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先哲应彪及蜜岩村历史概述

古代先哲应彪及蜜岩村历史概述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应彪因劳成疾,病死在皎川。宋淳祐九年宰相郑清之敬书《鼎建蜜岩庙碑记》。应高迁至蜜岩定居后,正式建立蜜岩村。日寇占领蜜岩时,德广公墓穴遭毁,但墓碑保存至今。绍定六年,郑清之被任命为右丞,使应繇草拟诏书,任著作郎。端平三年,两人皆罢官,应繇退而整理所著文稿,编为《建章集》。淳祐七年,郑清之复任左宰相兼枢密使。《蜜岩显爵应氏宗谱》曰:“居甜山(蜜岩)者,中正为最有声。”

古代先哲应彪及蜜岩村历史概述

1.蜜岩应氏一世祖应彪

应彪(775—840),唐奉国军节度使加散骑常侍,屡建功绩,唐元宗、肃宗时恩授观阳侯,是江南浙东应氏的一世祖,也是明州、蜜岩、天童、中万岭、昌国(舟山)、慈溪、镇海、奉化、台州、温州、处州(丽水)、绩溪(安徽)、会稽(绍兴)应氏的始祖。

当时明州地方割据,烽火四起,明州州治光溪屡遭攻击,百姓遭殃,妻离子散,民不聊生,流离失所。为平息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唐穆宗派应彪到明州治理内政,防御外侵,疏浚江河,保卫社稷,而应彪也在婺州、明州屡建功勋。

唐长庆年间,应彪任会稽郡明州刺史。他看到波涛滚滚的奉化江将明州城的江东与江西(今海曙)隔成两地,两岸百姓靠竹筏、渡船过江,不但给两岸的商帮在生意上带来困难,而且使百姓生产、生活十分不便。特别是多雨季节,山洪暴发时,每年总会有人殒命于江中。为了方便百姓,应彪在公元823 年组织义工在奉化江近三江口处,连舟16 艘,用篾索联结,上铺6 尺木板,长55 丈,宽1 丈4 尺,架起了奉化江上的第一座浮桥(今灵桥的前身)。他还指挥构筑它山堰,疏浚东钱湖

后来,应彪因劳成疾,病死在皎川(今章水蜜岩)。史书曰:“终焉,安土宜俗,因家焉。”村民在蜜岩柿林岙建应彪祠,有联曰:“巍巍座下万古忠贞悬日月,赫赫坛前千年豪光镇乾坤。”

几年后,应彪的曾孙应俭等人,按族规棺葬他乡满六年,将应彪骨殖运回封邑永康。

五代时期,应彪第四代孙应载、第五代孙应梦、镇海(明州辖地)节度使观阳侯应辅为应彪重新立庙于皎川白象山下。宋淳祐九年(1249)宰相郑清之敬书《鼎建蜜岩庙碑记》。

2.开村先祖应高

应高,字德广,应彪的第十世孙。

应氏正式迁居蜜岩,是应高经明州杨适、王致、王说、杜醇和楼郁五位儒家学者的推荐后决定的。推荐的五人也因此得了“桃源五先生”的雅名。应高迁至蜜岩定居后,正式建立蜜岩村。从此,村民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应高也被蜜岩村村民敬为开村祖。至今应氏依然占据着村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

应高墓葬在蜜岩江岙社山陇,坐东朝西。日寇占领蜜岩时,德广公墓穴遭毁,但墓碑保存至今。2013 年,村民集资16 万元重修墓域。

3.蜜岩一府君应璛(www.xing528.com)

应璛,应彪第六世孙,蜜岩一府君,仕散骑常侍,军功累累。从弟应坚,字自得,号兰坡,旅居蜜岩。后来,应璛陪同应坚去昌国发展,开辟新支。当时昌国四面环水,抬头是山,低头见海,几乎没有耕地。那里只有三十多户人家,生活很不安定,经常人食草木,还常有寇贼侵扰。

4.三红秀才应子和

应子和,宋朝人,蜜岩村人,1175 年中进士,官至观察使,执掌中军都督府事,曾长居四明。

应子和是个有名的诗人,留下不少诗作佳篇。他作有“西岸夕阳红,烛炬短烧红,风过落花红”之句,形容他在海澄庵点蜡烛祈求之时,夕阳映红波,香烛旺盛,烛花并放,一阵风吹来,硕大的烛花落在坛上,但烛花依然火红的美景。他当时被人们称为“三红秀才”。

5.宋代大学士应繇

应繇,字之道,蜜岩显爵应氏第十一世孙。应繇在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考中进士,任临江军教授,后迁太学博士秘书郎,与郑清之结为文友。绍定六年(1233),郑清之被任命为右丞,使应繇草拟诏书,任著作郎。端平三年(1236),两人皆罢官,应繇退而整理所著文稿,编为《建章集》。淳祐七年(1247),郑清之复任左宰相兼枢密使。应繇任起居舍人兼代兵、吏二部侍郎。郑清之奏请任应繇为内相,宋理宗感到很疑虑。一晚,宋理宗突然召唤应繇入宫,命令他即刻拟诏五道,应繇在四更全部拟毕,宋理宗才开始相信他的才能。次日应繇被授翰林学士兼中书舍人。淳祐八年(1248)授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九年拜参知政事,封临海郡侯。应繇上书辞官,求归读书。宋理宗授以资政殿学士衔,御书“翁洲”赐。

蜜岩应氏宗谱《显爵渊源世系录序》由应繇首次修成后呈朝,宋理宗赐封其为《蜜岩显爵应氏宗谱》。

6.翰林学士应中正

应中正是蜜岩显爵应氏第十二世孙,官掌秘阁学士,袭观阳侯。与昆季时相讲学,退擢居馆阁,是当时功名显赫的官员。《蜜岩显爵应氏宗谱》曰:“居甜山(蜜岩)者,中正为最有声。”

应中正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二十四岁那年,考中进士。学识渊博的他守先人之德泽,传贤圣之谏书,孝悌忠信。后官掌秘阁学士,朝夕讲学有声,为当时士大夫所不能及。他是蜜岩应氏中非常杰出的子孙。嘉定七年(1214)十月十一日,皇帝诰命,敕应中正为翰林院学士。

应中正晚年还乡蜜岩,常有文人墨客前来学习交流,客人大都自备车马,伴有马夫书童。应中正为了敬待客人,规范自己行为并勉励族人,在龙门上铭文“见大宾”三个大字,一直保留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