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 陆地表面宣泄水流的通道,是溪、川、江、河的总称。河水来源一般可分为降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以及地下水补给等。它是自然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会引起自然景观的改变。河流也是自然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人类通过对河流的开发和管理,如筑坝、跨流域调水等,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条件。河流具有河流形态、河流水情、河流冰情、河流水力等特征。在不同自然条件下,河流特性有很大差异。在气候湿润地区,大多数河流全年得到水源补给,称为永久性河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全年只有部分时期(如雨季)存在径流,称间歇性河流,亦称季节性河流。在海河水系,如以海河为Ⅰ级河流,下属分布在北京境内的Ⅱ级和Ⅱ级以下的大小河流200多条,它们分属于海河北系的五大水系,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和大清河水系。这些大小河流为北京提供了丰富、宝贵的水资源,但暴雨洪水也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河道整治,为北京人民生活、城市建设、工农业生产发展、城乡防洪安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等,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水系 由河流的干流和各级支流以及流域内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形成彼此相连的集合体,又称河系。水系的名称一般以干流的河名命名,而干流上游则有别的名称。由于地形、地质构造的不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各个水系的形状各异,并形成各自独特的水文情势。根据干支流的不同分布情况,水系有树枝状、扇状、羽状、平行状、格状、混合状等6种形状。
干流 水系内的径流注入海洋或内陆湖泊的主流称为干流。直接汇入干流的河流称一级支流,汇入一级支流的称二级支流,以此类推。如海河水系的海河直接入海为干流,直接汇入海河的永定河、潮白河、蓟运河、北运河、大清河等为一级支流,流入永定河等一级支流的河流,如清水河、妫水河等为二级支流,以此类推。水系的名称一般以干流的河命名,而干流上游的河段则可能有其他名称,如北运河的上段河道称温榆河。
支流 参见干流。
上游 河流在河源以下的一段称为上游河段,简称上游。与河源和中游并无严格的分界。上游河段的特性多是比较陡峻,河槽中礁岩裸露,水流急湍而具有巨大的侵蚀能力。
中游 介于河流上游和下游之间的河段,简称中游。与上游和下游无严格的分界。中游河段的比降和水流都较上游平稳,冲刷和淤积作用大致保持平稳,河槽比较稳定。
下游 河流在河口以上的一段,简称下游。与中游及河口无严格分界。下游河段的特性是比较平缓,泥沙的沉积作用显著,河槽中一般多浅滩和沙洲,较不稳定。
流域 地表水和地下水分水岭线所包围的水的汇集区或汇水区的总称。一般把地表水的集水区域称为流域。如海河流域、永定河流域、潮河流域、北运河流域等。流域特征包括几何特征、自然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影响。流域是人类研究各种水文情况、进行开发利用水资源、整治河道等规划时的基本单元。
流域面积 流域分水岭或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亦称受水面积。如永定河流域面积47016km2,北运河流域面积6166km2等。计算流域面积,一般先从地形图上定出分水线,然后用求积仪或其他方法求出分水线以内的面积。流域面积单位以km2计。
集水面积 流域分水线与河口断面之间所包括的平面面积。一般指范围较小的汇集降水面积而言,亦称汇流面积。应用于城市和农田排水工程设施时,作为排泄暴雨总量或排水率计算的依据。
分水线 相邻两个流域的分界线。一般指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此线两侧的径流汇流入不同流域的河流。分水线分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一般两者不相吻合。通常多以地面分水线作为流域分界线的标准。但随着自然界的不断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水线也会相应改变。
分水岭 相邻两个流域之间的山岭或高地。地表径流沿两侧斜坡汇流入不同流域的河流。北京地区如百花山是大石河与清水河分水岭,佛爷顶与大海坨山共同构成永定河与白河的分水岭。
河源 河流最初形成地表水流的源头部分。河流补给的源头,通常是溪涧、泉水、冰川、沼泽或湖泊。世界大河的河源,往往是沼泽地或湖泊(湖泊群)。北京地区的河源多为泉水、溪涧。
河口 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河段。其水文特征及形态变化受河流及其所注入水体的双重影响。研究河口对防洪、航运、建港、城市给水、农田排灌及渔业利用等都有重要意义。
河流特性 因自然环境及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河流所特有的性质。河流特性主要包括:水文泥沙特性、河流形态特性及河床演变规律。研究河流特性的目的,在于考察水文、泥沙和河床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指导河道和航道的整治。
悬河 河床高出沿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流域来沙量较大的河流,在进入河道开阔、纵坡比较缓的中下游河段后,泥沙大量淤积,造成堤防内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亦称地上河。悬河决口或溃堤,将会造成严重的洪水灾害,往往也是形成河流改道的重要原因之一。黄河下游是著名的悬河,河床高出两岸地面4~6m,部分河段达10余m,历史上多次改道。北京地区的永定河卢沟桥下游河段的前辛庄、葫芦垡一带河床高出两岸地面分别为4.0m和7.0m。
地上河 见悬河。
永久性河流 参见河流。
季节性河流 参见河流。
间歇性河流 参见河流。
河型 在不同的来水、来沙及河床边界条件下形成的各种河流形式。通过水流作用和泥沙运动使河床发生变化,同时,河床约束水流,影响水流结构,水流和河床之间相互作用,塑造出相对平衡的河床形态。一般山区河流受两岸山岩控制,河床形态多急弯和峡谷。平原冲积性河流按河流平面形态可分为顺直型河道、弯曲型河道、分叉型河道和游荡型河道。正常弯曲而稳定的河流有利于开发利用,游荡型河流则经常带来危害。因此,治理河流时,要了解、研究来水、来沙及边界条件与河型的关系。
顺直型河道 边滩和深槽交错分布而河槽平面形态顺直的河道。顺直型河道其弯道系数(河轴线长度与其相应的直线长度之比)应在1.5以内。顺直型河道多形成于狭窄、顺直的河谷中,或河谷虽然比较宽阔,但河漫滩发育较高,且多由难冲的黏土和砂黏土构成,或表面生有植物或人工控制,限制了河流横向发展。顺直型河流一般多出现在河流的中上游。顺直型河流浅滩多,而且浅滩、深槽和主流位置不够稳定,对护岸和取水工程、航道维护等不利。
弯曲型河道 由正反相间弯道河段和介乎其间的过渡河段连接而形成的河道。一般具有一定曲率河段称弯道段,而连接上下两个弯道段的直线段称过渡段,亦称浅滩段。弯道段的凸岸为边滩,凹岸为深槽。弯曲型河道成因与河流两岸土质、河岸冲刷速度、河滩的宽度等有关。在河道整治中,常以河形规则、水流平稳、河道冲淤变化小、滩槽水深相差不大等作为标准。河道过度弯曲时,崩岸强度大,泄水不畅,易增加洪水灾害,在此情况下需加以治理。
游荡型河道 河槽断面宽浅、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乱、主流位置迁徙不定的河流。游荡型河道形成的主要原因为两岸土质疏松,易于冲刷展宽;水流含沙量大,河床淤积抬高;洪水暴涨暴落,流量变幅大。有些山区河流出口处,河面突然变宽,流速剧减,使泥沙大量淤落,也会形成游荡型河道。此型河道对防洪不利,洪水上涨时,常使堤防溃决,泛滥成灾;洪水降落时,主流坐弯,顶冲堤防,也会造成险情。此外,对于取水口,航运也十分不利,需经常进行整治。
河床演变 河床受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自然条件下,河床经常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如河弯的发展、浅滩的移动、汊道的兴衰等。在河道上修建水工建筑物后,河床的冲淤变化将受到影响。如修建水库后,引起库区泥沙淤积和下游河道的冲刷。裁弯取直后,引起上下游河势的变化等。影响河床演变的主要因素包括:流量大小及其变化过程;流域来沙量及其组成情况;河床质组成情况;河谷比降情况;水工建筑物的修建等。
河流横断面 垂直于水流动力轴线的河槽断面,通常称垂直于河道的断面。山区河流在水流冲蚀作用下多形成V形或U形断面。平原河流河谷开阔,受冲淤作用,不同河段形成不同横断面形状。顺直河段多为抛物线断面,弯曲河段多为不对称的三角形断面,分汊河段为马鞍形断面,游荡河段断面很不规则。被水流充满的横断面称过水断面,它反映河流的过水能力,通过它推求平均水深和平均流速等,是研究河床演变、进行水力计算的基本资料。
河流纵剖面 沿河流深泓线所切取的河床和水面线剖面。深泓线是指河流沿程各断面最深点的连线。河流纵剖面是河底和水面高程的沿线变化曲线,常以纵坡或纵比降表示,即两断面间河床高差或水面落差与该河段长度之比,它直接影响水流速度和输沙能力。一般大河从上游至下游比降逐渐减小,总趋势多呈上凹曲线。山区河流纵坡较陡,沿程常出现折点和台阶,个别地方形成急流瀑布。平原河流纵坡平稳,平均速度也较小。如河流纵坡过于平缓,会影响行洪和输沙,纵坡太陡会造成过度冲刷并影响航行。对于河流的开发利用,要有适当的纵坡。在北京地区,通过修建跌水、裁弯取直等工程措施,调节纵坡。
水流挟沙能力 在一定的河床边界和水流条件下,能够通过河流断面下泄的床沙质数量(包括推移质和悬浮质两部分中的床沙质数量)。理论公式估算的天然河流挟沙能力常有偏差,还需应用经验公式,从分析影响挟沙能力的因素出发,进一步分析,得出接近实际的计算公式。水流挟沙能力的研究,对于河道治理、渠道设计和水库排沙等水利工程设计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河床质粗化 因水流逐步冲走河床面泥沙中的较细颗粒,使河床面的泥沙组成变粗的过程。当河道上游来水含沙量低于水流挟沙能力,河床被冲刷时,就可能使非均匀泥沙组成的河床质发生分选现象,较细的颗粒被冲走,留下的颗粒平均粒径逐渐增大,形成粗化层。上游建坝后,下泄水流含沙量远小于水流挟沙能力,由此产生的水库下游沿程冲刷是河床质粗化的典型例子,如官厅水库下游河床质粗化。一般情况下,床面粗层具有抵抗冲刷,限制河床继续下切的作用,有利于河床的稳定。但河岸组成物质抗冲能力较差时,可能引起岸滩冲蚀坍塌,使河道变得宽浅多汊,影响河床稳定。
弯道环流 河道弯道水流内部的旋转运动,在横断面上的投影呈环形,与主流叠加在一起,呈螺旋式前进运动。水流在弯道运动时,必然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作用下,凹岸水面升高,凸岸水面降低,形成横向搬运动力,是造成弯道凹岸冲刷和凸岸淤积变形的主要原因。
河弯 河流的弯曲河段。水流进入河湾后,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环流,表层水流由凸岸流向凹岸,再沿河槽下降至河底成为由凹岸流向凸岸的底流,因而凹岸被冲刷成陡峻的岸坡,冲刷下来的泥沙由底流挟带而淤积在凸岸,形成沙滩或边滩,即滩地。河湾凹岸常形成险工。
岸 陆地滨临海、江、河、湖等水域的边缘,如海岸、河岸、湖岸等。在内河中一般以正常水位时陆地和水的界限为准。在河湾内,向湾内凹进的称凹岸,向外凸出的称凸岸。河流的左、右岸,以人面向下游为准,左边为左岸,右边为右岸。同样,人站在大坝上面向下游,左边为左坝头,右边为右坝头。
凸岸 参见岸。
凹岸 参见岸。
左岸 参见岸。
右岸 参见岸。
河谷 河流流经的山间长条状倾斜凹地。河谷呈线状延伸于山脉或山岭之间,是由冰川、水流等动力因素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河谷由谷坡与谷底两部分组成。谷坡即河谷两侧的斜坡,有时呈现为河流阶地。谷底一般分为河床和河漫滩两部分。河流发育的幼年期以下切为主,河各断面多为V形,谷坡陡峭,常发生崩塌、滑坡,谷底狭窄,无泥沙堆积。壮年期河流侵蚀作用发展,河谷加宽,谷坡变缓,谷底有泥沙沉积。老年期河流下切停止,侧侵蚀作用加强,河谷很宽,河道弯曲,河道淤积物增多,其厚度可达到10m以上,形成河漫滩。
河床 河谷中被水流淹没的部分,又称河槽。通常将枯水时淹没的部分称枯水河床;中水时淹没的部分称中水河床,亦称基本河床或主槽;洪水时淹没的部分称洪水河床,包括河漫滩。为控制洪水泛滥成灾,常在河漫滩上修筑堤防,限制洪水河床的范围。平原河流多为沙质河床,河谷内有广阔的河漫滩,由于水流与河床的相互作用,河床经常处于冲淤变化过程中,经常需要整治河道,以稳定河床。
河槽 见河床。
主槽 参见河床。
滩地 在河流中,由于水流冲击,将河岸剥蚀下的泥沙、碎石、卵石,被水流带动,当水流速度降低,挟沙石能力减弱,泥沙、碎石、卵石淤积于河床上而成滩地。依其所在位置,岸边的称为边滩,河中心的称为心滩;按其材料组成有石滩、沙滩;从影响航道方面则有浅滩、险滩等。
河漫滩 位于河床主槽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水流携带大量泥沙堆积在河谷中,由于主流摆动或弯道环流的横向输沙作用,在河谷中形成宽阔的谷底堆积平原,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水面,这就是河漫滩。河漫滩下层由较粗的床沙质沉积物组成,上层为洪水泛滥时淤下的黏土覆盖层,常称为河漫滩二元结构。河漫滩部分是季节性或不定期地行洪,有的是每年汛期上水漫滩,有的是几年才漫滩一次。在河道修建水库以后,由于洪水得到调节,下游河道洪水漫滩的机遇相应减少。这种不常上水的滩地,往往成为人们盲目垦殖占用的对象。例如,在河滩上修筑各种套堤,种植成片林木、芦苇等高秆作物;筑台建房;修筑高渠堤、高路基;修建码头等。这些有的缩小了排洪断面,有的增大了糙率,减小了流速,阻碍了洪水畅泄,形成壅水,抬高水位,降低河道排洪能力,威胁堤防安全。因此,必须加强河道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禁止在河道内修建有碍行洪的工程,种植阻水林木及弃置各种灰渣、垃圾等,并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限期清除,保证行洪畅通。
海河水系 华北地区重要的河流,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范围经、纬度N35°~41°30′、E112°~118°30′。海河流域包括海河、滦河和徒骇河、马颊河水系,总流域面积31.8万km2。海河水系包括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及海河干流和黑龙港运东地区等,各支流河道均在天津市区附近汇入海河干流。海河干流长73km,如以卫河发源,全长1090km。流域面积234858km2,其中山区为142375km2。海河平原系由黄河与海河各支流冲积而成,地形起伏不平,流域内水旱灾害频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海河水系进行了有计划的治理。首先安排了各河的单独入海尾闾,如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通过永定新河入海,大清河等经独流减河入海,其他河亦有直接入海通道。在流域内修建水库工程。据统计,至1987年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库1375座,总库容达225.26亿m3,其中大型水库有官厅、岗南、黄壁庄、密云、岳城等25座。控制山区面积85%。已建大型调水工程多处,如“京密引水”、“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青入秦”、“位山引黄”等。整治骨干河道50多条及其配套工程和开发地下水源,大大减轻了洪涝旱碱灾害。北京地区的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拒马河(大清河水系)、泃河(蓟运河水系)是海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永定河水系 属海河水系。自上源灰河至屈家店总长约680km,屈家店至蓟运河河口的永定新河长61.9km,总流域面积47016km2。跨越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海河北系最大的河流,也是全国四大防洪重点江河之一。上游有两大支流,一支为源于内蒙古高原的洋河,另一支为源于山西高原的桑干河,两河流经交替连接的盆地和峡谷,于河北省怀来县朱官屯汇合后称永定河。在官厅附近纳妫水河,经官厅山峡于三家店入平原。由三家店起,两岸靠堤防约束,因洪水含沙量大,多年淤积,三家店以下河道逐渐演变为半地上河和地上河。卢沟桥上游1km处,建分洪枢纽工程,当永定河洪水超过2500m3/s时,多余洪水经小清河分洪闸分洪至永定河滞洪水库入小清河分洪区,再入大清河。梁各庄以下进入永定河泛区,泛区下口屈家店以下为永定新河,在大张庄以下纳北京排污河、金钟河、潮北新河、蓟运河于北塘入海,宣泄永定河大部分洪水,小部分洪水循北运河经海河干流入海。河上游建有册田、友谊、官厅3座大型水库。遇50年一遇洪水,三家店至卢沟桥设计流量为4380m3/s,小清河分洪1880m3/s,卢沟桥下泄2500m3/s,经泛区调蓄后,屈家店流量为1800m3/s,400m3/s经北运河至海河干流入海,1400m3/s经永定新河入海。
潮白河水系 属海河水系,发源于燕山北部山区,流经河北、北京、天津3个省(直辖市),流域总面积为19354km2。其中山区面积为16810km2,平原面积为2544km2。上游有白河、潮河两大支流,在密云县河槽村附近汇合后称潮白河,沿途纳小东河、怀河,下游河道经苏庄至香河。1950年在吴村闸下开挖了潮白新河,沿途纳青龙湾减河,分泄北运河洪水,并纳引泃入潮减河、青龙湾减河,分泄泃河洪水,穿黄庄洼、七里海等分滞洪区,在宁车沽入永定新河入海,全长近200km。该河的设计流量:密云至吴村闸为2540m3/s,吴村闸至郭庄为2850m3/s,郭庄至黄庄洼分洪闸为3220m3/s;经黄庄洼调蓄后,至大刘坡(纳青龙湾减河地点)为1920m3/s,以下至宁车沽防潮闸为2100m3/s。流域内建有云州、密云、怀柔3座大型水库。
北运河水系 属海河水系。位于潮白河与永定河之间。上源温榆河,发源于军都山南麓昌平区北,至通州区北关闸。以下始称北运河。北关闸上辟运潮减河,分泄部分洪水,以下沿途纳通惠河、凉水河、凤港减河等平原河道,至土门楼上又辟有青龙湾减河入潮白新河,并以大黄浦洼为滞洪区。现北运河土门楼以下河道在发生10年一遇以下洪水时已无泄洪任务,仅供沿岸排沥涝及输水使用。土门楼以下纳龙凤新河,至筐儿港流量为225m3/s,筐儿港至屈家店闸段流量为48m3/s,屈家店闸上纳永定河洪水入永定新河,屈家店闸以下北运河主要承泄部分永定河洪水,过洪能力为400m3/s,以下至天津市区纳子牙河,随后至金刚桥入海河。总流域面积6166km2,其中山区面积约1000km2。河流总长238km,流域长160km,平均宽度38km,河道平均比降4.64‰,最大年径流量6.41亿m3(1956年),最小年径流量0.069亿m3(1965年)。通州水文站统计,1949~1984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3.6亿m3。
蓟运河水系 属海河水系。北处燕山,东临滦河,西与潮白河相邻,位于天津市东部。干流长189km(九王庄—防潮闸),流域面积10288km2,河道宽300m,九王庄至阎庄设计行洪能力400~450m3/s。其主要支流有州河、泃河、还乡河,均发源于燕山南麓兴隆县境。泃、州两河至九王庄汇合始称蓟运河。沿途纳入兰泉、荣辉河、西关引河等众多支流。主干河道自蓟县于桥南下,至宝坻与泃河交汇东行,沿玉田边界至宁河县大辛庄纳还乡河,经蓟运河故道南下,穿越京山铁路,至塘沽北塘入永定新河后入海。1949年后,对蓟运河进行了全面治理。在上游建成了于桥、海子、邱庄3座大(2)型水库及4座中型水库,对河道进行了疏挖、筑堤。
大清河水系 属海河水系。由南北两大支流组成。南支潴龙河和北支南、北拒马河,两支流汇集着上游太行山区的数十条大中小河流,在白沟镇汇合后,始称大清河,流经东淀,出杨柳青,与子牙河汇合后入海河,总流域面积43060km2,其中山区面积18700km2。南支在十万院以上流域面积约21000km2;北支在白沟镇以上流域面积为10000km2。历史上,大清河洪灾十分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游建有安各庄、龙门、西大洋、王快、口头、横山岭等6座大型水库,另建有一批中小型水库,对防洪、供水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同时,对大清河中下游的兰沟洼、白洋淀、东淀、文安洼、贾口洼和团泊洼等蓄滞洪区,先后进行了相应的整治,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防洪、除涝、兴利体系。
北京城市水系 北京城市规划市区范围内的河流水系。规划市区范围包括东城、西城、宣武、崇文及朝阳、丰台、海淀、石景山区的大部分地域,其界限东至定福庄、西临永定河,北达清河,南抵南苑,面积为1040km2。城市水系包括通惠河、凉水河、清河、坝河4条主要排水河道及其30多条较大支流,大部分由西向东南汇入温榆河和北运河。总流域面积1255km2。区内输水河道常年有水,主要有京密引水渠昆玉段、永定河引水渠、长河、北护城河、南护城河、通惠河(高碑店以上段)等。区内现有湖泊26个,总面积600hm2,多数成为观赏、游乐和改善环境的水面,部分湖泊承担着汛期洪水调蓄任务。
永定河 属海河水系。古名治水、湿水、水、卢沟河、浑河、无定河、小黄河等。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在卢沟桥以下至狼城河口两岸筑堤后,祈望河道永久安定,玄烨皇帝赐名“永定河”,沿用至今。永定河主要源流有二,一是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的桑干河,一是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的洋河。两河流至河北省怀来县朱官屯村汇合后始称永定河,纳北京市延庆县妫水河,南流至官厅,在门头沟区沿河城乡入北京市界,至三家店出山,流经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大兴等区县,于崔指挥营(对岸是梁各庄)出北京市界。永定河流域面积47016km2,河长680km,其中北京市界内流域面积3168km2,河长169.5km。三家店以上河宽100~200m,以下宽500~1000m。官厅水库以上为上游;官厅水库至三家店为中游,称官厅山峡,流域面积1600km2,河长108.5km,落差340m,是北京市暴雨中心之一,汛期洪水峰量大,汇流时间短,给下游两岸带来很大威胁,段内有清水河汇入;三家店以下为下游,河道纵坡变缓,泥沙大量沉积,卢沟桥以下河道逐渐形成地上河(即悬河),滩地宽广,变化不定。历史上最大洪峰流量达10400m3/s,多次发生严重洪灾,并危及北京城。1954年后,根据永定河有关规划陆续修建了官厅、斋堂、苇子水等水库,并多次加高加固堤防和险工,根据“三固一束”原则修建治导线控制工程。1985年6月,国务院将永定河列为全国四大江河重点防御对象之一。之后建成卢沟桥分洪枢纽工程。1995年永定河河道治理已达到20年一遇洪水设计,50年一遇洪水校核的防洪标准,其中三家店至卢沟桥河段左堤按洪峰流量16000m3/s设防,达到防御可能最大洪水的防洪标准。为抗御超标准洪水,修建了刘庄子分洪口门、永定河滞洪水库(大宁、稻田、马厂)等,基本控制了洪水为害。修建了三家店拦河闸、永定河引水渠,使官厅水库成为向首都生活和工农业供水的重要水源之一。沿河建有官厅、下马岭、下苇甸等水电站,建有官厅水库出库、雁翅、三家店拦河闸、卢沟桥、十里铺等水文站。京广、京九、京原、丰沙等铁路和京石、京周、黄良、京原、京开等公路跨越河道,均建有大桥。著名的卢沟桥为“七七事变”发生地,附近建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雕塑园,“卢沟晓月”为燕京八景之一,还有古闸金门闸等。近年来,在永定河上修建了黑水河和卢沟桥橡胶坝用于景观水面和回灌地下水。
洋河 永定河上源主要支流之一。洋河上源有3条河流,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的东洋河、西洋河和发源于山西省阳高县的南洋河,3条河在柴沟堡附近的岸庄屯汇合后,始称洋河。洋河流经响水堡、元台子两个山峡,在河北省怀来县朱官屯与桑干河汇合后,称永定河。洋河沿途右岸有洪塘河汇入,左岸有洗马林河、古城河、城西河、城东河、清水河、盘肠河、龙洋河等支流汇入。朱官屯以上洋河流域面积为16710km2。东洋河上建有大型友谊水库。
桑干河 永定河上源主要支流之一。其上源有两条河流,一条为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西南管涔山的灰河,另一条为发源于山西省朔县东北的源子河,两条河在朔县东会合后,始称桑干河。桑干河流经山阴、应县、阳高、阳原、涿鹿县(市),沿线左岸有木瓜河、路庄河、鹅毛口河、口泉河、御河、防城河等大小支流汇入,右岸有黄水河、浑河、壶流河、岔道河及若干山溪汇入。自灰河、源子河汇流处到御河入口为大同盆地,自御河口下行到西册田进入册田山峡,在东册田山峡建有册田水库。出册田山峡到阳原附近河面开阔,在化稍营附近壶流河入口处下行约10km,是石匣里山峡入口,石匣里是规划大型石匣里水库所在地。由涿鹿县的朝阳寺进入涿鹿平原,自朝阳寺下行约30km,到朱官屯与洋河汇流,以下称永定河。朱官屯以上桑干河流域面积为25840km2。
妫水河 永定河支流。古名清夷水、妫水、怀来河、沧河、牧牛山水。源于延庆县城东北15km之黄龙潭,南流至小庄科,有新华营河汇入,自东向西横贯延庆川区盆地,流经怀来县平原,至旧怀来县城南约15km处的阎家沟入永定河。官厅水库建成后,改由延庆县康庄镇大路村北入官厅水库。河道长18.5km,宽75~250m,流域面积1073.6km2,沿途有9条支流汇入。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8亿m3。据《北京市洪水调查资料》记载,1939年7月,在延庆南关桥发生最大洪峰流量达1800m3/s,而枯水年最小流量仅为0.3m3/s。妫水河是延庆县主要排水河道,亦可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在大秦线铁路桥处设有水文站。白河堡水库建成后,库水通过补水渠入妫水河,向官厅水库补水。1995年在县城南妫水河干流上修建妫水河橡胶坝,形成66.7hm2水面,称妫水湖,成为较大的水景公园。
古城河 妫水河支流。源于延庆县海坨山东麓张山营镇后河一带,于香村营附近入妫水河,河长23.5km,流域面积129km2。下游河道宽约70m,平均宽44.3m,纵坡平均约为16.1‰。上游河谷狭窄,两岸多陡壁,流域内山体多为石灰岩和花岗岩,溶洞裂隙发育,有裂隙泉多处,河道常年不断流,流量约0.3m3/s。河口建有古城小(1)型水库,用于防洪和农田灌溉。20世纪80年代末开展旅游活动。库区悬崖峭壁,河道弯曲,风景秀丽,该地区历史上属龙庆州,故取名龙庆峡。由于小气候特点,龙庆峡除夏秋季开展旅游外,还有冬季冰灯、冰雕的特色景观游,已成为北京著名景点之一。古城村西有旧延庆八景之一“古城烟树”。
三里河 妫水河支流。源于延庆县唐家堡一带,向南流经上水磨村,于东屯附近入妫水河,河长6.5km。下游河道宽约18m,经疏挖后,河宽约35m,平均纵坡约4.5‰,流域面积11.6km2。1965年以前,县城的机关和居民一直饮用土井水和三里河河水。1997年9月,在河上修建了“三里河橡胶坝”,两岸及湖边进行了绿化,改善了周边环境,建成了“八达岭温泉度假村”开展旅游度假活动。现为县城附近的主要排水河道。
佛峪口沟 妫水河支流。源于延庆县海坨山南麓张山营镇大庄科村一带,于西卓家营西南入妫水河,因近佛峪口村,故名。沟长14km,平均宽44m,下游宽约70m左右,流域面积63km2。沟上游为原始森林,植被良好,有泉水汇入,常年有水,最枯季节河道基流仍在0.2m3/s以上。1974年在佛峪口村上游建成佛峪口小(1)型水库,蓄水用于农田灌溉。沟上为松山自然保护区,是著名旅游景点。佛峪口在延庆县延庆镇西北11.7km,属张山营镇,明代为军屯,因西侧山口内刻有石佛,名佛峪口堡,清改今名。山口内有塘子沟温泉。
西二道河 妫水河支流。源于西井庄镇莲花滩一带,流经西二道河村,于大榆树镇陈家营附近入妫水河,河长11.5km,下游河宽约30m,平均河道纵坡为7.3‰,流域面积为45.8km2。莲花滩在延庆镇南13km处,古为交通要冲,明代已有村落,名莲花冲,清代因村居河滩改今名,曾为延庆县抗日革命根据地之一,有烈士墓。
西拨子河 妫水河支流。因源于西拨子村,故名。流经康庄镇小王家堡、小丰营,于大路村东入妫水河,长11km,下游河道宽50m,纵坡平均14‰,流域面积48km2。西拨子村,清代已有村,因设堆拨传递军情,故名,村东有革命烈士陵园,曾出土新石器时代及西周时期石器、铜器等文物。
刘家峪沟 永定河支流,又名大西沟。源于门头沟区黄草梁东南麓沿河城乡王大台村一带,流经刘家峪、沿河口,于沿河城附近入永定河。沿河有龙门沟、石羊沟和林子台沟3条支流汇入。沟长49.2km,下游平均沟宽30m,纵坡在4%左右,流域面积131.8km2。有泉水汇入,常年有基流。1950年调查,最大洪峰流量为216m3/s。沿河城地处要冲,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设守备,万历六年(1578年)沿河建方形城堡,故名沿河城。沿河口,金已成村。山口两侧有明万历年间所建3座敌台,方形砖石结构,上下两层,保存完好,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沟 刘家峪沟支流。源于门头沟区黄草梁北麓沿河城乡榆树湾一带,经八里石塘至龙门口入刘家峪沟,长16.5km,下游平均沟宽8m,平均纵坡3.3%,流域面积40km2。黄草梁在门头沟区大峪西北43km,山形似梁,山高天寒,草木早黄,故名。主峰海拔1737m。山体周围沿构造线发育许多深切峡谷。西南麓燕家台附近的东西龙门涧,有“京西小三峡”之称。
石羊沟 又名石岩沟,刘家峪沟支流。源于韭菜山东北麓门头沟区沿河城乡白羊石虎村附近,流经黄土咀,于沿河口入刘家峪沟,长27.5km,下游平均沟宽25m,纵坡为5%,流域面积为57km2。沿河风景秀丽,有泉水汇入,常年有基流。白羊石虎村,在石羊沟上端,明代为军事关隘,后成村落。因附近多白色大理岩,形似奔羊、猛虎,故名。
湫河 永定河支流。源于昌平区老峪沟乡长峪城村一带,流经马刨泉,于房良村进入门头沟区,经大村、西口子、马家套,于杨家庄附近入永定河,河长29.8km,下游河道宽40m,纵坡平均2%,流域214.5km2。有支流镇边城沟、老峪沟汇入,河道常年有基流。1950年调查,洪峰流量为208m3/s。长峪城地处长峪峡谷,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筑关城,名长峪城。万历元年(1573年)在其南部增建新城,后成村落,村以城名。长峪城大部尚存,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峪沟 湫河支流。源于昌平区老峪沟乡禾子涧,流经老峪沟、马跑泉,入门头沟境内后入湫河,沿途有长峪城沟于和尚庄子汇入。昌平区境内长37.15km。流域面积53.6km2,地表均为干沟。老峪沟乡地面岩石裸露,水位埋深在80~100m之间,地表水严重缺乏,打井取水困难,是严重缺水区。1974年开始打岩石井,出水良好,结束了历史上老峪沟地下无水的传说。
清水河 北京地区有两条清水河。
(1)永定河支流清水河。位于门头沟区境内,为永定河官厅山峡最大支流。上游有两支,北支源于灵山,称灵源川,亦称大西沟,南支源于百花山,称大南沟,两支于塔河口汇合,始称清水河。流向由西向东,经上清水、下清水、西斋堂、西胡林、军响,于青白口入永定河,河长28km,河宽60~300m,平均纵坡为1%,流域面积558km2。清水河上游百花山海拔1991m、东灵山海拔2303m左右,为流域分水岭。流域内多高山峻岭,植被覆盖情况较好,一般年份来沙量少,河水清澈见底,故名清水河。上清水等地有泉水出露,流量约0.5m3/s。历史上最大洪水年为1801年,但无洪峰记载。据调查1950年洪峰流量为1840m3/s(青白口站)。1974年建成斋堂水库(中型),用于防洪、农业灌溉和城市生活、工业供水。清水河支流众多,如大南沟、大北沟、达摩沟等10余条,在清水镇青白口设有水文站,沿河多名胜和纪念地。如马兰台地,是第四系上统地层马兰黄土命名;西斋堂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平西抗日支队司令部驻地;爨底下村是明清四合院古建筑群,被誉为“中华名居博物馆”、“北京布达拉宫”,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王家山建有“双十二烈士纪念碑”,纪念1942年12月12日侵华日军制造王家山惨案中牺牲的烈士们,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潮河支流清水河。位于密云县境内。源于河北省兴隆县前苇塘乡青杏、北火道一带,流经六道河、二道河,于关上村附近入北京市境内,经密云县北庄、太师屯于东田各庄北入密云水库,河长61km,流域面积520km2,其中北京市境内河长36km,流域面积157km2。上游有大、小黄岩河于北庄汇入。河道纵坡1.1%,河道常年有基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7亿m3。
大西沟 永定河流域有2条大西沟:①永定河支流大西沟(见刘家峪沟);②永定河支流清水河的支流。源于门头沟灵山东南麓齐家庄乡江水河一带,流经洪水口、双塘涧、小龙门、齐家庄、杜家庄,于塔河口汇入清水河,长21.5km,下游平均宽30m,纵坡1.8%,流域面积107km2。上游有泉水汇入,常年有基流。杜家庄,辽已建村,村东有辽墓葬群及多座墓幢,村西有元代龙泉寺遗址。
大南沟 清水河支流。源于门头沟区百花山西麓黄塔乡马家铺一带,流经黄塔、塔河、梁家铺,于塔河口入清水河,长13km,下游平均宽度约60m,纵坡1.3%,流域面积66km2,有基流。马家铺,明代已成村,村南有百花山林场,抗日战争时期曾为宛平县人民政府和平西专署驻地。
田寺沟 清水河支流。源于门头沟区百花山北麓清水乡将军坨,流经田寺、西水村后入清水河。长9.75km,下游平均河宽30m,纵坡2.3%,流域面积20.6km2。常年为干沟。1950年调查洪峰流量为167m3/s。西水村,因位于沟的西侧峡谷中,故名。1940年为避日寇烧杀,上、下清水的部分村民迁此。田寺村,位于山间台地,明代有福田寺,后成村落,简称今名。
北沟 清水河支流,亦名大北沟。源于门头沟区韭菜山南麓黄花梁,经清水乡石板房、燕家台、梁庄台,于上清水附近入清水河,长19.75km,下游平均河宽50m,纵坡2.2%,流域面积85km2。上游有东、西龙门涧两条支流。有泉水汇入,常年有基流。流域内的燕家台,元代已成村,建于台地,故名。村北有誉为“京西小三峡”的龙门涧风景区。
达摩沟 清水河支流。源于门头沟区百花山庄西北麓清水河乡上达摩一带,流经西达摩、达摩庄至达摩口入清水河。长9.5km,下游平均沟宽30m,纵坡2.6%,流域面积29km2。上游有泉水汇入,为间歇性河流。1950年调查洪峰流量为346m3/s。达摩庄,清代已成村,因村民信仰高僧达摩,故名。河以村名。
小北沟 清水河支流。源于门头沟区黄草梁南麓斋堂乡柏峪村,流经川底下、双石头、青龙涧,于西斋堂西入清水河,长15.5km。下游平均沟宽50m,纵坡2%,流域面积39.4km2。1950年调查洪峰流量为863m3/s。柏峪村抗日战争时期为京西抗日根据地之一。村北有元代天津关遗址和明筑敌楼、长城烧砖窑址等。
马栏沟 清水河支流。源于门头沟区老龙窝西北麓斋堂乡大槽村一带,流经马栏村,于东斋堂村以南入清水河,全长8.75km,下游河道平均宽度30m,河道纵坡3.5%,流域面积为13.7km2。有泉水汇入。1950年调查洪峰流量为231m3/s。马栏村,明为圈马地,故名。又名马兰村。因是第四系上统地层马兰黄土命名地,称马兰台地。
桑峪沟 清水河支流。源于门头沟区湖底,由西北向东南流经灵水、桑峪,至军响入清水河,沟长9km,流域面积18.2km2。桑峪在门头沟区大峪村西29km,清水河北侧,元代已成村,明代称桑峪社村。元元统二年(1334年)年间建天主教堂,1939年被日军烧毁,后在旧址重建。因信仰不同分为前后两村,称前、后桑峪。沟以村命名。灵水,明称凌水、冷水,谐音更今名。明、清多庙宇,曾有“灵水八景”之称。
黄岩沟 永定河支流,又名黄崖沟。源于门头沟区青白口乡三锅地村一带,流经付家台大桥入永定河,沟长6.2km,下游沟宽30m,平均纵坡5%。流域面积11km2。黄岩东沟口有泉水出露,1980年9月调查,出流量为13.93L/s。
下马岭沟 永定河支流,又名下马岭北沟。源于门头沟区田庄乡淤白村一带,流经田庄、苇子水,于芹峪口入永定河,长12.5km,下游平均沟宽50m,纵坡4.4%。流域面积55.25km2。上游有泉水汇入,沟口以上约4km处建有苇子水小(1)型水库,用于防洪。苇子水水库的大坝是国内首次采用液压滑动模板修建的双曲拱混凝土坝。沟内建有安子小水库。
观涧台沟 永定河支流。源于门头沟区青水尖,从南向北过观涧台汇入永定河,长2.5km,流域面积5.9km2。青水尖,在门头沟大峪西18km处,是清水河与清水涧分水岭的最高峰,故名。青水尖为百花山向斜山地之一,海拔1528m,山势险峻。
清水涧 永定河支流。源于门头沟区大台乡大寒岭,流经千军台、板桥,于清水涧入永定河,河长16km,下游平均河宽20m,纵坡平均3%。流域面积89.2km2。常年有基流。两岸多阶地,如大台、千军台,皆以阶地宽阔而得名。
王平沟 永定河支流。源于门头沟区北岭乡焦家岭村一带,流经安家滩,于王平村入永定河,沟长5km,下游沟宽15m,纵坡2.5%。流域面积7km2。沟以村名。王平村,元名王平社,明景泰年间在此筑城,设王平口巡检司,清设军营,为重要隘口,金代于此建百花院,金章宗所用石床尚存,1956年建王平村煤矿。大台铁路经此并设站。
南涧沟 永定河支流。源于门头沟区北岭乡,经黄石港、瓜草地,于南涧入永定河,沟长7.5km,下游平均宽40m,纵坡8%。流域面积12.7km2。
苇甸沟 永定河支流。源于门头沟区妙峰山西麓上苇甸乡琅洞、禅房一带,流经炭厂、黄台,于下苇甸村入永定河,沟长15km,下游宽50m,纵坡平均3.5%。流域面积53.5km2。有泉水汇入。建有上苇甸小水库。1950年调查,洪峰流量为565m3/s。1977年在沟口建有下苇甸水电站。上苇甸村,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在大峪村西北14km,明代称上苇店,因盛产芦苇得名,谐音改称今名。河以村为名。
樱桃沟 永定河支流。源于门头沟区妙峰山南麓妙峰山乡涧沟村以北,流经南樱桃、桃园,于担礼附近入永定河,长14km,下游平均沟宽约50m,纵坡平均2.5%。流域面积36.25km2。有泉水汇入。涧沟村在门头沟区大峪村西北15km处,妙峰山东麓。明称三义涧,又名三岔涧,1943年更为今名。西妙峰山有明建金顶娘娘庙遗址,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担礼位于樱桃沟口,明称弹里,清改担里,后更今名,特产京白梨,早年为朝拜妙峰山南路进山必经之地。
军庄沟 永定河支流。源于门头沟区军庄乡孟悟、灰口一带,流经杨坨,于军庄附近入永定河,沟长8.5km,下游沟宽50m,平均纵坡为2%。流域面积27km2。有泉水汇入。沟以村为名。军庄,明已成村,曾设军营,故名。村北有战国墓葬,1983年曾出土夹砂红陶、青铜剑戈和刀币等。
城子沟 永定河支流,又名崇化庄沟。源于门头沟区城子村北崇化沟,经城子公路桥附近入永定河,沟长3km,流域面积2.52km2。20年一遇洪峰量为38.4m3/s。1988年区政府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治理,行洪能力达到50.3m3/s。沟以村为名。城子,明已成村,名城池村,又名城子村,1949年后曾设镇,简称城子。大台铁路经此并设站。附近有城子煤矿。城子沟为城子镇主要排水沟。
门头沟 永定河支流,又名黑河。源于门头沟区横岭,自峰口庵经天桥浮、圈门、东辛房至城子流入永定河,沟长10.3km,下游平均沟宽30m,平均坡降4%。流域面积21.95km2。20世纪50年代治理达20年一遇洪水标准,行洪能力达200m3/s。1986年经裁弯取直改造工程,下段河道达50年一遇洪水标准,行洪能力达315m3/s。门头沟为门头沟城子镇地区主要排水沟之一。东辛房,在大峪村西偏南3km,明代称东新房,谐音改今名。村北元代始产煤,1920年中英合办门头沟煤矿公司,凿井采煤,1949年改称门头沟煤矿。
中门寺沟 永定河支流。源于门头沟区赵家洼,流经官园、高家园汇入永定河,沟长6km,下游平均沟宽10m,平均坡降4.6%。流域面积为7km2。据调查和计算,2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65.2m3/s。由于缺少管理,居民、单位挤占河道,倾倒垃圾,造成排水不畅,高家园一带常受洪水灾害。20世纪90年代经区政府治理后,下游段达到50年一遇洪水标准。中门寺沟为门头沟与龙泉镇主要排水沟之一。中门寺沟,因明建中门寺得名。
冯村沟 永定河支流。源于门头沟区黑港、冯村,经上岸、卧龙岗入永定河,长6km,沟宽10~50m,平均坡降3%。流域面积12.03km2。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洪水危及两岸。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冯村以上河道进行治理。2000年划归大峪后,加大治理力度,已有明显改善,成为门头沟龙泉镇主要排水沟之一。沟以村为名。沟上建有龙口小(2)型水库,1982年改为高井电站储灰库。
西峰寺沟 永定河支流。源于门头沟区西峰寺,流经何各庄、栗元庄入永定河,长5.5km,下游平均宽15m,平均坡降3.4%。流域面积为14.3km2。
龙河 永定河支流。上源分大、小龙河,分别发源于大兴区黄村镇和黄村镇南原前大营水库。大、小龙河于东白塔村汇合后始称龙河,至周园子村东南出北京市界,流经河北省、天津市,于黄花店附近入永定河。河长90km,北京市境内长8km,河宽35m,流域面积为190km2。1956年前河水排入龙凤新河,再入北运河。1960年龙凤减河开挖后,改为直接排入永定河。流域内地势低洼,历史上旱涝灾害频繁。1963年以后进行配套治理,成为大兴县中部的排涝河道。
小龙河 北京地区有两条小龙河。
(1)凉水河支流小龙河。源于丰台区槐房北,经南苑、东高地,在树桥村进入大兴县,经庑殿村,在朝阳区小红门入凉水河,全长7.7km。流域面积38.8km2,出口过水能力22.3m3/s。小龙河不仅是南苑乡农田排水河道,而且担负着南苑和东高地的城镇排水任务,由于河道污染严重,1987年丰台区政府决定修建市政污水管道,使小龙河污染有所好转。
(2)龙河支流小龙河。源于大兴区黄村南原前大营水库一带,流经北田各庄、南田各庄、芦各庄,于东白塔村与大龙河汇合后,入龙河。河长21.39km,流域面积82.75km2。原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涝灾严重。经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治理后,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排水能力扩大到40m3/s。结合灌溉于小龙河上修建了后大营、枣林、西沙窝3座拦河闸,解决了7.5万亩耕地的排涝及灌溉问题。1975年治理后,其源头改为大兴区黄村铁路南、京开公路西的小闸。
大龙河 龙河支流。1959年前源于丰台区北天堂村北永定河左堤脚的苇坑,水源为永定河透堤水,从北天堂村东流经李营、黄米店、黄村后,沿京津铁路东侧南流。1959年大水过后,将李营、西经门一带沥水改道经海子角东流排向新凤河。自此,大龙河源于海子角南,经王立庄、后大营、吴庄、河北辛庄、潘家马房,过安定车站后于东白塔与小龙河汇合后入龙河。河长25.15km,流域面积67.8km2。流域地势平坦,河槽弯曲,排水不畅,十年九涝。1963年进行治理,排水能力达26m3/s。70年代再治理,排水能力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排水流量为89m3/s。结合灌溉在大龙河上修建了辛店、后大营、魏善庄和河南辛庄4座拦河闸,以后又修建了白塔闸。
田营排水沟 龙河支流。它是大兴区东南部的一条主要排水沟。发源于大兴区半壁店乡西沙窝南,流经庞各庄、大辛庄、安定、礼贤等乡镇进入河北省,经廊坊镇的三小营入龙河。河长17.2km,流域面积70km2。北京市境内河长12.5km,流域面积26km2。田营排水沟开挖于1962年,经过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治理,解决了流域内的排涝问题。现状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排水能力为20m3/s。
天堂河 永定河支流。在北京市南部。为大兴县西部主要排涝河道。源于大兴县北天堂及立垡一带,流经埝坛、庞各庄、辛立村,在东宋各庄村南出北京市,进入河北省安次县境内。原通过旧天堂河排水入龙凤新河,属北运河水系。1960年根据水电部《北四河规划纲要》精神,自南各庄乡东宋庄村南开挖新天堂河,直接排水入永定河。河长37km,流域面积330km2。北京市境内河长28km,河底宽50m,流域面积317km2。1949年前,因断面狭窄,排水能力低,多洪涝,两岸土地盐碱地严重。1949年后,经过多次治理,排洪量达到120m3/s。沿河建有埝坛、中堡、黄垡、孙各庄、南各庄等5座河道节制闸,用于引水灌溉。在南各庄设有水文站。因天堂河改道后,入永定河处的天堂新河河床比永定河河床低1m,致使新天堂河以南、永定河以北约60多km2地区需待机排水,为此,修建了小押堤、南各庄、龚各庄和东庄营4座扬水站,解决近5万亩耕地的排水问题。
团城排水沟 天堂河支流。源于大兴区大辛庄乡东梁各庄,至河北省安次县毕各庄村入天堂河,长7.3km,流域面积10.5km2。1956年河北省安次县自永定河起至龙河右岸,沿边界线修建永北灌渠,建闸引水灌溉,并逐年加高培厚,形成一条边界埝,使团城、大马坊、礼贤一带沥水受阻,连年受灾减产。经河北省与北京市双方协议,按15年一遇排涝标准疏挖团城和大马坊排水沟,使沥水分别排入天堂河和永北灌渠。大马坊排水沟长2.5km。两排水沟的开挖解决了边界阻水局面。
大狼垡排水沟 天堂河支流。它是天堂河左侧京开公路东侧的一条主要排水沟。源于大兴区半壁店乡西枣林一带,向南流经陈各庄、孙场村、大狼垡村、李家巷、南顿垡、东郏河、东梁各庄,于榆垡镇东庄营村入天堂河,长15.5km,流域面积68.2km2,承担农田排涝面积5万亩。经过多次治理,排水能力提高到47m3/s,达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大狼垡在黄村镇东南13km。元代因多狼患,村民驱打狼群垦荒建村,故名。曾名大狼垡社、大狼社。沟以村名。
潮白河 属海河水系,上游有潮河与白河两个支流。白河源于河北省沽源县丹花岭,潮河源于河北省丰宁县草碾沟黑山嘴,两河在密云县城南河槽村附近相汇后,始称潮白河。流经怀柔县,原在顺义县李遂村附近入温榆河,下泄至北运河经天津入海。1904年,潮白河在顺义李遂决口,夺下游箭杆河注入蓟运河入海。1925年在决口附近修建苏庄拦河闸,将潮白河干流又挽入北运河。1939年苏庄闸被洪水冲毁后,潮白河由顺义县流经通县,在沙务村东出北京市界入河北省,经香河、宝坻等县在天津市宁车沽入永定新河,经北塘入海。河道干流全长近200km,流域面积19354km2。北京市界内干流长83.5km,流域面积5688km2。苏庄以下为半地上河,两岸有堤,堤距约1100m,主河槽宽约350m。潮白河丰枯悬殊。据史书记载,1939年苏庄水文站曾发生洪峰流量达11000m3/s,洪水经常给两岸造成严重灾害。枯水季节水少,1999年曾断流。其主要支流有白河、潮河、怀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潮白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在其上游修建了密云、怀柔、北台上、沙厂、半城子、遥桥峪等大中型水库,基本控制了洪水危害,并通过京密引水渠向城市生活和工农业供水。近年来修建和扩建自来水九厂,从密云、怀柔水库直接取水。在顺义区牛栏山附近修建向阳闸,解决农业灌溉、回灌地下水补充自来水八厂用水和修建“引潮入城”工程向国华北京热电厂和华能北京热电厂供水。为拦截基流、发展灌溉、回灌地下水和改善环境,从1992年开始,在潮白河上修建了汇合口、牛栏山、河南村、柳各庄、沮沟、白庙、苏庄、兴各庄和于辛庄等9座橡胶坝。潮白河已成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地。为提高下游河道防洪标准,根据规划自顺义县河南村至通县大沙务村,右堤进行加高培厚并适当裁弯取直,全线复堤长48.26km。堤顶高程按50年一遇洪水位超高1.5m。根据《开发利用潮白河规划方案》(包括水利、交通和绿化)制定了各河段的防洪标准及开发利用范围。
潮河 潮白河支流。古称鲍丘水,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因河道蜿蜒奔腾于崇山峻岭之间,每到汛期洪水咆哮,声如巨潮,故名。源于河北省丰宁县草碾沟南山下,经滦平县于密云县古北口入北京市境内,流经下会、辛庄,于大槽村西入密云水库。水库以下,潮河纳支流红门川后,于密云县城西南河槽村附近与白河汇合,称潮白河。潮河河道全长200km,流域面积6870km2。北京市境内河长55km,流域面积450km2。1958年7月14日,在潮河九松山测得洪峰流量达2760 m3/s。潮河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以前,从密云县流经提辖庄、牛岔峪,顺义唐指山、大胡家营,于牛栏山以东与白河汇合。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引白壮潮,以利漕运,使潮、白河两河汇于河槽村东,主流改为现河道。原潮河河道即为现在的小东河。潮河主要支流有红门川、安达木河、清水河、牤牛河等。在安达木河上建有遥桥峪水库,在红门川上建有沙厂水库,在牤牛河上建有半城子水库,3座水库主要用于防洪和农业灌溉。
白河 潮白河支流。古称湖灌水、沽水、潞水、溆水、白屿河。源于河北省沽源县丹花岭,南流至赤城县折向东流,于延庆县白河堡村西北进入北京市界,纳黑河、天河及汤河等支流后入密云水库。水库以下于密云县河槽村附近与潮河汇合后称潮白河。白河全长250km,流域面积9100km2。北京市界内河长150km,流域面积5200km2。历史洪水调查,1939年张家坟水文站曾发生最大洪峰流量为10000m3/s,溪翁庄为12000m3/s。上游河北省赤城县境内建有云州水库,总库容1.02亿m3,北京境内建有白河堡中型水库,可通过引水隧洞、补水渠、妫水河向官厅水库补水;通过南干渠向十三陵水库补水。水库配套南、北干渠可灌溉延庆县农田20万亩。沿河有红旗甸河、天河、渣汰沟、黑河、庄户沟、汤河、黑柳沟、琉璃河、蛇鱼川和白马关等支流汇入。沿河设有白河堡水库、张家坟等水文站。为改善环境和开展旅游,至2005年,在密云水库调节池以下白河干流上修建了碧云湖、西智、滨河桥、西大桥、沙河、田园、工业开发区等7座橡胶坝,总蓄水量为146.5万m3。
安达木河 潮河支流。源于河北省滦平县涝洼村和承德县乱水河,分别由北岭和里关进入北京市密云县境内,在曹家路村东汇合后始称安达木河,流经新城子、东庄禾,于桑园村附近入潮河,全长54km,流域面积364.3km2,其中北京市境内河长51.4km,流域面积241km2。河道纵坡1.3%。常年有基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980万m3。在遥桥峪村附近建有遥桥峪中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4.62万亩。
龙潭沟 潮河支流。源于密云县四顶山东北麓太师屯乡高峪村一带,于上庄子附近入密云水库,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80万m3。沟长10.3km,流域面积34.7km2,河道纵坡3.8%,中游建有白龙潭小水库(库容28.8万m3)。白龙潭水库已建成为旅游景点。
牤牛河 形容河流坡陡流急,汛期洪水暴涨,水势凶猛,犹如牤牛的山区河流。北京地区牤牛河有4条:
(1)潮河支流牤牛河。源于密云县半城子乡西驼古村一带,流经半城子、车道岭,于不老屯乡学各庄西入密云水库,河长26km,流域面积127.8km2。河道纵坡1.5%。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700万m3。半城子村附近建有半城子中型水库,用于防洪和农业灌溉。上游支流建有黑圈、西驼古等小(2)型水库。
(2)怀河支流牤牛河。源于怀柔区甘涧峪沟内,有红螺山珍珠泉汇入,流经红螺寺水库、大中富乐、于家坟、怀柔火车站、张各长村、唐自口,至高梁河村北,从左岸入怀河,河长21km,流域面积45.2km2。红螺寺水库是北京地区最早兴建的小(1)型水库,总库容257.2万m3。库名因红螺寺而得名。河名因邻近红螺镇,故名。河道经过1972年、1992年两次治理,行洪流量达22m3/s,达到20年一遇行洪标准。上游建有甘涧峪小(2)型水库。
(3)秦屯河的支流牤牛河。又名苏峪沟。源于怀柔区茶坞镇苏峪口一带,流经茶坞、顺义区板桥、高丽营,于昌平区小东流村北入秦屯河,长22km,流域面积72.4km2,河道纵坡为1/2000,下游河道河宽25m,过水能力为80m3/s。上游建有苏峪口、黑山两座小(2)型水库。茶坞牤牛河原为蔺沟河支流,秦屯河疏挖后,改入秦屯河。
(4)小清河的支流牤牛河。位于丰台区西部。源于丰台区长辛店乡大灰厂村的北部山区,流经大灰厂、沙锅村、西王佐、南公,于王庄村南京周公路桥西侧的房山区长阳农场入小清河。在京周公路桥东的牤牛河下游部分亦称哑叭河。丰台区境内河长11.93km,流域面积34.82km2,平均纵坡4.5‰。牤牛河是王佐乡的主要排水河道。
红门川 潮河支流。源于河北省兴隆县黄门庙子一带,于荣家台附近流入北京市界,经密云县大城子、沙厂,于辛安庄南汇入潮河,河长34.2km,流域面积145km2。河道纵坡1.3%。常年有基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00万m3。沙厂村附近建有沙厂中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4.7万亩。上游支流建有肖河峪、庄户峪、半截塔等小(2)型水库。
红旗甸河 白河支流。源于河北省赤城县,流经大石窑、红旗甸,在千家店镇河口附近入白河。北京市界内河长15km,流域面积67km2。河宽约27.5m,河道纵坡15‰左右。清代时,汉人为避官税,自称是镶红旗人在河边建村。河以村为名。
黑河 白河支流。源于河北省赤城县东猴顶山南麓,于延庆县千家店镇耗眼梁村入北京界内,流经三间房、沙梁子,于菜木沟附近入白河,河长111km,流域面积1687km2。河道宽63m,纵坡5.7%。北京界内河长18.5km,流域面积87km2。黑河东岸有四潭沟,因黑河在此深切峡谷,河水跌落而下,向南依次形成4个潭,成为一景。
渣汰河 白河支流。北小川以上名菜食河。源于延庆县四海镇海字口一带,流经珍珠泉、小川,于怀柔县宝山寺附近入白河,长52km,流域面积292km2。平均沟宽约52m。河道纵坡2%~7%。常年有基流,多年平均径流量约4700万m3。
天河 白河支流,又称天河利沟。源于河北省丰宁县杨木栅子乡老西营,于怀柔区四道河入北京界内,流经道德坑、四道窝铺、碾子、对石、宝山寺下营,从左岸入白河,河口与渣汰沟口隔岸相望。河长80km,流域面积384km2。北京境内河长60.7km,流域面积229.7km2。境内河道纵坡5.7‰。上游建有西帽山、牛圈子、宝山寺等小水电站。四道河,距怀柔城关66km,天河上游,在北京与河北省丰宁县交界处。因从道德坑至此需要4次涉水,故名。
庄户沟 白河支流。源于怀柔区汤河口乡小梁前,流经龙潭、黄花甸子、银河沟、大栅子,于庄户沟门从左岸汇入白河,长31.25km,流域面积85km2,平均沟宽40m,纵坡1.5%。有500m长以上的169条大小支流汇入。河道常年有基流,多年平均径流量约850万m3。沟上游建有银河沟、大栅子小(2)型水库。庄户沟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为73.26km2,占流域面积的86%。洪涝灾害严重。1980年确定建立综合治理示范区。经过10年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环境生态效益。
汤河 白河支流。源于河北省丰宁县邓家栅子,流经邓厂。洪汤寺,由南大沟门入北京市怀柔境内,经头道穴、喇叭沟门、八道河、长哨营,于汤河口从北岸入白河,长110km,流域面积1257km2,河道纵坡5‰。沿河有15条支流汇入。汛期洪水很大,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亿m3。上游建有夹皮沟、西沟、大蒲地沟等小(2)型水库。因河道弯曲,地形多变,沿河村名与此有关,如喇叭沟门、四道穴(四道河弯)、对角沟门、北湾子等。
琉璃河 白河支流。源于怀柔区崎峰茶乡梁根村一带,流经黄土梁、鱼水洞、琉璃庙、安州坝、前安岭,在小河口汇入白河,河长43.5km,流域面积242km2。河道纵坡9.3‰。沿途有琉璃庙南沟及多条山溪汇入。常年有基流,多年平均径流量约4800万m3。沿河建皮条沟、北大地、崎峰等小水电站。琉璃庙在琉璃河东岸,清代已成村,因村内有琉璃庙,故名。河亦因此而名。
蛇鱼川沟 白河支流。源于密云县石城乡山神庙一带,经西湾子,于东湾子村南入密云水库,长13.4km,流域面积27.3km2,河道纵坡3.4%。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17万m3。蛇鱼川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在西湾子乡流传着“地没唇,饿死人”的谚语。从1957年开始治理,使耕地增加、粮食增产、环境改善。
白马关河 白河支流。源于密云县番字牌乡前火石岭、大西沟村一带,流经番字牌、白马关、冯家峪、西庄子,于董宝岭附近入密云水库,沟长34.5km,流域面积228km2,河道纵坡1.1%。常年有基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300万m3。沿河建有牤牛沟、响水峪、西庄子等小(2)型水库。白马关古为关隘。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后筑长城,设白马正关,关内设营城,称白马关堡,后成村,演今名。河以此为名。
怀河 潮白河支流,古称朝鲤河,亦名七渡河。怀河有两条上源:一为源于延庆县大庄科乡的怀九河,全河长69km;另一为源于怀柔区沙峪乡的怀沙河,全长28.7km。两河均注入怀柔水库,出水库后,始称怀河,流经怀柔、顺义,于史家口村南入潮白河,河长14.37km,河宽100~300m,流域面积1043km2,沿途有红螺镇牤牛河、雁栖河等支流汇入。1958年在怀河出口处修建怀柔水库,用于防洪与农业灌溉,京密引水建成后,变成调节库,成为向首都生活、工农业供水的重要枢纽。自来水九厂一期工程从怀柔水库取水。怀河支流建有北台上、大水峪、西水峪、红螺寺等中小型水库,怀河洪水基本得到控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怀河上段裁弯取直,加高和新筑堤防,部分河段收束固定。河道一般挖深2.2~2.8m,堤高2.5~3.0m,排水能力为500m3/s。1998年对京密公路桥至高两河疏挖清淤,使怀河达到20年一遇行洪标准。1995年在庙城附近,修建庙城橡胶坝,蓄水量20.6万m3,用于农田灌溉和回补地下水。
怀沙河 怀河支流,曾名小泉河、七渡河。源于怀柔区沙峪乡南、北苇滩及三岔、水泉一带,流经沙峪、三渡河,至关渡河出山,经北宅乡,由城关镇红军庄入怀柔水库,河长28.7km,流域面积175.2km2,河道纵坡1.25%。有泉水汇入,常年有基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765万m3。沿途有兴隆城沟、沙峪北沟、珍珠泉等支流汇入。在口头村设有水文站。1972年在口头村出现过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大洪峰1751m3/s。由于坡降较大,沿河多处建水碾、水磨,当地人多受其利。上游建有边坑小(1)型水库。沿河多古代重镇,如慕田峪、渤海所、兴隆城等。慕田峪长城已成为北京的著名旅游景点。
怀九河 怀河支流,曾名七渡水、九渡河。上源有两条支流,即黄花城东沟和西沟。东沟源于怀柔区黄花城乡凤坨梁西麓榆树香、包子石一带,流经二道关、黄花城,于东宫与西沟汇合。西沟源于延庆县大庄科乡花沟一带,流经大庄科、西水峪,于东宫与东沟汇合,以下称怀九河,又流经九渡河、四渡河于北宅乡杨家东庄入怀柔水库,全长68.9km,流域面积347.2km2,河道纵坡2.1‰~2.5‰。常年有基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430万m3。清光绪二十六年(1890年),怀九河峪口村曾出现过洪峰流量2090m3/s。1972年曾出现洪峰流量1285 m3/s。在西水峪、前辛庄设有水文站。上游西支流建有西水峪小(1)型水库、黄花城小(2)型水库。怀九河上村名多以“渡河”为名,如九渡河,指由北宅到黄花镇需9次涉水而名。
雁栖河 怀河支流。源于怀柔区黑坨山南麓八道河乡对石、西栅子村一带,流经柏崖厂、马家坟、北台上,在庙城乡大杜两河村附近汇入怀河,长42.1km,流域面积411.7km2,河道纵坡9.2‰。沿河有东、西两支流和沙河汇入。中游建有北台上水库,库容3830万m3。河道常年有基流,多年平均径流量2665万m3。北台上水库又名雁栖湖,成为娱乐休闲的旅游胜地。雁栖河原名雁溪河,今人寄希望于大雁栖居下来,不要飞走,借谐音改为雁栖河。北台上水库上游柏崖厂设有水文站。
沙河 雁栖河支流。源于怀柔区西庄乡枣树林村的各支沟,经椴树岭、峪道河,于大水峪出峡,流经东庄村东后,扩散成三股,主流(东股)沿宰相庄、安各庄、北房村,于张自口村西北入雁栖河。中股,俗称二道河子,于南房村西入雁栖河。西股,亦称罗家沟,由东庄经西大荒中部至王化村铁路桥北侧入雁栖河。主河道长约31km,流域面积180km2。沿河大水峪至邓各庄一段,左岸有来自密云县的小水峪、牛盆峪、白道峪等支流汇入,右岸有来自怀柔区的河防口关外的支流汇入。上游枣树林是暴雨中心,1969年8月大水,曾出现洪峰流量1362m3/s,造成下游京承铁路北房铁路桥塌毁,机车失事。为此,在大水峪村上游修建了大水峪中型水库,基本控制了洪水为害,并向农业供水。现大水峪水库以“青龙峡”之名开展水上文化娱乐活动,已成为北京市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小东河 潮白河支流。源于密云县河南寨,于贾山村西入顺义县境内,流经大林、小韩庄、马坊后,在大胡家营村西入潮白河,河长20km,流域面积17.9km2。在大林有支流峪子沟汇入。峪子沟上建有唐指山小(1)型水库。小东河原为潮河故道。
箭杆河 潮白河支流。俗称强强河,下游又称窝头河。源于顺义区木林乡,经桥头、南彩、魏辛庄后南下,于赵庄村西入潮白河,长27.5km,流域面积178.94km2。1886年以来,潮白河几次夺箭杆河南下。1925年在苏庄建现代拦河闸,为北运河补水,并可将潮白河之洪水分入箭杆河。1939年洪水将苏庄闸冲毁,潮白河再夺箭杆河南流,从此,苏庄以下箭杆河成为潮白河主河道。箭杆河经过1972年、1975年疏挖治理,达到20年一遇洪水标准。河宽40~58m,最大排水能力为127m3/s。在汉石桥处有支流蔡家河汇入。在蔡家河上建有汉石桥橡胶坝。1960年在上游建南彩小型水库,在河道下游修建了赵庄橡胶坝,用于蓄水与回灌地下水。箭杆河东岸的前鲁各庄属北小营乡,东汉渔阳太守张堪屯兵狐奴(即狐奴山),在此开垦稻田,8000余顷。山上曾建有张堪庙,今已无存。
顺三排水沟 箭杆河支流。为解决北京市顺义和河北省三河县省、市边界排水矛盾而疏挖的人工排水河道,东起顺义潮河灌区中干渠尾,沿顺义、三河县边界向西,穿过燕扬公路,进入北务及李遂,在陈各庄东入箭杆河,成为箭杆河支流。沟长7.033km,设计流量24.5m3/s,为5年一遇排涝标准,控制顺平公路以南,中干渠以西,沙子营、小店、田营以东及太平辛庄以南地区。按1954年协议,原顺三排水沟北起北务陈辛庄村西、往南至后东坊东北折向东后入鲍丘河,设计排水能力为6m3/s,主要排除小店、高各庄、王辛庄、陈辛、郭家务西南、北务的东边界的田间沥水,面积约7.215km2。1959年后,因渠系变化,排水出现变化,边界排水矛盾又趋紧张。1962年3月,北京市与河北省达成协议,过界的上沥水不再入鲍丘河,由顺义区另行挖沟解决,三河县的沥水仍入鲍丘河。顺义新挖了现在的顺三排水沟,基本解决了边界排水矛盾。1974年顺义区对顺三排水进行扩建,将排涝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
运潮减河 将北运河部分洪水分流到潮白河的人工分洪河道。减河西起通州北关分洪闸,向东经古城、召里、师姑庄,在东堡村东汇入潮白河,建于1963年。减河全长11.5km,底宽80m。设计分洪流量500m3/s。减河起点处为北关分洪枢纽工程,包括拦河闸和分洪闸各1座,钢筋混凝土结构。拦河闸12孔,分洪闸10孔,均为高5m、宽6m的弧形闸门。闸上建有京榆公路桥。沿河建有芙蓉、召里、师姑庄等3座跨河公路桥及古城铁路桥。左岸设9处待机排水涵洞,可排除左岸19.8km2的积水。1969年在师姑庄处修建拦河闸,蓄水用于农业灌溉。1971年根据水电部十三局提出的《北运河补充规划报告》和《北运河干流治理初步设计》要求,将运潮减河分洪流量提高到20年一遇600m3/s和50年一遇900m3/s的标准。1988年完成河道清淤、护坡涵洞改建等。
城北减河 将小中河上游超量沥水分流到潮白河的人工分洪河道。自海洪起,向东经顺义城北至潮白河,位于顺义县城北,建于1960年,流域面积75km2。减河全长5.1km,河道底宽65~67m,两岸筑堤,泄洪量75m3/s。建有闸桥一座,蓄水用于灌溉农田3万亩。在日降雨量不超过177mm情况下,可减轻小中下游农田4万亩洪涝灾害。
北运河 属海河水系。汉代称沽水、沽河,辽代称白河,金代称潞水、潞河,史书一般称漕河、运粮河。它是我国著名南北大运河的起始段。清雍正四年(1726年)始有北运河之称。北运河通州城以上统称温榆河,通州城(现北关闸)以下始称北运河,南流至牛牧屯出北京市界,经河北省香河县、天津市武清县,于天津市入海河,全长238km,流域面积6166km2。北京市界内干流长89.4km,其中温榆河段47.5km,北运河段41.9km。流域面积4293km2。多年(1956~1998年)平均径流量为5.088亿m3,其中山区为1.265亿m3,平原为3.823亿m3。主要支流有通惠河、凉水河、凤港减河、凤河等。历史上,为沟通南北文化、北京航运和南粮北运发挥巨大作用。现在是北京市城区及郊区的主要排水和排污河道。1949年前,曾多次泛滥成灾,1939年洪峰流量曾达到1670m3/s。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上游山区修建了十三陵、响潭、桃峪口、王家园等10座中小型水库,控制山区流域面积474.5km2,占山区总面积的63%;1963年开挖运潮减河,可将部分洪水分入潮白河;1970年后,对温榆河及北运河土门楼以上进行疏挖治理、筑堤和加高堤防,河床加宽到60~100m。河道达到10年一遇除涝标准,设计流量为510~1038m3/s;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流量为850~1285m3/s;50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设计流量为1155~1770m3/s,从而改善了防洪除涝条件。在北运河上修建了北关、榆林庄、杨洼等拦河闸,蓄水量达2000万m3,利用河道基流和污水灌溉农田近20万亩。在北关闸、榆林庄闸设有水文站。2002年建成潞湾(亦称甘棠)橡胶坝,蓄水能力360万m3。
温榆河 北运河的上源河道。古名湿余水、温余水、漯余水、榆河等。源于昌平、海淀山丘地区,有大小39条支沟分别汇流于南沙河、北沙河和东沙河,3条沙河在沙河镇附近汇流,以下称温榆河。流经顺义、朝阳至通州北关入北运河,全长47.5km,流域面积2480km2,其中山区面积1000km2。沿河纳蔺沟河、清河、坝河、小中河等支流。河宽80~130m。因流域位于暴雨中心,经常泛滥成灾。1963年8月,苇沟大桥洪峰流量达1400m3/s,沿河水灾严重。超标准洪水通过北关分洪闸分洪到运潮减河,入潮白河。通过1971~1972年和1991年治理,沙河闸至蔺沟河达到10年一遇洪水设计(流量645m3/s),20年一遇洪水校核(流量925m3/s);蔺沟河至北关闸按10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流量850~938m3/s),堤防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流量975m3/s),50年年一遇洪水校核(流量1562~2055m3/s),堤顶超高1m。支流建有十三陵、桃峪口中型水库和王家园、响潭、南庄等小(1)型水库。河道上建有沙河、曹碾、鲁疃、辛堡及苇沟(金盏)等中型拦河闸,总蓄水量1000多万m3,灌溉面积24万亩。1995年以来,先后在温榆河干流上修建了尚信、郑各庄橡胶坝。并将原曹碾闸改建成橡胶坝。2000年沙河闸上游河道治理,扩建沙河闸,在旧闸右侧增加了3孔,每孔宽8.5m,高3.1m。20年一遇泄洪标准为890m3/s,50年一遇泄洪标准为1260m3/s。扩建的新闸取代原规划而未建的非常溢洪道。历史上,疏挖温榆河多用于漕运。明隆庆六年(1572年)疏挖河道,漕船可自通州直达巩华城(即今沙河镇)。
南沙河 温榆河支流。源于海淀区北安河乡寨口村一带山区,流经高里掌、常乐村、上庄村,于昌平区豆各庄村附近入沙河水库(即沙河闸),长20km,流域面积221km2,河道纵坡1‰,河宽75~80m。1939年在沙河镇南大桥产生洪峰流量1880m3/s。河道常年有基流,枯季流量约2.35m3/s。1960年建上庄闸,灌溉农田7500亩。1984年上庄上游北庄子建闸蓄水,292亩水面辟为“稻香湖”旅游区。1993年建成玉河橡胶坝,可蓄水量60万m3。河上原建有安济桥(明正统十三年),“安济春流”为明昌平“燕平八景”之一,1959年修建沙河水库时拆毁。1988年和1991年,按5年一遇洪水设计(流量为340m3/s)、10年一遇洪水校核(流量为450m3/s)的标准进行疏挖整治。南沙河上游山区有鹫峰、金鸡庵、普照寺、大觉寺等游览区。
周家巷河 南沙河支流。源于海淀区北安河寨口村,流经周家巷、温泉乡的辛庄村,在上庄乡常乐村西入南沙河,长12km,流域面积38.1km2。原河道坡陡弯多,淤积严重,洪水经常泛滥成灾。经过1987治理,河道拓宽到12~30m,排水能力由原35m3/s提高到135m3/s。河北岸的周家巷,明代已成村,沟以村名。在村中曾发现辽代蓟县与玉河县界碑。
北沙河 温榆河支流。元代名为双塔河。源于昌平区山区,上游有关沟(古称涧河)龙潭沟(又称狻猊沟)、兴隆口沟、白羊城沟、柏峪口沟、高崖口沟等,于双塔村汇合后始称北沙河。东流至沙河镇与东沙河汇合后注入沙河闸(亦称沙河水库),全长20km,流域面积597km2。纵坡1‰。流域处于暴雨中心,常发生洪水。1939年支流龙潭沟洪峰流量达700m3/s,1929年高崖口沟洪峰流量达698m3/s。1949年后在支流上建成响潭、王家园等小(1)型水库。1977年,昌平县为解决北沙河上游淤积严重,影响行洪,两岸近10万亩农田受涝的问题,疏挖四家庄河,起自亭自庄,经四家庄于土城村南入北沙河,长4.6km,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排洪能力为160~220m3/s,此河段实际是沙河上延。经过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治理,北沙河达到10年一遇洪水设计,20年一遇洪水校核的标准,设计流量为359m3/s,校核流量为522m3/s,底宽50m,并在北沙河上修建了北沙河、白水洼橡胶坝。
高崖口沟 北沙河支流。源于昌平区高崖口乡韩台村了思台村一带,上游分南北二支:北支长约11km,纵坡1%以上;南支长约6km,纵坡1%~10%。两支流在高崖口村汇合,以下称高崖口沟,流经南流村、西马房,于四家庄汇柏峪沟入北沙河,河长18.7km,流域面积142km2,河宽200~500m,平均纵坡1%,常年为干沟。下段整治后又名四家庄河。上游建有南沟小(2)型水库。规划拟在沟内建西峰山中型水库。高崖口,元代已成村,因地处山口,有数十米高陡崖,故名。沟以村名。
柏峪口沟 北沙河支流。源于昌平区流村乡西部山区。流经北流村、葛村,于四家庄汇高崖口沟入北沙河,沟长20km,流域面积44km2,沟宽约200m。柏峪口沟南岸的亭子庄,距昌平镇9km。村附近原有一亩泉,水量充沛,元代郭守敬曾截入白浮堰以济漕河。
白羊城沟 北沙河支流。源于昌平区老峪沟乡禾子涧一带,流经于林口、王家园,于温口南路西侧汇兴隆口沟,于北小营汇狻猊沟后入北沙河,河长26km,流域面积55km2。河宽50~200m,纵坡平均4.04%。1939年调查洪峰流量为635m3/s。河道上游建有王家园小(1)型水库,总库容522万m3。白羊城,在昌平城区西偏南18km处,属流村乡,原名白羊口,系北京重要山口之一。明景泰元年(1450年)在山口建白羊城,后城旁建村,以城为名,沟亦以此为名。王家园水库上游已开发为白羊城自然风景区。
狻猊沟 北沙河支流,又名龙潭沟。源于昌平区南口镇东老峪、老和尚庙一带,流经马庄子、龙潭村、响潭村,于北小营汇白羊城沟入北沙河,河长19km,流域面积61.3km2。河宽60~200m,纵坡12.6%。沟内基流常年不断。响潭村附近建有响潭小(1)型水库,用于防洪和农业供水。1982年南口机车车辆工厂与昌平县协议,共同治理响潭水库以下河道,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行洪流量为310m3/s。疏挖河道,宽60m,水深1.5m,超高0.5m,造滩地、绿化、修建106亩的森林公园等。
关沟 北沙河支流。源于延庆县八达岭镇石佛寺一带,流经居庸关、南口、辛店,于土城东南入北沙河,沟长31km,流域面积88.7km2。河道纵坡1.6%。一般年份有溪流。关沟沿岸多重要关口,如南口。居庸关,元增设南北关口,相距20km,形成四十里关沟,沟因此得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下游河道由于淤积,行洪能力不足,两岸涝灾严重。1990年进行治理。北起南口镇七间房村南,经京包铁路桥,过辛店村东、红冶钢厂、横桥村西京密引水渠倒虹吸汇入北沙河,长7.25km。治理后此段河道改称辛店河。行洪能力达到1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流量为240m3/s,20年一遇洪水校核流量为320 m3/s。河底宽50m,纵坡为2.2‰。改善沿河农田排涝和洪水漫溢问题。河上建有辛店河橡胶坝。
虎峪沟 北沙河支流。源于昌平区南口镇马窑、十三陵一带,流经虎峪、北邓庄、楼自庄,于踩河村南入北沙河,沟长26.8km,流域面积78km2。河道常年有基流。沟以村名。虎峪村在昌平镇西北9km的虎峪山南,属南口镇,明代已成村,以山为名。村中有战国至汉代的古城遗址;村南小金山原为昌平“燕平八景”之一,名“虎峪辉金”,二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沟中的虎峪水库为依托,开发为虎峪自然风景区。
东沙河 温榆河支流。明代因流经天寿山,曾称天寿山水。源于延庆县井庄镇山区及昌平区德胜口沟、锥石口沟、老君堂沟均汇入十三陵水库,水库以下始称东沙河,流经姜屯、西沙屯、路庄,至沙河镇北朝宗桥下游与北沙河汇流入沙河闸,河长14km,流域面积265km2,河宽60m,河道纵坡1‰。流域处于暴雨中心,汛期常发生洪水。据调查,1890年发生洪峰流量达2000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100万m3。1988年和1995年,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50年一遇洪水校核的标准对河道疏挖治理。设计流量392m3/s,校核流量463m3/s,底宽60m。1958年河道上游十三陵水库建成后,洪水已被基本控制。十三陵水库库区建有九龙游乐园和抽水蓄能电站。明十三陵是全国著名的名胜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德胜口沟 东沙河支流。源于延庆县井庄镇三道岭一带,流经果庄、德胜口入东沙河(现十三陵水库库区),沟长18km,流域面积54.4km2,河宽20~40m,河道纵坡3.6%。下游建有德胜口小(2)型水库。目前,德胜口沟成为白河堡水库向十三陵水库补水的通道。沟以村名。德胜口村在昌平城区西北9km处,属十三陵乡,原名得胜口,金改大安口,元称翠屏口,明改今名。原为十三陵陵园十处山口之一,驻有护陵军,后成村落,以山口得名。沟内有京郊著名游览地沟崖,因沟沟皆崖而得名。明、清时建有瑞峰庵、斗姥宫、娘娘庙、玉虚观等大小庙宇72座,今多数不存。
锥石口沟 东沙河支流。源于延庆县大庄科乡沙塘沟一带,流经碓臼峪、泰陵村入东沙河(现十三陵水库库区),沟长14km,流域面积56km2,河宽20~40m,河道纵坡2.2%。有泉水汇入,常年有基流。沟以村名。村设有水文站。锥石口村在昌平县城北偏西12km处,属长陵乡,为明十三陵陵园十处山口之一。原名碓石口,讹称锥石口,后成村落,以山口为名。碓臼峪现已开辟为旅游区。
老君堂沟 东沙河支流。源于昌平区黑山寨乡沙岭一带,流经老君堂、长陵村入东沙河(现入十三陵水库),长9km,流域面积27km2,河宽10~20m,纵坡3%。老君堂村在昌平镇北11km处,属长陵乡,为十三陵陵园十处山口之一,因有老君庙,故名。后成村落,以山口为名。沟以村名。
孟祖沟 温榆河支流,亦称孟祖河。源于昌平区南邵乡凤山东麓,流经何家营、孟祖村、百善村,于北马坊南入温榆河,河长22km,河宽40~80m,流域面积63km2,河道纵坡1.4%。常年有基流。原为农田排水河道,现因昌平卫星城东扩,成为卫星城主要排水河道之一,治理标准已按10年一遇洪水设计,排水能力为67m3/s,20年一遇洪水校核,排水能力为99m3/s。因孟祖村北有小山名孟祖山,河流经过故名。
蔺沟河 温榆河支流。源于怀柔区牤牛河、白浪河和源于昌平区的桃峪口沟、钻子岭沟、西峪沟、八家沟等。各支流汇流于大东流乡小东流村附近后始称蔺沟河。流经前、后蔺沟村后入温榆河。小东流村以下蔺沟河干流长3.9km,总流域面积为377km2,2000年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标准治理,设计流量为385m3/s,河道宽65~80m,纵坡为1.1‰。支流上建有桃峪口中型水库,沙峪口、南庄等小(1)型水库及苏峪口、黑山小(2)型水库。20世纪90年代对上游支流进行了治理,其中八家沟下游治理后,改称葫芦河;桃峪口沟下游治理后,改称秦屯河;钻子岭沟下游治理后,改称沙沟河。蔺沟河主要由秦屯河、沙沟河和葫芦河支流汇成。1998年在沟口建有三岔口橡胶坝(亦称蔺沟橡胶坝),蓄水能力100万m3。八家沟和西峪沟之间有小汤山温泉疗养院。
葫芦河 蔺沟河支流。源于昌平区小汤山镇阿苏卫村北,在葫芦河村北与肖村河会合后,在大赴任辛庄村西北与沙沟河汇合后入蔺沟河,河长7.15km,流域面积96km2。1997~1998年分两期治理,达到10年一遇设计洪水标准,流量为132m3/s,是小汤山地区主要排洪河道。
肖村河 蔺沟河支流。原蔺沟河的西峪沟和八家沟两条支流汇合后称肖村河。源于昌平区崔村乡西峪村北一带,入南庄水库后,上游称西峪沟。从南庄水库以下至葫芦河,于1978年治理后,改称肖村河。肖村河起自南庄水库溢洪道以下,流经肖家村、麦辛路桥后,于葫芦河村北与葫芦河会合,中途有八家沟汇入,再与沙沟河会合后入蔺沟河,长6.2m,流域面积约80km2。1998年在肖村附近建肖村河橡胶坝,蓄水能力为10万m3。
苏峪沟 参见牤牛河。
八家沟 肖村河支流,原为蔺沟河支流。源于昌平区崔村乡天桥一带,流经八家村、西崔村,于葫芦河北汇西峪沟、钻子岭沟后入蔺沟河,河长22km,流域面积35km2。河道宽50~170m,纵坡2.64%。1978年对上游南庄水库至葫芦河段进行治理后,改名肖村河,八家沟成为其支流。
西峪沟 肖村河支流,原为蔺沟河支流。源于昌平区崔村乡西峪村北一带,流经南庄、肖家村,于葫芦河北汇八家沟、钻子岭沟后入蔺沟河,河长16km,流域面积47km2。常年有基流。1978年对下游南庄水库至葫芦河段进行治理后,改名肖村河,西峪沟成为其支流。
沙沟河 蔺沟河支流。源于昌平区上庄乡西湖、海子一带,上游为钻子岭沟,在兴寿镇家房村东出山,流经兴寿村、沙坨村、香屯村,于小汤山镇大赴任村南与葫芦河交汇后入蔺沟河,长7.0km,流域面积74.5km2。此河原为钻子岭沟,于1971年从家房村以下整治7.0km河段后,改称沙沟河。行洪能力达100m3/s。钻子岭沟上游山区岩石风化严重,山洪暴发时,挟带大量泥沙冲淤下游河道。1963年8月8日上游暴雨,日降雨量达120~200mm,泥沙冲下,将京密引水渠兴寿渡槽淤死。后拆除渡槽改建成倒虹吸,使京密引水渠安全度汛。
钻子岭沟 沙沟河支流,原为蔺沟河支流,又名钻金岭沟。源于昌平区上庄乡西湖、海子一带,流经上庄、兴寿,于大赴任庄附近入蔺沟河,沟长20km,流域面积67km2,纵坡1.4‰。上游山区岩石风化严重,山洪暴发时,挟带大量泥沙冲淤下游河道。1971年治理兴寿家房村东山口至蔺沟河一段河道,长7km,控制流域面积74.5km2,行洪能力达100m3/s,河道改名沙沟河,从此,钻子岭沟成为其支流。上源海子村,因村东有泉水注为小湖,称海子,村以湖名。村西南山坳中有陡壁,色铁青,冬季积雪如银,誉为“银山铁壁”为旧“燕平八景”之一。村前有金代延圣寺遗址,现存5座密檐砖塔。
秦屯河 蔺沟河支流。源于昌平区上庄乡百合村一带,上游为桃峪口沟。秦屯河自京密引水渠秦屯闸起南流,在南官村西有白浪河汇入,在小东流村北有茶坞牤牛河汇入,经大东流桥后入蔺沟河,河长9.1km,流域面积206.5km2,河道纵坡1/(1000~1500),河底宽25~40m。1975年和2000年两次治理,大东流以上按1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流量80~120m3/s,大东流桥以下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流量179m3/s。秦屯河整治后,使蔺沟河原桃峪口沟、白浪河、茶坞牤牛河3条支流汇成一条,称秦屯河。上游建有桃峪口中型水库,周边建有桃花坞休闲度假村,并辟为旅游开发区。1996年在秦屯河上修建秦屯河橡胶坝,蓄水能力10万m3;1998年建成大东流橡胶坝,蓄水能力11.7万m3。
桃峪口沟 秦屯河支流,原为蔺沟河支流。源于昌平区上庄乡百合村一带,流经山石、桃峪口、上苑,于南官村入蔺沟河,长20km,流域面积50km2,河道宽50~200m,纵坡1.95%。1960在桃峪口村附近修建桃峪口中型水库。常年有基流。1977年对京密引水渠秦屯闸以下河段进行治理,治理后将白浪河、茶坞牤牛河纳入,改称秦屯河,流域面积134.1km2,河宽25~35m。桃峪口沟上段成为其支流。源头百合村,原名百花寨,因村外山坡多花草,故名。1939年辟为抗日根据地,取“合力抗战”之意,改名为百合村。
白浪河 秦屯河支流,原为蔺沟河支流,又名沙峪沟。源于怀柔区桥梓乡王家峪一带,流经沙峪口村西南入顺义区境内,经良善庄、西范各庄、昌平区联庄村、南官村,于小汤山镇大赴任村附近入蔺沟河,河长19km,流域面积79km2,河宽60~100m,纵坡2.8%。河道常年有基流。1960年在上游修建沙峪口小(1)型水库。1977年昌平县整治桃峪口沟下段河道,改名秦屯河,将白浪河改入秦屯河,白浪河成为其支流,且河道长度变为18.2km。
方氏渠 温榆河支流。源于顺义区刘各庄和前、后桑园一带。流经西小营、前渠河,在唐自头村南下入温榆河,长15km,流域面积55.36km2。方氏渠为排水河道,治理前,其上、中游河道较深,下游河床弯曲窄浅,经1950年、1970年治理后,排水条件改善,排水能力提高到45m3/s。在闫家营建5孔闸1座,用于农田灌溉。20世纪90年代以来,沿河修建了河津营、后渠河和羊坊3座橡胶坝。早在200多年前,清高宗乾隆皇帝有一次去京东平谷县丫髻山朝佛,路过顺义县蛮子营(今名文化营),见田间积水,道路泥泞,“帝有忧色”。随行人员直隶总督方观承见此,遂即请旨开渠,以利水道,泽及后世。不久渠成,北起后桑园,西南行,经前渠河后入温榆河,长15km。此渠因系方观承倡议所开,故命名为方氏渠。此后一直沿用其名。
龙道河 温榆河支流。源于顺义区东、西马各庄一带,流经董各庄、罗各庄后东南行,于白辛庄南入温榆河,长6.34km,流域面积30.06km2,河道纵坡0.25%。1956年、1973年曾进行治理。河宽15m,排水能力为30 m3/s。在龙道河上游修建创业水库,在河口修建3孔拦河闸1座。
北旱河 清河的上游河道,起自四王府村西、止于安河闸,全长5km,流域面积16.3km2,是一条排泄香山、卧佛寺、樱桃沟一带山洪的河道。1972~1975年四季青乡将四王府至娘娘府段原河道改为果树地,把河道北迁到香山路北侧,1983年疏挖河道并在河道上建桥梁5座、排水口9处,1988年、1989年自四王府至新村两岸均护砌,完成了四王府至娘娘府段河道改道工程,达到了20年一遇的泄洪标准。
清河 温榆河支流。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开会清河(即清河),起自水磨闸(在今清华园北),经沙子营至通州石坝止,中间建有长源闸、长清闸、安丰闸、顺成闸、云津闸、天兴闸、翔帆闸等7座闸,开河用于漕运。现状清河源于海淀区香山碧云寺和玉泉山一带,安河桥以上称北旱河,流经青龙桥,纳万泉河、小月河,过清河镇后入朝阳区境,流经立水桥、沙子营入温榆河,长24km,河道纵坡0.35‰~0.3‰,流域面积200km2。由于原河道弯曲狭窄,行洪能力低,1963年大水,沿河单位、文教区院校进水,清河毛纺厂等工厂被淹,农田受灾严重。1978年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治理。设计流量为97~316m3/s,河底宽为10~40m。河道通过裁弯取直,河道由28km缩短为24km。清河上建有肖家河闸、树村闸、清河闸、下清河闸、羊坊闸、外环跌水闸和沈家坟闸等拦河闸,用于蓄水灌溉和改善景观。羊坊闸设水文站。清河已成为北京城区的重要排水河道之一。1999年制定清河综合治理规划。治理原则不增加温榆河负担,利用两个滞洪区调蓄增加洪水量,使清河入温榆河口处流量维持1978年的设计标准。内容包括:河道整治及建筑物改扩建,将沈家坟至汇合口130万m2和沈家坟闸及清河周边荒滩地70万m2改建为两个滞洪区,沿岸绿化,实施雨污水管分流,建3个污水处理厂,污水达标排放和道路工程等,为首都提供一片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区。
坝河 温榆河支流。古为永定河故道,后为高梁河北支水道。元代在河中筑坝7处,分段梯级行船,以通漕运,因名坝河,亦名阜通坝、阜通河。源于朝阳区太阳宫左家庄附近,上接东、北护城河分洪闸,流经太阳宫、将台、东坝、楼梓庄等乡,在沙窝村南入温榆河,原长23.3km,经裁弯取直后长度为21.63km,流域面积156.3km2。主要支流有北小河、北土城河和亮马河。此外,还有直接排入坝河的焦庄沟、青年沟等22条小支流。1949年前,坝河主流始于光熙门,经小关、东坝、三岔河,于沙窝村东南入温榆河。河道弯曲,杂草丛生,过水能力仅40m3/s,洪涝灾害频繁。从1950~1976年经5次治理后,达到20年一遇洪水不出河槽、50年一遇洪水不漫堤防的标准,行洪能力提高到278m3/s。沿河建有尚家楼闸、东坝河闸、酒仙桥闸、东岗子闸、东坝闸、楼梓庄闸、沙窝闸等7座拦河闸,一次蓄水可达120万m3,用于农业灌溉。上游建有东坝河橡胶坝。
小场沟 温榆河支流。西起姚家园南,东流经平房、高安屯,在通州区纳马各庄排水沟后,于邓家窑东北入温榆河,是横贯朝阳区中部的排水干沟,流经平房、东坝、楼梓庄3个乡及双桥农场。原长9.5km,现从小场闸开始计算,长6.1km,流域面积48km2。小场闸以上为灌排两用沟渠,是朝阳灌渠输水渠。原河断面窄小,受温榆河水顶托,灾害严重。从1962~1985年经过5次治理,最大沟宽达25m,排水标准达到20年一遇,排水能力为61m3/s,解除2.5万多亩农田洪涝灾害,下游增加灌溉面积2300多亩。
小中河 温榆河支流。顺义、通州两区的平原排水河道。源于怀柔区李家史山一带,在二张营村入顺义县境内,经小葛渠村入通州后汇中坝河,至北关闸上游入温榆河,长55km,河宽15~25m,流域面积201km2。河道行洪能力为59.5m3/s。上游在李史山村与京密引水渠交叉,引水渠设闸门可向小中河下游补水,用于农业灌溉。在顺义城关镇西海洪村有城北减河(又名海洪减河),分小中河洪水入潮白河。1951~1990年经多次疏挖整治,河道达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20世纪90年代以来,修建有洼子橡胶坝、草寺橡胶坝、刘庄橡胶坝等。
中坝河 温榆河支流,又称潮白河故道。位于通县北部。上游有顺义区引河于通州区平家疃入中坝河,接潮白河引水渠后,南流经大庞村,于城关镇刘庄闸北汇小中河后入温榆河,长9km,流域面积20km2。河床均宽33m。防洪除涝面积近1万亩。近年来,在河道上建有大厐村橡胶坝和故道闸。在原刘庄闸下游建刘庄橡胶坝。历史上,潮白河曾经中坝河入北运河。1939年潮白河洪水,冲毁顺义区苏庄拦河闸,夺箭杆河道南下,原河道中坝河成为无源的故道。1964年通州区修建潮白河引水渠,将潮白河水引入故道。1980年以来,因水源不足,中坝河常断流。
通惠河 北运河支流,金代闸河的一段。元代郭守敬引白浮泉水至积水潭,向南引入运粮河,直达通州。竣工后,元世祖忽必烈赐名通惠河,明代称大通河,亦称通济河。清末,由于海运兴起,铁路畅通,漕运渐废,遂成为排水河道。元代通惠河上自昌平县白浮泉,下至通州李二寺河口,全长82km。现状通惠河源于崇文区东便门大通桥,流经乐家花园、高碑店、双桥、八里桥、通惠闸,过通州区取中庄、永顺村,在北关闸下游600m处入北运河,长20.34km,流域面积258km2。河宽20~50m。河上建有东便门、东三环(乐家花园)两座橡胶坝,高碑店、普济、通惠闸等3座拦河闸和21座交通桥。高碑店闸可调节北京第一热电厂用水。通惠河经多次治理后,上段东便门至高碑店闸达到2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年一遇洪水校核,洪峰流量分别为464m3/s和651m3/s;下段高碑店闸至入北运河口达到20年一遇洪水设计、50年一遇洪水校核,洪峰流量分别为611m3/s和746m3/s。在建国门东双花园建有水文站。河上八里桥,亦称永通桥,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60年8月21日,在八里桥发生了中国军民英勇抗击英法联军侵略者的震惊中外的“八里桥大战”。通惠河支流较多,主要包括南旱河,南、北长河,南、北护城河和二道沟等。
凉水河 北运河支流,曾是永定河故道。源于右安门西南、丰台区水头庄一带,流经丰台区万泉寺、大红门,朝阳区小红门,大兴区旧宫、常庄子,通州区马驹桥、高古庄、张家湾,于榆林庄入北运河,长53km,流域面积693km2。支流有丰草河、莲花河、新凤河、马草河、小龙河、肖太后河等。历史上洪涝灾害严重。1949年后进行了多次治理,包括疏挖河道、筑堤,修建大红门、马驹桥、新河、张家湾等4座拦河闸,使河道发挥了防洪、排水、灌溉等效益,成为城区及东南郊主要排水河道之一。1991年对凉水河全面治理后,左右堤达到20年一遇洪水设计标准,洪峰流量为303~634m3/s,50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洪峰流量为497~967m3/s。水头庄在丰台镇东北4km处,明代已成村,因处凉水河源头,故名。20世纪50年代尚有泉水,永定河上游截流后,泉水干涸。
通惠排水干渠 凉水河支流,系人工排水渠,简称通惠排干。原北起朝阳区王四营乡南花园村,流经孟家坟,于马家湾东南入通州境,流经次渠乡东石村、崔家窑村,于北堤村南入凉水河,长12.1km,流域面积56.8km2。1969年汛期,观音堂沟洪水冲决通惠干渠右堤进入渠道,从此,观音堂沟通过通惠干渠排水。而通惠排水干渠北起点改从白鹿司村算起,长11.3km。通惠排水干渠的修建是因为1958年当时通县修建通惠干渠将朝阳区通惠河以南、凉水河以北地区的排水沟及肖太后河拦腰截断,通惠干渠以西地区沥水无法排除,1959年造成涝地2万余亩,倒塌民房900余间,为此,于1960年修建此排水干渠。初建排水能力为31m3/s。1964年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对孟家坟至凉水河长8.6km进行治理,排洪能力达61m3/s,河底宽扩大到18~26m,渠深4~5m,纵坡为1/3000。通过治理基本上减轻了对支流的顶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南花园,明代已成村,原为皇室培植花卉之地,故名。
凤港减河 北运河支流,分流凤河水至港沟河的人工排水河道。为解决大兴、通州区部分地区的沥涝和北京市与河北省边界排水纠纷,根据水电部1959提出的《北四河规划纲要》的意见,分上下两段进行疏挖整治。上段自大兴县老观里村凤河畔起,经通州马驹桥、大杜社和牛堡屯,在永乐店区南丁庄村入港沟河。下段自西黄垡起,经大柳树于小屯出北京市界,流经河北省香河县境内入北运河,河长41km,河底宽18~30m,流域面积223km2。减河于1960~1962年开挖,设计排入北运河的流量为200m3/s。沿河建有牛坊、于府、田村、军屯、小屯等5座拦河闸,用于蓄水灌溉农田。1978年、1990年进行了清淤、疏挖和整理。河上建有大松垡橡胶坝。
凤河 北运河支流。清朝《顺天府志(河渠志)》称,凤河源出南苑,形如凤,故名。南苑团河行宫有湖、泉是凤河主要水源。上溯至西红门村有水坑,也有泉水涌出,即凤河源头。流经南大红门,在大兴境内经北辛屯、老观里、回城营、长子营、河津营、大皮营、凤河营等,在凤河营以东入河北省安次县及天津市武清县境,其下游通过龙凤新河入北运河,全长90km。北京市境内长45km,河宽25m,流域面积为388km2。重要支流有岔河、旱河、官沟、通大边沟、凉水支河等汇入。1949年以前,河道年久失修,经常漫溢决口,洪涝旱碱灾害严重。1955年9月开挖新凤河,将凤河上游段改道入凉水河。从此,凤河源头始于南大红门,境内河长27.25km,流域面积125.64km2。历经治理,凤河达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北京市出境处设计流量为165m3/s,基本解决了洪涝灾害。为解决抗旱灌溉,在凤河上修建了东辛庄、靳七营、采育闸和凤河营闸等4座拦河闸,一次蓄水能力达140.6万m3。1984年对采育闸至大皮营村5km河段疏挖开卡。在凤河上新建有东大屯橡胶坝。凤河营设有水文站。
新凤河 参见凤河。
岔河 凤河支流。源于大兴区魏善庄乡赵庄子、崔庄子一带,东流经安定乡堡林庄、青云店镇东店村、安定乡站上村、前野厂、朱庄乡西北台,于采育镇采育南闸入凤河,河长18.2km,流域面积56.08km2,最大行洪能力45m3/s。经过多次治理,流域内5万亩农田达到了20年一遇排涝标准。在河上修建了站上、朱庄、采育南等3座拦河闸,用于蓄水灌溉农田。(www.xing528.com)
旱河 凤河支流。源于大兴区红星区侯村一带,流经垡上乡大张本、小张本、高庄,魏善庄乡羊坊、伊庄,青云店镇沙子营、青去店、西杭子,于长子营乡北蒲州入凤河,河长24km,流域面积57.33km2,河道多年淤积,排水不畅,多灾。后经多次治理,达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解决了流域内8.6万亩农田的排涝问题。在旱河上修建了肖家园、东店、永合庄、青云店等4座拦河闸,用于蓄水灌溉农田。
港沟河 凤河支流。源于通州区西黄垡,流经前元化村出北京市境,在天津市武清县三间房村南入凤河。北京市境内河长8.8km,流域面积85.7km2。河底宽15m,上口宽40m,设计流量50m3/s。港沟河形成于清代,光绪九年(1883年),运河右岸苏庄北河堤决口,洪水直入此河,河口宽大如港。愈远愈窄,得名港沟河。1914年将河口堵闭。历史上,港沟河北起张家湾与玉带河相连,经漷县、前元化出北京市境。在通州境内长26km。凉水河汇入后,流量加大,河床淤积成为地上河,上游凉水河受阻,灾情严重。1955年治理凉水河,将港沟河上段(张家湾至许各庄)作为凉水河下段治理。1961年凤港减河建成,又把港沟河在通县西黄垡附近截断,港沟河起点从此移至西黄垡。为防止污水排入北运河,污染向天津市的供水,1971年港沟河治理后,将污水排入凤河,经龙凤新河、北运河倒虹吸、崖儿港排水河、永定新河入海。港沟河上新建有罗庄橡胶坝。
官沟 凤河支流。源于长子营乡李家务一带,流经北泗、孙庄,采育镇大黑垡、南辛店、东庄、邵各庄,凤河营乡张各庄,于凤河营入凤河,河长11.5km,流域面积约50km2。下段河道底宽8m,纵坡3‰,设计流量34.2m3/s。官沟原在通县临沟屯与通大边沟汇合后入凤河,长15km多,汇合口的上流域面积为50km2。1971年将官沟自张各庄公路桥以下改线,在凤河营直接入凤河。
通大边沟 凤河支流。大兴区与通州区边界上的一条排水沟。1962年为解决当时两县边界排水问题,通过协议,共同开挖。源于大兴采育镇的大黑垡村东后埔、前埔,在龙门庄村东南入通县境,于临沟屯以西入凤河,1970年改线入柏凤沟,长约12.2km,流域面积16.5km2。1986年进行清淤治理,达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排水能力为13.5m3/s。
泃河 蓟运河支流。源于河北省兴隆县茅山乡和跑马厂乡一带,流经兴隆县、天津市蓟县,于泥河村进北京市平谷区境后,入海子水库,再经靠山集、韩庄、南独乐河、夏各庄、城关镇、东高村、马昌营、英城、马坊乡,进入河北省三河县境内,再与州河会合后称蓟运河。泃河主河道长89.4km,流域面积1712.824km2,北京市境内河道长54.4km。流域面积1377km2,有8条支流,主要有洳河(错河)、金鸡河、龙河、将军关石河、黄松峪石河等。历史上,由于河道弯曲,行洪能力低,下游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县城以上无固定河床,行洪滩地宽达2~3km。历史上发生最大洪峰流量曾达4100m3/s。1949年以后,在干流及支流上建有海子大(2)型水库和黄松峪、西峪等中型水库及配套灌渠,发挥了防洪、灌溉、养鱼、发电等综合效益。海子水库开展了旅游活动,取名金海湖,成为京郊著名风景区之一。1989年在水库北岸建成金海湖水上活动场,供十一届亚运会使用。
洳河 泃河支流,又名错河。源于密云县东邵乡银冶岭一带,流经太保庄和平谷区的刘家店乡、峪口镇、大兴庄乡、王辛庄乡、城关镇,于前芮营村东南入泃河,河长40.7km,流域面积509.34km2,河道纵坡1.2%。1978年洪水流量为200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000万m3。有3条较大支流,即镇罗营石河、熊儿寨石河、小辛寨沟。洳河是平谷区西部和北部地区的一条排涝泄洪河道。在洳河干流上,新建有凤落滩橡胶坝和岳各庄橡胶坝。据《水经注》、平谷县志、三河县志记载,都名洳河,一直延续到1949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编制平谷县第一份地图时,根据群众俗称,将洳河改名为错河。直到1993年以后,平谷县有关部门又改错河为洳河。
错河 见洳河。
镇罗营石河 洳河支流。源于镇罗营乡玻璃台东沟,河道由东北流向西南,经镇罗营乡和大华山镇的大部分村庄,于小峪子村出山口,于许家务村北入洳河,河长38.2km,纵坡1.5%。中游建有西峪中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81.8km2,具有防洪、农业灌溉和养鱼等效益,近年来已开展旅游度假活动。上游建有杨家台小(1)型水库,是北京市惟一采用沥青混凝土心墙的堆石坝。沿岸的镇罗营距县城22km,在北部山谷中,古为关隘。明设镇鲁营,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俘虏俺答部官兵2000余人关押在此,遂改名镇虏营,清改今称。村南有明建烽堠,为县内重要古迹之一。
熊儿寨石河 洳河支流。源于熊儿寨乡罗家沟村的南大地,流经熊儿寨乡的凉水泉、井家台、花峪、寺峪及大华山镇的大华山、陈庄子,于后北宫村西与镇罗营石河汇合后入洳河,长14km。属季节性河流,夏季洪水经常为害,经过多次疏挖筑堤,基本免除了洪水灾害。熊儿寨古为关隘。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熊儿寨营,曾名熊儿峪,后简称今名。传说南山有熊,得名。河以村名。村东有抗日烈士陵园。
将军关石河 泃河支流。源于河北省兴隆县陡子峪,于靠山集乡的将军关北山口进入北京市境内,流经靠山集、郭家屯,于韩庄乡上宅村南山口入泃河,河长18km,流域面积180km2。北京市境内河长12.5km。流域面积120km2。河道纵坡12.5‰。河宽60~150m。陡子峪至将军关河段常年有水,以下变为潜流。上游建有彰作小水库。将军关村在平谷区城区东北22km处,明为长城关隘,称将军石关。因附近有明石刻“将军石”得名,村、河均以关名。尚存有明建将军关城垣。
黄松峪石河 泃河支流。源于平谷区黄松峪乡黄土梁村北山分水岭,流经梨树沟、塔洼、刁窝、黄松峪、黑豆峪,于北独乐河村西入泃河,河长23km,流域面积108.5km2,河道纵坡15‰。无固定河床,历史上洪水经常改道。1949年后,对局部河段疏挖筑堤治理,并修建黄松峪中型水库,控制了洪水为害。黄松峪位于平谷县城东北16km处,明为长城关隘,因附近山上松树茂盛,得名黄松峪关。后成村,简称今名。河以村为名。
鱼子山石河 泃河支流,又名山东庄石河。源于熊儿寨乡东长峪一带,流经山东庄镇鱼子山、山东庄、李辛庄、大坎、北寺,于东洼村东入泃河,长10.7km,流域面积38km2,河道纵坡14‰。间歇性河流。山东庄以上为石质河床,以下为土质河床。治理前曾发生洪水灾害。1969~1970年进行全面治理,疏挖河底宽10m,底部及边坡采用浆砌石护砌,基本上控制了洪水为害。鱼子山村在平谷区城东北11km处,明代已成村,因附近岩石上多鱼子状斑点,故名。河以村名。曾为县内重要抗日根据地。村北尚存两个坚壁岩洞,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务石河 泃河支流,又名夏各庄石河。源于夏各庄乡老爷岭北麓一带,流经太务、龙家务,于杨各庄西入泃河,长约13.5km,流域面积67.5km2,河道纵坡为2.6%。沿河有泉水汇入,常年有基流。夏各庄位于平谷区城东南6km处,金已成村,名夏家屯。元代因地震村毁,北迁今址。明始今称。附近存有商周至战国民居遗址。
大旺务石河 泃河支流,又名拉煤沟。源于东高村镇大旺务东山沟,流经东高村,于西高村西入泃河,长9.2km,流域面积22km2。大旺务以上为干石河床,以下为土质河床,且为窄深式,常年有水。大旺务位于平谷区城南6km处,明代曾为绿林山寨,号称大王府。后成村,演今名。附近有商周民居遗址及汉墓葬群。
果各庄河 泃河支流,又名龙河。源于峪口镇西樊各庄村西,流经坨头寺、胡辛庄、北杨家桥、云峰寺、马昌营乡定福庄、天井,于英城乡果各庄附近纳马昌营南支流,在果各庄东入泃河,河长14km,流域面积91.7km2。南支流,源于顺义区龙湾屯乡山里辛庄北部,流经张各庄、马昌营,于果庄东北入果各庄河。果各庄河是平谷区西部平原地区的主要排洪排涝河道,常年有基流。果各庄位于平谷区城西南9km处,明代已成村,称郭家庄,后谐音改今名。河以村名。
金鸡河 泃河支流。源于顺义区大北坞燕山脚下的一个山泉,流经龙湾屯、破罗口、大山渠、李家洼子,于大故现村出境,经平谷马昌营乡的圪塔头,英城乡的河套、东撞,于英城大桥北入泃河,河长23.2km,流域面积168km2,河道纵坡9‰。金鸡河是顺义区东部地区主要排水河道,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00万m3。支流肖家河在容家庄汇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金鸡河上顺义段修建了柏树庄、大三渠、李家洼子等3处橡胶坝,用于农业灌溉。
拒马河 大清河支流,古称涞水、巨马河。源于河北省涞源县西北太行山东麓,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乡大沙地附近入北京市境,流经十渡、六渡,于张坊出山。进入平原后分为南、北拒马河。南拒马河出市界入易县境,北拒马河(古称桃水、范水)流经南尚乐,于南沙村东出北京市,入河北省涿州市境,至小柳树村附近与小清河汇合称白沟河,向南流至白沟村与南拒马河汇合入大清河。拒马河干流长254km,北京市境内干流长61km。白沟村以上流域面积10000km2,其中北京市境内流域面积为433km2。拒马河是大清河北支洪水主要来源,清嘉庆六年(1801年)房山区千河口村最大洪峰流量为18500 m3/s,1963年张坊洪峰流量为9920m3/s。境内有马鞍沟和千河口沟两条支流汇入。另有南泉水河、北泉水河,在涿州市夹河村汇合后称胡良河,于涿州市张村南入北拒马河。拒马河上游源远流长,常年基流不断。在张坊设有水文站及六渡、十渡橡胶坝。以拒马河为水源的著名的房涞涿灌区,引水口设在张坊,灌溉三地(房山、涿州、涞水)农田近30万亩。
千河口沟 拒马河支流。源于房山区张坊乡榆树沟一带,流经东关上、三元,于千河口村与源于天井的千河口北沟汇入后,入拒马河,河长13.4km,流域面积72.6km2。河道宽20~50m,纵坡2.6%。常年有基流。在千河口村胜天渠渡槽上游,利用渠道引水建千河口小电站,发电效益较好。
南泉水河 拒马河支流,古称独树水。源于南尚乐乡水头村西北,流经南尚乐乡的水头、下庄、石门、高庄,长沟镇的南正、双磨等村,于北良中庄出北京市境,在夹河村与北泉水河汇合,以下称胡良河,流经涿州市曹庄、下胡良,于张村南入拒马河。北京市境内河长17.5km,河宽40~80m,流域面积74.1km2。主要水源来自水头泉和高庄泉,河道常年基流不断,两岸农田受益。上游地处山前迎风区,暴雨集中。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石门村以上流域面积34km2,洪峰流量达700m3/s。建有云居寺、平壁店2座橡胶坝。
北泉水河 拒马河支流,俗称长沟。源于长沟镇三座庵村西,流经甘池村,在长沟镇南出北京市境,在涿州市夹河村与南泉水河汇合后称胡良河,流经曹庄、下胡良镇,于张村南入北拒马河。北京市境内河长11km,流域面积21.9km2。水源主要来自甘地泉群,常年基流不断,用于农田灌溉历史久远。建有长沟、沿村橡胶坝。沿河地区水稻品质优良,色白如玉,有“九蒸九晒,色香如初”之说。甘池村,在房山区城关镇西南14.5km处,北泉水河北岸。北魏时已成村,地处山麓,附近有泉,水甘而洌,村人池蓄,得名甘池。又名甘泉。
大石河 拒马河支流,古名绳水、圣水。清宣统三年(1911年)后称大石河。上游又名石子河、龙泉河,下游名刘李河、琉璃河。大石河源于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西北,流经霞云岭、长操、东班各庄等乡,至漫水河村东出山,折南经琉璃河村后出北京市界,于河北省涿州市小柳树附近注入北拒马河,河长129km,流域面积1280km2。北京市境内河长为121km,流域面积1251km2,其中山区845.5km2,平原405.5km2。因处于山前暴雨中心,暴雨洪水来势猛,平原河道防洪标准较低,经常发生洪灾,1888年曾发生洪峰流量高达4400m3/s,1956年漫水河村最大洪峰流量为1860m3/s。在漫水河建有水文站。沿线泉水丰富,较大的有黑龙关、河北村及万佛堂等处。主要支流有城关沙河、挟括河、周口店河、丁家洼河、大堰台沟等。1949年后,在霞云岭下游建有鸽子台小(1)型水库,在支流上修建了牛口峪、天开两座中型水库,以及丁家洼小(1)型水库。1996~2001年对下游河道分4期按20年一遇洪水2000m3/s标准进行综合治理。建有河北、磁家务橡胶坝。
大堰台沟 大石河支流。源于房山区史家营乡百花山东麓莲花庵、秋林铺一带,流经史家营、柳林水,于贾峪口入大石河,河长15km,流域面积96.2km2。1929年,发生历史上较大的洪峰,流量为444m3/s。在大村涧、金鸡台、青林台等支流汇流处,柳林水村西北2km处,修建大窖水库,库容30万m3,控制流域面积78km2。
丁家洼河 大石河支流。位于房山区东南部,源于房山区上店一带,流经羊耳峪、东流水村,进入丁家洼小(1)型水库,出库后向东直入大石河。河长10.3km,宽40~59m,纵坡3.1%。流域面积25km2。丁家洼村在丁家洼水库南,元代已成村,因位河畔洼地,又因丁姓得名。
城东沙河 大石河支流。源于房山区白水寺,凤凰亭以上称白水河,以下称城东沙河,流经房山城北关、东关,过京周公路折向东,于北京化工四厂东南入大石河。河长11km,流域面积18.5km2,其中山区流域面积8.3km2。原河道在京周公路以下向东南沿车行道,经城关西行子、田各庄村西,在夏村村北入大石河。1958年在京周公路下筑拦河坝1座,开挖人工河道,使其流向正东入大石河。1970年以后,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的污水排入,平均流量为0.8m3/s左右。
周口店河 大石河支流。源于房山区北京矿务局长沟办事处的龙门口西北,流经周口店、大韩继村、石楼村、下坡子村、坨头村南,于窦店镇墩台西汇马刨泉,于三岔口入大石河,长20.2km,流域面积91km2,河道纵坡8.5‰,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60万m3。原为季节性河道,1970年后,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的工业废水每天约以0.2m3/s排入河道,遂成为污水河。周口店,明代已成村,村居“周”字形山口,旧有客栈,故名,曾名周里店、周口店村。村西龙骨山,有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刨泉河 大石河支流。源于房山区城关镇迎凤坡,流经牛口峪、西坟,于墩台附近与周口店河汇合后入大石河,长8.5km,流域面积21.7km2,河道纵坡8.7‰。有著名马刨泉汇入,河道常年有基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34万m3。在牛口峪村附近,建有牛口峪小水库,后扩建为中型水库供燕山石化公司储蓄污水,成为污水调节库。途中有西沙河汇入。马刨泉,据《房山县志》记述:“泉从地涌,奔驰迅速,如加人力,下游之地可浇”。故名。河因泉得名。
挟括河 大石河支流,亦名夹括河、瓦井河。源于房山区猫耳山南麓黄山店乡四马沟一带,流经黄山店、拴马庄、娄子水,在七贤村有南支流牤牛河汇入,经韩村河、西东村,过河北省涿州市杨户屯京保公路挟河桥,于琉璃河镇东汇入大石河,长32km,流域面积215.3km2,河道纵坡8.5‰。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700万m3。1959年在牤牛河上,修建了天开水库,属中型水库,因库区渗漏严重,只能起防洪作用。1978年对瓦井桥以下8km河道进行治理,河底宽达16~29m,达到20年一遇洪水标准。
小清河 拒马河支流。古名广阳水、盐沟、牤牛河,在北京市西南部。源于丰台区长辛店乡西北部,流经东河沿、大宁水库,与永定河平行南流,经房山区长阳、良乡、葫芦垡、官道、南召,于南召乡八间房村南出境,在河北省涿州市码头镇南入北拒马河,长37km,流域面积436km2。北京市境内河长34.8km,流域面积112.4km2。长辛店以上称哑叭河,大宁水库以下称小清河。小清河上段已无河形,独义村以下始有深水河槽,底宽10~30m。1975年曾对黄良铁路桥至县界19.2km河道进行治理,底宽按50~70m加宽,并按复式河槽筑堤,设计行洪流量300m3/s。后因河北省提出异议,研究后,将右堤扒开。历代为保护京城安全,均把小清河作为永定河分洪道,以致两岸土地盐碱荒芜。1959年修建大宁水库,由永定河引水,改善两岸农业生产。1985年改建小清河分洪闸,并将大宁水库扩建为大宁滞洪区。小清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23万m3。主要支流有哑叭河、刺猬河、九子河等。小清河上建有窑上闸。
九子河 小清河支流。又名长辛店沟,位于丰台区南部。源于长辛店乡留霞峪,流经长辛店、赵辛店,于房山区长阳农场入小清河,长8.5km。丰台区内长6km,流域面积7.34km2,是长辛店主要排水河道,沿河有二七机车车辆厂、二七通信厂等单位的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排入,水质恶化。
蟒牛河 小清河支流。位于丰台区南部。源于丰台区白草洼,流经太子峪、吕村、张家坟、二老庄、公主坟、北岗洼后汇入小清河,在吕村附近有李家峪沟汇入,主河道长8km,流域面积18.2km2,河道平均纵坡4‰。蟒牛河系季节性河流,上游坡陡,下游较平缓,出口过水能力为30m3/s。雨季排洪,平时主要排洪泄太子峪毛纺厂、618厂等企业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哑叭河 拒马河支流小清河的支流,清代名雅河。源于丰台区长辛店乡辛庄村和梨园村一带,流经东河沿、张郭庄,在京周公路桥西入房山区境内,经长阳镇哑叭河村,于长阳村入小清河,长18.5km,流域面积41.2km2,河道纵坡1‰~5‰,一般河宽20~30m。哑叭河属山前季节性河流,坡陡流急,水势凶猛。丰台区段,主要排泄沿岸工厂企业等单位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74万m3。
刺猬河 小清河支流,又名茨尾河。因河底不平,多卵石,水流过时,河面小浪起伏如刺猬而得名。源于门头沟区潭柘寺乡赵家台,在佛儿门沟进入丰台区,过羊圈头,于崇各庄乡饮水井村北入房山区境,向南入崇青水库。水库以下经窦各庄、北刘庄、固村、大平庄等村,向南过京周公路、京石公路、京广铁路,在东石羊村东南入小清河,崇青水库以下河长16km。总流域面积为256km2,河道宽200~500m,纵坡2‰。上游建有崇青中型水库和鲁家滩小(1)型水库。良乡以上河道基流来自崇青水库渗漏水,水质好,良乡镇污水排入后,水质污染严重。1991年,对崇青水库以下河道进行治理,河底宽15~25m,深3~4m,堤距30~40m,堤长34km。基本达到20年一遇洪水标准,排洪能力为210m3/s。建有良乡、西潞园、大南关、鲁村、南刘庄等橡胶坝。
兴隆庄沟 大石河支流,系人工排水沟。起于官道乡石羊村,向南流经侯庄、张谢村、兴隆庄、常舍,于南白村汇六股道沟后入大石河,长12.37km,流域面积24km2,排水能力23m3/s。1990年为解决富庄、黑古台、鲁村地区排水问题,疏挖了黑古台到西石羊村长7.0km的排水沟,此沟入兴隆排水沟。兴隆庄沟的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
玉泉水系 历史上北京城区河湖重要的地表水源。共分两支入城:一支向东流经北长河入昆明湖,再流入南长河;一支汇入高水湖、养水湖,经金河流入南长河。南长河自昆明湖绣漪桥起,经长春桥、紫竹院,至城西北角护城河止,分为西、东二支。西支沿城南行为西护城河,经阜成门至西便门外,又分二支:一支入城为前三门护城河,经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至东便门外头道桥汇入通惠河;另一支自西便门向西汇南旱河(今永定河引水渠)来水沿外城南行为南护城河,经广安门、右安门、永定门、左安门、广渠门至东便门外二道桥汇入通惠河。东支沿城东行为北护城河,至德胜门西又分东、南二支。东支沿城东行为东北护城河,经安定门至东北城角向南为东护城河,经东直门、朝阳门至东便门大通桥汇入通惠河。南支为德胜门西铁棂闸城内水道总入口,注入积水潭(什刹西海)经德胜桥入什刹后海,过银锭桥入什刹前海,又分东、南二支。东支经前海地安闸入御河,经地安桥、望恩桥入暗沟过东交民巷入前三门护城河。南支自前海西压闸入北海,又分两支:一支经蚕坛闸过濠濮间出北海东墙沿景山西墙外明渠入西北筒子河,流经故宫内金水河入东南筒子河,再经菖蒲河过牛郎桥入御河暗沟;自西南筒子河经中山公园水榭湖、天安门玉带河(外金水河)、菖蒲河入御河暗沟。另一支经北海后门三海闸入北海,过“金鳌玉蝀桥”(北海大桥)入中海,经蜈蚣桥入南海,出日知阁闸,经织女河汇西南筒子河来水入中山公园水榭湖,经天安门玉带河、菖蒲河、御河暗沟入前三门护城河,流入通惠河。通惠河是玉泉水系尾闾,历史上亦称通惠河水系。1975年玉泉山泉水断流后,统称“京城水系”。
北长河 汇玉泉山诸泉向昆明湖输水和向清河排水的河道。起自玉泉山东麓苑墙处五孔闸,向东北流经青龙桥入清河,长约2km。金代在青龙桥下建闸,壅高水位,使玉泉山水改向南流,注入昆明湖,雨季开启青龙闸,向清河泄洪。1950年疏挖治理,建玉泉(分水)闸,控制向高水湖、昆明湖分流。建颐和(分水)闸,开启东闸向昆明湖输水,雨季开启北闸,向清河排洪,取代青龙闸。1975年玉泉山水断流,北长河成为地区排水河道。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拆除青龙闸,引渠借道北长河,经青龙桥南昆明湖北水门(改建进水闸),入昆明湖。1977年京密引水渠与昆明湖分流工程中,借道青龙桥至颐和闸段河道为京密引水渠,入团城湖。从此,北长河终点为颐和闸,长1.2km。
南长河 辽代以前名高梁河,又名长河、御河。金代开挖,元代扩建完善,历代向北京城供水,是供皇家游览的惟一水道。南长河起自昆明湖南绣漪桥(闸)向南经长春桥、麦庄桥、广源闸、白石桥、高梁桥至西直门北三岔口闸止,全长10.8km。1966年,修建京密引水渠借用绣漪桥至长春桥长3.1km河道。长春桥南建长河闸,设计流量20m3/s。自此,南长河起点改为长河闸。1975~1982年,将高梁桥至三岔口闸转河段废除,改建成暗渠,与北护城河连接。设计流量48.4m3/s。现南长河长5.5km。
长河 见南长河。
高梁河 永定河迁徙遗留的故道,又名高梁水。高梁河最早见于《水经注》,其上游河道有两条:一条是接通湿水(今永定河)的渠道,即车厢渠;一条是发源蓟城西北的平地泉(今紫竹院一带)天然河道。两条水道汇合后,称高梁河(今长河),流至德胜门一带,再分两支:一支沿今坝河向东,入温榆河;另一支为南行的“三海大河”,过前门、天坛东北,出左安门,经十里河注入湿水。此条水道,曾入金代护城壕,从金中都流向通州的一段,辽代后称肖太后河;北宋初年,太宗率军攻打辽南京(今北京),与辽军大战于高梁河,宋军大败,奠定了宋、辽南北分治的局面。三国时期,车厢渠经此河段,灌溉蓟城北部土地万余顷;金代开金口河引卢沟水,济漕未成功,但可用于灌溉;又将玉泉水与高梁水接通,供都城用水;元代开通惠河,其上游白浮瓮山河,通过高梁河引水入积水潭,成为通惠河的输水河道;明、清时期依玉泉作水源,统称长河,是京城内官宦人家春天踏青的主要去处。自元至明清,帝后乘船去西郊游幸,均走此水路。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建成后,成为向城区供水的主要通道。今白石桥至高梁桥一段仍保留高梁河之名称。
转河 1905年以前北京没有转河。1905年我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修建北京—张家口铁路西直门火车站时,为保证站区安全,将高梁桥下游一段长河河道向北拐成“几”字形河弯,绕过了站区,这段河道称为“转河”。1977年因修建地铁车辆段,转河被填埋。为恢复古都水风貌,2002年5月市政府决定在城市水系综合治理二期工程中,基本上按原转河的走向恢复转河。河道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开挖,于2003年10月建成,并沿河修建成历史文化园、生态公园、堆石水景、滨水游廊、亲水家园和绿色航道等6个主题水景河段。新挖的转河比老转河路线略长。新转河起于北展后湖闸,向北过西直门火车站,过城市铁路,穿京包铁路桥、学院路、新街口外大街入北护城河,全长3.7km,流域面积13.59km2。
南旱河 清代疏挖的导引香山一带山洪的排水河道。原河道起自西郊四王府,经万安公墓、小屯村、罗道庄过玉渊潭,在白云观北分两支:一支东行入西护城河;另一支东南行入南护城河,全长17.6km。1956年修建永定河引水渠时,利用南旱河双槐树以下河段作为引水渠的一部分,至西便门西甘雨桥。从此,南旱河即以双槐树为终点,南旱河长为6.6km。
前三门护城河 原北京内城南城墙外侧的护城河。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南移内城南墙,新开南濠,西起西便门东城墙下“三大孔”(即城墙底下过水的3个石拱券洞门),向东经宣武门、前门、崇文门,至东便门出城,过头道桥入通惠河,长7.74km。主要排泄内城河湖、大明濠(今赵登禹路)、御河(今东安门大街)及内外城沿河地区雨污水,还分担部分西护城河来水。1956年永定河水引进北京城,为在城中心区修建一条景观河道,先将前三门护城河东(崇文门以东)、西(宣武门以西)两端按规划展宽,其中,西端原560m河道不动,在南岸肩2.0m以外又开挖一条新河,两河之间形成一长岛,构成“双河”,辟成天然游泳场。在宣武门西修建水闸,名麟阁闸。东段原喜凤桥上游河道底宽扩至42m。宣武门至崇文门河段,留等以后实现河道整治规划时再施工。后因修建地铁工程,于1966年和1978年分两期,改建成暗河。
西护城河 原北京城内城西直门至西便门城墙西侧的护城河。明代沿用元代护城河并南延扩建而成。起自西直门北小村三岔口西闸,经西直门、阜成门、复兴门,至西便门城角与南护城河相接,长5.0km。1950年北京市卫生工程局在西便门东分流处建西便门分水闸,控制向前三门护城河、南护城河分流。西护城河为宽敞复式河道,中间“子河”排泄平日城市污水及上游来水,复式河床排泄洪水。1965年后逐步改为暗河。
东护城河 原北京城内城东直门至东便门城墙东侧的护城河。明代沿用元代护城河并南延扩建而成。起自东直门闸,经东直门、朝阳门、建国门至东便门外大通桥(闸)入通惠河。1972年后改暗河。
北护城河 原北京城内城西直门北城角至东直门北城角城墙北面的护城河。明代利用高梁河、积水潭的一部分和坝河开挖成北护城河。自转河尾闾三岔口南闸至德胜门西松林闸,称西北护城河,长1.84km,是玉泉山水源流向北京内城河湖的重要输水河段。自松林闸起,经安定门至东直门,以下称东北护城河,河道宽深,为复式河床,是北太平庄、德胜门外地区及东城地区排泄雨污水的行洪排水河道。1950年,北京市卫生工程局疏挖河道,新建松林闸。1957年永定河水引进京城后,北护城河(转河三岔口南闸至东直门城角)成为内城河湖、东北郊工农业的输水河道。1971年修建地铁时将太平湖填埋。1977年北护城河改建工程开始,废除转河,自高梁桥起向东穿过西直门火车站区,折向东北,经第一轧钢厂北侧向东,改建成暗河,长861m,暗河断面宽7.0m、深3.67m。铁棂闸向东迁移约200m,北郊“四湖”进水闸也向东移,与松林闸建成分水枢纽。自松林闸至东北城角河道,改建成矩形断面明河,长4995m,流域面积4.96km2,最大排洪量90m3/s。安定门桥西和东北城角东护暗河进口处,各建节制闸1座。平时控制河段水位,大雨时闸门全部开启泄洪。北护城河主要雨水干线有德胜门外大街合流管、北太平湖雨水管、安外大街合流管等。
南护城河 原北京城外城西南角至东南角城墙南侧的护城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筑外城,始开挖外城护城河。起自西便门角楼,绕经广安门、右安门、永定门、左安门、广渠门,至二道桥入通惠河,长15.5km。上游有西护城河来水,沿途在西便门角楼外有南旱河,在广安门南有莲花河汇入。是北京外(南)城、西郊及永定门外地区雨污水的总通道。1955年,疏挖凉水河时,将右安门城角至凉水河的排水沟疏挖成“泄洪道”(引河),可将西郊洪水部分分入凉水河。1965年,前三门护城河改暗河后,又扩建南护城河,兴建右安门橡胶坝、龙潭闸。为减少河道与铁路立交的矛盾,南护城河出口改道入前三门护城河。1987~1992年,按规划对南护城河进行全面整治,建成复式河床,下部为矩形断面混凝土结构,底宽40m;上部为斜坡草坪,滨河步道。最大洪流量245m3/s。南护城河主要雨水干线有永内大街西便道合流管、龙须沟干线、大石桥合流干线等。
筒子河 明、清两代紫禁城的护城河。平面呈矩形,也是皇宫的供排水河道,并以条石护岸,俗称筒子河。建成于明朝永乐年间。水面宽52m,长3.5km。以紫禁城的午门、神武门为南北轴线,东华门、西华门为东西轴线,划分为西北筒子河、东北筒子河、西南筒子河和东南筒子河4个部分。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路面下均有涵洞连通,各长约44m。断面为1.2m×1.6m和1.6m×1.6m。有进水渠道,水源由什刹海经北海进入西北筒子河,西南、东南筒子河各有退水渠道1条。
内金水河 紫禁城内的金水河。其作用为供水和排水。自西北筒子河南岸角楼东侧的城墙水关进入紫禁城,沿西侧南流,再向东经武英殿前,过太和门、文华殿西,稍向北拐,再向东过东华门里古今通集库(旧清史馆)向南,从东南城墙水关出紫禁城入东南筒子河。总长约2185m,沿途桥梁15座。
菖蒲河 承接紫禁城排水的皇城内河道。起自玉带河出口闸,向东承接东南筒子河退水渠排水,过南池子牛郎桥,向东至菖蒲闸入御河。长566m。1973年、1982年先后将菖蒲河改为暗河。2002年5月恢复菖蒲河水面,辟建成水景公园。菖蒲河是皇城河湖水系的尾闾,排水的总出口。
萧太后河 凉水河支流,以辽圣宗母萧太后为名,为当时潞水(今北运河)通往幽州的水路之一,沿河可直达辽南京城。源于朝阳区十八里店周家庄附近,流经双桥乡进入通州区,在将军坟纳大稿沟,于张家湾汇入凉水河,河长23km,河宽8~13m,流域面积81km2。1958年修通惠干渠时,在朝阳区马家湾将萧太后河截断,上段排入通惠排水干渠,河长11.9km,流域面积21.8km2。1964年和1974年经两次疏挖,马家湾以上河段排洪量33m3/s,达到20年一遇排洪标准。沿河建有节制闸6座,一次蓄水能力为21万m3,控制灌溉面积1.1万亩。其下段河道仍排入凉水河,排洪能力为55m3/s。
万泉河 清河支流,因汇纳诸泉之水得名万泉河。源于海淀区万泉庄村西的淀塘,后因年久失修,河道淤塞。1983年治理万泉河,自京密引水渠昆玉段补水,进水闸设计流量1.8m3/s,河道断面上游为砖砌方沟,宽4m、高2.3m;中游为混凝土直墙方沟,宽10~12.5m;下游为混凝土梯形明渠,底宽13m。治理后河道经六郎庄、成府、清华大学、大石桥至清河,全长9.62km。排水能力自上而下为12~70m3/s。为保持河道内一定水位,全河建节制闸3座,即六郎庄闸、成府闸、大石桥闸。
小月河 清河支流。原起源于德胜门外关厢,沿德昌公路西侧向北,经马甸、卧虎桥、双泉堡至清河南镇入清河,全长8.4km。1984年12月治理小月河、土城沟,为减轻坝河排洪负担,将西北土城沟(即祁家豁子以西)的洪水,经祁家豁子闸分洪入小月河。从此,小月河起点为祁家豁子闸,经北医南路向北入清河,流域面积27km2,出口设计流量100m3/s。
土城沟 坝河支流。原为元大都的护城河,现存部分是自明光寺经黄亭子向东,过祁家豁子,穿德昌公路至光熙门村入坝河,是京城北部排水河道。长约10km。出口最大排水能力33m3/s。以祁家豁子闸分西北和东北土城沟,西北土城沟自北护城河暗沟北侧设闸引水,设计流量2~3m3/s。沿西直门北大街经学院南路至明光村入明河段,过蓟门桥后向东经花园路桥、塔院至祁家豁子闸。平时向东穿德昌公路向东北土城沟输水,汛期大雨时西部径流改向北,入小月河向清河分洪。东北土城沟自祁家豁子经安外小关闸、新东街拆向南,过三环路入坝河。
亮马河 坝河支流,原称亮(马)桥沟。西起东直门外小街,流向东北经酒仙桥,在西坝村东汇入坝河。全长约9.3km。流域面积14.25km2。是坝河的重要支流、城区重要排水河道,1981年进行疏挖治理,在东三环路西侧河道上口加宽达51m,河道排水能力52.6m3/s。
北小河 坝河支流。发源于安定门外小关地区,流经大屯、金盏、东坝,在岔河村西汇入坝河。全长15.9km。流域面积66km2。是朝阳区北部、亚运村、奥运村地区的重要排水河道。1949年后,进行多次治理,改善了排水条件,排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出口排水能力110m3/s。河道建闸7座,蓄水能力达50.8万m3。现按城市观赏河道标准进行综合治理,实现污水截流、河水还清。
青年路沟 通惠河支流。原发源于水碓湖,向东流经六里屯、石佛营,穿青年路,向东北流入小场沟后,注入温榆河。全长14km,流域面积23km2。1970年治理时,自东白家楼村改线开挖新沟,有黄杉木店沟汇入,经三间房村,穿过京通公路后,流入通惠河。全线长8.5km,流域面积12.2km2。改线后,青年路以上沟段排入朝阳灌区输水干渠;东白家楼村以东至小场沟段,称长营沟。
仰山大沟 清河中游的一条农田排水沟,原名仰山沟,20世纪80年代全线疏挖后,名为仰山大沟。流域范围多为村落农田,随着北部“亚运村”的兴建,地貌变化很大,仰山沟成为亚运村地区雨水排泄出路。
农大明沟 永定河引水渠南侧的排水明沟。西起罗道庄东,东至木樨地永定河引水渠西岸。1981~1983年改建成玉渊潭南路雨水方沟,最大断面宽1.6m、深1.9m,砖方沟。干沟长2382m。排水能力8.45m3/s。
水衙沟 莲花河支流。原水衙沟起自丰台区吴家村东小瓦窑南,经郑常庄、西锭厂至六里桥莲花池南,经湾子、太平桥,在三义庵桥(即广外桥)入莲花河。1988年疏挖治理后,改为暗沟,起点改自西三环路六里桥,向东经太平桥在广外桥入莲花河,流域面积27.02km2,设计流量31m3/s,中间有郭庄沟、大井沟汇入。暗沟断面为2孔4.5m×2.25m至5.5m×2.5m的方沟。
新开渠 莲花河的排水沟。1952年为排除玉泉路至翠微路,以及复兴路以南一带雨污水,南北向修建有玉泉路、永定路、西翠路、丰台路、万寿路、翠微路等15条合流管道。并自玉泉路南石槽桥起向东新开挖一条明渠,接入莲花池,主流渠道沿莲花池北侧至木楼村,注入莲花河。全长7.1km。设计流量27m3/s。后在石槽桥处有人民渠、北京重型机器厂东侧明渠(约1km)接入。1986年后,几次疏挖治理,排水能力达30m3/s。1992年,配合修建北京西客站,自万寿路桥下游至木楼村,改为暗渠。
东半壁店明渠 通惠河流域的排水沟。为解决广渠门外工业区平日和汛期排水,1959年汛后,在低洼的连村路基础上,疏挖成半壁店明渠。起自广渠门外,向东至小郊亭村东,注入通惠干渠,沿渠向北流至泄洪(闸)沟,在北花园村东入通惠河。全长10km,流域面积11.4km2。现大部已改建成暗渠,1964年、1969年整治后,最大过水能力达18m3/s。
二道沟 通惠河流域的排水沟。西起自东大桥一带,向东经八里庄、太平庄,折向南在高碑店闸上游入通惠河,全长7.5km,流域面积约18km2。主要排泄工人体育场、团结湖、东大桥地区雨水。1958年修建北京工人体育场水系,与二道沟上游联通,从亮马河向该水系补水。1965年东郊热电厂修建大循环水系,二道沟下游成为大循环水系的一部分。1972年以后将东大桥至三环路和体育馆湖至东大桥段改为暗沟。为减轻高碑店闸泄洪负担,1980~1983年,在朝阳路北建成二道沟泄洪闸(共2孔),一孔向朝阳路暗沟分水;另一孔供热电厂输水使用,排入高碑店湖。
莲花河 凉水河支流,古称洗马沟。发源于广安门外莲花池,起自莲花池东北角莲花池出口闸(3孔),向东流经木楼村跌水、南蜂窝桥、北京钢厂人行桥、广外桥、甘石桥、孟家桥村铁路桥(以下河道为1957年改道后),再经三路居桥、万泉寺桥至万泉寺铁路桥汇入凉水河,全长4.91km。1990年5月整治后,莲花河最大排水能力为212m3/s。1992年,为修建北京西客站,自莲花池出口闸向东约900m河道废除改建成暗沟。
马草河 凉水河支流。源自黄土岗乡、马厂村一带,向东流经六圈、四合庄、玉泉营、草桥村,在马家堡入凉水河,全长12.3km,流域面积36km2,出口排水能力达39.3m3/s。
丰草河 凉水河支流。源于丰台镇西程庄子,向东至丰台镇、柳村过铁路涵洞,穿过草桥入马草河,汇流后至马家堡入凉水河,长11km。1972年治理后,自柳村改道不经铁路涵洞,直接向东至万泉寺铁路桥入凉水河。全长7.8km。流域面积达11.8km2。
湖泊 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湖泊的湖盆是地表可蓄水的天然洼地,有城市人工开挖的蓄水池塘或拦截河道、泉水形成的较开阔水面。湖泊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岩溶湖、牛轭湖、人工湖等。湖水的来源主要是降水、地面径流、地下水,有的则来自人工引渠或灌注。北京有大小湖泊几十个,总面积上千公顷(含水库水面)。市区现状湖泊共26处,总水面面积672hm2。湖泊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人民生活环境等关系密切。湖泊除能调蓄水量、减轻洪水对城镇的威胁外,既是农业、工业和城市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也是禽鸟的栖息地、人们的疗养地和游览地。
昆明湖 颐和园内的湖泊。颐和园由万寿山和昆明湖构成,万寿山原称瓮山,山脚下是一片低洼地,玉泉、龙泉等众多泉水汇集成天然湖泊,湖周七里,称“七里泺”或“七里泊”,因背靠瓮山又称瓮山泊。元代郭守敬开白浮瓮山河,引泉水入瓮山泊(时又称“大泊湖”),接济通惠河,瓮山泊成为调节水库。元人赞其与杭州西湖相媲,又称“西湖”或“西湖景”。明代在湖周建“西湖十景”,将瓮山泊称“西湖”,武宗时称“好山园”。清代乾隆十四年至十六年(1749~1751年)将瓮山泊扩挖,引玉泉、香山、卧佛寺诸泉入湖,“新湖之廓与深,两倍于旧”,并仿效汉武帝在都城建昆明池操练水军的举措,将明代“西湖”之称改为“昆明湖”,曾利用此水面训练海军。昆明湖由东湖、西北湖(团城湖)、西南湖3处水面组成,明、清时期是北京城的惟一地表水源。1966年京密引水工程竣工后,昆明湖可接受京密引水渠和永定河引水渠两条引渠供水,成为向工业和城区供水的调节库。1977年,燕山石化供水工程在西北湖建取水口。1990年,建成的东水西调工程,亦从西北湖引水。2000年后,总水面达213.3hm2,其中东湖最大,面积120余hm2,西南湖近50hm2,西北湖40余hm2。
什刹海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古称白莲潭,又称积水潭。原系永定河故道,后由洼地积水和地下水出流汇集而成。元代导引西北诸泉的白浮瓮山河开通后,泉水经长河汇聚于此,称海子。元代以这一水域建设大都城,从而使积水潭全部纳入城中。通惠河开通后,积水潭既是供水水库,又是漕运终点码头。明初新建北平城之北墙后,将积水潭西北段隔于城外,称太平湖。城内部分,因水源短缺,逐渐萎缩成3个小湖,德胜门内大街以西水域专称积水潭,以东水域因西海岸建有什刹海庙,则称什刹海;南部莲花较多,又称莲花泡子。清末民初三湖通称什刹海,与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相对,亦有后三海之称,即前海、后海、西海,亦称什刹前海、什刹后海、什刹西海。1950年全面治理时,曾将上述水域称“四海”,即什刹西海(积水潭)、什刹前海、什刹后海和西小海,治理后水面约34hm2。西海又称北湖、净业湖、水关。西北端有小岛,上建镇水观音庵,清代重修后改名汇通祠。1988年重建汇通祠,开辟为纪念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的纪念馆。后海又称后湖,前海又称莲花泡子。二海连通,以银锭桥分界,统称什刹海,西小海为什刹前海西边的一部分,20世纪60年代,西小海被填平建为什刹海体育馆。1998年再次对三湖疏挖治理,治理后西海水面7hm2、后海水面18hm2、前海水面9hm2。今日什刹海及周围地区已成为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其用水通过北护城河松林闸上游铁棂闸引入。
白莲潭 见什刹海。
后三海 参见什刹海。
前海 参见什刹海。
后海 参见什刹海。
西海 参见什刹海。
积水潭 参见什刹海。
北海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海公园内,南为中南海,北与什刹海相连。北海曾是永定河故道,后高梁河流经此地,遂成一处湖泊。金代以前是白莲潭水域的一部分,金代利用这一水域营建大宁宫。元代以这片水域为中心建设大都,北海因处皇城之西,与琼华岛附近的中海水面,成为元太液池一部分,与中海以金鳌玉桥(今北海大桥)界分。1928年开始对平民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清挖、疏浚。1998年清淤后,水面约为39hm2,湖泊用水通过北护城河、什刹海引入。
中南海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中海、南海习惯合称中南海,中海与南海以蜈蚣桥为界。元代太液池南部只及中海,南海系明代扩挖。元时称“西宫海子”,又称“西华潭”,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在元代基础上向南扩挖,形成“液池本是一池水,明际相沿三海分”。明代嘉靖年间在西苑建金海神祠之后,又称太液池为金海。明、清时称太液池所在地为“西苑”。1950年、1998年对北海、中海和南海进行过两次疏浚。中海、南海的水面面积分别为29hm2和23hm2。
莲花池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公园内。金代称“西湖”,池底有泉水涌出,流入莲花河(古洗马沟),是辽南京、金中都城市及宫苑用水的主要水源。元代辟为私人别墅。明、清两代疏挖后,水面曾达40hm2。20世纪初成为水稻和莲藕用地,湖面减少。1952年,北京市卫生工程局疏挖莲花河,上游开挖新开渠,莲花池成为城区西部雨洪调节水库,可调蓄洪水约19万m3。1984年成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水面21hm2,平时通过暗渠由永定河引水渠在八一湖桥上游处供水。
陶然亭湖 位于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公园内。自明代以来在此建烧制砖瓦的官窑厂,由于就地取土,形成大面积坑塘,芦苇丛生,清代康熙年间,工部郎中江藻在元代慈悲庵古庙建亭房取名“陶然亭”,湖因此而得名,后逐渐破落。1950年开始治理,逐步建成富有“亭”特色的园林公园。园内建有革命烈士高君宇、石评梅墓,以教后人。现有水面17.5hm2,由南护城河补水。
团结湖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公园内。原是一片窑坑、苇塘,1958~1959年治理环境,地方群众和部队官兵义务劳动,疏挖成人工湖泊,取军民团结奋战之意,定名团结湖。现有水面5.41hm2。
金鱼池 位于北京天坛公园北门外。金代曾建有帝王行宫和园亭,元代后荒废。据《燕都游览志》载:“鱼藻池在崇文门外西南,俗呼曰金鱼池,畜养朱鱼以供市易”。至民国时期因接纳龙须沟污水而受到污染。1950年北京市卫生工程局改造龙须沟后,于翌年整治了金鱼池,池内有泉,湖面达4.1hm2。一度成为城南居民的湖水公园。后因池内泉水甚微,无其他水源引进,水质恶化,1965年被填垫废弃,于20世纪70年代建成居民楼。2002年在新建的金鱼池居民小区内,开挖了水池。
龙潭湖 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左安门大街东侧龙潭湖公园内。原是古高梁河穿流之地,明嘉靖年间筑京城外城,将河道切断,留下一片大小的窑坑,为南城泄水渠龙须沟纳水之地。1952年,北京市卫生工程局将此处疏挖成3处水面,面积达44hm2,分别名为东湖、西湖(中湖)、西小湖。此后经多次调整,东湖划归龙潭湖公园,西湖(中湖)、西小湖划归游乐园。20世纪60年代部分湖面被填垫,现存三湖水面约36hm2。湖泊用水通过南护城河引入。湖区所在地龙潭湖公园成为龙文化特色公园,每年的春节庙会享誉京城。
人定湖 位于北京德胜门外大街东侧人定湖公园内。原名“由天定”,是一处常年积水、杂草丛生的低洼地。1958年,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与西城区政府组织附近机关、工厂、学校群众义务劳动,挖湖绿化,开辟成公园,湖面2hm2。
青年湖 位于北京安定门外西侧的青年湖公园内。原是一片积水坑洼,面积约15hm2。1958年结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东城区政府发动全区青年进行义务劳动,开挖成人工湖,定名青年湖。1960年后开始建公园。湖面4.68hm2。
久大湖 位于北京安定门外大街西侧柳荫公园内。原为民国时期窑场留下的久大窑坑10余个,总面积4hm2,历年雨水汇聚,终年不涸,环境脏乱。1958年将窑坑挖通,形成人工湖,其中以久大窑坑最有名,称久大湖,湖面6.27hm2。1959年辟为绿地,1984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东城区政府将其建成“山村野趣公园”,取名柳荫公园。
炮司湖 北京市东城区黄寺南炮司兵营内东南角大洼地,常年积水。1958年疏挖后,称炮司湖,湖面积3.1hm2,用于养鱼。1974年被填平建房。
东风湖 位于东便门外,原秀水河尾闾,秀水河湮没后遂成洼地。1959年全市解决积水工作中,疏挖成湖,名东风湖,面积3.36hm2。1965年疏浚南护城河时被填垫废除。
水碓湖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公园内,由大小10余个窑坑组成,总水面约67hm2。1986年治理了南部两个小湖,称南湖,水面13.5hm2,1990年建朝阳公园,共有3个湖面,分别称南湖、北湖和莲花湖,通过北护城河、坝河引水入园。
动物园湖 位于西直门外北京动物园内。动物园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办的农事试验场,1955年正式定名为北京动物园。为保证水禽活动,园内挖有水禽湖,水面5.6hm2,从长河引水。
大观园湖 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大观园公园内。1983年宣武区政府借拍摄电视剧《红楼梦》之机,利用原南菜园公园址改建成大观园,园中湖面1.64hm2。
北京展览馆后湖 位于北京展览馆北面。1955年利用南长河洼地作为展览馆院容疏挖成湖,水面4.5hm2。1998年在河湖整治工程中,结合长河疏挖对后湖进行清淤,1999年长河通航后,后湖建游船码头。
工人体育场湖 位于北京工人体育场内。1959年建北京工人体育场时利用场旁洼地开挖成人工湖,湖面积3hm2。由东直门灌渠开渠补水。
高碑店湖 位于通惠河高碑店闸上游。通惠河河道扩挖而成,水面22hm2。其功能:①作为热电厂循环冷却水池;②2000年南护城河、通惠河通航后为游船码头。
红领巾公园湖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红领巾公园内。原是一片窑坑,名为“中窑”,常年积水,杂草丛生。1958年以青少年为主的20万人参加义务劳动,挖湖清淤而成,命名“红领巾湖”,湖面22.04hm2。1960年湖区周围建成公园名为“红领巾公园”,1965年后该湖曾作为东郊热电厂的冷却循环水池,其水源由北护城河通过二道沟引入,退水入通惠河。20世纪80年代由于水质污染,不再承担冷却池功能。
石景山游乐园湖 位于北京石景山游乐园内。建于1986年,以灰姑娘城堡为中心,湖面1.5hm2。
窑洼公园湖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乡窑洼湖公园内,原为2个窑坑,水质污秽。1988年疏挖东湖,1989年改建为公园,1990年开始整治西湖。两湖湖面2.17hm2,用地下水补水。
紫竹院湖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公园内。系永定河变迁遗留的洼地湖泊,湖底有泉眼多处,曾是高梁河源头。因湖旁建有福荫紫竹院庙,称紫竹院湖。公元250年,刘靖开车厢渠引永定河水,经此湖入高梁河,灌溉蓟城土地。金代开发玉泉水济漕,利用此湖入高梁河。清代将紫竹院庙辟为行宫。元、明、清各代帝、后沿长河去西郊御园游幸,此处为换船之所。民国期间部分湖面改稻田,水面仅剩1.47hm2。1953年北京市卫生工程局组织挖湖堆山,形成三湖二岛格局,由长河供水,水面达10.1hm2。1957年永定河引水渠建成后,经双紫支渠引水入长河,为城区河湖供水。1958~1959年挖湖清淤,将最大的湖区平均挖深1m。1986年开挖了0.35hm2的眼镜湖。1987年,湖区又引入长河水源,从此京密引水渠亦可向湖区供水。1998年疏挖治理后,水面达15.89hm2。
圆明园湖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遗址公园内。由福海、后湖等多个水面组成,总水面达124.6hm2,其中福海面积最大,水面达34.4hm2。圆明园原为明代一处私家园林,经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修建,依其“林皋清淑,波淀渟泓”的自然条件,因山泉水势,布置了一座取法自然、以水面为主体的园林。圆明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总面积约350hm2,人工开凿的水面占全园的一半以上。大中小水面相结合,大的福海宽达600余m;中等的后湖,宽200m左右,水面约20hm2;其余多为小型水面。回环萦绕的河道,把大小水面联成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惨遭破坏,水系逐渐淤塞、紊乱。197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将圆明园遗址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疏挖福海,整理山形水系,1986年整修万春园湖,1993年疏挖长春园湖,共恢复湖面76.22hm2。
福海 参见圆明园湖。
玉渊潭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公园内。由玉渊潭湖、八一湖、钓鱼台引水湖组成,总面积61.47hm2。玉渊潭湖为主要湖泊,面积46.3hm2,为东、西两湖,东湖水面22.4hm2,西湖水面23.9hm2,是城区河湖供水的重要枢纽之一。历史上湖中之水源,由地下水(泉水)和西部河渠补给。金代郡人王郁隐此,利用这一水域拓建园林别墅,筑台以钓鱼为乐,人称其地为钓鱼台。元代郡人丁氏就园中水域修建水池,并建玉渊亭,得名玉渊潭,俗称“百官厅”。明、清时成为一片沼泽地。清乾隆年间,开挖成调节西部洪水的湖泊,称为“钓鱼台河泡”。在湖东建养源斋行宫,重修钓鱼台,成为皇家游乐场所。清光绪以后,望海楼一带成为农科大学用地。1913年农科大学改作农林试验场。1951年北京市卫生工程局疏挖治理玉渊潭,使其成为西山洪水的调蓄水库。永定河引水渠及京密引水渠开通后,又承担起供水调节功能。1963年曾拦蓄洪水120万m3。1967年1月施测,库水位50m时,水面面积57.7 hm2,库容150万m3。后因填湖修建养鱼池、荷花池,建设公园景区,水面减少到46.3hm2,滞蓄洪水能力降低。
八一湖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西湖南侧。原是一片洼地,1956年永定河引水工程施工时,将渠道与洼地结合扩大成湖,因主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义务劳动疏挖,故名“八一湖”以示纪念。源自永定河引水渠,下游经玉渊潭电站又入引水渠,面积8.32hm2,湖两端有专用河道水面5.85hm2,共有水面约14hm2,平均水深0.8m。京密引水渠昆明湖至玉渊潭段挖通后,官厅和密云两大水库均可通过八一湖向城区供水。1972年为满足玉渊潭西湖养鱼的需要,在湖北岸穿中堤南端与东湖之间开挖一支渠,以避免钓鱼台宾馆内湖换水时影响西湖水面,渠道长142m。1989年1月清淤时,为试验河道养鱼除草,在湖北侧修筑一条月牙坝,坝长300m,围起10hm2水面,建成鱼池。1991年又将鱼池改建成“水上乐园”游乐场,1999年后游乐场西侧又成为河湖旅游公司的游船码头。
钓鱼台湖 位于钓鱼台国宾馆内。钓鱼台湖与玉渊潭湖原为一处水面,金代成为皇帝游幸之地。《宛署杂记》载:“钓鱼台,系金章宗皇帝钓鱼台”。元代右丞相廉希宪在此筑别墅。明代万历初,为皇亲李伟别墅。清代乾隆年间始建行宫,行宫坐北朝南,四周被虎皮石墙所围,“宫墙周里许,下有水闸”,通玉渊潭(时称钓鱼台河泡)湖水。形成“墙外为湖(玉渊潭)墙内池(钓鱼台内湖)”。1959年,在清代钓鱼台行宫的基础上改、扩建为国宾馆。馆内有相互连通的水面3处,总水面约6.3hm2,由玉渊潭东湖补水。
钓鱼台引水湖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东湖北侧,又称北小湖、二有庄湖。面积1hm2。1959年4月与钓鱼台国宾馆内湖同时建成,主要功能是通过长375m明渠引玉渊潭湖水补水。
花乡森林公园湖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汉墓周围的花乡公园内。1988年由花乡建设森林公园,园内挖湖6个,总水面4.5hm2。
昌平公园湖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昌平公园内。1988年开始建园,1990年开放。湖在公园中心,水面约1hm2。
槐房钓鱼公园湖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槐房村村办公园内,1985年建园,1987年开放。水面2.66hm2。
妫水河公园湖 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妫河公园内。1988年县政府沿妫水河兴建公园,首先开挖5.5hm2的人工湖,后又于1990年引妫水河水入湖,形成333.5hm2山水相依的郊野公园。
夏都公园湖 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夏都公园内,亦称妫水湖。1995年在妫水河上建成橡胶坝1座,坝上游形成66.7hm2的水面,又称莲花湖,开展旅游。后加以扩展,改建成夏都公园。
莲花湖 见夏都公园湖。
香水苑公园湖 位于北京市延庆县香水苑公园内。原为一片低洼地,1990年因地制宜建成公园,水面2hm2。
西海子公园湖 位于北京市通州城西海子公园内。原为民国时期殷汝耕的宅园,当地居民称“西海子”。1949年辟为公园。1979年公园扩建,开挖湖面5.40hm2。园内有明代思想家李卓吾墓和建于辽代的十三层密檐古塔——燃灯塔。
黄村公园湖 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黄村公园内。1983年建设儿童公园,1984年扩建,挖湖堆山,改名黄村公园。园中湖面约1hm2。
团河行宫湖 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团河行宫遗址公园内,又名团河行宫遗址公园湖。原是清代南苑行宫之一,1900年遭八国联军破坏。1983年开始建设遗址公园,园内湖面4.27hm2。
丰台花园湖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丰台花园内。1984年开始建园,由驻区中央、市级和区属单位、部队和个人赞助建造,1986年开放。水面约1hm2。
卧龙公园湖 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卧龙公园内。1986年利用城北减河的部分水面,清淤挖湖,建成以水景为主的公园。公园面积24hm2,其中水面达13hm2。
南苑公园湖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公园内。原为一片积水坑,俗称大泡子。1975年开始整修,1987年6月开放,水面1.5hm2。
金海湖 参见海子水库。
青龙湖 参见崇青水库。
泉 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按地下水运动性质可分为上升泉与下降泉。前者是承压的,后者是无压的。北京的泉水资源十分丰富。据《泉志》记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市有大小泉1347个,主要分布在怀柔、门头沟、密云、房山及城近郊区。年泉水总量达2亿m3以上,泉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均较佳,大部分属于重碳酸—钙—镁型,泉水无色、无味、透明,无悬浮物,平均水温在12℃左右,矿化度一般为0.1~0.3g/L,硬度大部分5~14德国度。20世纪80年代后,因地下水的大量开采,泉数和泉水量大幅度衰减,并出现干枯现象。有的地方还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玉泉山泉群 北京市海淀区静明园内玉泉山东南麓遍布的大小泉眼。自金代开始即被开发利用,为元、明、清京城供水的水源地,造福北京近800年,是极负盛名的泉流。《日下旧闻考》记载较大名泉有8处,如涵漪斋泉、迸珠泉、天下第一泉、裂帛湖泉、试墨泉、镜影涵虚泉、涌玉泉和宝珠泉等。总出水量在民国期间为2m3/s以上。其中天下第一泉为清乾隆皇帝命名,出水量最大,水质最优。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水量渐减,至1975年全部断流。
天下第一泉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静明园玉泉山东南麓的泉水。有关资料记载,水从山石穴中涌出,水柱高达尺许,是玉泉山诸泉中出水量最大者,出水量达1m3/s以上,水质清澈甘甜。清乾隆皇帝曾命人制一银斗以品评全国各地名泉水质,结果以北京的玉泉水最轻,每斗仅重一两。故命此泉为天下第一泉,并撰记刻石,树碑于泉上。因泉水喷出如柱,又衬以自然山石,泉前又有大片水池,风景奇美秀丽,自金元以来即为“燕京八景”之一。金章宗完颜璟命此泉为“玉泉垂虹”,清乾隆皇帝更名为“玉泉趵突”并立玉泉趵突碑于泉上。此泉于20世纪50年代出水量锐减,70年代彻底枯竭。
樱桃沟泉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樱桃沟的泉水。卧佛寺西北约0.5km的樱桃沟有泉眼多处,自山腰处露头涌出。山石上刻有“水源头”三字。20世纪50年代,日平均出水量约300m3。沟右岸有明末清初文人孙承泽别墅,古柏参天,风景幽雅,游人和采泉水者甚众。泉水沿樱桃沟下泄,是为北旱河上游支流。明代曾自樱桃沟引水入卧佛寺内水池,清代又自水池修建石槽穿过寺院,汇入四王府广润庙水池,再向东入玉泉山,是为著名石槽引水工程。清末帝国主义入侵,石槽被毁。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水量渐少,不足100m3。
碧云寺泉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碧云寺泉内的两股泉水。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南左侧水泉院内的泉水历史悠久,明代称卓锡泉,日出水量为300~500m3;清代建有两股石槽,一股供寺内饮用,另一股入香山,最后汇入四王府以南的广润庙内水池。此泉于1981年以后无水。另一泉在碧云寺西南角,日出水量不足300m3,曾与水泉院水汇流入香山,1965年后断流。
双清泉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公园双清别墅内。是从岩石上凿刻的佛龛下溢出两股清泉,汇流于水池内。日出水量为200m3。石崖壁上有清乾隆皇帝题写的“双清”两字。这股泉水东北流与碧云寺水泉院、见心斋来水汇合,以石槽导引东流至广润庙,又汇卧佛寺石槽来水,东流入玉泉山。清末石槽被毁。毛泽东于1949年3~11月曾在双清别墅工作和居住。20世纪70年代泉水出现断流,80年代完全断流。
温泉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温泉村的泉水,水质为硫酸—钠型。有泉眼多处。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均出水量约200m3。曾建有浴池,后毁于战火,仅存一大池六小池。1949年后泉水供附近居民饮用、洗浴和养鱼。因地下水水位下降,20世纪70年代中期泉水断流,1978年后干涸。
玉华山庄泉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公园玉华山庄的泉水。玉华山庄西北墙脚的洞中方形水池即是泉水出露点,泉水从水池流入水柜,日出水量为24~48m3,该泉从不干涸。在玉华山庄北,尚有一泉名康寺泉,该泉流量很小,日出水量仅15.6m3,但也终年不涸。
黑龙潭泉 北京黑龙潭泉有二:
(1)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太舟坞村西南黑龙潭疗养院内。泉水出露于画眉山北麓石灰岩溶洞和裂隙中,为疗养院回廊所怀抱。《帝京景物略》记载:“黑龙潭在金山口北,依岗有龙王庙,碧殿丹垣,廊前为潭,土人云有黑龙潜其中,故名黑龙潭。”潭水犹如一颗黑亮珍珠。泉水经回廊流向外围农田。水质为重碳酸—钙—钠型,水温17~19℃,古籍记载,泉水四季不枯,平均日出水量大于1000m3。由于地下水位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泉水不再自溢,1982年疗养院内钻井取水,解决用水困难。80年代中期泉眼干涸。
(2)位于北京市延庆县永宁镇上磨村东北,残山西南麓。泉水露头多处,形成泉潭,日平均出水量2000~3000m3。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13℃,泉水供附近居民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余水向西南流,在距泉口约300m处与黄龙潭泉水汇合后,入西龙湾河香村营拦河闸。
黄龙潭泉 位于北京市延庆县永宁镇上磨村东,残山西南麓。泉水露头多处,形成泉潭。汛期日出水量为10000~20000m3,旱季经常断流,水质为重碳酸—钙—钠型,水温12℃。泉水供附近居民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在距泉口约40m处与黑龙潭泉水汇合后,入西龙湾河香村营拦河闸。
大觉寺泉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安河乡旸台山麓的古刹龙王堂内。泉水常年不断,水温在13~14℃,日出水量约100m3,水质为重碳酸—钙型。泉水自一精雕石龙头流出,注入石砌水池内,再分两股流向池外:一股用铁管引至寺内和周围几个山村,供居民饮用;另一股沿石板砌成的水槽蜿蜒曲折流出环绕于寺院内,用于养殖金鱼。
龙泉寺泉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聂各庄乡西山农场龙泉寺村西南约200m的山坡上。泉水从岩裂隙中流出,常年不断,日出水量为400m3左右,水质为重碳酸—硫酸—钙型或重碳酸—硫酸—钙—钠型。为保护水源,于泉水露头约10m处,修蓄水池,通过管道向坡下引水供龙泉寺周围村民用水和浇灌农场果树。
金山泉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安河乡金鸡庵(现北京大学疗养院)。泉水从庵东面台阶下两个古代石砌水池上的石雕龙口中流出,流量稳定,日出水量300m3左右,水质为重碳酸—钙—钠型,水温14℃。泉水分两股被导引,一股较小,从池边铁管流出;另一股较大,引至山下,供附近居民生活饮用和饮料厂使用。
隆恩寺泉 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隆恩寺村北的山麓地带,曾名龙门寺泉。泉水受降雨入渗补给,季节性变化明显。1956年9~12月平均日出水量为100m3。水质良好,为重碳酸—钙或重碳酸—钙—钠型,水温13~14℃。因泉水量逐年下降,不能满足当地用水需要。1981年10月距该泉500m处打一深井,日涌水量达138m3,基本满足了用水需要。
证果寺泉 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证果寺外西南侧,泉水出露于红庙岭砂岩裂缝中,泉水出露处有拦水坝,再通过管道引入储水池,1968年测得日出水量为180m3,水质为重碳酸—钙型。寺门口石阶之下还存有古代泉水池,池内有石雕螭口,《日下旧闻考》记载:“寺门东有池,深不盈丈,广约六尺余,池面南隅有吐水龙口,即旧所称青龙潭池。”该泉水主要用于生活用水,其次是浇灌树木花卉。近年来由于区域性水位下降和雨水减少,泉水流量也显著减少。
灵光寺泉 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灵光寺西院(又名鱼池院)峭壁之下,又名灵光寺龙泉。峭壁出露一股清澈泉水,经一石雕螭口流入一池内。池水清澈,莲花盛开,自清代咸丰年间即养殖金鱼。池后有韬光庵,池左有元代翠微公主墓,池北有观音洞。该泉在1956~1958年测得平均日出水量为5.96~7.47m3,1981年6月减至3.37m3/d。
龙泉庵泉 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五处龙泉庵石阶下,又称龙王堂龙泉。石阶下有方池,深1m余,泉水自寺后石壁岩隙中流出,经石螭口注入方池,清泉甘洌,常流不息。1956年9~12月测得日出水量为27.3m3。1980~1981年测得日出水量为8.5~14.0m3。泉水被引到庵外南侧储水池,供附近各处饮用。
潭柘寺泉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东北山上,亦称潭柘寺龙潭泉。潭柘寺之潭即指龙潭泉,古代有一座大石池,池上用大青石雕成的一条青龙横卧其上,泉水自龙口喷出流入池内。日出水量为60~260m3,供寺内使用。1981年6月泉水断流,潭柘寺内用水改在附近钻井取水。
马鞍泉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卧龙村与马鞍村之间的沟谷中,多处泉水自沟两侧坡脚和沟谷中溢出,汇集后南流注入拒马河,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13.5℃。溢流常年不断,汛期日出水量近8万m3,平常日出水量近万m3,附近居民用于生活及农田灌溉。
河北泉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河北乡政府门前,属大石河一级阶地前缘。泉水分两股从岩石裂隙涌出地表,在泉口汇成小池,流量较稳定,日出水量为7000~9000m3。水质为重碳酸—钙—钠型,水温13~14℃。少量供居民生活用,大量流进大石河。
黑龙观泉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班各庄乡黑龙观村东北,大石河主河道中,当地又称黑龙潭。泉潭即河床,泉水从河道中的多处岩石溶洞和裂隙中涌出,呈弧形分布,长700~800m,雨季泉水与河水合流,难以区分。旱季,潭水最深处约4~5m,宽10~15m。日出水量1万多m3,为大石河基流补给源。泉水供村民生活和灌溉之用。黑龙观泉附近有庙宇、梯田和树林,风景秀丽。
高庄泉群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乡高庄村与下营村之间的山前丘陵区,有3个泉点,今名为富民第一泉、富民第二泉和富民第三泉。泉水汇流后入南泉水河,再入拒马河。日出水量1万多m3。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13~14℃。泉水供灌溉和当地居民饮用,泉水灌溉所产稻米,称玉塘米,米质洁白香甜,成饭久存不锼,明清时专供皇家御用。高庄泉附近有开采汉白玉的石塘。
甘池泉群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长沟乡西、北、东甘池村三村。由西甘池泉、北甘池泉和东甘池泉3股泉水组成。泉水溢出前丘陵区地表后,各自形成泉池。池水溢流汇成北泉水河,注入北拒马河。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12~13℃。日均出水量大于1万m3。近年除汛期外,池水基本不外溢,泉水供当地居民生活及农田灌溉用,灌溉农田1800亩。当地所产水稻闻名,品质优良,色白如玉,有“九蒸九晒色香如初”之说。明、清以来,久享盛名。
万佛堂泉 位于北京房山区云蒙山南麓,河北乡磁家务村西万佛堂下,俗名水帘洞。旧有龙泉寺,唐万历(766~780年)建,四壁刻画佛堂,更名万佛堂”,后称此泉为万佛堂泉。孔水洞,由人工砌成高大的券口,似天然的溶洞,蜿蜒曲折,幽雅难进。泉位于洞内,水从洞中流出,向东南入大石河。流量在20世纪50年代曾达600~700L/s,80年代降至100L/s,此后常有断流现象。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12℃。万佛堂于1979年公布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刨泉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牛口峪村东。《房山县志》曾记:“泉从地涌,奔驰声速。”历史悠久,水量颇大。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泉水流量极不稳定,在枯水期常有断流现象,雨季日出水量为1.5万m3左右。水质为重碳酸—硫酸—钙型,水温11.5~16℃。这一带地质构造复杂,溶洞裂隙较多,泉水来源有来自周口店河之说。1972年牛口峪水库建成,燕山石油化工公司污水排放,泉水受到污染。
富民泉 参见高庄泉群。
小汤山温泉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西北。泉眼曾有10多处,主泉口两处,即现今东泉池和西泉池,泉水温度在42~50℃,20世纪80年代日出水量约3500m3。水质为重碳酸—钠—钙型,含氟量超过命名矿水标准,可称氟矿水,并含多种微量放射性元素,对关节炎、皮肤病等疾病有一定疗效,自古即为有医疗作用的著名温泉。明代为皇家禁苑,清代建有汤泉行宫,民国初年达官贵人在此多建别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修建了疗养院和群众浴池。20世纪70年代泉水断流。在小汤山地区发现地下热水资源,热储层面积近20km2,现已有10口热水井用于浴疗、采暖,并开展养鱼、种菜等多种经营。
秦城泉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秦城村北0.5km处的神岭山麓,又名龙泉。泉水从岩石裂隙中涌出,在泉口附近形成泉池,沿地势向南排泄,流入河渠。汛期日出水量可达3万~4万m3,平时每日2000多m3。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13~14℃。1953年修渠引水0.5m3/s灌溉农田3000亩。1955年利用自然落差建小水电站,装机7kW。1960年引水至小汤山疗养院,解决小汤山饮水氟中毒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泉水减少,1990年日出水量不足2000m3。
昭陵九龙池泉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昭陵西大峪山麓。古代建有九龙庙,泉水自9个石刻龙头涌出,注入泉池后溢流出的水入德胜口沟。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13~14℃。1954年建昭陵灌渠,引水灌溉农田624亩,并建饮水管道入昭陵村。1960年德胜口水库建成后,泉水量减少,汛期有所增加,日出水量可达万立方米,呈季节性变化。1981年实测出水量为0.018m3/s。
八道河桥边泉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八道河乡八道河村公路桥边,泉水从冲积层砂卵石中流出,日出水量为8640m3,为雁栖河东支流的主源头。其水源是西洞沟山泉的潜流,在公路桥处溢出地表而成。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14℃。
响水湖泉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庄户村西北,又名庄户响水湖泉。泉水于上游山谷的塌落堆积物中涌出,跌入一个长13~14m、宽5m的石湖中,从泉头至沟口高差约50m,沟中跌坎层层,流水轰鸣之声甚巨,故名响水湖泉。日出水量为2.6万m3。泉水凛冽甘甜,长年不断。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8~11℃。1972年大水,大量的山坡塌落,堆积物将湖淤平。1975年庄户村在石湖下筑截流坝1座,开引水渠1条,引湖水至村中,用于饮水、灌溉、发电。
北沟水头泉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北沟村北,当地人俗称水头子。日出水量为6900多m3,四季稳定。在水头泉上约500m处,有东西面对的两个窑洞,名叫“狗洞”,雨季由洞内向外喷水,两股水相交形成屏障,过往行人可被淋湿。水头泉已被北沟村拦蓄为井,引水入村,供人蓄饮用,剩余水可灌农田160亩。
马莲桥泉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沙峪乡洞台村的马莲桥自然村,因马莲桥几户村民姓魏,故又名魏家水泉子。泉水溢出地表,日出水量为1.73万m3。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14℃,无色透明,可供饮用。1964~1965年在此建截流工程,拦蓄泉水,洞台村除饮用外,还用于灌溉农田300余亩。
旺泉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沙峪乡大榛峪村自然村后山脚下,泉水自埋深3m多基岩裂隙中多处出水点溢出,日出水量为1.3万m3左右,长年不断,雨季略大。除可自流灌溉村十几亩地外,还可供旺泉峪、马方台两村人畜饮用。
花木泉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黄坎乡花木村西南河滩水龙窟,泉眼多处,大部分在怀九河河道中。河滩坡岸亦有泉水出露。泉水终年溢流,是怀九河主要源泉之一。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13℃。日出水量1万m3左右,在1980年量测溢流量为20L/s。20世纪末流量减少。坡岸边的泉水通过用泵提取供给农田灌溉。
莲花池泉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范各乡上莲花池村与下莲花池村之间的沟边山坡上。泉水自岩石裂隙中多处涌流,汇集沟内,顺地势流向东南,汇入长园河,为长园河源头,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14℃,常年溢流不断。日出水量曾达1万m3。1979~1980年普查时日出水量为1300m3。泉水是当地村民灌溉农田的惟一水源。
峨眉山东沟泉 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乡峨眉山村东北的山沟中。泉水由山坡暗渠中引出,分两股,一股入明渠,另一股顺洼地溢流。日出水量为4000~5000m3,流量稳定,长年不断。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14℃。泉水用于附近居民生活及农田灌溉。
晏庄泉 位于北京市平谷区韩庄乡晏庄村与黄松峪乡大东沟村之间,晏庄东北约1km。由三片地下水露头组成泉池,故又称大东沟泉群。1975年枯水期日出水量为5429m3,1979年日出水量减少至3000m3,1981年调查时已断流。当地曾安装水泵间歇抽水供附近居民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该泉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13.℃。
黄草洼泉群 位于北京市平谷区靠山集乡黄草洼村。泉水由沟底和坡脚裂隙多处流出,形成泉群,在沟内汇流成溪。泉水流量受季节变化影响,日平均出水量为4000~10000m3,一般年份不断流。1979年普查时日出水量为6000m3。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13℃。泉水多供给村民生活和灌溉用水,一部分引入邻村。
响水泉 位于北京市延庆县珍珠泉村东南约200m处,莱食河二级基座阶地之上。泉水日出水量为200~500m3,枯水期与丰水期流量相差1倍左右。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13~14℃。因泉出露位置较高,故修有圆桶形储水池,引水入村供居民饮用并浇灌农田。
圣水泉 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城南5km,圣水山北麓。明万历年间总兵戚继光在泉旁建龙女庙、凉亭及滴水池,使圣水泉水绕过庙、亭后从山石缝隙中滴出入池,滴水之声清脆,似古琴之声,明朝总兵戚继光到此游览时,写下了“圣水鸣琴”的题词,传流至今。
塘子庙温泉 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张山营镇松山林场塘子庙,又名佛峪口温泉、松山温泉。泉水通过花岗岩裂隙分别从三间浴室内的3个石雕龙口中流入池内,水温42℃,水质为硫酸—钠型,氟含量超过命名矿水标准,可称氟矿水。泉清水滑,对皮肤病和关节炎等病有一定疗效,常有内蒙、西北等地患者来此浴疗。日出水量20~30m3,流量稳定。泉池西南为佛峪口沟,沟内有泉群,溪水常流。这里温泉、峡谷、溪涧、怪石、原始森林,景色优美,已列为国家森林重点保护区。
佛峪泉群 参见塘子庙温泉。
上清水泉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乡上清水村西北约1km的沟谷中,泉水从沟谷内多处岩石裂隙中涌流,汇成溪流向东南注入清水河。泉水常年不断,日均出水量在1万m3以上,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12℃。泉水主要供附近居民生活及农田灌溉,近年来也用于养鱼,余水入斋堂水库。
珍珠泉 位于北京市延庆县珍珠泉乡珍珠泉村东南约100m处的菜食河一级阶地上,泉水有大量气泡向上逸出,似串串珍珠。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13~14℃。1960年前溢流泉水多半泄入菜食河,后修建水池安装水泵,日均出水量为1000m3,供附近农田灌溉及居民生活用水。
桃峪珍珠泉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三渡河乡桃峪珍珠泉村上游的山脚下,又名珍珠泉。四周群山环抱,山势陡峭,泉水从山中岩石裂隙中涌出,晶莹透亮,如串串珍珠,连绵不断,故名珍珠泉。出水量在20世纪70年代末为30L/s。水质优良,经中外有关部门化验,属低钠泉水,含钾、钠、镁、钙、碳酸氢根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明嘉靖年间曾建有一座九神庙,在泉口出水处雕刻有石麒麟。近年庙宇和石雕均拆除,1987年建成矿泉水生产基地,年总用水量4000~5000m3,约占珍珠泉年总涌水量43.8万m3的百分之一。
桃峪泉群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三渡河乡慕田峪西北,又称桃峪龙潭泉。桃峪口村北的沟口处,泉群共有9股泉水,分别从沟底砂砾石中溢出,从山根岩缝中迸出,从山坡石隙中淌出。各泉出水量不一,泉水晶莹,味甘甜,日总出水量大于3717.7m3。9条泉流汇集于龙潭池中,潭面积约30m2,深5~6m,水从潭下溢流,下游入团结渠和辛营西沟。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12℃。泉区四周果树生长茂盛。泉区建水碾17处,虹鳟鱼养殖场1处,约6.5亩。
龙潭泉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辛营乡龙潭村。泉水从村北岩石裂隙中多处涌流,常年不断。一股向东南入团结渠,另一股经辛营西沟注入怀沙河。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12℃,日均出水量大于1000m3。泉水用于附近居民生活、农田灌溉和养鱼。
金鸡泉 位于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焦庄户村北约1km的山麓,泉水从岩石裂隙中流出,向东南泄入金鸡河,为金鸡河源头。20世纪70年代人工扩泉,成一水塘。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温14℃。流量受季节影响明显,汛期日出水量1万m3以上,平时每日数百立方米或断流。近年长期干涸,已在泉口东部山坡凿井多口,设泵取水,供附近农田灌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