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体排放形势
从图1-13中我们看到,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1959年的7.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加到2015年的102吨,增加了13倍,特别是2002年之后迎来了快速增长,这与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加速密切相关。仅就年排放量而言,中国在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排放大国。从表1-3中我们看到,中国在1960年的碳排放仅占世界排放总量8%的份额,但是到2015年中国的比重已经上升到29%,超过欧盟加美国的总和。当然,从累积排放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比重为15%,显著低于美国的22%,也低于欧盟的18%。
但是,我们应该也要注意到,随着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低碳发展,中国碳排放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得到有效控制,2015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从2014年的103亿吨下降到2015年的102亿吨。但是,也不能过于乐观,不能因此就断定中国已经越过了碳峰值,后续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很有可能再次突破2014年的排放量。因此,中国控制温室气体的总体形势仍然不乐观,需要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
图1-13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趋势(1959—2015年)
数据来源:根据《2016年全球碳预算报告》数据整理计算得到。
中国人口众多,因此看待中国的碳排放不能仅仅看总量,还要看人均碳排放。从表1-3中我们看到,从累计排放量来看,中国人均碳排放仍然低于美国和欧盟,1960—2015年的人均累积排放量更是只有美国的16%,欧盟的30%,远远低于这些发达国家。同时,人均排放量从1960年的1.21吨,增长到2015年的7.5吨,不仅超过世界人均水平,也超过欧盟人均水平,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表1-3 世界主要经济体碳排放指标对比
数据来源:根据《2016年全球碳预算报告》数据整理计算得到。
2.碳强度
图1-14 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碳强度对比(www.xing528.com)
从图1-14中,我们看到,尽管与1971年相比,2015年中国的碳强度已经大幅度下降,但是仍然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是美国的1.8倍,欧盟的2.8倍,印度的1.9倍。碳强度的大小正是中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果的直观反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尚未脱钩的情况下,碳排放权意味着地区发展权,因此必须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留出空间。
3.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性
中国碳排放存在极强的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除了来自经济发展之外,还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高度相关。为了能够了解中国碳交易试点开始之前的地区差异,我们仅比较了1997年和2012年的相关指标。从表1-4和表1-5中我们看到,1997年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直辖市呈现出人均碳排放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居中的特点,例如北京、上海、天津等。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呈现出人均碳排放居中,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低的特点,例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部分经济发展水平居中的北方省市人均碳排放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基本相近,例如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新疆等。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人均碳排放居中,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较高,例如甘肃、贵州、青海、宁夏等。
2012年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从表1-4中和表1-5中我们看到,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呈现出人均碳排放居中,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低的特点,例如北京、广东、福建等。同时,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却呈现出人均碳排放较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低的特点,例如天津、上海。部分煤炭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居中的省市呈现出人均碳排放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双高的特点,例如山西、宁夏、新疆等。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市人均碳排放居中,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较高,例如云南、甘肃、贵州等。
从时间跨度和数量上来看,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均碳排放都出现了成倍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出现了明显下降。从人均碳排放排名来看,上海和北京2012年的排名相对于1997年,出现了明显下降;陕西和海南出现了明显上升。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排名来看,新疆、云南、山东、海南、广西出现了明显上升;北京、上海、天津、吉林出现明显下降。
表1-4 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性
数据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1-5 中国碳强度的区域差异性
数据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