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需要辨析一组基本概念,包括天气、气候、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因为人们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往往会混用,导致无法进行清晰的讨论和分析。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发生在大气中的现象,例如雷雨、冰雹、寒潮、大风等,这些现象持续时间往往较短,有的几分钟,有的几天,我们经常听到的天气预报也是预报短期内大气中的现象。气候是指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数十年和数百年以上)天气的平均或统计状况,通常由某一时段的平均值以及相对于平均值的偏差来表示,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时间长度可以用月计量,也可以用年计量,甚至几十年、几百年。气候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五个圈层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组成的高度复杂的系统,这五个基本的圈层之间相互影响,其中任意一个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圈层。气候变化是长时间尺度内气候状态的变化,一般用气候平均值或者离差的变化,或者它们变化率的变化来衡量。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表明气候状态越不稳定。当前国际社会最关注的是10~100年的气候变化。
当今全球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变暖,而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便是温室效应。地表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后,向外放出长波辐射,但是很多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后又辐射回地球,从而造成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这被称为“温室效应”,因此温室效应主要是由温室气体的不断累积导致的。当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时,温室效应将不断增强,全球平均温度也将逐步升高。世界气候组织的公报显示,2016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已超过400×10-6警示线。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连续3年创新高,2016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年。2016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61—1990年平均值高出0.83℃以上,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其中,俄罗斯北部的鄂毕河河口和新地岛附近地区的气温比常年高出6~7℃;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北部等地的气温偏高3℃以上。2月7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信息称,2016年我国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第三暖年,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最多的年份。[1]
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化对人类与自然系统有重要影响。由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已经适应了今天的气候系统,如果气候系统变化太快,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就很难适应。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可能对其基本的人类生活标准(居住、食物、饮水、健康)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其中一些变化实际上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负面影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现实的威胁,主要体现在农牧业、林业、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以及沿海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的迫切任务。(www.xing528.com)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近50年来中国降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西部和华南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有频率增加、强度增大的趋势。夏季高温热浪增多,局部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干旱加剧,南方地区强降水增多,西部地区雪灾发生的概率增加。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据科学家的研究,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