木河上游。遥桥峪水库兴利库容1535万m3,可解决新城子镇、太师屯镇4.62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其中在东庄禾的人山调节闸结合水库放水可供太师屯镇2.7万亩的农田和林果灌溉。水库大坝于1984年建成,1988年开始沿原河道放水灌溉。

白河堡水库灌区 灌区主要有南、北干渠,是白河堡水库的配套输水工程,设计全长73.75km,可灌溉农田20万亩。南干渠位于延庆县盆地东南部,灌溉面积15万亩,干渠全长53.75km,设计流量14m3/s。白河堡南干渠是延庆县最大的灌溉输水工程,也是白河堡水库向十三陵水库补水的通道。全部工程分3期进行:1976~1979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6年8月完成渠道衬砌开始向十三陵水库供水。北干渠从调节池开始沿北山山麓西行,沿线大多为丘陵地带,全长20km,设计流量8m3/s。修建主要建筑物21座,其中:渡槽6座,公路桥3座,山洪桥9座,泄洪闸3座。2002年完成灌区部分干支渠节水改造,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758亩。

佛峪口水库灌区 位于延庆县张山营乡境内,控制灌溉面积1.2万亩,是优质果品产区,1974年建成。多年平均供水量465万m3。有东、西两条干渠,东干渠长8.9km,输水流量0.6m3/s;西干渠全长7.6km,输水流量0.6m3/s。支渠25条,总长3237km。渠系建筑物66座。

康西灌区 位于延庆县西南、官厅水库东侧、妫水河南岸。1991年开始建设,1993年竣工。为扬水灌溉,泵站设14sh—13A双吸离心泵3台,自官厅水库提水,灌区面积1.3万亩,主要作物为粮田、果树、蔬菜。输水总干管长2520m,设计流量0.8m3/s。管道系统建筑物(压力井、分水闸阀、进排气阀等)16座。

富民灌区 位于延庆县城北部,延庆、张山营两镇受益,自白河堡北干渠引水,并可由古城水库灌区引水。1997年建成。灌区面积1.6万亩,引水流量1m3/s,干渠长5km。

泵站 将水由低处提升至高处或增加水管中水流压力的工程设施,亦称扬水站。由泵、机电设备、管道、闸阀、泵房以及进出水建筑物等构成。按其用途分为灌溉泵站、排水泵站、供水泵站及多功能泵站等;按其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控制面积1万亩以下者为小型泵站,1万~30万亩者为中型泵站,30万亩以上者为大型泵站;按其所用动力分为电力泵站、内燃机泵站、风力泵站、水力泵站等。利用提水机将低处的水抽到高地灌溉农田的构筑物及设备称灌溉泵站。将洼地的涝水抽到排水河道的构筑物及设备称排水泵站。北京地区,1949年以前泵站极少,到2000年底,有灌溉、排水和生活供水泵站4855处,绝大多数为小型泵站,灌排机械总装机容量354.22kW。

灌溉泵站 参见泵站。

西山农场灌溉泵站 位于海淀区西山农场,始建于1966~1968年,1985~1986年进行扩建。由京密引水渠提水,设四级扬水共8处泵站,设计总扬程约180m,一级站提水流量0.8m3/s,控制灌溉面积5924亩,主要是浇灌果树。泵站共安装不同型号和直径的离心泵13台;电动机13台,总装机容量1053kW;铺设各种管道9559m。

北安河北干渠灌溉泵站 位于海淀区北安河乡,始建于1965年,1984年进行续建。由京密引水渠提水,设四级扬水共5处泵站,设计总扬程约157m,一级站提水流量为1400m3/h,控制灌溉面积3000亩,主要是灌溉西埠头村和管家岭村的果树和粮食作物。泵站共安装不同型号和直径的离心泵6台;电动机6台,总装机容量270kW;铺设各种管道4561m。

北安河南干渠灌溉泵站 位于海淀区北安河乡,1965年建成。由京密引水渠提水,设三级扬水共3处泵站,设计总扬程约80m,一级站提水流量为1400m3/h,控制灌溉面积3000亩,主要是灌溉周家巷村和徐各庄村的果树和粮食作物。泵站共安装不同型号和直径的离心泵7台;电动机7台,总装机容量370kW;铺设各种管道2850m。

峰山口灌溉泵站 位于怀柔水库峰山口水闸北150m处,1966年底建成。由怀柔水库提水,为二级扬水。一级泵站安装2台14英寸和3台12英寸水泵;电动机5台,装机容量315kW;提水流量为1.2m3/s。沿渠道在苏峪口、后桥梓等多处建二级泵站,灌溉庙城、桥梓镇等9个村耕地面积7000亩,是怀柔区规模最大的灌溉泵站。

“引水入潭”灌溉泵站 位于门头沟区何各庄龙尾巴山脚下,因引水入潭柘寺乡发展喷灌而得名。1978年建成。水源为官厅水库,由城龙灌区的葡王支渠取水。泵站为二级扬水。一级泵站净扬程为75.95m,安装14sh-6B/500kW电机泵3台(其中备用1台),管径500mm的压力管道长275m,设计流量0.7m3/s。二级泵站净扬程111m,安装14sh-6/680kW电机泵3台(其中备用1台),管径500mm和600mm压力管道各145m。为泵站新建6kV高压变电站1座。建成后,潭柘寺乡喷灌面积曾达到4000亩,但在1985年后,因设备质量差和抽水电费过高而停止使用。

娘娘庙灌溉泵站 位于昌平区高崖口乡水儿港,1983年建成。水源为泉水,每日可供水量100m3,用于门头沟区妙峰山娘娘庙旅游区的饮水和千亩“金顶玫瑰花”灌溉用水。在泉水附近建截水墙1道,容量50m3的蓄水池1座,安装TBW250/40泥浆泵1台,配套电机1台,装机容量22kW,设计扬程400m。通过直径50mm、长670m的无缝钢管,将水扬至跑马沟处容积约100m3的水池内。

莲花台灌溉泵站 位于永定河西岸丰台区长辛店镇境内,1966年建成,后经改建。该泵站提取官厅水库指标水和石景山电厂含有烟灰的退水,为二级扬水泵站。一级泵站位于长辛店镇莲花台附近,安装14sh-13水泵2台、配225kW电动机2台和14sh-13水泵1台、配225kW电动机1台,将水通过管道和明渠送至辛庄村附近。二级泵站位于辛庄村附近,安装10sh-9水泵1台、配75kW电动机1台;12sh-13水泵1台、配55kW电动机1台;10sh-9水泵1台、配55kW电动机1台。灌溉面积4836亩。1988年门头沟区建造储存电厂烟灰退水的龙口水库后,官厅水库指标水停止供应,该泵站失去作用。

二友庄灌溉泵站 位于永定河西岸丰台区长辛店境内,始建于1962年,提取官厅水库指标水和石景山电厂含有烟灰的退水。当时安装8sh-9A水泵1台、配40kW电动机1台和10sh-9水泵1台、配75kW电动机1台,灌溉面积2000亩。1984年进行扩建,安装12sh-9B水泵2台、配132kW电动机2台,设计灌溉面积8000亩,当年实际灌溉面积6500亩。1988年门头沟区建造储存电厂烟灰退水的龙口水库后,官厅水库指标水停止供应,该泵站失去作用。

井灌区 用水井作为取水建筑物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的灌溉区域。北京市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井灌,70年代初期连续3年干旱,引起了水危机,开始大力开发利用地下水。现北京市平原区农业灌溉以井灌为主。

机井 在地层中凿孔、埋设井管并用机泵汲取地下水的建筑物。机井的类型繁多,按用途分为农用井、自来水水源井和工业自备井等;按井径大小分为管井、筒井、筒管井、大口井等;按井深分为浅井(小于100m)、中深井(100~200m)、深井(大于200m);按井底坐落位置分为完整井(坐在不透水层上)、非完整井(坐在透水层上);按井壁管材料分为砖石井、竹木管井、钢管井、铸铁管井、水泥管井、塑料管井等;按开采方式分为垂直开采井(如管井、筒井等)和垂直开采与水平开采结合的井(如辐射井)。北京地区在1949年以前机井极少,在20世纪50年代试打机井,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地凿打机井。到90年代初期,全市保存农用机井4.4万余眼,年抽水量达16.35亿m3,井灌面积达380万亩。到2003年底北京市有机井49272眼。

筒井 直径较大,深度较浅,呈圆筒形,用以开采浅层地下水的井。由井台、井筒(旱筒)、进水部分和沉沙部分组成。井台和进水部分之间称为井筒或旱筒,周边不进水,常用砖石或混凝土管修筑。通过含水层的进水部分,井壁也可用砖石砌筑,或用多孔混凝土管。筒井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一个名称,由于“筒”与“管”的区别不明确,我国1986年颁布的SL250—2000《机井技术规范》中,已不再使用“筒井”这一名称,改称“大口井”。筒井适宜条件是:开采上层潜水或埋藏较浅的承压水层水,井深不超过60m;土层松软、易于施工的冲积平原区;无机械施工设备,可用锅锥等简易工具施工者。

管井 直径较小,深度较大,用金属、混凝土或其他管材加固井壁,集取地下水的井。由井台、井壁管(井身)、过滤器和沉沙管等组成。井壁管可采用钢管、铸铁管、混凝土管、塑料管等。多孔混凝土管用于井深小于100m,铸铁管可用于井深200~300m,钢管用于井深达400m以上。井管的进水部分也称滤水管,主要起滤水阻沙作用,一般采用填砾过滤器,即在缠丝过滤器外围根据含水层的颗粒组成回填一定粒径级配的粗砂或砾石,它是砂砾含水层中广泛采用的一种过滤器。建造管井的方法有冲击凿井法、回转取芯钻井法、泥浆冲洗凿井法等。适用于各类含水地层和各种深度,其他井型难于施工者均可选用管井。管井是北京地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井型。

大口井 用以开采浅层地下水的大口径取水建筑物,在中国北方多用于农田灌溉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一种井型。大口井的井型多为圆筒形,井径可根据出水量、施工条件和方法等确定,通常为2~8m。大口井的井深,在松散沉积物中根据含水层厚度、岩性、地下水埋深、水位变幅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一般不超过20m。大口井适用于地下水埋深较浅(小于20m)、含水层透水性好(K>20m/d)的山前冲积扇、河漫滩及一级阶地、干河床河古河道地区。北京山区的河流沿岸分布着许多大口井。

辐射井 由大口井和若干水平集水孔(管)联合组成的集取地下水的建筑物。辐射井具有取水范围大、单位降深的出水量大等优点。辐射井一般适用于含水层埋深浅、厚度薄、透水性较强、有补给来源的砂砾含水层;裂隙发育、厚度大的黄土含水层;平原低洼易涝、地下水位高、埋深浅、厚度不大的浅层黏土裂隙及沙砾含水层。辐射井井筒的直径视含水层的岩性、施工机具的要求而定,一般不小于2m。辐射孔的长度一般为10~100m,直径50~200mm。沙砾含水层中需设滤水装置。辐射孔的数量一般为:砂砾含水层中8~10条,黄土含水层中6~8条,黏土裂隙含水层中3~4条。通州区永乐店农场,为开采地下水和除涝、治碱,开凿数眼辐射井,效果良好。

真空插管井 在浅层(一般8~30m)含水层中,只下井壁管、滤水管,需用真空对口抽水的井。这种井具有吊管井及真空井双重特点。打这种井,必须具备适宜的地质条件,即在地下水埋藏不太深的地方,含水层顶部具有黏土隔层,在井底容易形成集水空洞。真空插管井具有构造简单、操作搬运方便、投资少、便于维修等优点。这种井型可以用于灌溉,亦可用于排水治涝。20世纪70~80年代在北京市永乐店地区曾广泛应用,但对地质条件要求严格,有一定局限性,地下水位降幅度大时,影响出水量。

自流井 开凿在承压含水层中,且承压水头高出井口所在的地面,地下水可自由流出的井。历史上北京地区地下水出溢带常有地下水露头,此处打井可成自流井。明清时期安定门外的满井,就是自流井,是当时郊外的重要一景。20世纪60年代,在海淀地区苏家坨、清河,朝阳区的洼里以及昌平、顺义和平谷等县区的许多地方,仍可见到自流井。如今,因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自流井已经消失。

岩石井 在具有节理、裂隙和溶洞等富水构造的基岩地层上凿孔汲取地下水的井,亦称基岩管井。岩石井上部为安装泵段,除完整和稳定的基岩可保留裸眼外,一般均应安装井管;下部井段可视岩石稳定情况决定是否安装井管。坚固稳定基岩层,只需在井口安装一段4~5m的护管,其他部分无需安装井管;破碎基岩层,易于坍塌,成井较难,应按松散地层对待,根据情况部分或全部安装井管;溶洞基岩层,可得到较大出水量,但是溶洞中含有大量泥沙,需安装井壁管和过滤器,而且在溶洞中尽量多填一些滤料,以增大其稳定性和透水性。北京地区自20世纪60年代,始凿岩石井,用于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之后,在山区大量开凿岩石井,成为解决山区人畜饮水困难和抗旱灌溉的重要措施。到1995年底实有岩石井已达到1523眼。

钻井机 在地层上凿孔成井的机械设备。常用的钻井机有冲击钻机、回转钻机、冲击回转钻机、半机械化钻机。冲击钻机适用于松散地层,特别适用于含有漂石、卵砾石、沙层的松散地层,是北京平原地区应用最广泛的钻井机;回转钻机主要用于基岩地层钻进,是北京山区开凿岩石井应用广泛的钻机;冲击回转钻机适用于上部覆盖层含有卵砾石,而下部为基岩的地层钻进;半机械化钻机是指锅锥、冲抓锥等人力凿井机具,北京地区20世纪50年代曾广泛应用。

锅锥凿井机 由锥头、钻杆、推杆、滑动提引器、绞车、钻架等部件构成,依靠人力或机械力回转凿孔成井的机械设备。锅锥按其开孔直径有大小之分。大锅锥开孔直径1.0~1.2m,钻进深度40~50m,重量160kg;小锅锥开孔直径0.4~0.8m,钻进深度80~100m,重量100kg。锅锥凿井机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操作简便,施工安全。适用于松散地层打大口浅井,亦可用于含量不超过50%且夹有砾石直径小于100mm的松散地层中钻进。

冲击式钻机 钢丝绳带动钻头,以钻具重量下落的冲击力破碎岩层的凿孔成井的钻井机,亦名乌卡斯钻机。常用的冲击钻机有:CZ—20型、CZ—22型和CZ—30型等。CZ—20型钻机开孔直径600mm,钻进深度120m,钻具最大重量1000kg,配电动机功率20kW;CZ-22型钻机开孔直径750mm,钻进深度200m,钻具最大重量1300kg,配电动机功率20kW;CZ-30型钻机开孔直径1000mm,钻进深度250m,钻具最大重量2500kg,配电动机功率40kW。冲击式钻机结构比较简单,易于操作,但效率较低。在北京地区既用于凿打农业井,也用于水利工程中防渗墙造孔。

回转式钻机 利用转盘或动力头带动钻杆及钻头,钻头在轴向压力和水平回转力同时作用下破碎岩层的钻井机,亦名岩芯钻。常用的回转钻机有:SPJ—300型、SPC—300H型、红星—300型、8J—300型、红星—400型、SPC—500型、TSJ—1000型等。这些钻机最大开孔直径多为500mm左右,钻进深度多为300~500m,TSJ-1000型可达2000m。回转式钻机常用于地质勘探,凿农用井,水利工程中钻灌浆孔、排水孔、观测孔及炮孔等。

机井工程配套 机井竣工后,进行井泵、机泵、低压电网、建筑物等项配套工作的总称。井泵配套是根据成井后的抽水实验结果选配适当的水泵;机泵配套是根据水泵型号选配相应的动力机;低压电网配套是根据动力要求进行低压电网、配电设备、启动设备等配套;建筑物配套是修建井房、出水池、量水设施等建筑物。其目的是保证机井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效益。

井泵配套 为井选配最适宜的水泵。井与泵的配套是否合理,对机井出水、动力消耗、机组寿命等井灌经济效益的影响极大。选配泵必须依据机井的有关资料,包括井筒直径、井筒的倾斜度、井深与动静水面埋深、井的最大涌水量等,因井而异,以井定泵。井泵选配的方法与步骤如下:第一步根据井管倾斜度和井深、动水位埋深,以及出水量等初选泵型。对于井管倾斜度小于1°的井可选用长轴深井泵;对于井筒倾斜度小于2°的井可选用潜水泵。对于动水位埋深在水泵允许吸程范围内,可选用离心泵;大于允许吸程则选用深井泵或潜水泵。第二步确定初选泵型的最大外径尺寸。对于金属井管,泵的最大外径应比井管内径小50mm;对于非金属井管,泵的最大外径应比井管内径小100mm。第三步确定水泵总扬程。水泵总扬程为净扬程与各项损失扬程之和,如果水泵出口接喷灌系统,还应加上喷灌系统所需的扬程。第四步根据水泵所需的总扬程校核初选泵型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满足要求,则应更换扬程与流量相匹配的水泵。

机泵配套 根据“以泵配机”的原则,为泵选配适宜的动力机。对于长轴深井泵和潜水泵,常常是机泵成套供应,无需另选动力机;其他类型的泵,则需选配相应的动力机。北京郊区提水动力机械几乎全用电动机,所以机泵配套也就是水泵与电动机的合理配套。水泵所需动力大小、转速高低,在水泵铭牌上都有说明,应按要求选配,否则不是动力浪费,就是超负荷运行,降低使用寿命,甚至损坏。水泵、电机性能均有手册可查,选配十分简便。

低压电网配套 根据机井动力要求,选配确定变压器容量、供电线路、配电水泵和启动水泵的总称。水泵常用的电力设备,如选型不当,机组将不能正常运行或运行成本很高。变压器安装在距水泵30~50m范围内为宜,其容量的经验数据见下表:

供电线是从变压器出线端至水泵电机的启动设备进线端之间的架空线。要根据导线的机械强度、散热条件、负荷距离及通过导线的电压降等因素来确定。选配电设备是指用于配电间的配电屏或盘,其中大中型抽水站多采用成套设备的配电屏;小型抽水站多用配电箱或盘,主要有胶盖开关、铁壳开关、熔断器等。选用启动设备来降低电机的启动电流,7.5kW以下的电机可采用直接启动设备。

机井管理 井灌区建成后所进行的组织、机务、工程、用水、财务及水源监测等项管理工作。其目的是:保证机井安全,延长使用寿命,保护地下水资源,充分发挥机井效益。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管理机构;制订规章制度;组织技术培训;建立技术档案;进行工程设备的维修与技术改造;实行科学用水与经济核算;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等。

洗井 成井工艺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洗井目的是为了清除井孔内残存泥浆,破坏孔壁泥皮,抽出渗入含水层的泥浆和允许抽走含水层井壁周围的细小颗粒,以减少水的渗透阻力,形成良好的天然滤水层,增大水井的出水量。洗井方法常用的有空压机洗井法和水泵洗井法。空压机洗井是用管道将空压机中高压气流送入井中,气和水混合带着泥浆溢流排出井口,直到水清为止。该方法具有洗井干净、操作安全等优点,但洗井成本较高,且受地下水位的深度影响。水泵洗井多用潜水泵或深井泵,洗井时水泵时开时停,借水位的突然升降、震荡破坏泥浆皮,排出井中泥沙,直至水清为止。这是目前农用机井常用的方法。它具有设备简单、装卸方便、洗井成本较低的特点。洗井的干净程度以目测井水无色为准,如有饮用要求,则用采样瓶测定水中的含沙量来判断。完成洗井工序后要做抽水试验,用来确定机井出水能力和为选配水泵提供依据。

机井测试改造 根据机井的装置效率、能源单耗等技术经济指标的测试结果,对机井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以达到节能、节水目的的技术措施。机井测试项目主要包括:流量、扬程、耗能量、机泵转速、电机升温等。机井装置技术改造措施主要包括:机泵下卧、机井密封、水泵叶轮变径调节、变速运行、深井泵轴向间隙调节、减少叶轮级数、增大吸水管径、去掉底阀以及正确选择传动装置等。北京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曾普遍进行机井测试改造,对于节约能源,增大机井出水量起到了显著作用。

提水机具 将水由低处提到高处,用于灌溉、排水或其他的一切目的的机械设备。按使用动力分为人力、畜力、燃油和电力等几种。人力提水机具,如手动压水机、辘轳、桔槔等,用来汲取浅层地下水或池塘地表水。畜力提水机具,如木结构的旧式水车和金属结构的解放式水车等,在电力普及前,曾是平原筒井灌溉设施的主要提水机具。如今,人力、畜力提水机具,有的已很少见,有的已经绝迹。燃油提水机具,如柴油机带动水泵抽水,是现今缺电地方的主要提水机具,应用灵活,但提水成本较高,噪声较大,空气污浊。北京地区的电网遍布各地,电力提水机具,如各种电机泵,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成本低廉,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提水机具。

泵 用以增加液体的压力并使之产生流动的机械设备,液体为水者,称为水泵。将水由低处提至高处、送至远处或者管道中水流加压向空中喷洒,均需借助水泵。一般用电力或其他原动力驱动水泵,广泛应用于农田灌溉、排水及供水工程中。水利工程常用的泵有离心泵、轴流泵、圬工泵、混流泵、潜水泵、长轴深井泵、水轮泵等。

离心泵 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增加液体压力并使之流动的泵。离心泵在动力机械带动下,叶轮高速旋转时,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一定压力和流速的水流,由泵出口通过压力管道送往高处;当水从叶轮射出时,叶轮中心处形成了真空,水在大气压作用下被吸入水泵,从而实现了源源不断地提水过程。离心泵的主要部件有泵体、泵盖、叶轮、口环、泵轴、托架及填料函等。农田排灌中常用的离心泵有两种:B型、BA型单吸离心泵和SH型、SA型双吸离心泵。B型、BA型单吸离心泵出水量小、扬程高,在井灌区广泛使用,也适宜在山区丘陵区小规模农田灌溉中使用;SH型、SA型双吸离心泵流量较大、扬程较高,适用于山区丘陵区较大规模农田灌溉中使用。

长轴深井泵 将深井中水提至地面的一种离心式叶片泵。它的电机安装在井口上,靠一根分节传动的长轴驱动淹没在井水中的水泵抽水。此种泵用于机井内径小于400mm、地下水位较深的情况。常用的长轴深井泵有TD型(深井多级泵)、JC型(长轴深井泵)等。长轴深井泵泵体内串联的叶轮个数,视扬程高低而异,高扬程深井泵的叶轮多达35个,扬程可达300m。

潜水泵 立式电动机与泵组合成一个整体,淹没在水中运转的提水机械。其结构特点是重量轻、体积小、安装方便、操作简便,便于移动。按用途分有:污水泵、井用泵和小型泵3类。按电动机防水形式分有:干式、湿式和冲油式3种。干式潜水泵电机的密封措施,有机械密封和空气密封之分。

水轮泵 以水力为动力的一种提水机械。由水轮机和泵两部分组成。水轮机的转轮与水泵的叶轮装在同一轴上,当水流向下流动时,冲击水轮机,使主轴带动水泵叶轮一起旋转,从而达到提水的目的。水轮泵结构简单,制造维修方便,运行安全可靠,便于综合利用。用于农田灌溉、发电和山区供水等。凡在山溪、河道上拦河筑坝或渠道跌水等处有水位落差的地方均可使用。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无需机电动力进行提水。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南方大量推广应用。1977年北京地区在门头沟区永定河上修建了军庄水轮泵站。

渍害田 因地下水位过高,土壤过湿,导致作物减产的农田。土壤水分过多,会妨碍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土壤中空气交换减弱,营养物质矿化和有效养分释放缓慢,造成土壤养分供应失调;在缺氧环境下有机质分解,将产生大量有毒物质,抑制种子发芽和根系的发育。渍害田的形成与地理位置、水文气象、土壤质地和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北京市有渍害田110万亩,主要分布在顺义、昌平、通州等区县的平原与洼地,或地表下有礓石、黏土等隔水层,遇连续降雨水分难以下渗所致。目前,大多已得到治理。

作物耐涝能力 作物经受水淹而不致引起明显减产的最大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在地面积水的情况下,作物的地上茎叶等器官部分或全部淹水,妨碍土壤内部与大气间的交换,致使根系部分严重缺氧,有毒物质滋生,危害作物的生长;作物茎叶受淹,缺乏光照,造成茎秆细长,极易倒伏折断。不同作物的耐涝能力差别较大。水稻是水生植物,耐涝能力强,但积水过深也会引起减产或死亡。旱作高秆作物比矮秆作物耐涝,小麦、棉花、春谷的耐涝能力较差。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其耐涝能力也有很大差别。作物耐涝能力与淹水深度、淹水历时、空气温度等因素有关。

作物耐渍能力 作物忍受土壤最大含水量或相应的地下水最小埋深及其持续时间而不致引起明显减产的能力。作物耐渍能力是决定排渍标准的基本依据。作物所能承受土壤渍害的能力随作物的种类和作物品种而不同。一般需水较多的作物、浅根作物耐渍能力较强。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耐渍能力也不一样。土壤质地等物理性状,也影响着土壤中水气的存在形式。结构性好的土壤,其水、气、肥、热状况协调较好,既保水又通气;而结构性差的黏重土壤,其释水能力差,不易形成通气空隙,使土壤耐渍能力降低。为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土壤中通气空隙不宜低于土壤容积的8%~15%,以此作为作物的耐渍指标。

排渍标准 为防止农田渍害,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要求控制地下水位排降过程的技术指标。农田地下水位因降雨、灌溉等入渗补给而上升,又因蒸发、排水等因素的影响而下降,它是随时间而变化的。不同作物以及同一作物在不同生育期的耐渍能力也不相同。中国有关规范规定,治渍排水工程应以满足农作物全生育期要求的最大排渍深度为工程控制标准,一般可视作物根深的不同而选用0.8~1.3m。旱作区在渍害敏感期可采用3~4d内将地下水位降至0.4~0.6m。

排涝标准 易涝地区通过采取治理措施达到的防止涝灾能力的技术指标。已有的排涝能力称为现有排涝标准;计划达到的排涝能力称为设计排涝标准。排涝标准包含3方面因素:设计暴雨,包括时间暴雨历时和暴雨量;作物耐淹能力,包括允许淹水历时和允许淹水水深;外河设计水位和设计水位过程。我国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采用排水区发生某一重现期的暴雨,农作物不受涝作为排涝设计标准。暴雨重现期一般采用5年一遇、10年一遇,经济发达地区和城郊蔬菜基地等可采用较高的排涝标准。北京市的农田排涝标准一般取暴雨重现期为10年一遇,亦曾采用连续3日降雨200mm不涝地的标准。排涝的工程措施是指通过修建排水沟、排水闸、排水泵站、滞蓄湖泊以及整治承泄区等,提高治理地区对涝水的蓄泄能力。

排水模数 单位排水面积的最大排水流量,以m3/(s·km2)计。排水模数包括地面排涝模数和地下水排水模数两种。由于最大排水流量是在排涝时产生的,且地下水排水模数又较小,通常排水模数即指排涝模数。设计排水流量等于排水面积与该面积内设计排水模数的乘积。排水模数是排水系统设计的基本参数,也是衡量排涝能力的技术指标之一。影响排水模数的因素有暴雨、排水面积和形状、地面坡度、植被情况、土壤性质、地下水埋深、排水沟网分布、河湖调蓄能力等。由于影响因数多,难于精确分析,在实践中一般采用经验公式法和平均排除法来确定。

农田排涝 排除降雨产生的田间明水,以免作物受灾的工程技术。明沟是排涝的主要设施。排水明沟上的建筑物有桥、涵、闸、站及沟衔接工程等。其作用是保障排水和交通畅通无阻。排涝标准常以某一重现期,定时段降雨产生的积水,能在一定时间内排除而不成灾为依据。例如某洼地的排涝标准是5年一遇,一日暴雨,一天半排出。具体标准依各地水文计算手册为准。如果干(支)沟的水位超过同期容泄区的水位,涝水可自流排入容泄区,否则应建抽水站,用抽水机组将水提升后排入容泄区。进行排涝工程规划时,要制定分区排水方案,尽量避免高水抽排,减少投资。

明沟排水 开挖开敞式沟渠排除农田多余水分的工程技术措施。明沟排水主要排除地表多余径流,也可排除土壤中多余水分和降低地下水位。典型的明沟排水系统一般包括干、支、斗、农、毛等5级,可随排水面积大小划分不同级别。其中干、支沟称为骨干排水沟,主要输送由其他排水沟道汇集的地表及地下径流至排水区外的容泄区;农、毛沟道主要拦集田间径流,称为田间排水系统。一般田间毛沟是临时排水沟道,而农沟以上是固定排水沟道。明沟排水投资少,泄流能力大,施工简单;但一般占地多,不利于田间机械耕作,且交叉建筑物多,边坡易冲蚀和坍塌,易生杂草。我国的田间排水仍主要采用明沟排水。

暗管排水 用地下渗水管道排除农田土壤多余水分和控制田间地下水位的工程措施。吸水管的进水方式有接缝进水和管壁进水两种,以直接接收来自土壤和地下水的渗漏水。为了防止水流进管时携带泥土造成淤堵,在管子周围应铺设或缠绕适当厚度的砂砾料或植物秸秆外包层。吸水管的埋设深度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作物对地下水位埋深的要求而定。在防治农田渍害地区一般为0.8~1.5m,在盐碱地改良地区则达1.5~2.5m。暗管排水管的间距和埋深应根据排水的技术目标和当地条件由计算或根据经验确定。排水暗管的管材,过去多为瓦管、陶土管和各种水泥制品管。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各种形状的塑料管已广泛用作排水暗管。暗管的埋设过去多用人工埋设,现在普遍采用大功率专用开沟铺管机或无沟铺管机,每小时可铺管1~2km以上。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在顺义、朝阳等区县地下有不透水礓石层的渍害农田铺设过数千亩排水暗管。

鼠道排水 在地面下适当深度用鼠道犁(塑孔器)挤压土壤形成不加防护的洞道,用以排除地下水和控制土壤水的工程设施。鼠道排水适用于黏性土地区农田的治渍排水。排水鼠道由刀缝和洞体构成,施工后,因黏性土失水收缩,在刀缝两侧及洞体周围形成许多不规则的裂隙,使土壤中或下渗的重力水通过裂隙进入洞道而排走,以减少地面积水防治农田渍害。鼠道排水在我国南方黏性土地区使用较多,鼠道洞距一般为2~6m,洞深为40~70cm,视土壤特性和排渍标准而异。鼠道施工一般采用农用拖拉机拖拉绳索牵引式或悬挂式的鼠道犁进行打洞作业。

自流排水 在重力作用下的地面水或地下水,逐级排入下一级排水沟道或容泄区的排水方式。排水沟道一般由干、支、斗、农4级组成。在规划时,各级排水沟道应布置在地形最低的地带,或利用天然沟道,以利排水并节省工程量。排除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田间排水沟,应满足排涝设计流量和控制地下水位两方面的要求。通常以控制地下水位的要求来确定排水沟的深度,而以排涝设计流量来确定排水沟的断面。只排地面水的田间排水沟以排涝设计流量确定排水沟断面时,其水位应根据承泄区的水位条件而定。平原地区排水沟的比降一般为:干沟1/6000~1/20000;支沟1/4000~1/10000;斗沟1/2000~1/5000。排水沟的设计断面应满足不冲不淤的要求。

提水排水 利用水泵等抽水设备排除涝水或渍水的排水方式。一般在地势较低的地区,由于容泄区水位较高,排水区的余水受外水位顶托而无法自流外排时,需设置排水泵站进行提排。在设置泵站时,应全面安排,因地制宜划分排水区,尽可能做到高低水分开、内外水分开处理。一般在排水区面积较大、排水出口单一的地区,宜集中建泵站。当排水面积相对较小、排水出口分散时,宜分散建站。排涝泵站需根据设计扬程和排涝设计标准、容泄区滞蓄容积和作物耐淹能力等因素确定排涝流量并选定装机容量。

竖井排水 利用竖井降低地下水位的工程措施。竖井排水的主要任务是在预定的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至作物正常生长的防渍深度或防盐深度。在潜水含水层埋藏浅或承压含水层与潜水有较密切水力联系的地区,一般以管井为主;在砂质含水层较薄或地下水矿化度随深度而增大的地区,采用一般管井出水量较小时,可因地制宜地选用虹吸井、大口井或辐射井等井型,以增大出水量,提高排水效果。排水井的井深和井距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排水要求确定。对于排灌结合的竖井系统应根据农田地下水位控制标准和水量多年采补平衡的要求进行井群的规划设计,以防止因超采而发生地下水区域性降落漏斗。单纯利用竖井进行排水的事例很少。北京大兴南各庄地区采用井灌井排结合,既可降低地下水水位,又增加了灌溉用水。

农田排水系统 汇集、吸引农田中多余的地面水和土壤水,并输送到容泄区的工程设施。农田排水系统一般由干、支、斗、农4级固定沟道和堤防、泵站、水闸等组成。干、支两级沟道主要起输水作用,构成输水沟系;农沟及农沟以下的沟道系统主要起吸引、汇集水流作用,属田间排水系统。排水沟道的规划应注意以下原则:在地区或流域防洪、除涝的总体规划下,各级沟道要布置在所控制范围的最低处;下级沟道要使上级沟道排水畅通,不发生壅水;尽量做到高水高排,自流排水;各级沟道的布置应与灌溉渠系的布置、土地利用规划以及道路、林带、行政区划分等相协调,使工程费用最小,排水安全及时,便于管理。

明沟排水系统 以明槽沟道构成的农田排水沟系及其配套建筑物。一个完整的明沟排水系统,大多包括干、支、斗、农4级固定沟道系统,截流、截渗沟及其附属的闸、涵、桥、泵站、滞蓄库容及必要的监测站点等。明沟排水沟系的主要功能是借重力作用汇集农田多余的暴雨径流和通过对排水沟周边的入渗,吸引土壤水和地下水,并逐级汇流、输送到容泄区。明沟排水沟系就地开挖,主要是土方工程,常具有不加衬护、上下级沟道易于衔接、技术简单、过水流量大、投资少、施工速度快等优点,绝大部分农田排水都采用这种排水方式。但明槽排水沟道需采用较大的边坡系数,沟道开口宽,占地面积大,交叉建筑物多,且影响农业机械耕作;排水沟常年暴露,过水断面易于坍塌、淤积、生草,维护管理工作量大。在实际建设中,丘陵或平原坡地的骨干排水沟道,大多利用天然河沟整修而成,田间排水沟系则在田间灌溉渠系较低一侧布置,排水灌溉各成独立的系统,完全分开。

暗管排水系统 暗管排水是用地下渗水管道排除农田土壤多余水分和控制田间地下水位的工程措施。暗管排水系统常由吸水管、集水管或集水沟、检查井和排水控制设施等组成完整的暗管排水系统。排水暗管可用瓦管、陶土管、水泥管、多孔塑料管等做成,现在的排水暗管多采用多孔波纹塑料管,且于管壁缠有过滤用尼龙丝,施工方便。检查井多设在吸水管和集水管的连接处,便于观测暗管出流情况和在井内进行清淤操作。井底应留30~50cm沉沙段。吸水管的埋设深度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作物对地下水位埋深的要求而定。在防治农田渍害地区一般为0.8~1.5m;在盐碱地改良地区则达1.5~2.5m。暗管排水管的间距和埋深应根据排水的技术指标和当地条件由计算或根据经验确定。暗管排水系统建成后应经常进行观察和维修养护,尤其在运行初期更为重要。

盐碱地 含有危害农作物生长的过量可溶性盐碱成分的土地,又称盐碱土或盐渍土。可溶性盐类含量过高的土壤称为盐土;土壤中交换性钠离子高,提高了土壤交换物质的饱和度,从而对作物产生有害物质的土壤称为碱土。由于过量的可溶性盐类和交换性钠同时存在于土壤,故统称为盐碱土。盐碱地是在自然条件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是土壤积盐的主要原因。在平原坡地、地上河两侧、洼地边缘以及地下径流缓慢、水盐汇集的地方,都是盐碱地分布地区。盐土改良一般可通过灌水冲洗和利用降雨或种稻淋洗盐分,使土壤脱盐;碱土则需施用石膏等化学改良剂等进行改良。

地下水临界深度 防止土壤发生盐碱化所要求的最小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水位过高,溶解在底土和地下水中的盐分,借土壤毛细管作用上升至土壤表层并随着水分的蒸发不断积累,以致达到危害作物生长的程度。在气象条件和地下水矿化度一定时,地表的积盐速度和积盐总量取决于地下水埋深和蒸发量。通常将年内强烈蒸发返盐季节地下水水位控制在某一埋深而不致引起地表积盐的地下水埋深称为地下水临界深度,其值等于土壤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与一安全超高之和。北京地区壤质土地段,地下水临界深度为2m左右。

地下水矿化度 单位体积地下水中可溶性盐类的含量,单位常以g/L表示。它是评价地下水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地下水矿化度与地下水赋存、补给与排泄等条件有关。根据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可将地下水分为5类:淡水,小于1g/L;弱矿化水,1~3g/L;中矿化水,3~10g/L;强矿化水,10~50g/L;盐水,大于50g/L。北京市绝大部分地区地下水矿化度小于2g/L,属于淡水或弱矿化水。

沟洫台田 开挖浅而密的宽沟,利用沟土抬高地面,并利用宽沟滞蓄部分暴雨径流,相对降低农田的地下水位,有一定的防盐治渍效果的工程措施。沟洫台田一般沟深为0.6~0.8m,农田台面宽10~15m,沟宽为农田台面宽的1/3~1/4。这种措施有较大的局限性,多用于排水出路有困难的小面积涝洼盐碱地区。20世纪50~60年代,在北京市顺义、怀柔、房山等县区,曾推广应用于洼地改造。

旱涝碱综合治理 对旱、涝和盐碱化灾害同时存在并交错发生的地区的农田所采取的水利和农业、工程和非工程的治理措施。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平原地区,因受地形、地下水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旱涝碱自然灾害的威胁,而这些灾害又互为因果、交错发生。因此,对旱涝盐碱必须采取工程和生物、水利和农业等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北京通州区永乐店地区,是一个旱、涝、碱并存且严重的地区,在20世纪60~70年代,采取“深挖沟,细平地,多打井,广积肥,造好林”等措施,综合治理旱、涝、碱,取得显著的成效,粮食产量稳步上升。

排水泵站 参见泵站。

马房排涝站 位于通州区柴厂屯乡马房村附近,1963年建成。此前,河北省武清县在牛洼镇北端的台头村以北,自凤河至港沟河沿省、市边界筑埝,致使通州区永乐店地区29.9km2土地沥水排泄受阻。为使其中无法自流排水的14.5km2的沥水排入凉水支河,建成一个封闭区,并建马房排水泵站进行机排,排水流量为3.52m3/s。

梁家务排涝站 位于通州区柴厂屯乡梁家务村附近,1963年建成。此前,河北省武清县在北运河右岸设闸,并沿省、市边界修渠引水至港沟河。由于港沟河水位高,加之灌渠阻塞了排水系统,使通州区梁家务一带沥水排泄不畅。为使京津公路以西、梁家务一带沥水得以排出,建立梁家务排水泵站进行机排。此排水泵站控制面积为9.8km2,排水流量2.1m3/s。

兴隆庄排涝站 位于通州区柴厂屯乡兴隆庄村附近,1963年建成。1962年秋,在第一次凤河整治中,为解决该地区自流排水困难,建成为一个封闭区,并建兴隆庄排水泵站进行机排。泵站控制面积为9.8km2,排水流量3.24m3/s。设置5台泵离心泵,电机总功率为303kW。

小押堤排涝站 位于大兴区南各庄乡小押堤村附近,1964年建成。1960年,根据《“北四河”规划纲要》要求,在东宋各庄处开挖了新天堂河,直接入永定河。由于入口的永定河河床高于天堂河河床1m,当永定河出现20年一遇洪水时,入口处以上约18km2范围内洼地沥水难以自流排出,故需建泵站排泄。小押堤排水泵站是其中之一。泵站设计排涝面积13.3km2,有效排涝面积8km2,安装22in(英寸)离心泵4台,电动机4台,总功率325kW,总排水流量2.8m3/s。1983年进行扩建,安装立式轴流泵4台,总功率320kW,总排水流量4.5m3/s。

公各庄排涝站 位于大兴区公各庄乡村附近,1974年建成。1960年,根据《“北四河”规划纲要》要求,在东宋各庄处开挖了新天堂河,直接入永定河。由于入口处永定河河床高于天堂河河床1m,当永定河出现20年一遇洪水时,入口处以上约18km2范围内洼地沥水难以自流排出,故需建泵站排泄。公各庄排水泵站是其中之一。该泵站设计排涝面积10.7km2,有效排涝面积10.7km2,配套22in(英寸)离心泵5台,电动机3台,总功率240kW,柴油机2台,总功率200HP,总排水流量3.5m3/s。

南各庄排涝站 位于大兴区南各庄乡南各村附近,1978年建成。1960年,根据《“北四河”规划纲要》要求,在东宋各庄处开挖了新天堂河,直接入永定河。由于入口处永定河河床高于天堂河河床1m,当永定河出现20年一遇洪水时,入口处以上约18km2范围内洼地沥水难以自流排出,故需建泵站排泄。南各庄排水泵站是其中之一。泵站设计排涝面积17.43km2,有效排涝面积14km2,配套28in(英寸)离心泵4台,电动机4台,总功率320kW,总排水流量5.6m3/s。

东庄营排涝站 位于大兴区南各庄乡东庄营村附近,1978年建成。1960年,根据《“北四河”规划纲要》要求,在东宋各庄处开挖了新天堂河,直接入永定河。由于入口处永定河河床高于天堂河河床1m,当永定河出现20年一遇洪水时,入口处以上约18km2范围内洼地沥水难以自流排出,故需建泵站排泄。东庄营排水泵站是其中之一。泵站设计排涝面积9.3km2,有效排涝面积9.3km2,配套28in(英寸)轴流泵4台,电动机4台,总功率320kW,总排水流量5.6m3/s。

房山区排涝站建设 房山区平原原有低洼易涝面积约15万亩,主要分布在琉璃河、窦店、石楼3镇,其中立教洼、兴礼洼、芦村洼、石楼洼、吉羊洼等洼地地面高程低于河道汛期水面高程,农田积水无法自排。1959年,房山发生大面积水灾,受灾农田27.8万亩,其中洼地渍涝面积12.5万亩。灾后,开挖了排水干、支、毛沟,修建了大量的排水建筑物,先后建成了22座电力排水站,总装机2647kW,设计总排水能力20.2m3/s,控制排水面积59.52km2。由于建设和管理等原因,到1995年排涝站的设备完好率不足25%,不能正常发挥效益。1996年8月4~5日,普降暴雨,由于原有排涝站不能正常运转,致使2.5万亩农田受淹,最长的达8d之久。之后,在修筑大石河堤防的同时更新、改建排涝站,到1999年共新建、更新排涝站21座,总装机2210kW,总排水能力17.7m3/s,控制排水面积55.3km3,总投资760万元。

中干渠排涝站 位于琉璃河镇平各庄村东大石河右堤排水中干渠入河口处。该站始建于1975年5月,主要功能是排除乡村及农田积水。1998年6月改建,按10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实际装机除涝能力仅大于5年一遇标准。改建后装有350ZQB-70型电泵1台、500ZQB-85型电泵2台,配有户外型自动、手动电控柜3套,配套80kV变压器1台、200kV变压器1台。总排水能力1.94m3/s,控制排涝面积4.71km2,保护人口约2800人。

东干渠排涝站 位于大石河下游琉璃河镇兴礼村西大石河右堤排水东干渠入河口处。该站始建于1967年10月,主要功能是排除村庄积水和农田渍涝。1998年6月改建,按10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实际装机排水能力大于5年一遇标准。改建后装有350ZQB-70及500ZQB-85型电泵各1台,配有户外型自动、手动电控拒2套,配套80kV、150kV变压器各1台。总排水能力1.17m3/s,控制除涝面积2.9km2,保护人口约2400人。

北章排涝站 位于大石河下游琉璃河镇北章村东大石河右堤上。该站始建于1964年4月,主要功能是排除村庄及农田内涝积水。1998年6月改建,按10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实际装机除涝能力大于5年一遇标准。改建后装有350ZQB-70和500ZQB-85型电泵各1台,配有户外型自动、手动电控柜2套,配套180kV变压器1台。总排水能力1.17m3/s,控制排涝面积1.5km2,保护人口约800人。

祖村排涝站 位于大石河下游琉璃河镇祖村村东大石河右堤上。该站始建于1975年6月,主要功能是排除村庄及农田内涝积水。1998年6月改建,按10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实际装机除涝能力大于5年一遇标准。改建后装有500ZQB-85和500ZQB-70型电泵各1台,配有户外型自动、手动电控柜两套,配套150kV变压器2台。总排水能力1.37m3/s,控制排涝面积2.9km2,保护人口约1500人。

庄头排涝站 位于大石河下游琉璃河镇庄头村南大石河左堤上。该站始建于1975年4月,主要功能是排除村庄及农田内涝积水。1998年6月改建,按10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实际装机除涝能力大于5年一遇标准。改建后装有500ZQB-85和350ZQB-70型电泵各1台,配有户外型自动、手动电控柜2套,配套100kV、75kV变压器各1台。总排水能力1.17m3/s,控制排涝面积2.3km2,保护人口约1350人。

立教南排涝站 位于大石河下游琉璃河镇立教村南大石河左堤上。该站始建于1965年5月,主要功能是排除村庄及农田内涝积水。1998年6月改建,按10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实际装机除涝能力大于5年一遇标准。改建后装有350ZQB-70和500ZQB-100型电泵各1台,配有户外型自动、手动电控柜2套,配套150kV、80kV变压器各1台。总排水能力1.17m3/s,控制排涝面积3.3km2,保护人口约2700人。

吉羊南排涝站 位于大石河中游石楼镇吉羊村南大石河右堤上。该站始建于1975年,主要功能是排除吉羊洼地农田渍涝。1997年6月改建,按10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实际装机除涝能力大于5年一遇标准。改建后装有350ZQI-70GA型电泵1台、500ZQI-100GA型电泵2台、700ZQI-125G型电泵1台,配有户外型自动、手动电控柜4套,配套200kV变压器2台,有管理房及配电室7间。总排水能力2.5m3/s,控制排涝面积11.2km2,保护人口约5300人。

芦村南排涝站 位于大石河中游窦店镇芦村村南大石河左堤上。该站始建于1980年6月,主要功能是排除芦村洼地农田渍涝。1999年6月改建,按10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实际装机除涝能力大于5年一遇标准。改建后装有350ZQI-70GA、500ZQI-100GA型电泵各1台,配有户外型自动、手动电控柜2套,配套100kV变压器1台。总排水能力0.9m3/s,控制排涝面积6.0km2,保护人口约5000人。

二站村东排涝站 位于石楼镇二站村村东周口店河右堤上。1975年建成,主要功能是排除二站村农田渍涝。建有机房6间,装有300SH19A型水泵4台,配套变压器2台,总容量235kV。最大排水能力1.4m3/s,控制排涝面积3.4km2,保护人口约2700人。

石楼村东排涝站 位于石楼镇石楼村东周口店河右堤上。1980年建成,主要功能是排除石楼村东农田渍涝。建有机房4间,装有TL20-35型水泵2台,配套75kV变压器2台。最大排水能力1.0m3/s,控制排涝面积2.4km2,保护人口约4500人。

五小水利工程 为解决山区干旱缺水,保证春耕播种、果树灌溉和抗旱浇地的5项小型水利设施,即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和小水渠。根据北京山区水利富民工程实际情况,五小水利工程的规模划分如下:小水窖,容积小于100m3;小水池,容积小于500m3;小塘坝,库容小于5000 m3,坝高小于5m,流域面积小于1km2;小泵站,水泵出口直径小于100mm;小水渠,流量小于0.1m3/s。

水窖 构筑在地表以下加盖封口的储水设施。可存蓄天然降雨或通过引水管(沟)、水泵提水等形式将雨水、泉水、渠水或井水输送到窖中储存,供作物抗旱点种、育苗、喷洒农药等用水,也可用于山区人畜饮水。水窖由窖底、窖壁、窖盖、入水口和取水口组成。配套设施包括水源(集雨场、泉水、井水等)、引水管(沟)、简易沉沙池、过滤池等。水窖工程工艺简单,便于施工,有利于冬季防冻,能有效地防止杂物入窖,安全可靠。

塘坝 库容小于10万m3的蓄水工程。塘坝一般由拦水坝、溢洪道、放水管3部分组成。北京山区小塘坝的拦水坝,主要是建在基岩上的浆砌石重力坝,坝顶溢流,安全可靠,且山区石料丰富,施工简便。

蓄水池 利用天然地形修建的储存水的设备。蓄水池可以修建在地面以上,也可以平地开挖建在地面以下或者半地上、半地下。蓄水池用于拦蓄池址以上的径流、泉水或通过渠首或泵站将河水、渠水、泉水、井水引入池中储存,以满足灌溉需要。对蓄水池要做好防渗、补漏处理,可采用砖砌水泥砂浆防渗、浆砌石水泥砂浆防渗和塑膜防渗等方法。蓄水池易于修建,且可平时蓄、急时用,充分利用水源。应注意冬季防冻、定期清淤及安装护栏,保证安全。

截潜流 水平采集地下水的工程形式。一般在汇水面积较大的沟口处,横向把河套开挖至基岩或至水量足够大时为止,然后垂直于河道修筑截水墙拦截地下水潜流,同时在截水墙上游修筑集水廊道,把地下水引出灌溉农田。此种工程称截潜流或称地下拦河坝。北京地区将截取河床地下潜流和地上明流的工程设施,均称为截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