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输入是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语言习得的基础。没有足量的输入,就不可能掌握一门语言。但是输入并非二语习得的唯一条件。Swain(1995)指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语言,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流利、类似母语者的水平”。在论述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时,De Bot(1996)指出:理解性输出认知系统需要大量的专门输入,构建相应的系列知识;理解性输出将陈述性知识转变为产出性知识,对强化语言流利性起到了直接的作用;理解性输出激发语言习得者运用输入材料产生新的陈述性知识,在获得陈述性知识时起间接作用。由此可见,输入是输出的前提,输出既能检测输入的效果,又能推动更有效的输入,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促进。
根据Gass和Selinker(2008)提出的二语习得过程模式,二语习得的过程被分为五个步骤,即感知的输入(Apperceived input)、理解的输入(Comprehended input)、吸收(Intake)、融入(Integration)和输出(Output)。该模式强调输入,重视吸收在习得中的作用,同时认为输出是积极的学习过程部分。总结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实现输入、吸收和输出之间的平衡,首先通过给学生提供多听多读可理解材料的方法,提供足够量的语言输入,引导学生理解输入内容的意义和形式,然后通过各种练习活动,将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消化加工,吸收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最后让学生通过口头或笔头的方式将学过的语言材料重新组织,在新的交际条件下表达出来,检验已有的语言知识。当学生发现自己想表达的语言和实际语言的差距时,就会想办法通过输入的方式进行理解和吸收,这时的输出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语言输入的注意和语言的吸收。所以输入、吸收、输出三者是互相促进的,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www.xing528.com)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语法+词汇+翻译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时间过多地用在语法规则解释、词汇用法或课文翻译上,也不能只提供输入材料而忽视了吸收和输出。更要避免在语言输入不足、没有充分吸收的情况下,过早让学生输出。否则,学生没有充分的语言积累,只能重复使用简单的句型和词汇,无法保证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势必会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