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必须关注语言的认知问题,要在分析原型理论、拟像理论和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处理教学内容、进行教材二次开发。
1.什么是语言认知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特别注重认知与语言的关系,认为语言是认知对世界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言能促进认知的发展。认知语言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包括原型理论、拟像性和隐喻。
(1)原型
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常简称为原型理论或类典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重要观点,其哲学根源基于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研究。它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针对传统的范畴模式中充分必要条件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缺陷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概念构建模式,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osch通过对焦点色等的大量实验研究后发现,范畴是凭借典型特征建立起来的概念;大多数的范畴不可能制定充分和必要的标准,词的定义不可能用一组语义就能完全概括;范畴成员有典型和边缘之分,彼此间有程度差异;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可以构成一个连续体;范畴的界线是模糊的,不是“是”或“不是”的问题。由此可见,原型理论体现了一种语义的向心力,其核心意义源于对范畴内所有成员共同特征的抽象。越接近核心意义的词即具有显著的原型特征,则可视为典型成员,反之,则可称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譬如,家具、水果、衣服这三个范畴的典型成员分别是椅子、苹果和大衣,而烟灰缸、橄榄和手镯则分别属于这三个范畴的边缘成员。
原型理论的很多研究成果都对教材二次开发有启示,如利用原型理论进行多义词的原型效应以及基本词汇的讲解、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常用语法形式与结构原型、文化和语用语义原型、语言行为的原型特征进行对比、探索原型理论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原型理论所揭示的实际上是一种以语言的日常应用为导向的言说者的内在心理图式。人们用同一个词语表达不同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多义词中,原型义项是词义的基本义项,是词语的核心意义,是人们首先认知的,具有中心性典型性特征。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为人们理解多义词现象提供了出口,同时也为语言教师提供一个出口。
在处理教材中的语言时,教师可以从原型理论出发分析词语的原型意义,关注单词的基本义项,如block,abandon,treacherous等,这样,学生即使不知道汉语如何表达也能自如地用英语表达。
(2)拟像性
拟象性(iconicity)又称象似性,由美国著名哲学家、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斯(Peirce)于19世纪提出,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热门课题。皮尔斯把符号分为图像(icon)、指号(index)和象征(symbol),进而又把象似符分为映象符(image)、拟象符(diagram)和隐语符(metaphor)。拟象概念的提出改变了索绪尔的语法符号任意性的说法,揭示出语言符号的理据性。由于拟象符的提出,拟象不再局限于语言符号音义之间的自然关系,而扩展到语言结构与现实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Ungerer & Schmid,2001),拟象性发展经历了第一次飞跃。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拟象性获得了第二次飞跃,拟象性的概念扩大,指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拟象不是指语言结构与现实结构之间的象似,而是语言结构与基于身体经验基础上的认知结构象似(何永国,2004)。
语言不仅是思维表达的工具,认知的工具,更是认知的结果。语言的表达方式取决于人们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方式,同时受说话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影响。虽然由于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词序拟象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也给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使得人们抱怨学生的汉语式英语。这是因为,习惯于意合、习惯于主题式表达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英语的分析性表达方式,一时不能适应形合的要求。“语言结构反映经验结构,即世界结构,包括说话人强加给世界的观点”(Croft,1990:164)。人们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在加工语言信息的过程中,无论是对词的表征,还是对语句的处理,都遵循一定的顺序性。拟象性所揭示的正是这种顺序性。拟象性的研究也势必会促进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www.xing528.com)
在教材二次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分析语篇中存在的表现在词语、句法乃至篇章层面的拟像现象,尤其是不同于汉语的拟像现象,帮助学生习得真正的英语。
(3)隐喻
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是语言在运用中变化的结果,隐喻现象被排除在语言学研究之外。传统隐喻学对隐喻的研究有两个基本认识:隐喻是语言中的非正常现象;作为一种纯语言现象,隐喻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说话人想要表达什么,他总可以找到不用隐喻、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如果他选择使用隐喻,那仅仅是为了制造某种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
而认知语言学则将隐喻作为语言中极为重要的现象来进行研究。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人类思维的基本特性就是隐喻性,人们的概念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隐喻方式建构的。
从二语习得的立场出发,隐喻理论的直接贡献是通过学习隐喻性表达培养词义逻辑扩展能力和话语交际的变化能力。
2.如何基于语言认知处理语言
受传统的语言学影响,传统的词汇教学不太重视隐喻意义的学习和学生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在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中,有一个是更为基本或核心的意义,因而成为其他词义的原型,其他词义则是在这一基本词义的基础上根据家族相似性以隐喻、转喻等方式向外不断衍生或拓展出来的,从而构成词义之间的辐射范畴,形成一个词义辐射网。
在原型效应的影响下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自我开始,而后认识到熟悉的周围事物,进而认识到较远的事物,最后认识到抽象概念。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隐喻思维能力不仅在词汇习得中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二语习得的其他方面,甚至对任何其他认知活动都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基于原型理论,教师在选择语言呈现方式时,关注词语的基本义项。比如在词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词汇中的基本范畴词汇,重视词汇的原型意义,还要有意识地解释清楚词语隐喻义和基本义之间的深层联系,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似性链条,弄清隐喻扩展的线索。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Unit 1 Time-Conscious Americans为例,文章中有一句这样的表达:We budget it(time),save it,waste it,steal it,kill it,cut it,account for it;we also charge for it。该句存在隐喻语言,它反映了英语文化中的深层概念隐喻,即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深层隐喻导致了一系列我们语言中使用的隐喻现象,比如:I cannot afford the time(我没时间);Time is precious(时间是宝贵的)。教师可以以此为线索提炼出有关时间概念结构的若干维度,如:时间是有价物、时间是易逝物、时间是改变者、检验者等,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联想,从而建构更加庞大的概念隐喻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