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基本信息
调查样本以国有企业和私人控股为主,比较符合湖北省控排企业股权结构的分布情况,调查样本的行业以制造业为主,另有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行业分布较好地反映了湖北省碳市场控排企业的行业分布,很具有代表性。从规模上看,80%的企业人数超过250人,湖北是纳入门槛比较高的试点,企业规模都较大,调查样本代表性较好。
2.碳排放权交易情况
从图5-19可以看出,71%的企业满意2015年的配额分配。碳市场设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碳配额分配的方式奖励低排放企业,惩罚高排放企业,从而降低全社会的碳排放,碳市场发挥减排作用的基本条件是通过有限碳配额的分配对高排放企业形成约束。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2015年配额发放较多,其带来的主要后果就是碳价下降,碳交易市场低迷,对企业的控排行为约束力减弱。
2015年企业获得的配额下降,主要原因碳总量的下降,但是通过调查发现2015年得到的碳配额足以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企业占比上涨了10.5个百分点,而且七成以上的企业满意其配额分配。这里面固然不乏企业技术进步或者能源替代带来的碳排放下降,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增长放慢的大环境下,企业生产趋缓,从而导致配额发放过多。而对于配额不足的部分,部分企业通过交易所在集团附属控排企业内部以协议转让的方式调节,而绝大部分的企业通过在市场上购买的方式补充不足,充分说明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参与程度、交易品种来看,八成以上企业都进行了碳配额交易,随着对碳排放权交易的功能以及操作认识的提升,除了期末履约之外,更多的企业因为避险或者赢利的目的开始主动参与到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中,参与度不断提高,同时企业参与CCER交易的也越来越多,2016年4月27日湖北上市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产品后,两成的企业参与了交易,参与情况较好。从买卖方向来看,2014年碳配额的卖出需求低于买入需求,而2015年由于配额发放比较充裕,卖出需求高于买入需求。
从交易频率来看,近七成的企业在碳市场上的交易频率为每半年以上,只有三成左右的企业距离履约还较早的时候就开始进行交易了,而半数以上的企业都是赶在履约前进行交易,企业参加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履约,以被动参与为主。企业不参加三种交易的最大原因还是对当前和未来市场形势的不确定。虽然有企业也担心成本问题,但是总体来看与排放权交易相关的行政成本和交易成本占总生产支出的比例都比较小,大多都不足1%。
3.碳排放权交易的数量与价格分析
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都认为湖北省碳配额成交量将会增长,而对CCER成交量的发展有更多的不确定,调查结果与湖北省目前碳市场交易发展的趋势大致一致。而近七成的企业认为被调查时的碳价要低于预期的碳价,因为当碳核查完成后,很多企业发现2015年碳配额相对较为充裕,对碳的需求降低,碳价随之下降,但是企业管理者对未来五年碳价的预期是上升的。对于湖北省配额和核证自愿减排量存在价差的主要原因,半数以上的企业认为是减排成本的不同以及供需情况的不同。另外考虑到操作性、风险、政策变动等因素,八成的企业并不愿意为核证自愿减排量支付更高的价格。因为对配额分配以及整个碳市场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将近一半的企业会担心实施碳配额交易时没有足够的交易对手
4.碳排放权交易职责的管理
被调查企业认为碳排放权交易的作用是在成本最小化下履约、有助于企业开发减排技术,并能获取收益。另外,企业也认为碳排放权交易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企业认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原有经营最大的影响就是提高了开发或投资节能减排项目的积极性以及准备了碳交易专用资金,短期来看会使得经营资金另作他用,但是长期来看,企业认为碳市场对于绿色技术进步以及长期的减排效应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因此九成以上的企业仍希望能利用碳市场实现减排并能够获得一些利润。
在管理方面,和股权结构分布较为一致的是,集团和省分公司一般都负责下属公司的碳交易管理,调查对象中只有50%的企业碳排放权是由生产单位自行管理和履行,其中大多数企业是由财务部门和管理部门负责,其次是生产部门和环境部门,其中有一半的企业设置了专门碳资产管理岗位。短期来看该岗位的设置虽然会增加管理人员的工作支出和其他环节的运营成本,会给企业的经营利润带来直接影响或者间接的负面影响。但是长期来看会降低能耗费用、材耗费用、排放成本等运营成本,并从碳交易或碳资产融资等行为中获利,给企业经营带来正面影响。
另外企业为了管理碳排放权交易的各项事务,顺利履约,基本都开展了碳市场相关知识的培训,主要是采用企业组织自行学习的方式,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碳交易政策法规、核查流程和碳交易操作系统、碳资产管理、碳交易原理、碳排放计量和碳排放监控等。培训内容比较全面,但是培训次数并不多,对碳市场交易规则、整体运行等情况的认知也还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碳市场知识的普及。
一半以上的企业会从碳市场中购买配额,填补履约缺口,从而减少了违约成本。也有企业出售了富余碳配额或者积极参与碳配额交易,低买高卖赚取差价从碳市场获利。从CCER中赚取差价以及通过碳金融业务获得收益的企业占比还较低,不足两成。因此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多数企业会在生产决策中最小化购买碳排放权成本,最大化卖出碳排放权的收益,并安排了专门负责的员工和团队进行管理,但也有将近一半的企业并不重视碳市场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影响。(www.xing528.com)
因为控排企业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视和执行问题,仅仅三成的企业具有定期的风险分析和风险报告,而且尚有部分企业并没有计划进行定期风险分析。而且仅有四成的企业对于市场上交易的排放权公司评估了其价值,不知道、不清楚市场上交易的排放权价值的企业占比将近60%。仅两成有余的企业估算过2016年购置碳排放权的额外成本,而三成多的企业对此根本没有计划甚至完全不清楚。企业普遍反映因为自身对碳市场知识的缺乏,90%以上的企业打算通过集团或者专业机构代管碳配额。另外四成以上的企业表示会为2016年的碳排放权交易预留一定量的预算和资金,并且选择通过内部融资方式解决资金筹措问题。
5.排放交易的义务设施、减排措施和减排潜力分析
四分之三的企业表示参与了碳交易后,碳排放量较上一年有所减少,当然企业碳排放量的减少和经济下行趋势下企业经营活动减缓有很强的关系,但通过和企业的沟通,发现企业积极通过采用技术革新、购买先进设备、优化生产流程、使用更清洁能源等举措减少企业的碳排放,这充分表明了碳市场对企业的碳排放行为起到了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是八成以上的企业认为碳排放权交易仅仅是二氧化碳减排措施的一部分,除了碳排放权交易以外,企业更能接受的减排措施是实施能效标准和技术标准,部分企业也会支持实施碳排放标准或者二氧化碳排放征税。
四成企业估计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减少,三成企业预计会增长,该估计是基于企业对未来生产经营情况以及技术革新等多种情况的估计而做出的判断。超过一成的企业精确地估算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和收益,超过三成的企业没有估算过减排的成本和收益,在全国碳市场成立之际,对于碳交易给企业带来的成本收益影响,可能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对之策。
企业表示因为环境政策日益严苛,出于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直接购买碳配额的成本等目的,过去五年中近80%的企业实施了减排措施,除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之外,还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生产过程、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能源替代、引进再生能源等。未来五年会有更多的企业计划实施减排措施,并打算拿出一定的资金发展减排技术,并且大部分企业在减排技术方面还是有一定资金投入的。
6.对碳市场发展的期望
对于湖北省试点碳市场,从控排企业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比、碳排放占比以及配额发放来看,湖北省的碳排放覆盖度并不算低,但是由于仅纳入第二产业,以及纳入门槛较高,湖北省纳入控排企业的数量较少,所以控排企业的普遍感受是市场上碳排放权交易行业和企业的覆盖度并不高。
对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六成企业持积极的态度,认为2017年全国碳市场一定会启动。一半以上的企业对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功能主要定位包括发展成更加成熟的金融化市场以吸引更多投资者、发现碳市场的价格功能为开征碳税做参考、碳税可以和碳交易体系共存、完成减排目标的行政工具。绝大多数企业最关心全国碳市场成立后和企业利益密切相关的配额分配制度方面的信息(如之前的配额在未来是否“有用”),以及交易制度、价格管理制度、总量设定和覆盖范围等问题,对碳金融的发展关注较少。对于碳排放权交易,企业急需了解的是关于国家或省的碳排放额度和减排目标信息以及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前景和能源政策变化的相关信息。从政府层面来看,及时地披露信息自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企业来说,及时地了解宏观信息,把握政策走向,做好应对准备也是非常关键的。
虽然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各级政府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调查过程中近九成的企业认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体制健全程度还比较低。七成以上的企业认为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中需要改进的方面包括降低交易成本、更完善的交易制度和规则、增强信息披露、更完善的法律制度、交易方式多样化等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和主要参与方意愿的表达。同时希望可以通过简化交易程序、推出统一简洁高效的交易平台、简化报表流程、统一报表格式、提供咨询服务等多方面来简化交易,大大减轻企业在碳排放权交易中的压力和负担。
7.投资行为——碳泄漏
2015年几乎所有的被调查企业在省内建有生产基地,只有少数企业有在省外生产,没有企业在国外生产,但是超过六成的企业在省外销售,超过两成的企业在国外销售。在过去的五年里,大部分企业选择了在省内进行扩张,有3%的公司在国外扩张,但难以分辨3%的企业选择在国外进行扩张是否受到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影响,所以还难以验证湖北省碳市场是否造成了碳泄漏。
从企业未来的区位抉择的影响因素来看,大多数企业都认同接近产品市场和接近原材料市场、能源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因素。企业管理者对于目前和对于未来企业环境政策的严苛程度的预期总体是呈上升趋势的,并且认为企业所在行业的环境政策和其他行业相比更为严苛。对于高碳排放企业,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加大,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碳税、能效标准、排放标准等政策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盈利水平,因此,企业将有意寻找环境规制相对较松的区域作为企业未来的生产和经营场所,从而降低成本。调查显示,有将近两成的企业表示主要市场将会在国外,预计在碳市场及全面环境政策日益趋紧的情况下,发生碳泄漏的概率在上升。除了在国外布局,将近一半的企业打算改变行业所占比重,也有三成的企业开始或正考虑转向其他行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