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 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各种异常自然现象。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如洪涝、亢旱、冰雹、风沙、寒潮、霜冻、冰冻、大雪、浓雾、雷击、奇寒、酷热、大风等;地质灾害,如地震、岩崩、泥石流等;生物灾害,如蝗蝻、虫灾、鼠灾、瘟疫等,其中发生频率较高、危害严重的是水、旱、雹、地震、冰冻、蝗虫等。每当这些灾害发生时,轻则伤害禾稼,造成农业减产或绝收,人畜饮水困难,工业停产、减产,重则房屋倒塌,人畜死伤,各种公共设施破坏和瘫痪,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还经常诱发疫病蔓延,酿成严重饥荒,使大批灾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给社会安定造成重大冲击,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严重破坏。为了自身的生存,维护社会安定和发展,人类同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水灾 洪灾和涝灾的总称。因其成因的不同,有暴雨洪灾、融雪洪灾、涝渍灾、冰凌灾害、泥石流灾害、溃坝灾害、山崩灾害、海啸灾害等。北京地区历史上水灾比较频繁而又严重,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据有关资料统计,辽、金、元、明、清和民国期间的779年中,北京发生水灾329次,平均两年多发生1次。1949~2000年51年间,发生大小水灾33次,占总年数的65%。1428年、1607年、1626年、1646年、1668年、1801年、1890年、1939年、1956年、1959年、1963年、1976年、1994年等年份水灾较重。据不完全统计,1949~1990年全市水灾损失粮食10.2亿kg,蔬菜2.4亿kg,农业损失1.82亿元,死亡690人,倒塌房屋15.3万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通过修建官厅、密云、怀柔、海子等大型水库和大量中小型水库,疏挖和整治河道,开展山区水土保持和流域治理,水灾得到有效控制。
洪灾 由暴雨、融冰、融雪或水库、堤坝决口引起地面水漫流和土地、建筑物设施冲毁、淹没而造成的灾害。按其成因分为暴雨洪灾和冰凌洪灾;按地理位置分为山区洪灾、平原洪灾和城市洪灾。暴雨洪水常引发泥石流灾害和泥沙灾害等。北京城市洪灾主要由永定河、西山洪水及当地暴雨洪水引起的。据史料统计,1115~1949年的835年间,永定河发生决口81次,漫溢59次,河流改道9次。明清期间曾有5次洪水侵袭北京城,即1554年、1626年、1668年、1801年、1890年等年份;1546年西山洪水侵袭北京城;1959年和1963年暴雨洪水,造成城区积水,交通中断,工厂停产,房屋倒塌等损失。潮白河、北运河也经常发生洪水灾害,如1939年洪水,损失十分严重。
涝灾 长期降雨或暴雨产生的水不能及时排入河道、沟渠,形成地表积水造成的灾害。按其成因分为洪涝和沥涝,也称内涝。按其发生的地理位置分为农田涝灾和城市涝灾(即城市积水)。据不完全统计,1470~1948年的478年中,北京地区发生夏秋连涝的严重涝灾共12年,连续2年以上的涝灾共122年,最长的连续7年。1949~1990年的42年中,发生涝灾共有31年,以1959年涝灾最为严重。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市有易涝农田240万亩,截至1990年,全市治涝面积已达237万亩,占易涝易渍农田面积的94%,其中超过10年一遇标准的占49%。近年来,由于连续干旱,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涝灾威胁显著减轻。城市积水常造成交通中断、房屋倒塌、工厂停工、学校停课等灾情,如1963年洪涝灾害。
洪涝 因河流上下游地区普遍降雨,上游地区洪水下泄,使大河或干流水位抬高,或大河决口漫溢入侵,使下游地区排水受阻,农田积水,造成农作物减产、歉收。北京地区重大涝灾多属于这种类型。如1959年、1963年涝灾。
沥涝 本地超标准的雨水,由于排水系统能力不足,使农田积水超过了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涝时间,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又称内涝。北京地区1964年涝灾属于霪雨型涝灾。
渍涝 当降雨入渗或长期积水致使地下水位过高,作物根系活动层土壤水分饱和,持续时间过长,作物根系呼吸受阻而窒息或因还原作用产生的有毒物质危害作物生长,造成减产的灾害,又称渍害、暗涝、“哑巴涝”。北京市渍害多集中在东南郊低洼易涝区。北京市易渍农田110.87万亩,截至1990年,雨后3日内地下水面降至1m以下的基本治理面积78.15万亩,占易渍农田的70%;雨后3日地下水埋深在0.5~1m的初步治理面积21.04万亩,占19%;雨后3日内地下水埋深在0~0.5m的未治理面积11.68万亩,占11%。
渍害 见渍涝。
盐碱灾害 由于土壤中可溶性盐分含量过高或土壤碱性过高,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的灾害。当地下水埋深小于土壤毛细管强烈上升高度(约1.5m)时,潜水大量蒸发散失,土壤中可溶盐随水而至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碱危害,又称盐渍灾害。在地下水径流相对滞缓的平原和洼地,涝渍和盐碱化往往相伴而生。盐碱的危害在于阻碍作物对水分、对土壤中各种营养的吸收和盐分子对作物的毒害、对土壤结构的破坏。盐碱也对建筑物造成一定的危害。北京地区盐碱灾害多发生在东南部低洼地块。全市盐碱地71.54万亩,截至1990年已改良盐碱地62.68万亩,占88%。
泥石流灾害 因发生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灾害。据史料记载,1867~1949年的83年中,北京地区共发生14次较大泥石流灾害,平均6年发生1次。据统计,1950~1991年42年中,发生较大泥石流灾害12次,平均3.5年1次,危害严重的有1950年、1969年、1972年、1976年、1989年、1991年等年份。北京山区泥石流易发区面积为3964km2,占山区面积的38%,主要分布在门头沟、延庆、昌平、怀柔、密云等区(县)。防治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险户搬迁或工程防护;非工程措施包括对泥石流预报警报、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灾意识、组织转移避险等。北京市1987年以来已搬迁74处,工程防护273处,并进行多项小流域治理。
旱灾 因长期干旱及水源短缺导致农业减产和城市因供水不足影响正常生活、生产等所造成灾害的总称。根据缺水性质和成因,城市干旱可分为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及综合型;农村旱灾包括农业旱灾和人畜饮水困难。旱灾是北京地区发生频繁、波及面大、持续时间长的一种自然灾害。据史料记载,1949年前的580年间,北京发生较大的旱灾407次,平均1.4年1次。1949~1990年42年中,有22年发生旱灾,农田累计受灾面积约3000万亩次。1960年、1963年、1965年、1972年、1976年和1981年等年份,因地表水供应不足,城市曾发生水源危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生活不便。21世纪以来,北京地区连续干旱,水源短缺情况更为严重,北京市政府启动紧急供水方案,以缓解“南水北调”供水之前的水危机。
雹灾 因降雹造成的灾害。北京地区春、夏、秋季常遭雹灾。冰雹出现时,常伴有大风和强雷电现象,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灾害,对城市设施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北京1949年以前雹灾的记载较少,难以统计。1949~1999年51年间,累计遭受雹灾农田面积约880万亩次,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等区县为多雹区。雹云源于西北部山区。预防雹灾多采取冰雹天气预报和高炮、火箭消雹相结合方法。
冰凌灾害 河流因挟冰凌下泄形成冰塞或冰坝,使江河水位上涨泛滥而产生的灾害。它是水灾的一种。北京地区永定河三家店拦河闸和永定河引水渠曾发生过冰凌灾害。
泥沙灾害 河流挟带大量泥沙而引发的灾害。北京地区泥沙灾害主要分为水库泥沙灾害和河道泥沙灾害和湖泊泥沙灾害。水库泥沙淤积使水库防洪、供水能力降低,影响发电及工程安全,引起库区土地浸没,冲沙时影响水库下游供水安全等。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悬河,危及两岸防洪安全,河道决口,使大面积农田沙化等。城市湖泊泥沙淤积影响行洪和调蓄能力,河道淤积堵塞雨水管道,排水不畅,造成城市积水。防治泥沙灾害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山区水土保持,减少泥沙入河;防止城市垃圾、污物进入沟渠、湖泊。
水工程震害 因地震而造成水工建筑物的破坏和损失。北京及其周围地区是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记载,900多年以来发生6级以上大地震8次。1057年农历五月,固安、大兴交界处发生6.8级地震;1337年农历九月,怀来、延庆一带发生6.5级地震;1480年农历一月,居庸关一带发生6.8级地震;1536年通县南发生6级地震;1665年农历四月,通县发生6.5级地震;1679年农历九月,平谷、三河一带发生8级地震;1720年农历七月,怀来、沙城一带发生6.8级地震;1736年农历九月,北京西郊发生6.5级地震。地震造成城垣、庐舍、殿宇倒塌,人畜伤亡。地震对水利工程也有破坏。史料记载:“通城……东西水关俱圯”,“延庆川地大震,河水荡动几竭”。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水利工程遭受比较严重的震害,如密云水库白河主坝上游斜墙砂砾保护体滑坡,北台上水库主副坝裂缝,局部塌坑,温榆河、北运河堤防裂缝、滑坡,鲁疃闸震毁,机井、扬水站震害等,损失比较严重。震后,根据水电部要求,对全市重点工程进行了抗震复核和加固,对震害工程进行了修复、改建和加固,抗震标准普遍提高。
水工程冰冻灾害 冬季结冰和冰凌形成的冰坝、冰塞、冰压及冻胀对河道、渠道及水工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北京地区冬季冰冻对水工建筑物造成的灾害比较严重,较典型的如密云、海子水库输水塔冰压灾害,三家店拦河闸和永定河引水渠冰凌灾害,清河干流上拦河闸及跌水冻害,温榆河辛堡闸冻害,城市河湖岸坡冻害,京密引水渠混凝土衬砌冻害等。冰冻灾害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运行,增加了维修的投入。为抗御冰冻灾害,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溃坝灾害 水库坝体或其他挡水建筑物瞬时溃决而产生的洪水灾害。引起溃坝的因素较多,如施工质量差、设计标准低、超标准洪水、管理调度失误等。北京地区曾发生密云田庄小水库溃坝灾害。
辽代水灾 史料记载,辽代自穆宗应历二年(952年)至圣宗统和十二年(994年)的42年内,共有5个年份发生大水。《契丹国志》载:“应历二年(952年)幽、瀛、莫三州大水(应是滹沱、拒马、卢沟河下游泛滥所致),造成灾民数十万口自辽境南奔,进入后周疆土谋生求活。”《辽史》载,统和元年(983年)“九月丙辰,南京留守奏,秋霖害稼”。统和九年(991年)“六月,南京霖雨伤稼”。统和十一年(993年)“七月己丑,桑干河(今永定河)大水给平原地区造成巨大危害,辽南京居民屋舍多被淹溺。”次年(994年)正月“漷阴镇(今北京通州南)大水,漂溺三十余村”。
金代水灾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自海陵王贞元三年(1155年)至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的59年间,有9年发生水灾,卢沟河多次决口,另有4年为夏秋涝。水灾比较集中的年份是章宗明昌四年至六年(1193~1195年),连续3年出现水灾。据《金史》记载:“明昌四年五月霖雨,命有司祈晴。六月,卢沟决堤于玄同口(今石景山至卢沟桥间)至丁村(今大兴县西南)之间。”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六月丁卯,雨水连续不断,造成涝灾,秋粮无望。
元代水灾 元代自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至元朝灭亡的98年间,大都共有52年发生水灾,平均约每两年1次。据资料统计,连续两年水灾的有4次;连续3年的1次(1329~1331年);连续5年的4次,即1285~1289年、1311~1315年、1323~1327年、1333~1337年;连续7年的1次,即1295~1301年。据《元史》记载,浑河(今永定河)决溢致灾的有22次,凌汛决堤2次。潮白河、温榆河各决口1次。灾情较重的年份如“至元九年(1272年)六月壬辰,是夜京师大雨,坏墙屋,压死者众。六月丁亥,京师大雨”。“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四月癸亥,浑河决,发军筑堤捍之。七月己亥,霸、漷二州霖雨害稼”。“至元三十年(1293年)三月雨坏都城,诏发卫军3万人完之”。“大德二年(1298年),浑河水发为民害,大都路都水监将金口下闭闸门”。元代水灾较多较重,均与浑河决口有关。水灾地域分布不均匀,大都城及大兴、宛平两县水灾最多,其次为昌平、通州、房山、平谷等县。
明代水灾 明代276年中,北京有95年发生水灾,平均约3年1次。其中发生特大水灾11次(1428年、1439年、1470年、1517年、1546年、1553年、1554年、1587年、1607年、1611年和1626年),占水灾总年份的11.6%;大水灾或严重水灾30次,占水灾总年份的31.5%;一般水灾54次,占水灾总年份的56.8%。特大水灾造成“山水泛滥、冲决堤埂”、“民业荡尽,田禾无收”、“横尸遍野”、“民饥困”。明代水灾有4个多发期,即1375~1391年、1412~1489年、1537~1576年、1602~1604年。在区域分布上,灾情最严重的是漷县和通州,其次是宛平、密云、顺义、昌平、房山、怀柔,最轻的是平谷、大兴。史料记载,北京河流泛滥造成的水灾达46次之多,占水灾总数的50%以上。其中北运河19次,永定河18次,潮白河(包括白河和潮河)9次。
1428年水灾 明宣德三年农历五月开始,霖雨连旬,直至六月底,致使浑河、北运河水系大小河流一起泛滥,其中,浑河决卢沟桥段凌水所堤岸100余丈;北运河决河西务(今武清县东北角)、要儿渡(今香河南、武清县东北角)等堤闸多处;通惠河、潮河、白河等河也水涨漫堤。通州、良乡、顺义、宛平、大兴一带不仅田地淹没,官民屋宇也多被冲塌。其中,通州的水深1丈余,城墙坏130余丈。北京城的文明门(崇文门)等门城垣也被雨水冲坏。密云、怀柔、昌平、平谷及房山等地,也发生“山水泛涨,冲决堤埂,淹没田稼”。密云、蓟州等处城池,喜峰口等关隘、卫所也有许多被雨水、山洪冲塌。隆庆州内也有山洪发生。这次水灾时间长,范围覆盖了顺天府所属的绝大部分州县,淹没大片农田,田谷无收,房屋倒塌,人畜溺死,民困乏食。
1439年水灾 明正统四年阴历五月中旬以后,突降大雨,“自昏达旦”,连绵至六月中旬,致使大小河流暴涨,造成水灾。浑河在小屯厂(今丰台小屯附近)一带冲决西堤漫流,淹及宛平、房山、良乡等县。北运河自通州至直沽(今天津)有31处堤闸被水冲决,沿河民舍田稼被淹没。京志中大小沟渠涨溢,冲坏官舍民居3390区,溺死21人。长安街上布满露宿街头的人。英宗皇帝诏令:择京城中高敞之地或公房用来安置灾民。德胜门等城墙也被雨冲坏。居庸关一带山口城垣90余处,桥梁12座均被水冲毁。这次水灾波及全市范围,造成秋后严重饥荒,年冬,京城内外,乞丐成群,城市人家亦多艰难,加上连日严寒,倒毙街头者颇多。直到第二年春,通州、漷县、房山等地的饥民依然滞留京城,迫使官府开设粥铺等,给饥民食。
1546年水灾 明嘉靖二十五年西山洪水入侵北京城。据《康熙东安志》载,“夏六月,霪雨五昼夜,大水涨溢居民,城门尽坏,人多溺死。”《明嘉靖实录》载,“六月二十五日之夕,北京连雨,西山水发,涌入都城,数尽房屋倒塌,死者无数,直入皇城,坏九门城垣。”《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载,“今年六月以来,阴雨不解,降水为灾,乃至昼夜如倾,万类震荡,仰勤圣虑,轸念祈晴,而雨势转勃,坏庐舍,溺人民,二百余年所未见,非思故也。”“通漷大水,沿运河居民漂没甚众。”“八月壬寅,顺天府通州、武清等十州县霪雨,山水暴发,水深数尺,禾稼俱没,城垣居舍倾覆甚多。通州、宛平、大兴、武清等州县尤甚,沿河民居漂没甚众,民饥。户部发银米赈恤灾民,免各地税粮有差。”
1554年水灾 明嘉靖三十三年六七月份北京大雨连绵,“水涨卢沟桥,海子墙颓,浩渺无涯,直至城下”,平地水深数尺,漂没墙垣庐舍,致使“秋禾尽没,米价十倍,男女疫之过半”;密云县“大雨浃旬,潮、白二河涨,冲塌城东南、西北三角,鱼鳖居入以千数”。浑河、通惠河决,通州“禾稼尽没,米贵,大疫”;隆庆州大水,“坏屋伤稼,死人畜甚多”;居庸关、崩石寨等关口,“行者不能取道”;怀柔大水,洪水冲断的森林木材如同被刀削斧砍一般,漂浮水面,不可胜数,低下村庄全被淹没。桥梁、道路冲毁严重。第二年,大规模饥荒发生,“永宁县大饥”,“密云县大饥”,“怀柔县大饥”,“米价增十倍,民多饿死者”。这次水灾是永定河5次入侵北京城之一。
1607年水灾 明万历十五年六月二十四日突降暴雨,据史书记载,北京“大雨如注,经二旬”,“阴雨不懈,……昼夜如倾。”大雨持续到七月中旬,使京城全被水浸,“高敞之地,水入二三尺;各衙门内皆成巨浸,九衢平陸成江;洼者深至丈余,官民庐舍倾塌及人民淹溺,不可数计。内外城垣倒塌二百余丈,甚至大内紫金(禁)城亦坍坏四十余丈。……雨霁三日,正阳、宣武二门内犹然奔涛如涌,舆马不得前,城堙不可渡。”昌平州20多天大雨,“官廨民舍人畜漂没不可胜记”。通州“淫雨一月,平地水涌,通惠河堤闸莫辨。张家湾皇木厂大木尽行漂流”。“通州城墙被水冲坏1200余丈”。“停泊在通州张家湾的运粮船在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至七月十七日之间,被冲走、冲毁23只,损失米8363石,并有26名运船士兵被淹死。”“沿河民户漂没者,不复能稽。”“各地倉库、草厂被淹,所造成损失在30万石(米)之上”。水灾之严重,时人称之为“诚近世未有之变也。”这次水灾使顺天府全部被灾。官府免除赋税,但饥荒不可避免,第二年春,通州等地“大饥”。
1626年水灾 明天启六年,永定河七月大水,“暴雨如倾,东西河溃七十余丈,淹没军民、房屋、头畜、大炮、驼鼓、水漂无影……都城及桥梁坍塌”,“卢沟河水发、从京西入御河,穿城经五闸至通州,民多溺死”。“这年有人作《大水谣》,六月水,高八尺,七月水,高一丈,城门不及流,御河冲桥上,满城如听万家哭,墙崩屋圯随飘荡……屋舍平浮迹波涛,百家尽洗卢沟桥……”(《镜山庵集》)。永定河上游因水势过大,西山洪水暴发,北京城内低洼处水深六尺,新旧屋宇倾倒不计其数,卢沟桥人家被水冲击,良乡城俱倾,尸积遍野……(《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涌六月,淫雨为灾,五城地方塌倒民房七千三百三间,损伤男妇二五名”(《天启实录》)。这次水灾是永定河5次入侵北京城之一。
清代水灾 在清代的267年中,北京发生水灾129年,约平均两年1次。其中,特大水灾5次,即1653年、1668年、1801年、1890年和1893年等年份,严重水灾有30次,一般水灾有94次。在特大水灾中,1668年、1801年和1890年等年份洪水侵袭北京城。据统计,连续两年水灾有14次,连续3年水灾有3次,连续4年水灾有3次,连续5年水灾有3次,连续6年水灾有1次,连续9年水灾有1次(1903~1911年),连续10年水灾有2次(1871~1880年、1892~1901年)。在北京地区,永定河决溢泛滥成灾有36次(其中凌汛5次);潮白河(包括潮河和白河)决溢成灾34次;北运河决溢成灾40次;大清河水系决溢成灾20次;蓟运河水系决溢成灾10次。每当水灾发生,轻者毁田伤稼,粮食减产;重则房屋冲毁,人畜漂溺,引发瘟疫、饥荒,大批人家流离失所。清代水灾的特点有:3个少发期,即1662~1735年、1772~1807年、1825~1858年。平均3年一次水灾年,期间只有一次较大水灾年;4个多发期,即1644~1661年、1736~1771年、1808~1824年、1859~1911年,期内多特大水灾或严重水灾,70%以上水灾集中在阴历六七月份,水灾最多的是通州、宛平和密云,最少的是延庆和平谷。
1653年水灾 清顺治十年闰六月庚辰,帝谕内三院:“兹者淫雨匝月,农事堪忧。都城内外,积水成渠、房舍颓坏,薪桂米珠,……甚者倾压致死。”礼部奏言“淫雨不止,房屋倾塌,田禾淹没,请行顺王府祈晴”。戊子,户科给事中周曾发奏“数月以来,灾祲迭见,前者雷毁先农坛门,警戒甚大。近又淫雨连绵,没民田禾,坏民庐舍,露处哀号,惨伤满目,此实数十年来未有之变也。”京城如此,京郊亦然,如是年六月,“淫雨坏昌平州城垣、民舍”。严重灾情,导致“兵民冻馁,流离载道”,“密云县饥”。灾后,清政府采取设粥厂、开倉发粮、发银开官房设栖流所、免赋税等救济京师饥民和穷人。
1668年水灾 《客舍偶闻》载,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京师大旱,……俄而大澍,至六月杪入者,初秋雨甚,崩垣圯屋,昼夜声相闻。予在查给谏邸,上漏下湿,无置足地。……初八日夕,初更,大风怒号,雨如决河,庭水涌阶入室,……群起夜呼备水。须臾风息雨止,幸逃崩压。”“浑河水决,直入正阳、崇文、宣武,齐化(朝阳)诸门。午门浸崩一角。五城以水灾压死人数上闻,北隅已民亡一百四十余人。”宣武门水深五尺,冒出桥上,雷鸣挟泻。“宣武,齐化诸门,流尸往往入城”。这次水灾是永定河决口5次侵袭京城中的一次。又据有关县志记载,“通州连雨七日,初七辰时,东西两河水溢,没城墙九尺,民多溺死”。同月“密云县大雨五昼夜,河溢,坏城东北隅”。“昌平州大雨,漂没民舍,禾稼灾”。“延庆州淫雨七日夜,大雨淹没民居田亩”。《清圣神仁皇帝实录》载,“以浑河水发,冲决卢沟桥及狮岸”。
1801年水灾 清嘉庆六年(1801年),海河流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故宫晴雨录》记载,自农历五月二十五日至六月二十四日(公历7月5日至8月3日)30d中,降雨天数达29d。期间发生两次大暴雨,覆盖北京全境。永定河三家店洪峰流量达10400m3/s,卢沟桥洪峰流量达9600m3/s。“初三日(7月13日)卢沟桥水涨至二丈四尺三寸,永定河堤岸最高者仅一丈二三尺,桥漫则堤漫,相连不及,实为从来未有”。永定河决口漫溢,“石景山约计九十余丈,南岸约一七六〇丈,北岸约一五二〇丈。”“北京西部受灾较重。永定河南岸决口,自长辛店与原有小河汇而为一,涨漫西行至良乡西南归于大清河流入固安县界。”“卢沟桥东南石堤二十三号之决口,直走下流黄村、南苑一带,是以本河下游余溜只不过存有一二分,宛平县被灾人数较别县尤众。”“大兴县……黄村地方街道直冲大溜,两旁房屋倒塌。又青云店、采育、礼贤等处附近村庄俱经被水……田禾淹没,涸出地亩沙丘一二尺及四五寸不等”,“京城西南部受灾严重,外城各城门均严密关闭,并予城门内屯土”。潮白河、北运河灾情较重,如白河西岸“基地成河”,“潮河桥船亦多冲失”。通州“东南一带率成巨浸,平地水深五六尺不等,田禾尽被淹没,民庐坍塌甚多”,各州县灾情奏报甚多。据不完全统计,受灾县11个,其中宛平、良乡、房山3县被灾人口18610人,冲塌房屋5180间,冲走35人,被水粮田80%无收。其余各县被水粮田20%~80%无收。本年水灾是历史上永定河5次决口侵袭北京城之一。
1890年水灾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是北京地区近百年来水灾最严重的一年。据称“此次灾状,与嘉庆六年(1801年)大略相同”。全年实测降水991.9mm,其中7月份降雨871.8mm,雨量大而集中。据永定河道禀称“五月二十八日(7月14日)以后,连日大水如注,直、晋山水建瓴而下……高出堤顶数尺,……于初五日(7月21日)子刻,漫口七八十丈,业已夺溜。漫口之水分为二段,其大溜经黄村、礼贤镇等处,由东安县境归入凤河。又分由马家铺、正国寺等村至通州马驹桥入武清县境”。卢沟桥最大洪峰流量6000m3/s。史料记载,“此次大水,系永定河决口所致。近日来,口门已刷至二百余丈,南西门外玉泉营一带村庄,逼近大溜,均被水淹”。“右安门至草桥一带,地势较低,禾稼皆被雨水所浸。加以永定河由卢沟桥左堤决口,水势冲突而至,五十余村庄皆成一片汪洋,平地水深数尺或丈余不等”。全市灾情严重,据官府奏章反映,大兴、宛平、良乡、房山、通州、顺义、怀柔、密云、平谷等县被水村庄1304个,急抚人口23.66万人。据十月十四日李鸿章奏,被灾9个县有1643个村减产3~10成。此次水灾是永定河5次决口侵袭北京城之一。
民国时期水灾 1912~1948年的37年间有18年水灾,约占总年数的46%。其中,1917年、1924年、1929年、1939年等年份比较严重,尤以1939年最为严重。这一时期正处于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社会动荡,已有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或遭破坏,规划工程如官厅水库、密云水库仍处于方案研究,无法实现,河流抵御洪水的能力很低。18年水灾中,永定河发生洪水5次,潮白河发生洪水7次。
1924年水灾 民国13年(1924年),北京地区经历3次暴雨,其中7月11~14日,暴雨中心在沙城,降雨量300mm;7月15~17日,暴雨中心在通州,降雨量296mm,北运河洪峰流量为1210m3/s;7月31日至8月6日,暴雨中心在紫荆关,降雨量392mm。7月8日潮白河洪峰流量3840m3/s。《民国日报》载,“七月四日起华北霪雨不止。十日晨永定河水大涨”“至十四日永定河水涨至二丈一尺五寸,距岸仅一尺二三寸,危险万状,卢沟桥附近铁轨淹没。十五、十六两日大雨倾盆,昼夜不息,京畿一带一片汪洋。十五日晨永定河两岸漫溢两处,一处南上二工,口门宽约一百余丈;一处南上三工,口门宽二百余丈,被淹村庄甚多。八月四日,永定河又涨,京奉路由黄村至丰台段水漫上轨道,……进津来京列车被阻,淹留两小时始勉强通过。八月七日晨,黄土坡东永定河决口三百英尺……。”本次洪水永定河右岸在高陵、保和庄、小马庄、夏家场决口四处,决口总宽2700m,永定河由决口处奔小清河入大清河、西河至天津,下游几不复有滴水。据实测洪水资料,卢沟桥站洪峰流量4920m3/s。
1939年水灾 1939年7~8月,北京连续发生暴雨。7月9~16日,昌平站降雨量326.7mm;7月24~29日,昌平站降雨量515.5mm;8月10~13日,昌平站降雨量140mm。暴雨导致各河涨水,7月25日永定河卢沟桥洪峰流量4390m3/s,冲倒卢沟桥石栏杆,桥面过水;7月26日潮白河密云城关调查洪峰流量为10650m3/s,苏庄站洪峰流量达15000m3/s;7月27日北运河通县站洪峰流量为1670m3/s,下游右堤决口;拒马河调查张坊洪峰流量为7100m3/s。永定河7月25~26日洪峰将卢沟桥北的京广铁路桥钢梁冲弯7尺,铁路北侧右岸冲开口门3段,总长350m,左岸石堤两处漫溢。洪峰下行后,左岸梁各庄决口,冲毁京津铁路路基,继在左岸石垡、南章客、北章客决口,大兴县西南部泛滥成灾。最后在卢沟桥以下右岸约1.5km处冲毁右堤决口夺溜,使永定河水全部泄入小清河,决口以下永定河断流。洪水漫过小清河右埝直趋长辛店、赵辛店两村镇冲毁房屋180余间,死7人。南岗洼、长阳等处水深逾丈,冲毁京广铁路路基多处,桥梁两座。原良乡县93个乡中有80余乡受灾,受灾户43000余户,其中2万户倾家荡产。良乡城中水深丈余。潮河、白河7月26日大水,冲毁公路、京古铁路大桥,交通全部中断,密云县城外一片汪洋,西北南城墙塌,东西南三门进水,南门外行船。潮白河在顺义、通县境内多处决口。苏庄闸被冲毁。7月27日北运河下游左堤溃决,潮白河与北运河洪水连成一片。据统计,通县、昌平、密云、怀柔、顺义等5县共淹地650万亩。昌平县沙河镇水深3m,死伤600余人。据《华北水灾调查》记载,1939年北京地区浸水村数10050个,浸水房屋52.9万间,倒塌房屋50.65万间,死伤人数15740人。
1949~1990年水灾 据统计,1949~1990年的42年中,北京发生水灾共31次,平均三年两灾。较大水灾有1956年、1959年、1963年、1964年、1976年、1994年等年份。累计受灾面积2770万亩次,成灾面积1928万亩次,其中减产8成以上的失收面积519万亩次;减产5~8成的重灾面积615万亩次;减产3~5成的轻灾面积794万亩次。全市共损失粮食10.2亿kg,农业经济损失1.82亿元(当年价)。死189人,倒塌房屋13.63万间。铁路干线及专用线累计中断2139h。大小河道堤防决口620处,冲毁小水库1座,塘坝及蓄水工程163处,桥涵142座,公路12.3km以及小水电站、扬水站、坝阶等。
1956年水灾 北京地区当年降水量1022mm,汛期4个月降雨884mm。8月2日晨开始降雨,到傍晚雨量加大,门头沟、房山、大兴等地达到暴雨程度。8月3日雨区扩大,雨量加大,暴雨中心在官厅山峡的王平口,24h雨量达434.8mm。8月3日永定河卢沟桥洪峰流量达2450m3/s,造成大兴县西麻各庄决口。潮白河、北运河及其支流也先后出险或漫决。潮白河8月4日出现最大洪峰流量2350m3/s,自小杨各庄至白庙的右岸堤防坍塌3000多m,未发生大灾。温榆河漫溢水面宽达4km,北小河出口处右岸溃决250m,坝河两岸一片汪洋。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因水灾受灾面积289万亩,成灾面积255万亩,其中失收56万亩,重灾101万亩,轻灾98万亩。全市减产粮食9539万kg,农业经济损失1399万元(当年价),死伤58人,倒塌房屋52989间,主要集中在大兴县和朝阳区。
西麻各庄决口 1956年8月2~5日官厅山峡地区连续暴雨,多数站点降雨量在200mm以上,暴雨中心王平口降雨量达620.8mm。永定河洪峰流量较大,兼之官厅水库泄洪,8月3日24时三家店洪峰流量达到2640m3/s。西麻各庄位于大兴县永定河左岸,距金门闸水文站下游约7km。险工段有苇埽护岸工程,护岸上游是滩地,距护岸上首300m处的滩地宽约300m,是无设防的平工段。8月3日西麻各庄险工前的溜势发生变化,顶冲点上提,4日上游形成700m的斜河,顶冲点上移到无设防的300m宽滩地上,滩地迅速坍塌,直逼大堤。因抢险力量薄弱,物料不足,虽经大力抢救,终于7日零时40分大堤决口,口门迅速扩大到300m,分析认为,决口时,大河流量为600m3/s左右,口门最大流量为800m3/s,因是全河夺流决口,口门以下永定河几成干河。为给堵口创造条件,8月17日将永定河水导入小清河下泄,最大分洪流量102m3/s,9月初决口全部堵复。西麻各庄决口使大兴县42个村庄过水,死伤8人,倒塌房屋42135间,死伤牲畜20头;天津地区受灾人口6.0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427万元。
1959年水灾 北京地区当年降水量967.6mm。7月20日和7月30日左右,发生两次暴雨,暴雨中心位于平原地区,中心雨量均在200~400mm。在此基础上,8月6日,发生了强暴雨,暴雨中心位于房山县的葫芦垡,24h雨量达410.7mm。由于永定、潮白、北运河等大河上游修建的大中型水库多数已达拦洪高程,发挥了拦洪作用,水库以下河道洪峰流量均在1000m3/s以下,未发生大的险情。永定河有16处险工出险24次,由于抢救及时,未发生决口。潮白、北运河未漫决成灾。城区和郊区平原地区由于排水河道排水能力不足,普遍漫溢决口。凉水河于新凤河入口一带决口多处;大兴县境内的大小龙河、天堂河及凤河,普遍决口或漫溢;8月6日东南护城河溃决,萧太后河漫溢,浸泡了大小五基、垡头一带14个村庄;朝阳区倒塌房屋8300多间,死4人,伤17人。城区234处积水,部分街道积水深0.5~1.3m,交通断绝,房屋进水,1万多间房屋被泡,一些重要工厂和仓库被淹,损失惨重。这场水灾中,全市共倒塌房屋约4.2万间,245个村庄被浸泡,死伤100多人,倒塌棚圈2.2万间,死亡大牲畜90多头,猪羊3000多只。据调查统计,全市受灾面积237.66万亩,成灾面积193.41万亩,其中基本无收的80.55万亩。
1963年水灾 1963年8月初,北京地区出现了特大暴雨。8月4日暴雨,中心在西城区和海淀区,日雨量大于100mm。6日暴雨中心在北京山前地带徘徊,房山十渡日雨量达194.5mm。7日暴雨中心移至昌平王家园,24h雨量达325.2mm。8日移至朝阳区来广营,24h降雨量达463.5mm。9日暴雨区移至大兴、通县一带,但强度明显减弱。暴雨造成平原地区严重水灾,主要集中在温榆河流域和大石河流域。温榆河干流及大小支流漫溢决口。清河自安河桥以下普遍漫溢,沿河17个村庄、2万亩耕地被淹。坝河自北岗子以下决口23处,普遍漫溢,淹地4万亩。8月8日拒马河张坊水文站洪峰流量9920m3/s,张坊、南尚乐地区7个村庄被洪水围困,冲毁耕地2万余亩。8月8日大石河的漫水河洪峰流量1280m3/s,大石河下段漫溢决口51处,洪水包围夏村等12村,共2959户13000多人,地面积水2m左右,大片农田受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和清河镇大面积积水,污水倒灌,清河毛纺厂、粉丝厂被淹。长河漫溢,动物园被淹。城近郊区积水面积200km2,水深0.5m以上的263处。市内56条公共汽车线路全部中断,京广、京包、丰沙等铁路干线及单位专线被冲毁桥涵、路基82处,被迫中断停车时间共2109h。市区范围有295个工厂受到损失,工业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当年价)。据统计,全市农田受灾面积99.25万亩,成灾面积45.61万亩,减产粮食3438万kg,农业经济损失605万元(当年价)。64个村庄被水浸泡,倒塌房屋11063间,死亡35人。
1964年水灾 北京地区当年降水量817.7mm,其中汛期降雨量599.9mm,占全年降水量的73%。降雨强度小,但持续时间长,7~9月的降雨日达42~47d,最长连续降雨日达11~13d。上述雨型各大河未出现大的洪峰流量,但有涝渍灾害。8月2日密云水库入库洪峰流量为3060m3/s,全部拦蓄,未下泄。只有大石河的漫水河水文站实测洪峰流量570m3/s,下游琉璃河大桥处洪峰流量约1000m3/s,造成水灾。温榆河、小中河、天堂河、小龙河等河道局部漫溢。据调查统计,全市农田受灾面积55.36万亩,成灾面积41.9万亩。减产粮食4062万kg,农业经济损失666万元(当年价)。水灾主要分布在通县、大兴、顺义、房山、延庆、朝阳、丰台等区县。
1976年水灾 1976年7月23日,北京东起密云县古北口,西至冯家峪一带骤降暴雨。地处暴雨中心的田庄水库从凌晨2时30分至14时,总降雨量达358mm;其次为古北口,降雨量289.9mm。大于100mm的暴雨面积约2180km2,含河北省境内大于200mm暴雨面积320km2,大于300mm暴雨面积约40km2。暴雨笼罩的河流出现特大洪峰,潮河下会站为2490m3/s,重现期50年以上,安达木河洪峰流量1000m3/s,密云水库入库洪峰流量达3650m3/s。田庄水库入库洪峰流量高达500m3/s漫坝溃决。由于在建中的半城子水库发挥拦洪作用,将入库洪峰流量削减到290m3/s,大大减轻下游灾害。暴雨引发山洪和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田庄水库水毁 田庄水库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上甸子乡田庄村的北潮河支流白河涧河上游,属小(2)型水库,建成于1959年,流域面积13.62km2,库容86万m3,为均质土坝。1976年7月23日发生特大暴雨,从凌晨2时30分至下午2时,总降雨量358mm,其中上午10时至12时,2h内降雨量288mm。10时40分洪水猛涨,11时50分入库流量达到500m3/s。公社拟炸开溢洪道闸口泄洪,并通知下游群众避险。由于库水位上涨太快,溢洪道闸口被树木堵塞,12时15分土坝溃决,溃决口门上口宽50m,下口宽30m,水库下泄洪水加区间洪水使下游洪峰流量达1100m3/s。由于公社预警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下游田庄、下河两村15户52间房屋已被溃坝前洪水冲毁。洪水后,对田庄水库重新修复,采用土坝和浆砌石混合坝型,1981年10月建成,库容93万m3。
1994年水灾 1994年7月11日晚至13日晨,北京普降大雨和暴雨,东部地区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暴雨中心位于顺义县大孫各庄和平谷县马昌营一带,暴雨历时30多h,最大雨量为顺义县杨镇413mm,平谷马昌营为373mm,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40mm,其中超过200mm的面积为3703km2。由于暴雨前长期干旱,土壤渗蓄量大,兼之水库拦蓄和河道分洪等,减轻了水灾损失。据统计,全市受灾乡镇84个,受灾人口23万人,房屋倒塌11437间,死亡8人,作物受灾面积68.6万亩,成灾面积34.5万亩,粮食减产和损失1.06亿kg,冲毁公路路基246km、桥涵138座,供电、通信线路损坏520km,堤防、机井、扬水站等水利设施损失严重。估计全市直接经济损失7.25亿元(当年价)。本次水灾顺义、平谷、通县、密云等县损失严重。
旱灾等级划分 按因干旱作物减产的程度划分的旱灾级别。根据《中国水旱灾害》的划分,农业旱灾等级分重灾和轻灾两级。在旱作农业区出现旱情时,由于作物正常需水量得不到满足,作物减产5成以上者,称重灾;作物减产在3~5成者,称轻灾。作物的标准产量为近年内正常年景偏高的产量。灌溉农业区在遇到同样旱情时,由于得到不同程度的灌溉供水,旱灾等级降低或消除。北京地区灌溉农业区由于供水保证率较高,往往在大旱之年获丰收,故旱灾等级较低。
元代旱灾 1271~1368年的98年中,大都(北京)有23个旱灾年份,约平均2.5年1次。连续4年干旱是1292~1295年;连续2年干旱是1305~1306年、1330~1331年、1337~1338年、1362~1363年。《元史》载,皇庆二年(1313年)“三月,去秋至今春亢旱,民间乏食,天又少雨。九月,京师大旱。十二月甲申,京师以久旱,民多饥疫”。天历二年(1329年)“三月壬申,以去冬无雪,今春不雨,祈雨丁亥……。六月,亢阳为灾。大都、东安、蓟州……潞县春夏旱,麦苗枯”。至正十九年(1359年)干旱严重,《天灾表》中有“京师大饥,死者无算,通州民杀子而食之,保定路殍死盈道,军士掠孱弱以为食”。元史中有“正月至五月京师大饥,银一锭得米仅八斗,死者无算”。(www.xing528.com)
明代旱灾 明代自1368~1644年的276年中,北京有162年发生旱灾,平均1.6年1次,其中特大旱灾14次,大旱灾63次,一般旱灾85次。旱灾连续8年(1526~1533年)的1次,连续9年(1508~1516年、1557~1565年)的2次,连续10年(1581~1590年)的1次,连续11年(1614~1624年)的1次,连续16年(1472~1487年)的1次。《明宪宗实录》载,1468年、1470年“春夏亢旱不雨”,“二麦无收”,“赤地千里”。1481年“二麦未秀,米价涌贵”。1485年“旱荒使近京一带无数饥民涌入京城求食”。1516年“树无完肤,人民相食”。顺天府记载,1640年特大旱灾造成“大饥,饿殍遍野”,“人相食,草木俱尽”。1642年“水淀数百里尽涸,瘟疫大作,四岁奇荒,颗粒无收,有地无人,有田无耕”。1643年“春疫夏大旱,秋又大疫;瘟疫盛行,人心惊,死亡无数”。
明嘉靖年间旱灾 1522~1566年的45年间,北京有34年发生旱灾,约1.3年发生1次。其中,1526~1533年是连续8年的大旱期。1523年是个特大旱灾年,《明世宗实录》载,“去冬无雪,直到五月,皆亢旱不雨”。持续三季的干旱造成“二麦未秀,秋种未布”,“畿辅大旱,无麦”,致使“京师米价腾踊”。田地荒芜,饥民流离。《明史·五行志三》记载这年旱灾是“赤地千里、殍馑载道”。其他年份亦有“风霾时作”,致使“土脉焦枯”,无法耕种,“黄土蔽空”、“麦稿”、“民饥”等记述。明政府实施了减免当年税粮,发仓粟赈济畿内灾民。
明崇祯年间旱灾 1628~1643年的15年间,北京有两个连续干旱的大旱期。第一个旱期为崇祯元年(1628年)至四年(1631年)连续4年的旱期。1628年是一特大旱灾年,从春至夏连旬亢旱,至农历六月初仍未降雨,出现畿辅之地“赤地千里”、京师一带“斗米千钱”的现象。连续干旱使春不能播种,秋季庄稼一片焦枯,造成“风旱异常”、“沙尘涨天”,“畿辅百里,二麦尽稿”。第二个旱期是崇祯十年(1637年)至十四年(1641年)的5年连旱。特大旱灾造成“树皮草根食之殆尽,人相食”“死者十分之九,赤地千里”,1642年“水淀数百里尽涸,瘟疫大作,四岁奇荒,有地无人,有田无耕”的惨状。连续的旱灾、蝗灾和瘟疫,加剧了社会的动荡,成为明朝灭亡的自然因素。
清代旱灾 1644~1911年的267年中,北京有161年发生旱情。其中,发生特大旱灾4年,严重旱灾70年,一般旱灾87年。特大旱灾年份有1689年、1832年、1867年和1876年。连续5年旱灾9次,连续8年旱灾2次。对旱情的频繁,康熙皇帝曾说“京师初夏每少雨泽,朕临御五十七年,约有五十年祈雨……”。还降旨曰“朕以德凉,十年九忧旱”。对于旱情,史料多有记载,如1899年“京师粮价日增,民食维艰,七月后天气亢旱,未得深雨,晚禾不无减色”,“房山:本年雨稀少,禾稼秋收无望”。1900年“京师入春以来,雨泽稀少。护城河水多无且淤塞甚多,有干涸”。
1689年旱灾 清康熙二十八年北京地区是一个特大旱灾年。《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载,去秋以来,“雨雪不能沾足”,至五月壬寅,以天时亢旱,康熙皇帝命停止一切修葺工程,并遣官到天地坛祈雨。七月丙辰谕户部:“今岁天气亢晹,雨泽鲜少。畿辅地方虽已得雨,然或甘澍未敷,或播种已过,收获失望”。九月辛亥谕户部:“今岁畿辅,亢阳为虐,播种愆期,年谷不登,小民艰食……直隶被灾州县卫所,所有本年地丁各项钱粮,除已征在官外,其余未经征收及康熙二十九年上半年钱粮,尽行蠲免”。此外,这一年“顺义县旱”、“延庆州大旱”。
1876年旱灾 清光绪二年北京发生特大旱灾。《清德宗景皇帝实录》记载,去冬无雪,从开春至闰五月,先后以“雨泽稀少”、“雨未沾足”、“雨泽尚未深透”、“农田待泽尤殷”等因,共举行“祈雨”活动13次,闰五月戊辰,皇帝谕军机大臣:近畿一带旱象已形,灾黎糊口维艰,亟应预筹接济。李鸿章前奏,招商贩运奉天粮米赴津,以备转运平粜……。六月壬寅恩准庆寿等奏请,将五城粥厂提前三个月,于七月初一开放。其中城之朝阳阁、东城之东坝、南城之打磨厂、西城之长椿寺、赵村、北城之园通观、梁家园粥厂,每月共需米三百石,并著照数赏给。
民国时期旱灾 1912~1948年37年中,北平有16年发生旱灾,约2.5年1次。据统计,连续2年发生旱灾的有2次,即1941~1942年和1947~1948年;连续3年旱灾的2次,即1928~1930年和1934~1936年;连续4年旱灾的1次,即1920~1923年。旱灾严重的有1920年、1921年、1930年、1936年、1944年等年份。《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载,1920年“京畿一带自春徂夏,雨泽愆期,麦收欠薄,查得涿县、房山、固安、大兴、宛平、通县、昌平等十余县忍饥待食者不下十余万丁口。顺义的马各庄、沙峪等村受害为大。平谷亢旱成灾,秋禾歉收”。《申报年鉴》载,1944年“华北各省因久旱不雨,灾象严重……北平特别市三、四、五月上半月因灾荒而致路毙、淹毙、自缢等死亡市民总数达2544人,……树叶、稻糠等,华北灾民以此为珍贵食物。”
1972年旱灾 当年北京地区年降水量为445.3mm,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少3成。从1971年10月到1972年6月底降水仅71.7mm不足多年平均值的40%。7月1~18日降雨不足10mm,连续无雨日达140d。直到7月19日才下透雨。1972年为春季特旱型,同时兼有夏旱和年旱型。由于干旱,官厅、密云两大水库来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减少近一半,蓄水量降低到历史最低值。中小河道断流,到5月中旬大多数水库已无水可供。全市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1.4万眼农用机井有近半数抽半管水或抽不出水。人畜饮水困难的村庄由145个增加到210个,据平谷县调查的52眼饮水井,干涸的占56%。缺水严重的社队外出背水运水,最远的往返达20km。由于水利灌溉条件的差异,灾情明显不同。山区县区旱灾比较重,无灌溉条件的灾情十分严重,地表水灌区因中断水源,灾情较重,井灌区旱灾较轻或无旱灾。全市受旱面积312.7万亩,占总耕地的一半。其中成灾面积203万亩,减产粮食25万t。高井电站被迫停止1台机组运行。为抗御旱灾,从5月5日~7月中旬,全市日平均投入抗旱人力60余万人,日出动各种动力车辆1.3万辆,部分工矿企业及人民解放军等到各县区支援抗旱。
1980~1982年旱灾 北京地区1980~1982年年降雨量分别为283.6mm、394mm和566.8mm,为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的63%、65%和90%。1980年为夏旱型,1981年为全年及各季偏旱型,1982年为秋冬干旱型。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年平均来水量仅占多年平均值39%,全市除官厅、密云、怀柔水库有少量蓄水外,其余水库都干涸或处于死水位以下。全市地下水位平均下降6.08m,农用机井只有1/3出水较好。由于3年连续干旱,灾情比较严重。1980年全市粮田受旱面积380万亩,其中成灾面积146万亩,山区人畜饮水困难增加到210处。城市用水、工业用水都受到影响;1981年全市粮田受旱面积294万亩,其中成灾面积约百万亩。山区饮水困难村增加到500多处,到年底仍有200处,7万余人,5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未能解决。电厂停机影响发电5.4亿kW·h,影响工业产值18.3亿元。8月15日国务院紧急会议决定,今后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只供北京市用水。1982年粮食作物受旱面积193.5万亩,其中成灾面积33.6万亩。山区人畜饮水困难的村庄又新增532处,总计有700多处、5.16万户,22.72万人和6.05万头大牲畜饮水相继出现困难。到年底,仍有8万多人和近4万头大牲畜的用水困难未能解决。
1993年旱灾 当年北京地区年降水量419.9mm,其中1~5月降雨量仅29.2mm。前一年秋旱以来,紧接着是春旱、夏旱和伏秋旱,地下水位比前一年同期下降1.72m,山区人畜饮水发生困难。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田受旱面积110万亩,其中成灾面积45万亩。如门头沟区,全年降水量335.8mm,呈全年旱、春夏旱、秋旱,大旱使23个村、3646户、1.21万人、302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其他山区也发生人畜饮水困难情况。
1997年旱灾 当年北京地区年降水量403.6mm,其中汛期降雨量287.8mm,全年春、夏、秋连旱。8月份仅降雨33mm,加之高温,导致山区发生严重灾害。如延庆县受旱面积31.9万亩,成灾面积17万亩,绝收6.2万亩,粮食减产3000万kg,农业经济损失3000万元(当年价),造成10.36万人、3.73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昌平春播作物12.6万亩,其中6万亩玉米因缺水减产严重,1万亩绝收,高崖口、老峪沟3000亩落叶松90%以上死亡,全县经济损失4509万元。怀柔全县20.4万亩农田受灾,其中轻灾13.4万亩,重灾5.5万亩,绝收1.5万亩,13处、6350人发生饮水困难。全市山区受灾面积44.4万亩,发生饮水困难近12万多人。
1999年旱灾 当年北京地区年降水量为350.5mm,其中汛期降雨量255mm。官厅、密云两水库汛期来水量分别为0.76亿m3和0.67亿m3,均是建库以来最少的一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平均下降2.33m。市政府为抗御旱灾,共投入资金3000万元,人力145万人次,近4万眼机井、7000套移动抗旱设备抗旱浇水,拉水车送水7.6万车次,抗旱浇地305万亩次,大大缓解了旱情。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受旱面积192万亩,其中成灾面积107万亩,绝收面积22万亩。山区人畜饮水困难户明显上升。密云、平谷、延庆等县灾情严重。密云全县受灾面积61.16万亩,其中粮油作物受灾面积30万亩,粮食减产4346万kg,经济损失9377.8万元;平谷县受灾面积30.21万亩,粮食减产4870万kg,经济损失1.4亿元;延庆县受旱面积26.2万亩,其中成灾面积15.9万亩,粮食减产3060万kg,农业经济损失3460万元。
2000年旱灾 当年北京地区年降水量435.2mm,其中汛期降雨量为319.6mm。据观测,春季不少地区30cm以内土壤含水量不足10%,严重影响春播和夏播。6~9月持续高温。官厅、密云两大水库汛期可利用来水量仅1.17亿m3。全市平原地区地下水水位比去年同期下降1.54m。多风、高温、少雨、光照强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产。密云县受灾面积95.7万亩,粮食减产7550万kg,农业经济损失2.95亿元。全县有121处、69887人、9247头牲畜饮水发生严重困难。全市共投入抗旱资金1.76亿元,开动机井1.4万眼,投入喷灌设备5000多套,抗旱浇水500万亩次,出动抗旱车辆3000余台,投入503万人次,在抗旱中水利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灾情有明显降低。据统计,全市受旱面积248万亩,其中成灾面积100万亩以上,绝收面积22万亩,估计减产粮食1.8亿kg,果品减产0.8亿kg,直接经济损失7.6亿元。
泥石流 在前期降雨和短时暴雨的作用下,山区突然暴发的、挟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破坏力极大的灾害性洪流。当地群众叫“水鼓”、“龙扒”。泥石流的形成与地形、地貌、地质、降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地形地貌因素,山坡型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相对高差大于80m、坡度大于30°、表层松散岩屑土层厚度大于0.5m的山坡;沟谷泥石流几乎都发生在地形等高线1000m附近,平均纵坡大于10°和岩屑层厚度大于1m的沟谷内。地质因素,花岗岩、片麻岩、千枚岩和页岩比白云岩和灰岩山区更易形成泥石流,滑坡体和古泥流堆积物厚度0.3~0.6m易形成泥石流。降雨因素,前期降雨量超过50mm,土壤处于饱和状态下,遇3d降雨量200mm以上,其中1h降雨量超过50mm的暴雨,就可能发生泥石流。人类活动因素,陡坡开荒、填沟造地等活动改变或破坏了自然山体的平衡而引发滑坡、塌方,使本来相对稳定的沟道发生泥石流。
1950年门头沟清水河泥石流灾害 1950年8月1~3日,北京门头沟区清水河流域持续3d降雨,使土壤达到超饱和状态,8月4日凌晨又持续4h大雨,总雨量达323mm,降雨强度最高达每小时56.5mm。西起田寺沟,东至霍村沟,长18km、宽1km的清水河各支沟中发生泥石流124处,涉及53个村,其中以达摩庄、田寺、东北山、黄岭西等村灾情最重。这次泥石流共冲毁房屋829间,耕地1.15万亩,沙压耕地8106亩,水泡耕地3678亩,冲倒树木8.77万棵,死亡84人,重伤24人,移动土石方总量达4500万m3。损失最重的达摩庄后沟,冲毁房屋55间,死亡39人;东北山村冲毁房屋37间,死亡23人,大片梯田冲成乱石荒沟,1.5m见方的巨石被冲到距村2.5km外的斋堂村沟口;黄岭西街道淤高达3m左右,沿街房屋内淤沙尺余。灾害发生后,当时的河北省通县地委、专员公署立即发放救济粮款,组织群众生产自救。从1953年后北京市组织群众开展水土保持建设,对清水河进行整治,对泥石流防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69年密云云蒙山泥石流灾害 北京市密云、怀柔两县交界处的云蒙山区,于1969年7月1日至8月10日降雨量达540~790mm,在前期降雨使土壤超饱和的情况下,8月10日晚一场350mm的暴雨,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几十万立方米的泥沙、石块顷刻下泻,公路、桥梁、房屋被冲毁,农田被淹没,人畜伤亡严重。密云县石城、四合堂、冯家峪和怀柔县琉璃庙、崎峰茶、西庄、八道河等地区受灾最重。据调查,两县共死亡159人,伤98人,冲毁房屋760间,冲走大牲畜147头、猪羊1057只,冲毁、沙压耕地2万多亩。密云县莲花瓣村冲毁房屋144间,死亡42人,伤9人,冲毁耕地350亩。怀柔县得田沟村小太平沟生产队3户人家21口人,除2人外出幸免于难外,其余19人全部遇难。灾后莲花瓣的村民搬迁到河南寨重建新村。
1972年怀柔中部山区泥石流灾害 1972年7月26~28日北京市怀柔中部山区累计降雨量450mm,其中27日降雨量达400mm。暴雨中心枣树林3d降雨量达518mm,其中27日降雨量达479mm,暴雨引起泥石流。主要分布范围东起怀柔县孫湖沟,西至延庆县黑汉岭,南起怀柔县的西栅子,北至石湖村,南北长10km,东西宽12km,总面积120km2。共发生41处泥石流,其中怀柔县37处,延庆县4处。波及怀柔县9个乡48个村和延庆县3个乡。据两县调查,共死亡52人,冲毁房屋1406间,冲走大牲畜171头,冲毁树木67万株,耕地3.25万亩及公路303km,冲走杏仁1000kg。八道河乡碾盘沟泥石流暴发时,把直径大于8m的巨石夹在泥水中,冲出山沟,把沟口的两排房屋冲毁淹没,巨石被推到沟口100m的坡脚下。灾后市县派人组织抢险救灾,向灾区拨放救灾款、生产补助款,并恢复道路和工程措施。
1976年密云北部山区泥石流灾害 1976年7月23日2~14时,北京市密云北部山区的冯家峪、不老屯、半城子、高岭、上甸子、古北口等地区降了北京地区极为少见的特大暴雨,大于100mm雨区面积2180km2,大于300mm的雨区面积40km2,暴雨中心的降雨强度为每小时150mm。冯家峪白马关河的各支沟、蛇鱼川的沟头、沟腰、山坡,半城子的牤牛河各支沟山坡,上甸子的龙潭沟、界碑峪,古北口的潮河关等20多条山沟均发生泥石流,沙石俱下,造成填堵沟壑、冲垮水库塘坝、冲毁耕地和人畜伤亡。据不完全统计,这次泥石流灾害死亡105人,冲毁房屋3574间,冲毁小水库1座,冲淤塘坝6座,冲毁、沙压耕地2.75万亩。半城子水库被淤库容60万m3。冯家峪乡东白莲村11户人家死亡31人。半城子乡西台子村8户人家死亡13人,土地全被冲光。灾后决定将古北口、半城子、上甸子、冯家峪等地受灾村庄迁移到巨各庄、西田各庄、河南寨等地组建新村。
1982年密云汗峪沟泥石流灾害 1982年8月5日凌晨3时,北京市密云县大城子乡汗峪沟一带突降暴雨,日降雨量达300mm,降雨强度1小时达60mm。汗峪沟、大水峪、鳌鱼沟发生泥石流,分布于半径2km范围之内。泥石流冲毁房屋46间,耕地110亩,冲走成树4580棵,死亡13人,重伤9人,冲走大牲畜183头。
1989年密云番字牌泥石流灾害 1989年7月21~22日,北京市密云县番字牌、冯家峪地区降大暴雨。暴雨中心番字牌乡一带,最大24h雨量为362.1mm,其中最大1h降雨强度为58.7mm。下游冯家峪地区最大1h降雨强度为50.6mm。对小西天沟调查分析,其实际降雨比测站要大很多。7月21日15时左右在密云县番字牌乡小西天沟、人峪沟等处先后发生了泥石流,相隔9h后,于22日凌晨1时左右在冯家峪乡杏树沟、朱家峪等沟暴发了泥石流。据调查,两地共824处山体滑坡、9处泥石流。受灾最重的是小西天沟,农田、房屋、树木几乎被洗劫一空。长约4km小西天沟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石头。上游的石块直径1~3m,中游石块直径约0.8~1.0m,下游石块直径约0.4~0.8m,堆积呈叠瓦状。本次泥石流冲毁、淤盖耕地8300多亩,冲毁房屋7502间,冲走粮食1.4万kg、大牲畜1040头、树木161.4万株,冲毁公路170.8km、桥梁39座、高低压线81km,冲淤大口井、饮水井111眼、扬水站54处。直接经济损失4700万元(当年价),造成18人死亡,435人受伤,6300多人有家不能归或无家可归。
1991年北京北部山区泥石流灾害 1991年6月6~11日,在北京西部和北部形成了持续四天半的大风、冰雹和大暴雨过程。怀柔、密云、延庆、昌平等县降雨量普遍在200mm以上。处于暴雨中心的密云县四合堂、番字牌、冯家峪、石城和怀柔县长哨营、汤河口、崎峰茶等7个乡镇降雨量在300mm以上,其中四合堂地区5d降雨量543mm,6月10日1d降雨量达373mm。暴雨引发了北部山区133处泥石流,死亡28人,重伤8人,冲毁房屋5886间、耕地8.1万亩、树木150万株、护堤2000多道,冲走大、小牲畜4400多头,冲毁桥梁65座、机井400眼、扬水站500座、公路517km、供电线路124km、通信线路49.5km,直接经济损失2.65亿元。灾后,市县领导赴灾区慰问并组织救灾工作。怀柔县决定将3个重灾村的212户723人全部搬迁到平原8个乡、镇落户。密云县将重灾村的99户374人安顿在平原5个乡。
官厅水库泥沙灾害 官厅水库于1954年建成,流域面积43402km2,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占70%,多属于严重水土流失区。原设计库容22.7亿m3,1989年大坝加高后,库容扩大到41.6亿m3。除留适当堆沙库容外,还布设了排沙底孔隧洞,并在上游规划石匣里水库,以期结合流域水土保持,减少入库泥沙,延长水库寿命。由于石匣里水库至今未建,底孔排沙又受下游用水的制约,加之上游水土保持工作不甚理想,致使水库泥沙淤积十分严重。到1995年5月,水库淤积量已达6.31亿m3,其中4亿m3淤积在堆沙库容,2亿多m3侵占了有效库容。泥沙淤积造成了如下危害:①降低了水库的防洪能力。②降低了供水能力,水库库容由永定河和妫水河两大蓄水区组成,其中妫水河库区占水库总容量的60%。泥沙入库形成的三角洲将妫水河库区门口淤高,形成“拦门坎”,1996年5月观测,门坎高程达474.1m,妫水河库区2.5亿m3的水变成死水无法利用。如遇大水大沙年,“拦门坎”将淤高到477.1m,死库容将上升达4亿m3。③影响发电和工程安全,坝前淤积已高出发电隧洞进口底坎1m,如遇异重流排沙,将影响正常发电,并磨损水轮机。此外,冲刷漏斗有坍塌和堵塞隧洞闸门的危险。④引起库区土地浸没。⑤水库被迫泄沙将使下游河道淤高,中泓摆动,建筑物被淤堵,影响河道防洪安全等。
城市河湖泥沙灾害 泥沙对城市河湖功能和环境造成的危害。造成城市河湖泥沙灾害的源头是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建筑施工渣土等进入河湖,此外,河湖坍岸及雨洪把地面大量污物和泥沙带入河湖。河湖泥沙灾害主要表现在:城市河湖淤积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和湖泊的调蓄能力,影响防洪;淤泥堵塞雨水管道的出口,排水不畅,造成城市地面积水;枯水季节河底污物暴露,影响城市面貌和环境卫生;污泥、污物腐蚀水工建筑物、闸门、管道,对城市防洪构成威胁;污泥污染河湖水质,影响城市工业、生活和环境用水。清淤工程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影响环境。1990年统计,北京城市河湖已淤积300万m3。1998年曾进行“六海”清淤。
河道泥沙灾害 因河道泥沙淤积降低河道功能所引起的灾害。永定河泥沙灾害比较严重,在官厅水库修建之前,河水含沙量很高,进入平原后,河道纵坡变缓,泥沙逐步淤积在河床中,形成了地上悬河,这是历史上永定河漫堤决口造成严重水灾的重要原因之一;河床中泥沙的冲淤变化,使河道的流势多变,不断形成新的险工,也是北京地区河道决口的重要原因之一;河道的淤积使河道过水断面缩小,严重影响河道的泄洪能力。据1986年实测资料,温榆河从蔺沟口至北关闸淤积泥沙147万m3,北运河至牛牧屯淤积434万m3,使行洪能力下降。
密云水库震害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凌晨3时42分的初震和18时的余震,使高66m、长960m的密云水库白河大坝发生强烈震动。当时库水位为138.4m,相应坝前水深43.8m,距水面1.6m以下的坝坡砂砾料保护层发生滑坡,滑堆在坝脚附近,一些较大的砾石滑动到距坝脚50m以外。总计滑坡面积约6万m2,约占上游坝坡总面积的43%,滑塌方量约15万m3左右。白河主坝坝址属地震烈度Ⅶ度区,坝体原设计按Ⅷ度设防。此次地震波及到密云水库的地震烈度只有Ⅵ度,坝体不应发生问题。经多方试验和研究,滑坡是由于坝体保护层砂砾料级配不合格,所含砂质较细,含水饱和后,在持续震荡下发生液化,导致滑坡。事故发生后,对密云水库白河大坝进行了加固。
北台上水库震害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波及到怀柔北台上水库,造成主坝防浪墙局部裂缝,1号副坝外坡出现30多m长的裂缝和局部塌坑。震后进行临时处理,1982年进行了彻底的翻修。
鲁疃闸震害 鲁疃闸位于昌平区鲁疃村附近温榆河干流上,全闸总宽84m,装有14孔钢制自动单铰翻板闸门,每孔净宽6m、高2.5m,闸前可蓄水90万m3,建成于1972年。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时,该闸处于蓄水状态,上下游水位差为2.44m。凌晨地震时,未见明显破坏,震后约2h,一声巨响,闸毁水泄,第3孔桥面断裂,第4孔、5孔、6孔桥面板全部塌落河中,第5孔闸墩下沉达1.6m,下游消力池及护坦底板亦断裂下沉和位移。右岸河堤被拉裂,并大量涌沙。震后分析,由于闸基以下4m厚的粉细沙层未做处理,地震时在闸蓄水状态下,沙基液化,产生管涌和流土,致使闸身倾覆。因闸体严重毁坏,1977年在其下游185m处重建新闸。
堤防震害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使北京地区部分河道堤防受到损坏。北运河耿楼村至肖林村长10km范围内,左堤堤顶、堤坡和滩地多处出现裂缝,有的缝宽40cm、深3m以上,有些缝长达数十米,并伴有横缝发生,有些地段发生冒水喷砂和滑坡。堤顶留有喷砂孔,上口孔径最大达5m以上。震后,对堤防进行灌浆、翻修和加固,达到原设计防洪标准。温榆河鲁疃村至泗上村之间左堤有200m堤段堤顶及内外坡均有顺河方向的断续裂缝,连续缝长达100m,一般缝宽10~30cm,深1.5~2m;右堤最大缝宽80cm,深2m多,堤顶下沉约60cm,堤内滩地多处裂缝,水沙涌出。堤外地面呈龟裂状。这一地区的中小河道堤防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闸涵震害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使北运河一些闸、涵建筑物遭受震害。温榆河鲁疃闸彻底震毁;北运河北关闸上部闸房墙角出现裂缝;杨洼闸工作桥与闸墩连接处轻微裂缝,缝宽约1mm,闸上部闸房四角有较严重裂缝,砖缝发生错动,震后拆建;受震害小型涵闸177座,其中顺义县临清闸、通县的和合站涵闸因闸墩下沉,翼墙断裂,岸墩护坡下沉开裂,破坏严重,震后进行翻建。
扬水站震害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使部分扬水站遭受震害。据调查共有11处扬水站受到震害。朝阳区5处,其中4处机房和出水池震裂,1处机房倒塌;顺义县3处,其中2处泵管震裂,1处护坡轻微受损;大兴县2处,丰台区1处,均系水泵机座震裂。震后均修复使用。
机井震害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震毁机井1700多眼。受灾范围包括通县、顺义、大兴、平谷等县,其中以沿潮白河、北运河一带的通县西集、郎府、觅子店、马头等地区最为严重。机井破坏的情况是:喷沙淤死连同机座下陷;井口大量喷沙、喷水,有的高达1m以上,持续1h多;井管窜出地面1m以上,有的井管倾斜破裂;有的自流井震后不能自流。机井损坏地区土质多夹有细沙、粉细沙地层。
三家店拦河闸冻害 1958年1月,三家店当地气温-16.2~-10.4℃,三家店拦河闸和永定河引水渠进水闸全部被冰冻结。当时上游来大水,被迫强行开闸向下游泄水,造成拦河闸17孔中有14孔轴瓦断裂,进水闸闸门顶槽钢被拉毁。1959年1月,山峡冰凌大量倾下,堆积在调节池及其上游,逐渐发展为冰坝,官厅水库下泄水受阻,水位升高,冰坝溃决,壅冰挤拥拦河闸,冰块越过闸门顶向下游倾泻,两岸边墙被毁,机架桥颤动。冰荷载和冰冻使闸门变形。事故发生后采取了3项措施:①在闸上游设冰情观测站,根据寒潮情况和上游水电站泄流情况,在两次放水间隙,增加一次冲冰水,以免形成冰坝;②抬高调节池上限水位,并规定凌期保证有4孔闸门启闭灵活,随时开闸泄水;③在闸门止水侧安装热力化冰设施,在闸门前支搭打冰工作架,组织人力打出一条水槽,防止冰盖对闸门挤压。采取3项措施后,未再发生类似事故。1967~1968年冬,上游水电站放水量大,调节池上游河道壅冰长达7km,造成拦河闸向下游泄水时,排出大量冰凌,损坏了闸下混凝土护坦及两岸浆砌石护坡,使建筑物安全受到一定威胁。现闸前采用潜水泵射流等措施,以防闸前结冰。
永定河引水渠冻害 1957年冬,引水流量4.5m3/s时,开始封冻。在冰盖厚度达20cm时,加大流量至16m3/s后,部分地段冰盖升起,部分地段冻盖破碎,冰块顺水而下,壅塞倒虹吸和隧洞等入口处,冰水受阻漫溢,致使老店村菜田被淹。1960年初寒潮期,高井渡槽、马尾桥渡槽因结冰过水断面缩小,渡槽上游水位壅高,两岸漫溢出水。同年,4号跌水以上冰块占河面50%,4号跌水以下至西便门全河封冻,冰盖以下集冰厚度达0.8~2.5m,严重影响输水。海淀区八一湖冰盖以下几乎被冰凌填满,冰凌继续向八一湖上游堆积,水位上涨,排水涵洞倒灌,市量具刃具厂院内见水,五孔桥跌水上下游水位齐平,被迫开启双紫支渠向南长河分流。分流后,冰凌向北京展览馆后湖冰盖下堆积,使白石桥一带水位上涨,冰水漫溢,流入北京第一皮鞋厂仓库,造成损失。1968年1月,因三家店调节池水位下降,为加大引水量将闸门加大开度,致使冰凌大量进入引渠,在首钢进水闸改建时未把河内围堰拆尽,冰凌在围堰周围堆积,再与老店跌水的V形堰口冰凌相连,堵塞渠道,冰水漫溢,淹没农田,影响电厂用水。为解决永定河引水渠冰凌危害,管理单位采用了3项措施:①借助高井电厂退出循环冷却水提高水温;②改变水的流态,以减少冰凌;③以人工或机械破冰,解除冰凌造成的阻塞。此后,再未见冰凌为害。
京密引水渠衬砌冻害 1965年,对京密引水渠通过砾石及砂性土壤的地段分别用混凝土板、石板、黏土、塑料薄膜等材料进行防渗衬砌,总长33km,其中怀柔水库以上25km,水库以下至昆明湖间断衬砌了8km。投入运行后,由于大挖方和黏性砂土段的土壤透水性不强,加之衬砌垫层薄、含泥量较大、衬砌板薄等因素,冻胀现象严重,大部分混凝土板隆起、坍陷、裂缝、破碎下滑,甚至堆叠在渠道底部,失去了防渗作用。1989年刚完工的昆明湖—玉渊潭段的3km混凝土六角砖衬砌,冬季输水后,在冰层部位就发生隆起、错位和下滑等冰冻害,其中严重破坏的占30%左右。1990年5月改用衬砌板下加铺聚苯乙烯板的做法,将昆明湖—玉渊潭段7.2km全线衬砌。经1990年冬至1991年春观测,未发生冻害。
水库进水塔冻害 1965年1月26日,密云水库南石骆驼副坝输水塔架被冰压挤毁。当时塔架周围冰盖顶部高程为146.8m,塔架检修平台高程为152m,这一段高5.2m的4根立柱全部向坝坡方向折倾,平台位移150mm,倾斜角约2°。立柱与横梁及平台连接处均断裂。1月28日在塔架四周凿开冰槽,测得冰盖厚度为18~22cm,经分析,塔架北侧冰盖长约3km,结冰较早,塔架破坏主要由南北两侧冰压差造成的。当年拆除塔架,改建成沿坝坡斜拉轨道闸门。
1970年1月中旬,海子水库水位达到102m时,输水塔塔架冰面以上的混凝土柱、梁、工作桥墩因受冰盖挤压出现大小裂缝27条,缝宽最大达3.4mm,塔架顶部砖墙出现裂缝。检查证实,事故由于冰层从东南向西北移动,即由库面向坝坡方向移动所致。为了防止裂缝继续发展,管理部门采取塔周凿冰槽措施加以保护。春灌后,采用环氧树脂灌浆处理,以后每年采取四周破冰保护。1974年水库扩建时对进水塔进行了改建和加固。
辛堡闸冻害 辛堡闸于1972年5月建成,基础及边坡均为黏土或砂质黏土,上游混凝土衬砌板厚30cm,下部未做防冻垫层。右岸地下水位高于闸底5.3~6.82m。1974年2月9日右岸护坡出现严重管涌。检查发现,上游混凝土和下游浆砌石护坡下管涌通道长69.4m,上游管涌入口距河底边线7m,下游孔口距河底边线5m,整个空洞体积约150m3。进口处掏空的洞室高1.8m、宽6.5m。混凝土板因冻胀凸起6~7cm。经填砂砾料和上游加长混凝土护坡截渗齿墙处理后,冬季蓄水又重新出现管涌,混凝土板拉断,又做3次修补,收效不大。经研究,是地下水引起的冻胀,导致河水渗入淘刷形成管涌。最后采取右岸截流地下水导入下游,右岸加做防渗、保温层等措施,彻底解决了辛堡闸的冻害问题。
羊坊闸冻害 羊坊闸修建在黏土地基上,两岸地下水位均高于闸底板1~2m。于1979年9月和11月初浇筑完混凝土。施工期间闸上游地下水水位控制在底板以下30cm,闸下消力池水深约1m。入冬后,建筑物混凝土均暴露在大气中。随着气温下降,1980年1月中旬,闸上游铺盖、护底、边坡及下游海漫均发生2~10mm的冻胀裂缝,抬高1~6cm。两闸陡坡冻害最严重,陡坡接缝处抬高。通过钻孔取样证实,所有冻胀均由水转移形成的大块冰晶体造成。采取相应蓄水保温等措施后,情况有所改善。
1956年雹灾 延庆县当年降雹3次,为6月和9月。受灾面积24.8万亩次,重灾3.98万亩次。冰雹粒径2cm、4cm、16cm等。砸死驴2头,羊27只。积雹最厚达16cm。怀柔县6月5日降雨雹和大风,冰雹大如鸭蛋,小似栗子。9人被砸伤,砸坏瓦房1600间。全县因雹灾无收的麦田1.65万亩,2.2万亩小麦因倒伏无收。昌平县7月降雹,小如枣,大如碗,受灾粮田、菜田2.1万亩,砸伤20人,果品损失严重。密云县古北口、新城子、东田各庄普降冰雹,涉及23个乡、48个农业社,受灾面积13.8万亩,减产粮食57.3万kg。
1969年雹灾 1969年6月17日、7月4日门头沟区斋堂、齐家庄1460亩农作物遭雹灾,最大雹径如鸡蛋。6月17日、7月11日、8月29日、9月11日延庆县发生雹灾,涉及张山营、城关等9个公社,受灾面积共5.5万亩。6月17日下午昌平县发生雹灾,黑山寨、中越乡、大庄等25个大队受灾,受灾面积3.5万亩次;7月13日、14日、17日怀柔县发生雹灾,碾子、八道河、茶坞等15个公社受灾,受灾面积3470亩,最大雹径似鸡蛋。8月29日下午,门头沟、房山、昌平、延庆、海淀、朝阳、丰台、大兴、通县等区县及城区遭受严重雹灾。最大雹粒如鸡蛋。城区从天安门至西长街一线的路灯2/3被砸坏,门窗玻璃被砸碎,近郊区蔬菜、果树、大秋作物减产50%以上。
1984年雹灾 1984年6月2日,怀柔平原和西部果区出现60年来罕见大风、冰雹,降雹20min,雹径1.5~4cm。黄坎、黄花城、北宅、城关、庙城、北房、杨宋等12个乡155个大队受灾,粮、油、果、菜受灾面积17.48万亩,粮食损失1226万kg,砸死1人,砸伤2人,灾区50%平房被砸漏雨。此次雹灾全县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当年价)。7月8日,北部山区9个乡受风雹灾害,秋粮被砸1.06万亩,其中绝收6000亩。
1987年雹灾 6月13日,延庆、通县、房山、石景山、海淀、丰台、大兴、门头沟等县区先后降雹,雹径大似鸡蛋,每平方米有150~200个雹粒,个别地区积雹1~3寸厚,降雹伴有大风,受灾面积5万余亩,麦粒砸掉,西瓜砸裂,瓜果蔬菜损失严重,经济损失达数万元(当年价);门头沟区8月18日15时30分,斋堂、黄塔地区降雹,历时10min,最大雹径8cm,受灾面积6000多亩,干鲜果品损失1.5万kg;延庆全年降雹16次,最大雹径3.5cm,涉及旧县、靳家营、井庄、永宁、大庄科等乡,受灾面积59.37万亩次;怀柔县8月17日16时和8月25日22时雹灾,涉及琉璃庙、北宅、八道河、长哨营等4个乡,粮食、果树受灾面积7400亩;密云县全年降雹8次,灾情比较严重的有卸甲山、半城子、高岭、穆家峪、新城子、东庄禾、巨各庄等乡镇,受灾面积4.89万亩次,果品减产172万kg;平谷县7月雹灾,历时10min,雹径3cm,涉及6个乡、44个村。
1990年雹灾 怀柔共发生11次风雹灾害,雹径1~3cm,粮、菜田受灾面积10.83万亩次,损失干鲜果品394.3万kg,总计经济损失2400万元(当年价)。延庆县5月份发生4次雹灾,靳家堡、旧县、沈家营、大庄科等乡受灾,粒径5~10cm,受灾面积1万亩次。昌平县上宛乡5月23日发生雹灾,雹径2cm,历时30min,受灾面积1.32万亩次,经济损失360万元(当年价)。门头沟区5月、7月、8月发生雹灾,大村、黄塔、雁翅和上苇甸等乡受灾,受灾面积2480亩次。密云县6~8月发生雹灾14次,最大雹径3cm,全县受灾面积17.5万亩,成灾面积4.42万亩次,倒塌房屋3间,死亡牲畜10头(只),粮食减产106.5万kg,蔬菜减产150万kg,果品减产726万kg。
1998年雹灾 据不完全统计,是年延庆、门头沟、昌平、怀柔、密云、平谷6县区受灾面积66.84万亩次,经济损失3.4亿元(当年价)。延庆县6~9月降雹14次,涉及旧县、张山营、千家店等11个乡、92个村,受灾面积9.03万亩次,其中重灾面积6.14万亩次,粮食减产501万kg,农业经济损失1504万元(当年价)。门头沟区8月2日上苇甸、妙峰山乡受雹灾,历时25min,雹径最大5cm,粮食受灾面积690亩,估计减产4万kg,果品减产20.6万kg,经济损失122.3万元(当年价)。昌平县6月9日至9月2日共降雹10次,受灾范围包括长陵、南邵、昌平、回龙观、南口等16个乡镇,受灾面积粮田11.5万亩次,菜田1215亩次,果树6.68万亩次,经济损失8041万元(当年价)。怀柔县8月18日至9月2日共发生雹灾6次,涉及喇叭沟门、长哨营、琉璃庙、九渡河4个乡镇,粮、果、菜受灾面积1.61万亩,经济损失1798万元(当年价)。密云县4月13日至8月18日共发生雹灾5次,涉及大城子、不老屯、高岭、石城等11个乡,受灾面积18.77万亩次,间接经济损失1.35亿元(当年价)。平谷县6月雹灾10个乡受灾,8月雹灾11个乡受灾,受灾总面积18.3万亩次,粮食减产2900万kg,瓜果减产2500万kg,农业经济损失9000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